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比喻老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04年以“买镜”为话题作文,命题在作文立意的价值取向上,关注人的培养,体现出“以文育人”的原则。

2005年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文字的感悟作文,命题从考查能力而言,明显地摆脱了纯粹的道德价值观考查,更加侧重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积累和文化底蕴,并且暗示学语文急需提高语文素养。

本题取材于新教材语文第五册选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八则》,并且此题勾连了第五册必修与读本中的多个篇目,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规律》《中国艺术里的虚和实》《要分析,不要片面》等等。

2006年对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作文,作文题更明显地表达了出题者的意图,从考查语言积累入手命题,既视当地降低了审题难度,又突出了基本功训练,对中学语文学习具有导向作用。

其实本题还是与教材联系非常紧密,还是集中在第五册中的一些篇目,如《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庄子使我上瘾的几个理由》《对写作的几种误解》等等。

2007年的作文题,更能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且也唤回我们对母语的重视,怎样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语言中重视母语,又要借鉴其他母语的长处,来发展各自的母语,运用好各自的母语。

这个题目同2005年、2006年高考作文题一样,仍然与教材结合得很紧密。

直接涉及到教材第五册的课文有《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木叶”》、第五册的《读本》中直接谈中国艺术的课文(重点是语言艺术)有十几篇之多,第六册的课文有《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演变》《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香菱学诗》等等。

因此回顾近三年的湖北高考作文试题,我们可以看见一条清晰的轨迹,作文紧扣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作文越来越注重考查语言文学的内涵底蕴,对湖北语文教学推行新的课程标准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素养”这个关键词,如“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在“课程性质”的阐释中有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
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07年湖北省高考作文的最大亮点就是在“考语文”。

以“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个成语来说明2007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的特点,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写作的引导,而且对整个语文的教学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很多考生的优秀作文凸现了高中新教材教学实验的实绩,也预示着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带给我们的新的思考。

从各省市的作文题目来看,无论考题怎样出,最本质的东西是学生要“胸有华章”,“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写作的调色板中,文学素养就是“三原色”,能调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怎样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仍然是落实新课标的关键。

第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思考与领悟。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

高中六册必修教材,还加上六册《读本》,中外文学作品达到了近300篇。

通过阅读和思考,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领悟”,那么写今年的高考作文,有什么可难的呢?就用不着去猜题、押题了。

我们来看看几篇高考优秀作文,学生为我们展示出他们在对母语运用中的“思考与感悟”。

如《回归母语和本源》这篇文章,作者主要思考与感悟到“我们应该怎样远离多元文化的浮躁,回归母语的本源”的问题,作者既有热爱母语的感性叙说,又有面对母语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冲击而作出的理性思考。

在文中写到“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

肩负民族振兴的大旗,年轻一代怎容得忘记母语?”再如《捍卫汉语》这篇文章,切题准确,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内容充实。

由都德的《最后一课》引出法国对法兰西语言的捍卫,进而设问:“我们源远流长的汉语文化是否到了应该被捍卫的时候呢?”这一问切中命题的思想主旨,高瞻远瞩,发人深思。

接着以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对比阐明汉语使世人折服的生命力,以汉语岌岌可危的生存环境论证必须捍卫汉语。

全文纵横古今,放眼世界,表明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广阔的思维视野,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应用与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
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每册教材都安排了两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如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设计中有四个单元都涉及到文化方面的问题“居民文化”、“书法文化”、“山水文化”、“感受儒家文化”等等,怎样利用现有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如引导学生通过对“流行文化”的产生的背景、影响的研究,尤其是“流行文化”对高中生影响的探讨与研究,明确流行文化的利与弊,以正确认识对待“流行文化”。

重点当然还是从语文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写出分析报告,还要以“流行文化”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如果扎扎实实地按照课本教材的要求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训练,学生遇到像今年关于“母语”的话题,他们能没有话说吗?
如优秀的高考作文《还原汉语的甘醇》一文,就深刻思考了到当今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问题,考生在文中写到:“然而时至今日,汉语的纯粹性正受到外来语的侵蚀。

类似‘PK’‘菜鸟’的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广泛流传,在说汉语时夹杂英语的做法在主流媒体中大肆横行……”“我们要维护汉语的纯粹性,并非是要彻底否定外来词汇的合理性。

精当的翻译是架通汉语与外来语的一座桥梁。

林语堂先生将英语的‘hamor’一词音译为‘幽默’,恰到好处地利用汉语丰蕴的涵义向人们揭示了幽默的实质,它不是粗浅的搞笑,而是内在修养的智慧流露。

徐志摩将日文的“再见”音译为‘沙扬娜拉’,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日本女孩子弯腰时‘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汉语,这一博大精深的语言,可以凭它丰厚的底蕴容纳外来语,并将赋予它汉文化的特色,而不能容忍于流行之上的词汇污染它的甘醇”。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发现与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很多作家作品进行整合,如设计这样一些专题,“走近论语”、“走近庄子”、“走近孟子”、“走近司马迁”、“走近
李白杜甫”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对一些作家作品有整体的认识,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如优秀高考作文《拥进自己的灵魂》一文,作者对所读的文学作品进行过整合与融会贯通,他在文中写到“翻开线装书本,淡的檀香味飘进鼻子——这才是灵魂的味道啊!飘逸的李白,哀怨的易安,豪放的东坡,他们费尽心血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的灵魂,然而这灵魂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飘散了吗?不!决不能!请让我们一起张开双手,拥紧我们的灵魂吧!”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出“汉语”特有的意蕴美和独特性,并作为民族的财富置于世界范围内的审视,直指将“母语弃之不顾”的行为是对民族的不敬,对国家的不忠,进而从历史的角度提出拥有母语,才不会再一次被奴役。

但是从学生高考优秀作文来看,大都写对自己本民族的母语的重视,很少看到将中外不同文学样式的作品进行比较,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并非只有中国话才是世界的极致,这样的看问题是一种极端的认识。

高中六册必修教材,还加上六册《读本》,中外文学作品达到了近300篇,从这些作品中单就某一种体裁的中外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由于母语的特点,各个民族的优秀作品都不是千篇一律的,都有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

有一篇优秀作文《大地之灯》的作者就注重了将不同母语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为什么我们读上千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没能及上用英文读来感动?母语,这一流淌在血液中的奔腾的热情。

……”可惜这一类的文章太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