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与韶州曹溪结缘考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祖慧能与韶州曹溪结缘考略
李明山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韶关512005)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李明山(1951-),男,河南尉氏人,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主要从事历史学研究。

摘要:慧能生长在广东新州(今新兴县),得法于湖北黄梅,剃度出家于广州,而最终在韶州曹溪弘法37年,圆寂后其真身永久供养在韶州,这不仅是他与韶州有缘,还有诸多原因需要探究思考。

关键词:南派禅宗;六祖慧能;韶州曹溪;佛教结缘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9)10-0001-04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9年10月第30卷
第10期
Oct.2009Vol.30
No.10
六祖慧能自谓祖籍河北范阳,为卢氏大族。

但因其父“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

出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住居南岭。

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六祖慧能《坛经·行由品·第一》)生长在新州,得法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剃度于法性寺(光孝寺),弘法于韶州曹溪。

在湖北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八个月,得到传法衣钵,然后南返广东,栖隐四会、怀集五年。

直到乾封二年才到广州法性寺落发出家。

不久便离开法性寺,到了韶州曹溪宝林寺。

而且一直在韶州弘扬禅法37年。

直到76岁时又回到新州,圆寂于故乡。

溪洞地方首领要把慧能真身供奉于新州国恩寺,但慧能的门徒找到地方刺史,说明情由,在刺史干预调处下,慧能最终被迎还韶州曹溪供奉。

一、慧能一生与曹溪宝林三次结缘
慧能在韶州的活动,或者说与宝林寺的结缘,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在慧能远赴湖北黄梅求法之前,曾到韶州曹溪宝林山。

中国佛教研究所杨曾文先生根据他对《曹溪大师传》考证,认为,“慧能‘少失父母,三岁而孤’,是说三岁时没有父,而后母亲又亡故,然后才离开新州北上求法。

惠能北上求法路过曹溪,是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他时已届三十(三十三)。

”[1]12这一年,“大师游行至曹溪,与村人刘至略结义为兄
弟。

”因为,“略有姑出家,配山涧寺,名无尽藏,常诵《涅槃经》。

大师昼与略役力,夜即听经。

至明,为无尽藏尼解释经义。

尼将经与谈,大师曰:‘不识文字’。

尼曰:‘既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大师曰:‘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

今不识文字何怪。

’众人闻之,皆嗟叹曰:‘见解如此,天机自悟,非人所及,堪可出家传此宝林寺。

’大师即住此寺,修道经三年……后闻乐昌县四石窟有远禅师,遂投彼学坐禅。

大师素不曾学书,竟未披寻经论。

时有惠纪禅师,诵《投陀经》。

大师闻经又曰:‘经义如此,今我空坐何为?’至咸亨五年,大师春秋三十有四(杨曾文注:应为三十七)。

惠纪禅师谓大师曰:‘久承蕲州黄梅山忍禅师开禅门,可往彼修学。

’大师其年正月三日,发韶州片东山寻忍大师。

策杖涂跣,孤然自行,至洪州东岭,时多暴虎,大师独行山林无惧。

遂至东山,见忍师。


以上可见,慧能大师在远赴蕲州黄梅求法之前,曾相对集中精力,在韶州曹溪宝林山作了三年修禅学习准备。

这里的学习,和在家乡时方法有所不同。

在新州家乡,虽然唐初岭南溪洞地区(包括新州)已经是佛教盛行,寺院众多,主要的佛教寺院有多处:(1)秀罗寺。

在新兴县东,唐武德四年(621)建。

(2)贷山寺。

在新兴县城南天露山,唐贞观元年(627),僧家惠建。

(3)永乐寺。

在新兴县南25里罗陈村,武德二年(619)建。

(4)龙兴寺。

在新兴县东北200余步处,
唐时建,贞观间圮而修。

(5)延明寺。

在新兴县城西五里宁化都宝盖山。

贞观年间建。

(6)福兴寺。

在新州城东四十里照会都云石山,贞观二年(619)建。

(7)金台寺。

在新州城南半里,是慧能卖柴闻经发念学佛之处,是该县的古刹[2]。

但寺中和尚大师的名气远不如韶州著名。

所以,慧能才北上韶州,通过刘至略出家为尼的姑姑的引荐,修习禅法。

可能是因为慧能的修禅基础较好,曹溪的修禅,也不能使慧能满足。

先是去投乐昌县有远禅师,又经惠纪禅师教诵《投陀经》,都不得缘法。

慧能素来不注重读经坐禅,不愿空诵打坐,只愿意体悟经义,所以,才另寻修禅新法,到了著名的五祖大师那里求法。

这次在韶州曹溪宝林的三年修禅学习准备,虽然没有使慧能满足,但比起在新州家乡的修习,要专业多了。

在家的修禅体悟,充其量是业余的,因为他还有上山砍柴到市场变卖,换来米面油盐来维持家中生计的艰巨任务。

在母亲去世后,慧能孑身一人,自然有了外出求法的愿望,这时已没有了家庭的牵累。

第二次,慧能从黄梅得到禅法衣钵南归,先回到了曹溪宝林寺。

慧能在黄梅8个月,得法后就南归了。

过长江,经九江驿,直到岭南。

弘忍门徒众多,得知五祖将衣钵传给慧能,自有心中不服者。

便立即向南追讨,其中就有曾任过四品将军的慧明,一直追到大庾岭,慧能将衣给慧明,慧明称“远来求法不要其衣”。

慧能告诉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才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能要他北上化人,使慧明大悟,才得以平安回到岭南[3]159。

还有一种说法:“师自黄梅得法。

回至韶州曹溪村,人无知者……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竟至瞻礼。

时,宝林古寺,自隋来兵火已废。

遂于故基重建梵宇。

正师居之。

俄成宝坊。

师住九月余日。

又为恶党寻逐。

师乃遁于前山。

被其纵火焚草木。

师隐身挨入石得免。

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

因名避难石。

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

遂行隐于二邑焉”[4]。

这里,由于与后来传说版本的不同,得法留韶州的情况略有差异。

《曹溪大师传》谓:“能大师归南,路至曹溪,犹被人寻逐。

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大县避难,经于五年,在猎师中。

大师春秋三十有九。

”[1]23这是慧能从湖北黄梅得到弘忍衣钵后南归的第一个落脚点。

他到了曹溪宝林寺,不仅免不了被人追寻讨要传法衣钵的惊慌,仍然具有“命若悬丝”的危险。

到了韶州宝林寺仍不安全,便隐藏在曲江县狮子岩后山半腰的山洞里避难,后人将此处称为招隐寺。

可能曹溪宝林和招隐寺都不是慧能的安定栖身之所,于是他又栖隐于四会和怀集两县的山林猎人队伍之中。

佛教(包括禅宗)传承,讲究衣钵信物,“传衣表文传法,争衣实际是争法”[3]161。

慧能以青年身份即承传禅法(按印顺所著《中国国禅宗史》的说法),未免太年轻,不易令人信服,而是还有诸多争夺传法权利的风险,于是只好先隐居山林,等待时机。

第三次,广州制旨寺出家后,重返韶州曹溪宝林寺。

据刘禹锡唐元和(818)撰《大鉴禅师第二碑》(载《全唐文》第610卷)中记述:“大鉴生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没,百有六年有谥。

”[3]141印顺认为,这一传说与《坛经》及神会的最早说法相近,与事实相合。

乾封二年(667)慧能因参与讨论广州法性寺的“风动”、“幡动”与“心动”而得到印宗法师的器重,加上见到了弘忍所传法宝(袈裟),便在法性寺举行受戒仪式,让慧能剃度出了家。

慧能开法受戒回制旨寺以后,广州龙兴寺的经藏院成了慧能的开法堂。

但这时慧能却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是长期在广州地区传扬禅法,还是另谋弘法宝地。

于是印宗法师问慧能:“久在何处住?”[1]25这看似关心慧能的话,实际上是给他提出了一个长远打算问题,这使慧能不能不认真思考,当机立断,予以明确答复。

慧能似乎是胸有成竹地回答:“韶州曲江县南五十里曹溪村故宝林寺。

”印宗法师讲完经,便召集僧俗人众千多人将慧能送归了韶州曹溪宝林寺[1]。

“师辞众归宝林。

印宗与缁向送者千余人。

直至曹溪。

时荆州通远禅师。

与学者数百人依师而住。

师至曹溪宝林。

睹堂宇湫隘。

不足容众。

欲广之。

遂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就檀越求坐见地。

得不。

仙曰。

和尚坐具几许阔。

祖出坐具示之。

亚仙唯物。

祖以生具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师游境内山水胜处。

辄憩止,遂成兰若一十三所。

今曰华果院,隶籍寺门。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附录:《六祖大师缘起外纪》)从此,慧能开始了他的30多年的韶州弘扬禅法事业。

正是这30多年的韶州弘法,才使慧能“德音远播”,名声鹊起,“既而道德遍覆,名声普闻”[3]166。

慧能的南派禅宗的影响不仅遍及岭南,而且还影响到了皇室宫廷和海外。

“故能五天重迹,百越稽首”,而且是“九重延想,万里驰城。

思想发以奉迎,愿叉手而作礼。

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敕力劝济征赴京城”。

这尽管是崇佛的文学家的修饰语言,但慧能德化波及百越,从南洋、印度诸国引来礼敬和请益的信众,也都是事实[3]166-167。

最后,圆寂后的慧能真身被迎回韶州曹溪。

慧能出家回到韶州曹溪,在韶州地区曹溪宝林寺一带弘扬禅法37年(也有说40多年),直到76岁时,身体染疾,感觉不好,便回到了他的出生地新州(今新兴县),并在家乡圆寂。

慧能在岭南活动达半个世纪之多,更加上他在岭南禅界名气极大,因此,在他圆寂后,很多地方都想供奉他的真身。

尤其是他家乡一带的溪洞地方首领,想把他的尸身供奉于他家乡的国恩寺。

经过慧能的韶州曹溪门徒与地方刺史的交涉与要求,慧能的真身才得以迎还韶州。

曹溪的人将慧能大师迎还韶州以后,弟子们将他的尸身进行了特殊的加工处理,“大师头颈,先以铁牒封裹,全身胶漆……有刺客来取头,移大师庭中,刀斩数下。

众人唯闻铁声,惊觉,见一孝子奔走出寺,寻迹不获。

”[1]29慧能在世之时,因得到五祖衣钵而被人追逐,那是为了争得禅宗传法正统。

慧能死后,仍然有人争他的尸身、头颅,目的和此前虽然不一样,仍然和争夺禅法传承的正统权利有关。

或许是慧能真的是和韶州曹溪宝林山有缘,他的真身永久地留在了韶州的南华寺。

慧能真身在韶州南华寺的永久保留,不仅证明了他和韶州宝林寺(南华寺)的缘分,也证明,他的禅宗精神和灵魂也永远留在了南华寺。

二、慧能选择韶州曹溪宝林山的原因
慧能公元638年生于广东新州,新州也是一个佛教盛行、寺院众多的地区;他得到禅法真传于黄梅,因为那里有著名的五祖弘忍大师;他又落发剃度出家受戒于广州法性寺(光孝寺),这里不仅是通都大邑,而且又有众多高级寺院可以弘扬禅法。

可是慧能没有因为有报四重恩思想而选择在家乡新州传禅弘法,也没有留在黄梅继续修持,更没有留在广州,而是选择了粤北的韶州,作为他永久弘法之地。

而且,慧能在韶州,时间最长。

可以说,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他24岁去黄梅向五祖求法之前,在韶州居留三年,这不仅是一般的居住,应该是求禅法之前的集中学习和准备。

30岁在广州出家受戒,一直到76岁圆寂,一生在韶州四十多年[3]159。

而且慧能在韶州的弘法选择,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这内中原因,早已引起禅学者的注意。

著名禅学家印顺认为:“慧能没有去黄梅时,曾经在曹溪小住。

从黄梅回来,到过曹溪。

《略序》曰‘归宝林’,也有到过曹溪的意思。

从广州经大庾岭而到黄梅,一定要经过韶州。

慧能在经过时,可能在韶州小住,有多少相识的人。

过去,‘虽犹为恶人寻逐’,不能安定下来。

现在出了家,受了具足戒,在广州受到缁素的宗教,曹溪僧众也就表示欢迎了。

这应该是慧能回曹溪的原因。

”[3]164这一说法,确有道理,但仍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

印顺这是只从人际关系来考虑而得出的结论,只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而客观的原因似乎也要加以注意,仍有补充论述说明的必要。

尽管新州地处岭南溪洞地区,也是佛教兴盛之地,但它无法和广州与韶州地区相比。

尤其是韶州是中原进出岭南的要塞,是南北交通的中枢与孔道,南北交通便利和发达,信息密集,正是弘扬禅宗佛法的理想地域。

因为,韶州一带不仅有曹溪宝林寺,韶州城和周边地区也有诸多佛教寺院。

信众基础也较深厚。

慧能禅宗思想传播观照的重要对象是众多下层劳动人民,湖北黄梅的弘忍就收留了不少中原流民。

韶州处于南北交通要衢,是中原人南渡的必经之地之一。

所以,慧能要发展自己的禅宗事业,在家乡新州太偏僻,在广州又太靠近岭南政治统治中心,而只有韶州最适合禅宗作为丛林文化和下层社会民众宗教的发展。

慧能禅宗具有不事权贵,关注平民和劳动者的浓重色彩,在韶州比在广州发展更为有利。

(一)韶州是岭南佛教传播的重镇
东晋以后,以韶州为中心的粤北,佛教已比较盛行,它在南朝就传译有与中国禅宗思想有着直接渊源关系的《大乘起信论》,同时又是多种佛教宗派和思想汇集的重镇[2]。

因此,可以说,初唐岭南的韶州是寺院林立、高僧云集、信徒众多的地区之一。

(二)韶州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
韶州宝林寺自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西域智药三藏在曹溪“掬水而饮,香美异常”,遂“开山立寺宝林”。

宝林寺北靠宝林山,南面曹溪水,群山环抱,景色优雅,是一块真正的风水宝地。

它与韶州和曲江城若即若离,不远不近。

禅宗佛教基本上是适合于在丛林中发展的山林文化,又有不事权官、关心平民劳动者的倾向,慧能选择韶州,便于远离尘嚣,又不过于偏僻,应该是在岭南弘扬禅法的最佳去处。

(三)韶州慧能的诸多人脉关系
韶州地处粤北,是南北交通要塞和枢纽,是进出岭南的重要通道之一。

慧能黄梅求法前后,在韶州都留有诸多行迹,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人脉关系。

诸如儒士刘至略,与慧能关系密切。

还有他的出家为无尽藏尼的姑姑,曾和慧能一起诵谈过经义。

曹侯村的魏武
侯玄孙曹叔良、乐昌的智远禅师等,都与慧能有过交往,都是他的人脉关系。

总之,也可以说,慧能与韶州有缘。

此缘不仅仅是因为慧能去黄梅来往于韶州的“小住”,而主要是缘于禅宗思想与韶州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四)韶州具有相对便捷的交通位置
佛教在唐朝通过大力广泛传播,形成各种宗门派别。

禅宗只是其中一支。

弘忍五祖选择慧能作为传法代表人物,不仅是因为他有禅宗的智慧聪明,更重要的他考虑的是禅宗在岭南的传播与发展。

对于这一点,慧能也会有体悟。

因此,慧能考虑禅宗南宗的传播与发展,其基地选在韶州最为便利。

宝林山既远离尘嚣,又处于南北交通的要冲。

如选在广州,背离了南法禅宗山林文化发展的本质;选在新州,又太过偏僻,发展不利。

韶州可以说是占有南禅发展弘扬的优越地理位置。

(五)韶州具有禅宗思想南北发展的战略地位
禅宗思想观照的重要对象是众多下层劳动人民。

韶州处于南北交通要冲,是中原人南渡的必经之地之一。

所以,慧能要发展禅宗事业,必然选择既不太偏僻,又远离尘嚣,不太靠近政治统治中心的地方。

在韶州确立禅宗的弘法基地,进可以越过南岭,到达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带;退可以据守岭南,抑或远化海外。

(六)慧能在北方传法的可能性很小
慧能在黄梅五祖处接受禅法传承衣钵时,北方禅宗势力已经很大。

他年纪轻轻,就轻易得到了岭南的禅宗传法权,这足以使黄梅老资格的禅宗领袖们不服和嫉妒,现实使慧能从根本上打消了北方传扬禅法的念头。

后来的事实证明,韶州曹溪是南禅进退可据的禅宗圣地。

三、结语
中国的禅宗,自达摩始祖连续数代至五祖弘忍,再传到六祖慧能。

而六祖虽然祖贯河北范阳大族,但生长在岭南的新州。

唐初处于岭南溪洞地区的新州,佛教寺院虽然众多,但它们在岭南的地位和名气,依然无法和广州与韶州相比。

慧能的广州法性寺落发受戒,表面看来是机缘巧合,实则是一种选择。

受戒后的慧能,从长远考虑,选择了韶州曹溪;只是到晚年,考虑到报恩与叶落归根,才圆寂于家乡新州。

这正如明代禅宗著名大师憨山德清所言: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其根发于新州。

畅于法性。

浚于曹溪。

散于海内。

是知文化由中国渐被岭表。

而禅道实自岭表达于中国”[5]。

正是由于慧能的生在新州,才使他在南禅有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基础。

新州处在唐初的溪洞地区,虽然佛教兴盛,寺院众多,终因为太过偏远荒僻,难以使之作为基地,使南派禅宗得到发展。

广州一带虽有制旨寺、法性寺,如作为南禅弘扬基地,难以远离尘嚣,难免受到权贵官府的羁系,背离了山林禅宗的原始特征。

而只有韶州,地处岭南进出咽喉,具有南禅发展的多种条件。

因此可以说,岭南文化孕育南派禅宗大师慧能,五祖弘忍慧眼选中了慧能,慧能不负众望,依托岭南,根据曹溪,带领弟子门徒,通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为南派禅宗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坛经》的横空出世和六祖地位的奠定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1]杨曾文.《曹溪大师传》及其在中国禅宗史上的意义[M]//林有能.六祖慧能思想研究:三.香港:香港出版社,2007.
[2]王承文.六祖慧能早年与唐初岭南文化考论[J].中山大学学报,1998(3):9-17.
[3]印顺.中国禅宗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59.
[4]六祖大师法宝坛经[EB/OL].[2009-03-11].西祠胡同网.
[5]释德清.题门人超逸书《华俨经》后[M]//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八.[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
A Brief Investigation on The Sixth Originator Hui Neng Become
Attached to Caoxi Shaozhou
LI Ming蛳sha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512005,Guangdong,China)Abstract:Hui Neng was born and grew in Xinzhou(Xinxing Guangdong),obtained Buddhist doctrine in Huangmei Hubei,become a monk in Guangzhou,finaly,spread Buddhist doctrine for thirty-seven years and his body was permanently consecrated after his pass away.This was not only become he attached to Shaozhou,but also many reasons need our exploration and study.
Key words:Zen;the sixth originator Hui Neng;Caoxi Shaozhou;fate Buddhism
(责任编辑:吴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