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初中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①“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
”本文简要阐述物理教学与生活科技和社会密切联系的重要性,重点论述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学生活经验生活物理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具体目标要求:“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在物理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措施以“学生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为重点。
那么,物理新课程标准为何如此注重物理教学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呢?这是由物理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物理学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可以说,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
由此可见,将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相融合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可行性,这样做不仅充实了物理课程的内容,而且有助优化物理课程,使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在物理课程中得到落实。
众所周知,②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核心是“生活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象牙塔”式的教学方式,把学校、课堂上的一切伸展到生活中,伸展到大自然中。
本着这一思想,结合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生活的特点和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该用生活来组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让生活走进物理,再让物理走进生活。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浅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浅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者:徐宏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6年第03期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初中物理新课标中也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怎样使学生从有限的生活体验进入物理知识的学习,又怎样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生活中碰到的物理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1以生活情景的导入,引出物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物理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物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压强”时,首先让学生上台表演钉钉子:一枚是尖的,另一枚是钝的,让其分别用锤子钉入木头里,尔后让这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接着引导每一位学生利用自己已削好的铅笔或圆珠笔,分别用两手指面用力压住其两端,体验一下两手指的感受,由此生活情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纷纷提出各种物理问题:为什么尖端的钉子更容易钉进去?钝的不容易且更要用力?与铅笔两端接触的手指,尖端痛而平端不痛?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景之中,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2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物理问题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初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物理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物理意识,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一个题目:某一同学将一浸湿水的篮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后,地面上留下了如图1所示的印迹,问哪个印迹是球从较高的地方下落留下的?为什么?学生通过借助自己在体育课上或平常打篮球的生活经验,知道高处的球落下撞地后变形大,变形大的在地面上的印迹也大,由此迅速得出了图1a是球从较高的地方下落留下的印迹,并且能量转化关系也分析得非常透彻.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物理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据,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物理问题.3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物理问题学以致用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物理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物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物理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悟出相关道理,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例如,在教学“密度的应用”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春季某农场需用密度为1.1×103 kg/m3的黄泥水进行优良品种精选,现用500 kg清水进行配制,问:需要加入多少千克密度为1.2×103 kg/m3的黄泥?你能帮该农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象这样的问题不能凭空想象,只有尽快地列出方程算一算才知道,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又要搞清楚:(1)黄泥水是由水和黄泥混合而成的,故溶液密度为混合物的密度;(2)溶液质量应是水和黄泥的总质量;(3)水和黄泥皆有各自的体积,二者之和与总体积基本相等;(4)运用密度公式应注意它的同一性;(5)所列方程应合理简要,像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又巩固了数学知识.4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时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物理兴趣,提高学生物理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讲“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节中,渗透了超导体知识及其应用前景,在讲“运动与静止”这一节渗透了同步卫星和神九对接的相关知识,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也正好达到了我们物理教学的目的.总之,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物理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物理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力图将学生从课本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以物明理”、“见物思理”,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的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一、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完初二内容《大气压强》后,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1)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
(2)药瓶要吊在高处。
(3)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4)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对他们的发现老师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受老师的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老师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组际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的课程改革改革方向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下面我就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首先是教师要控制得住大局。
虽然是探究性的开放型物理课,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课,但也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而不是一堂乱糟糟的课,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各搞各的,像一个市场。
初中学生的自制能力本来就是很弱的,现在还把很多时间给他看,给他讲,给他做。
如果作为一个任课老师,压不住课堂的话,不但上这个课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让他们有一种感觉就是上物理课就是可以玩、就是可以说闲话、就是可以开小差、就是可以闹翻天的时间。
这就与我们的目标越走越远了。
我们的目的只是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知识,培养能力,了解社会。
二、其次,教师要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最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足一节课,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之后改变了很多,变成了老师以“提问启发式”授课,学生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现在的课程改革则更进了一步,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再想办法解决。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别人提出来的问题,你不一定有兴趣“帮”他解决,但是如果是你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你肯定会有兴趣、而且会想方设法来解决,人在生活中是这样,在学习知识上也是这样。
我觉得物理课上应鼓励他们提问题,各种奇里古怪的大自然问题、生活生产中的问题都行,平时上课也是这样,有相关的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来,而不是我提。
当然,相应地,教师一定要多看书,多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使他们被你的知识魅力所折服。
三、再次,老师要敢于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得到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现代的人不是看谁记住了多少知识,毕竟能记住的只是一小部分,而是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最有用的知识搜集出来。
有些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你不一定要帮他们解决,因为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过程。
谈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潘 ‘ 路 从 什 么地 方 出发 , 样 一 思 怎 杏
丽
路 的终点 ,都要踏踏 实实摸 清
楚 ’ ” 读 文 本 , 要 综 观 全 。 解 一
文, 看清总体思路 , 即对文本 的整体 内容 、 篇 章结构、 写作方法、 社会价值 , 乃至作 者等作 宏观理解 ; 二要细读片段 , 看清局部思路 。
个性化 朗
拓展文本
效果最佳的 阅读方法 ,来理解 感悟作 品, 获取信息 。 通过理清 文本思路 ,进一步获得解读的 真谛。叶圣陶认为 :一篇文章 “ 步一步往 前走 ,最后达到这条
新课 标指 出:阅读教学是 “
面的信 息 , 让学生 自己去 收集有关科 学 生 、 师 、 本 之 间对 话 的过 教 文 技发展的资料 , 使物理成 为完全开放 程。 ” 阅读是学 生个性化 行为 , 的、 学生 自主参与的全 新课程 。例如 : 文本 是 课 堂 最 重 要 的教 育 资 在讲 液体 蒸发吸热致冷 时 , 我给学生 源 ,语文教科 书中的一篇篇课 具 讲 了冰 箱的原理 , 随即留 下了课外作 文就是 一个个 敞开 的文本 , l 业 , 学 生 上 网 查 找 空 调 压 缩 机 的 原 有 生命 的灵性 。如何 弓 导学生 让 实现与文 本的对话 , 而在对话 继 理, 以及空 调对 人健康 的影 响、 空调 走进 文本 , 的基础上走 出文本 , 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呢? 的耗能与节 能问题 、 空调产 生的城市
三 、 领 学 生 拓展 文本 引 1展 开 想 象 , 入 探 究 。 . 深
热岛效应 、 空调漏氟 对大气臭氧 层的
、
影 响 、 空 调 的 结 构 和 相 关 技 术 的 发 方 式 法 国著名儿童 心理学家卢梭 说 :儿童 “ 展、 寻找替代氟利 昂作 制冷剂 的环保 有他特有的看法、 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 型空调等等 问题。这样做既充实 了课 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 的看法 、 想 堂教 学 ,又锻炼 了学生收集信 息、 北区小河 中心小 学 处 江苏 省常 州市新 法和 感情 , 那简直是最愚蠢 的。 学生作为一 ” 理信息的能力。 个个性鲜 明的生命个体 , 总是带 着 自己已有 通 过 这 些 活 动 的开 展 , 学 生 更 的知识 、 使 经验和情感来 接触 文本 的。 清楚 了物理课 程 与生活 、 技 、 会 科 社 安排 对 比性 朗读 训I , 能 提 高 朗读 的 练 更 的整 合 ,丰 富 了物 理 课 程 的 内容 , 锻 效 率 。通 过 对 比性 朗 读 , 学 生 在 文 本 中走 让 炼 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个来 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 味、赏析、 内
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摘要:《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而物理又时时联系着生活,同时从物理走向社会,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物理一直以来就是中学阶段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一门学科,尽管物理学科从大纲的要求到教材的编写都进行了多次改革,降低了难度,但就目前来说,这种现象仍没有根本性地改变。
学生在初中阶段初学物理时,充满着好奇,学习过程中也感到不难,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以至于越来越对学习物理失去了信心。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作为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可低估。
传统的物理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科学技术方面做的不够,学生仅限于从课堂上、书本中学习物理知识,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使本来极为生动的物理知识,变得只剩下一些枯燥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减弱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注重物理与科技、社会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将学生引向一个更大的天地中去学习物理,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物理教师要走进生活,贴近社会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物理,首先教师自己要先走进生活,让物理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物理。
物理课改要实现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
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摘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它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枯燥无味,真正形成教师利用教材教学生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局面。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来体现呢?本文结合从事教学的经历,从教学及中考命题两个大的方面加以阐述,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的课标理念,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课程标准;生活·物理·社会;命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标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作为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与层面进行剖析: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1.1从生活走进物理例如:学液体压强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能像巨人一样工作,这么大的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学习液化知识前,布置让学生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蒸馒头冒“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
1.2从物理走进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既是使学习走向深入的过程,也是物理教育目标的需要。
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一方面让他们懂得知识的用途,体会“物理学改变世界的功能”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另一方面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从而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动手维护保养自己的自行车。
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
因此,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从生活走进物理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便于理解有关的物理知识①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雷电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下雪不冷消雪冷;骑车上坡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帮助很大。
在讲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我就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准备了一些日常用品:老虎钳子、剪布用的剪子、理发用的剪刀、钓鱼杆、杆秤、天平、起子等,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别说出如何使用然后运用杠杆平衡原理,引导学生自然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
这种教学虽费时费力,但学生学习劲头高涨,课堂效果很好,便于理解有关知识。
②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同时有的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通过搓手发热的活动来感受摩擦生热;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后,要求学生在坐火车或汽车时,在车站观察并排的车的运动情况,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的现象,并在开车和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
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经验,对学习摩擦方面的有关知识帮助很大。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让学校的课堂教学成为有效教学,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所谓“有效教学”,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的理念,“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部分物理知识的学习都要通过实验完成。
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无论哪一种实验,都要让学生亲自操作。
特别是演示实验,不能只是老师演示,学生也要参与,所以物理的大部分课程教学应在实验室完成。
一、物理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对于要不要将实验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整合,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实验本身就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等,大可不必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照样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生的成长就像登楼梯,每一个阶段都以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基础与所攀登的高度相适应。
要想学生快速进步,教师就要与学生换位思考,思考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的理解需具有怎样的基础,引领学生探究需营造怎样的氛围,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的潜力,等等。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所需材料,创设情境,提供发挥的平台,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攀登。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成绩告诉我们: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提供跟研究问题相关的情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多向思维,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过程及参与情况进行评价,等等,就必须将实验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二、重视课堂纪律说到课堂纪律,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部分学生厌学弃学,还以各种形式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有和老师对抗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课堂秩序。
特别是在实验室上课,更有大海放生鱼的感觉。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作者:刘春云来源:《文理导航》2012年第01期分析近年的中考题,发现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新课程理念。
物理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太密切,阻碍着学生自主地学习。
反思其原因,一是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二是教师常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出的问题学生可能感到意义不大;三是学生对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现象不太注意观察;四是学生学习知识时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周围环境中的物理现象,能力较为薄弱。
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应该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让物理从生活中走来,再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即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用物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
一、课前开放,联系生活实际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感性的了解,可以说初中部分的物理知识,是在小学《科学》的旧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和拓宽。
因此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但大部分知识与概念是完全陌生的,如果缺乏相应知识准备的学习,学生难以把握新知识。
例如,在教《杠杆》一课之前,我采用我校提出的“163·四步八阶”教学策略,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事先让学生自己回家找来螺丝刀、钢丝钳、羊角锤等器材设法拔出木板上的图钉,这样就能使学生回去预习教材,还可以让学生帮家长扫地、夹菜、开啤酒瓶等,动手实践,因为杠杆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而且仅仅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不可能人人能动手、个个都参与。
这样,课还没开始,就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有所实践,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课前准备,又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还能加强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二、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理解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解,是指人们从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到现象和规律,进而通过物理学科的研究和探究,深入把握自然界的运行机理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
这个理解核心是将物理学科作为了解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工具和方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贡献来认识和解释社会。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走路、吃饭还是玩耍,都涉及到物理规律的应用,而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物理知识来解决。
从生活走向物理,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中,引入物理学中需要应用的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通过物理学科的研究和探究,进一步揭示自然界中的规律和运行机理,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生活现象。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乘坐电梯来理解万有引力,或者通过烹饪来认识热传递、温度控制等物理原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则是认识到自然和社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承认自然科学涉及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探究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物理规律和自然界的现象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它们不仅指导着日常生活,也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这就需要物理学科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和互动。
比如,人们通过物理学科研究和探究发明了很多工业生产工艺和设备,这些技术也对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在环境领域,人们通过物理学科的研究和应用,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促进了人们对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
综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解,是物理学科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结合,是在物理现象基础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理解不仅能补充人们的知识储备,提高人们的素养水平,而且还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交流。
新高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最新资料
新高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新高考也着力体现这一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
试卷中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试题,有的关注生活现象,有的关注生活用品(具),有的关注学生的娱乐活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高考中与生活相关的试题的分类解析。
1生活现象类例1(05理综北京卷)一个人看到闪电12.3s后又听到雷声。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30m/s~340m/s,光速为3×108m/s,于是他用12.3除以3很快估算出闪电发生的位置到他的距离为4.1km。
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判断()A.这种估算方法是错误的,不可采用B.这种估算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与观察者间的距离C.这种估算方法没有考虑光的传播时间,结果误差很大D.即使声速增大2倍以上,本题的估算结果依然正确解析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光的传播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极小,因此可忽略光从闪电发生传到观察者的时间。
故闪电发生的位置与观察者间的距离可粗略地表示为S=vt,其中v表示空气中的声速,t表示观察者看到闪电后再听到雷声的时间。
由于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30m/s~340m/s,可粗略地表示为13km/s,因此上述的观察者用12.3除以3估算出闪电发生的位置到他的距离约为4.1km是可行的。
当然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30m/s~340m/s左右的情况,如果声速增大2倍以上,用上述的方法估算出的结果就会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此方法就不再适用了。
例2(06理综北京卷)某同学看到一只鸟落在树枝上的P处(见图1),树枝在10s内上下振动了6次。
鸟飞走后,他把50g的砝码挂在P处,发现树枝在10s内上下振动了12次。
将50g的砝码换成500g砝码后,他发现树枝在15s 内上下振动了6次,你估计鸟的质量最接近()A.50gB.200gC.500gD.550g解析将树枝的振动视为简谐振动,建立简谐振动模型。
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者:李洁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23期2007年天津市高中进行了新课改,一晃十年,2017年天津高中再次实行新课改。
我通过培训学习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标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要求多角度、多渠道地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物理,而物理又时刻联系生活。
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辨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接触高中物理时,充满畏难情绪,学习也没兴趣,一接触到实际问题更是毫无头绪,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
要让学生走进日常生活,在生活中感知物理知识的大量存在,在生活中学习、提炼、运用物理知识。
例如: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公园里奔跑的小孩,我们应该怎样来描述这多姿多彩的运动?——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太阳东升西落,流星滑落夜空,科幻电影中飞船运动情况——万有引力与航天。
我们居民楼附近总有变电室,墙上写着高压危险禁止靠近,它是怎样工作?原理是什么?——交变电流。
雨后天上出现的彩虹,电影院的3D电影——光的现象。
在课堂上,一定要多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不同素材,从不同角度展示日常生活与物理的广泛、密切地联系,使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更加关注实际问题,感悟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便在不断感知物理常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从生活走向物理。
物理教学不但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更要符合学生感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探究物理现象及过程,揭示暗含其中的物理模型、规律,并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操作、实践能力。
二、生活促进教学,探索物理规律物理知识的构建来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自然。
教师要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物理教学课堂。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摘要】现代社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从简单的汽车运动到复杂的电磁波原理都离不开物理学的知识。
通过物理教育,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物理,学生不仅能够拓展视野,还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推动社会科技的进步。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还可以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关键词】物理知识、生活应用、物理教育、学生意义、科学思维、社会责任感、社会科技进步、学生重要性、社会意义1. 引言1.1 为什么要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为什么要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重要话题。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物质运动、能量转换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物理规律的应用,比如汽车的运动、电器的工作原理、天气的变化等等。
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从而更好地适应并改善自己的生活。
物理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更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为什么要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推理能力,从而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都是在社会中立足的必备素质。
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也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科学。
它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物理教学中就应该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教学中,更应该将物理知识与我们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和实话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一、物理来源于生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的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列举几列:1.破镜不能从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2.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震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震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的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此响声比较小。
3.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这样的民谚、俗语举不胜举,充分说明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学习物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留心我们的周围,会发现很多物理现象,会产生许多问号,带着问题走向物理,开动脑筋,再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激发终身的探索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活学活用。
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起了很多的经验、知识。
其中也有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雷电时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夏天时将自行车置于阳光下曝晒时,会发生爆胎;用气管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灯泡使用较长时间后,玻璃内壁会变黑等等,在教学中将这些用好、用活,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案例教学作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班姓学时成院级名号间绩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一)观点与原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联系社会1.新课标理念: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高中物理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杜威认为当时学校的正规教育存在着一种危险,那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
原因就在于忽视教育的社会必要性,不顾教育与影响有意识的生活的一切人类群体的一致性,把教育和传授有关遥远的事物的知识,和通过语言符号即文字传递学问等同起来。
作为生活的教育,是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背景,教育需要把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作为儿童生长的背景,但又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无所作为。
这要求作为生活的教育给予儿童一种经过教育本身改造了的社会生活情境。
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在教育与生活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而是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
教育是生活所必须的,人类生活若没有教育就要停止。
在杜威看来,教育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传递经验,二是交流经验。
社会团体中的个人经验是有限的,但社会团体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在教材与课程的问题上,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所组成的学科课程。
因此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在课程中占中心位置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
浅谈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浅谈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都认为物理是单方面的推算,却不知道物理研究的是自然界基本的运动规律。
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探索物理的世界理应充满乐趣,如果只重视理论推演,会忽略物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而且难以使学生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文章从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出发,探索物理规律现象,使学生了解物理在生活与社会中的作用,最终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这门学科的知识来源于自然和生活,观察和实验是它的基础,从自身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激发,是一种让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
1.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我国科学教学的要求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应对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策略,面对已经基本完善的各国教育体制,我国也不能无所作为。
重大的教育改革也在我国进行了多次,以便于应对我国教育面对的挑战,在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之后,为了培养善于应对国际竞争和科技需要的新型人才,改变了过去困难繁复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以人为本的均衡、综合发展的新型教育,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主要手段,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一味注重理论演算,且当今高考也渐渐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趋向。
2.从生活走向物理是物理的自身特点物理的基础是实验,与数学联系密切,是一门需要严密的逻辑的学科。
它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在物理教学中,将问题和社会、科技相联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可得到激发,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只有通过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果才能体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走向物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3.从生活走向物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1)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物理的知识来源于自然,且可以做实验,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会逐渐变浓,且在平时生活中具有相当多与物理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例如,下雪不冷化雪冷、用钳子会更省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以《平面镜》教学设计为例
薛字广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现在的学.生只能被动的从书本或教师的口中接受知识,所学习的知识没有贴近生活,联系实践。
原因之一是物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密切联系,所讲授的知识规律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物理知识,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应该用生活来组织物理课堂教学,让生活走向物理,再让物理走向生活。
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
现以苏教版八年级物理《平面镜》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利用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事例探究物理规律——借助生活事例理解物理规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实例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以实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一、利用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对旧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得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情景。
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物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才能发现有价值的一般性规律,才能从原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课堂教学的第一次飞跃。
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平面镜》一课的导入时,出示如下情境:
一只猴子想喝水,它蹦跳到河边准备捧水喝时,发现平静的河里有个和它一模一样的“兄弟”,它感觉很奇怪,就冲着河里的那个猴子进行做动作和鬼脸。
这时它发现河里的那个猴子也同时对它做同样的动作。
它很生气,就要跳到河里去和那个猴子比一比。
上述材料是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实例,是在最低层次上创造出来的经验素材,是学习的起点。
通过对这些事例分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分析、讨论这些具体问题,才能感知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要求。
在学生已经感知了平面镜成像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
二、结合生活事例探究物理规律,实现探究过程生活化
探究过程生活化是指教师在设计探究内容时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内外的任何生活空间进行。
通过生活化探究,它能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发现新知,是对知识的再发展;通过生活化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品尝探究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通过生活化探究,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将这些技能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如:让学生在课堂上拿出事先准备的平面镜,用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平面镜上,观察到镜子里面出现和物体大小相同的“物”,说明了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物等大。
三、借助生活实例理解物理规律,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对于物理规律的理解,如果只是对纯概念、定义进行分析,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枯燥,记忆也不会持久;如果能够借助生活实例,提出生活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自觉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理论知识。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会更加主动、更加深刻。
如在《平面镜》一课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后,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出示了如下生活问题:
王小娟同学身高175厘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3米处照镜子,苦他以10米/秒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则他在镜中像高度是多少?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提出这个具有实践意义问题后,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争论,有的从生活的角度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有的从所学的知识角度分析问题,再一次将物理规律和生活实例的结合推向了高潮,学生借助生活实例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要想更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学好相关的物理知识,透过生活现象看本质,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通过上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平面镜的认识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
不过,这还不是课程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还需要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再实践、再认识来加深对平面镜的理解。
利用学生掌握的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技能化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对平面镜进行再实践、再认识,达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及能力的培养。
学生技能训练生活化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练习训练生活化。
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与学生真正生活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题时,题目素材要尽量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生活化的题目素材进行理想化、系统化加工,让学生通过作业训练,既能巩固知识和技能,又能懂得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在《平面镜》一课课外实践的环节,出示如下生活问题:选择所需器材将太阳光引入到地下室;将室外光改变路径传到室内阴暗的角落等。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物理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的“本领”。
如结合“实验操作竞赛”和“课外制作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对参赛作品,进行反复试验,并结合物理知识分析失误原因,不断改进。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物理,在生活中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和运用物理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物理、创新性地运用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要落实新课标,体现物理教学的新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教师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利用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事例探究物理规律——借助生活事例理解物理规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学模式,让学生思维在逐层递进中深入发展,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鲜活多彩,富有生命力,使他们真正体验到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改变和指导生活”从而在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果。
(薛字广阜宁县陈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