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蒂凡尼的早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蒂凡尼的早餐》、《霸王别姬》女主人公郝莉形象解读
金融0903
陶天宇1301090348
一、蒂凡尼的早餐
美国当代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蒂凡尼的早餐》于1958 年出版。
该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评论界的重视和称赞,诺曼·梅勒甚至认为小说词语节奏之间环环相扣,没有一处用词可以替换,它应该作为一部绝妙的古典作品长久留存下去。
确实,这部以充满魅力的女性郝莉·戈茉特利为主人公的都市时尚小说,不仅为作者杜鲁门·卡波特带来了空前的名声,同时也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的地位。
此后,派拉蒙公司于1961 年将小说搬上了银幕,奥黛丽·赫本凭借其精湛的演技,将郝莉的形象演绎成了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在作家的眼中,郝莉是天真的,天真到在给狱中黑手党头目传递信息时,以为是什么“天气报告”;但郝莉也是富有心计的,作为天然的策略家,她时时计划着自己的狩猎计划,猎物当然是社交界的富商巨贾;当然,郝莉更是自尊的,任何人,包括作家在内,碰触到她心中自尊的底线时,也会得到诸如“你从这里走到门口大约需要四秒钟时间,我给你两秒钟”的逐客令。
鉴于性格上的这种矛盾,她给自己编造了美丽的谎言,自我欺骗成为了家常便饭,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她可以毫不犹豫地骗人骗己,并“真的相信她所相信的一切牛皮”。
当然,她的谎言都是善意的,只是为了让自己周围的世界显得更加快乐。
对于伤心的往事,如果有必要,就尽量地通过谎言去掩饰,及至完全遗忘。
蒂凡尼是纽约著名的珠宝店,位于纽约闹市曼哈顿区第五大街、东第五十七街口,凡到蒂凡尼购物的人,不乏社会名流和富商巨贾。
蒂凡尼的早餐,本身并不是小说中真实存在的场景,它寓意着郝莉向往富裕而高贵的上流社会的梦想,象征了一个贫穷女孩的浮华白日梦。
当然,郝莉所追逐的浮华,并非仅仅为了寻找可以与之结婚的有钱人,这样理解郝莉的追求未免过于肤浅。
事实上,郝莉所追寻的浮华,更像一种安宁、温馨的梦想,这是基于她童年时代飘泊和流浪而产生的不安全感。
因此,对于她来说,浮华代表的是一种安全感,虽然上个洗手间就给50 美元小费的阔人并不能带给她真正的渴求,但至少,金钱和财富为她营造了虚假的安全感,正如她对作家所说的:有的日子你感到心中发毛……你感到害怕,直冒冷汗,但是你又不知道怕的是什么。
只知道反正有什么倒霉的事情要发生了。
但是你又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
……最好的办法是坐进一辆出租车到蒂凡尼去。
这马上使我平静下来,那里有安静气氛和高贵气派。
你在那里就不会发生非常不幸的事儿,同那些穿着高级西服的和气的男人在一起,还有同那银餐具和鳄鱼皮皮夹的好闻的气味在一起,是不会发生不幸的事儿的。
当然,在追寻的过程中,郝莉也时常对浮华的虚假与空洞充满了怀疑,她一次次下定追逐的决心,但又一次次任凭机会从手中溜走。
她_______明明将花花公子作家的距离也在慢慢拉近。
正如作家后来回忆的:从夏末到初秋过的那最后几个星期,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了,也许是因为我们俩互相的了解已经达到了这样甜蜜的程度,两人更经常地用默默无语来代替语言作交流:一种亲密的安静气氛代替了紧张气氛、无何止的闲谈和追求……经常是,当他不在纽约的时候(我对他开始有了敌意,很少再提他的名字),我们整个晚上在一起,而交谈的话语
不到一百句。
二、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一片感情强烈,情节曲折,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认为“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
这部影片,在华丽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导演的态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明显的嘲讽。
程蝶衣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从一个旧社会妓女儿子的身份中开始萌芽的,这是一个黑暗的社会,妓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极其低贱。
作为妓女的儿子,他的地位更是卑微,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他,被动得像棋子一样受封建残余的玩弄,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他既无力也无从反抗,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他去奋斗?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在那个年代,他不仅身单力薄,就连披在身上的外衣都是脆弱的。
在妓院,他从小被当成女孩抚养,多少年生活如戏,使他无法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出现了角色不清,甚至无法分清真实还是扮演,性别角色对他来讲是个无法抚平的创伤。
他从小就习惯于作为女孩子的行为标准,男孩子的生理和女孩子的角色冲突,使他分辨不清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任务。
程蝶衣作为一个戏子,他做到了他的角色的要求,符合了人们对“虞姬”这个角色的期望。
袁四爷对他也极为欣赏,对蝶衣的角色的扮演给与了极高的评价,连日本人都说,“他真正懂戏”。
可见,他很巧妙的把他的角色距离缩到最小。
在一轮又一轮的社会化大变革的浪潮中,程蝶衣如第一次在戏班中一样,抗拒身边新社会的一切改变,那个附着于戏剧的文化传统,深深刻在他心中,“从一而终”的观念深深的烙在他的心里,他甚至一生为之战斗。
即使在文革的批斗会上,他依然由衷的透出心底的那种旧有的文化环境刻在他心中的观念,他在心中抗拒新的社会,抗拒思想的“改造”。
程蝶衣的自杀,我想,他也许认为文革就像大烟和前面所有的苦难一样,忍一忍就过去了,当忍过之后世界会回到他们一边,生活可以回到过去。
但是,当他发现文革过后,他心中的文化观念生长的旧有的文化环境依然没有回来,而且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他观念中最深刻的,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也随着永远无法归来的文化环境永远无法归来了。
他终于感觉到了绝望,对自己人生的绝望,对这个社会的绝望。
他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蝶衣的一生面对好几次角色的选择,经历了好几次角色的转变。
但为什么蝶衣能够接受心理上男性向女性的转变,却丝毫不能接受他的京剧信仰角色上的任何转变。
我认为,他的女性角色是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或者说与生俱来的,他生来是妓女的儿子,他注定无法脱离戏班的,他虽然开始时进行了抵抗,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其实,除了接受他别无选择。
当时他的力量是那么弱小,他无力也无法抗争,他只能接受。
而对于京剧的信仰,是他自己的选择,是他一生的追求,是他奋斗一生的目标,他要把这个角色坚持到他的生命的终点。
他的一生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力量束缚,而戏剧是他唯一能做的选择,因而就显得弥足珍贵,在接受改变和放弃自己的生命之间,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后者。
所以,我觉得社会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还代表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在角色的背后,如何借着这个角色来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