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简介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中学语文教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中学语文教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章节:一、前言二、袁隆平的生平三、杂交水稻的研制过程四、袁隆平的科学成就五、袁隆平的精神品质一、前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袁隆平先生的敬仰之情。

教学方法:讲述引入,图片展示。

教学内容: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简介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袁隆平的生平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经历,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教学方法:讲述、图片展示。

教学内容:介绍袁隆平先生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和事业经历。

三、杂交水稻的研制过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杂交水稻的研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讲述、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介绍袁隆平先生如何发现杂交水稻的潜力,并经过多次试验最终成功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的过程。

四、袁隆平的科学成就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科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讲述、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介绍袁隆平先生研制出的高产杂交水稻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他获得的荣誉和奖项。

五、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袁隆平先生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讲述、小组讨论、分享感受。

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袁隆平先生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他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并引导学生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六、杂交水稻的推广与应用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杂交水稻在国内外推广应用的情况,认识到其在解决粮食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介绍杂交水稻在我国以及全球的推广情况,分析杂交水稻对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七、袁隆平的社会影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讲述、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通过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成果,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关注社会、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意愿。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讲课PPT课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讲课PPT课件

杂种优势:就是把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品种或类型,一个作母本,一个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杂种,在生长势、适应性等方面胜过母本和父本,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水稻的三系: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
写作练习
将本则通讯改写成一则消息,要求四百字左右。提示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2、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3、通讯文体比较自由。4、通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5、表现手法不同。6、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1996年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这一段数字说明,非常确凿真实地写出了杂交水稻给人类带来的福音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说出袁隆平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的奖项。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荣誉
知识拓展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 赞赏”。---列宾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袁隆平的生平事迹,感受其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2.学习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袁隆平的生平事迹,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袁隆平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和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袁隆平的生平事迹,重点介绍其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贡献。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

(四)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办法。

(五)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袁隆平的科普宣传方案。

2.各组展示宣传方案,全班投票选出最佳方案。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作业布置2.学生收集有关杂交水稻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和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有了深入了解。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袁隆平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4.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之一:袁隆平生平事迹的详细理解对话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袁隆平先生是如何开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的吗?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挑战?”2.教学重点之二: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对话设计:“谁能告诉我,杂交水稻的推广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学难点:1.教学难点之一: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对话设计:“我们常说创新是科研的灵魂,那么袁隆平先生在研究杂交水稻时有哪些创新之处呢?”2.教学难点之二:袁隆平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对话设计:“在研究的道路上,袁隆平先生遭遇过很多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教学过程补充:(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和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教案: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学目标:1. 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贡献。

2. 学习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农业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袁隆平的生平和成就。

2. 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和原理。

教学难点:1. 杂交水稻的原理和技术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PPT或其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袁隆平,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二、生平介绍(10分钟)1. 介绍袁隆平的生平背景,如出生、教育经历等。

2. 介绍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动机和初衷。

三、杂交水稻研究(15分钟)1. 向学生解释杂交水稻的概念和原理。

2. 通过PPT或其他课件展示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

3. 讲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关键发现和突破。

四、成就和影响(10分钟)1. 介绍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

2. 讨论杂交水稻对我国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的成就对国家和世界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反思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3. 鼓励学生学习袁隆平的爱国情怀和对农业科学的热爱。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杂交水稻研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 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袁隆平的生平和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贡献,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杂交水稻的原理和技术,并鼓励学生思考袁隆平的成就对国家和世界的影响。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六、杂交水稻的原理与技术(10分钟)1. 深入讲解杂交水稻的原理,包括基因重组和杂种优势的概念。

2. 介绍杂交水稻的主要技术步骤,如亲本选择、杂交和种子生产等。

3. 通过示例和图解,帮助学生理解杂交水稻的遗传特性和育种过程。

关于袁隆平的教案幼儿园

关于袁隆平的教案幼儿园

关于袁隆平的教案 - 幼儿园1. 引言近年来,袁隆平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以其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出贡献而受到广泛关注。

袁隆平先生不仅在农业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他的人生经历和为人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入袁隆平先生的故事和观点,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农业和科学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2.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袁隆平先生的故事,引导幼儿: - 了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先生的贡献和事迹; - 探索农作物和农业对人类的重要性; -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价值观。

3. 教学内容3.1 袁隆平先生的事迹袁隆平先生生于1930年,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幼儿可以通过阅读或听取袁隆平先生的故事,了解他是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为世界的农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农作物和农业的重要性引导幼儿了解农作物是我们日常饮食的重要来源,而农业是支撑人类生活的关键产业。

通过与幼儿进行讨论和观察农作物的成长过程,培养他们对农业的兴趣和认识。

3.3 观察和探索组织幼儿进行观察和探索活动,引导他们观察不同的农作物,比较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特点。

同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3.4 团队合作和价值观培养通过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引导幼儿分工合作,模拟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过程。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并让他们思考农业劳动对社会的意义,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教学方法4.1 故事讲述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画,向幼儿讲述袁隆平先生的事迹和贡献,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观察与讨论教师将不同的农作物带入课堂,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它们的特点,同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4.3 实践活动组织幼儿参与实践活动,如在幼儿园内种植小型农作物,让他们亲身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并感受农作物的生长变化。

了解农业杰出人物及其贡献教学设计

了解农业杰出人物及其贡献教学设计

了解农业杰出人物及贡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记住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农学家名字;
2、了解这些伟大科学家、农学家作出的杰出贡献;
3、树立远大志向,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教学过程
(一)、中国农业概况
1、古代农业代表人物介绍
神农氏——古代传说的农业鼻祖
贾思勰——北魏农学家《齐民要术》
陈旉——北宋《农书》
王祯——元朝农学家《农书》
宋应星——明代科学家《天工开物》
徐光启——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农学家、军事家《农政全书》2、现代农业代表人物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2)袁隆平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3)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3、小结
从科学家的故事中,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和生活?。

关于袁隆平的幼儿园教案

关于袁隆平的幼儿园教案

关于袁隆平的幼儿园教案袁隆平简介袁隆平,江西省南昌市人,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也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技专家之一。

他以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果闻名于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水稻产业。

袁隆平幼儿园教案袁隆平不仅对农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也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曾为幼儿园设计了一份教案,希望通过这份教案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农业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教案内容该教案主要以水稻为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图片:通过欣赏水稻的图片,引发幼儿对水稻的兴趣和好奇心。

•玩具:教师可以带上玩具水稻,与幼儿们一起玩耍,让幼儿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水稻。

•农事活动:教师可以给幼儿们准备一些用水稻制作的手工活动,如制作水稻剪纸、水稻稻草人等。

•观察实验:教师可以让幼儿们通过观察水稻的生长变化,了解水稻生长的特点和需求。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对农业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教育意义袁隆平的幼儿园教案充分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维模式——以观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现实世界,让幼儿从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自己主动地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这种教学模式不单纯是对农业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意味着在教育领域,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尊重幼儿的独立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潜能,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结语袁隆平的幼儿园教案,不仅仅是一份教案,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我们应该借鉴袁隆平的教育思维模式,注重幼儿的观察和探究,并充分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

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幼儿们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成长,为未来的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有关袁隆平教案

有关袁隆平教案

有关袁隆平教案有关袁隆平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袁隆平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袁隆平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大米的来之不易,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2、初步认识袁隆平爷爷,知道要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

活动准备课件准备:“米饭”图片;“旧中国饥荒”组图;“袁爷爷”组图;《我不浪费粮食》动画视频;“我不浪费粮食”组图;“种水稻”组图;“珍惜粮食”组图。

活动过程出示图片“米饭”,引导幼儿讨论米饭的由来。

看看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香喷喷的大米是怎么来的吗?出示组图“旧中国饥荒”、“袁爷爷”,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袁隆平爷爷。

1、出示组图“旧中国饥荒”,引导幼儿感知当下生活的幸福。

看看图片上的人们有大米吃吗?小结:以前,因为水稻产量很低,很多人没有米饭吃,常常挨饿。

2、出示组图“袁爷爷”,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袁隆平爷爷。

后来,有位厉害的老爷爷让水稻结出了很多籽粒,让人们天天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

他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这就是袁隆平爷爷。

为了让人们都能够吃上米饭、吃饱米饭,他都做了哪些事情呢?小结:袁隆平爷爷常常顶着太阳在稻田里观察水稻、研究水稻,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水稻。

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改进后,袁隆平爷爷终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让水稻结出了很多籽粒,让人们都能够吃上米饭、吃饱米饭。

播放动画视频及组图《我不浪费粮食》、组图“种水稻”,引导幼儿了解大米的来之不易,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1、播放动画视频,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来之不易。

不仅研究水稻很不容易,种植水稻、收获大米也非常辛苦。

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了解一下吧。

2、出示组图“我不浪费粮食”,引导幼儿了解大米的由来。

种植水稻要做哪些事情呢?水稻成熟后是怎么变成大米的呢?小结:农民要经过翻地、插秧、除虫、除草、施肥等过程,等待水稻成熟;水稻成熟后,还要进行收割、干燥、去壳才会变成白花花的大米。

走进袁隆平大班教案

走进袁隆平大班教案

走进袁隆平大班教案教案标题:走进袁隆平大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袁隆平的成就和贡献,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意和崇拜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农业科技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 袁隆平的生平介绍和主要成就。

2. 水稻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袁隆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4. 小组合作任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种类水稻的生长情况。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袁隆平的话题,向学生展示袁隆平的照片和成就。

- 引发学生对袁隆平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2. 介绍袁隆平(10分钟)- 通过图片和文字简要介绍袁隆平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 强调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对中国农业的重要性。

3. 水稻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15分钟)- 简要介绍水稻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通过实例解释袁隆平是如何利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出高产水稻的。

4. 袁隆平对中国农业的贡献(10分钟)- 介绍袁隆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 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的成就如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5. 实验设计与观察(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种类水稻的生长情况。

- 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 鼓励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结论。

- 引导学生总结袁隆平的贡献和杂交育种的重要性。

- 提醒学生要珍惜科学家的努力和成果,鼓励他们在未来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任务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学生在总结与展示环节中对袁隆平的贡献和杂交育种的重要性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资源:1. 袁隆平的生平介绍和成就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有关袁隆平的教案小班

有关袁隆平的教案小班

有关袁隆平的教案小班教案标题:探索袁隆平的教案(小班)教案目标:1. 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及其在农业领域的贡献。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家和创新者的兴趣和敬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时长:3-4课时教案步骤:第一课时:袁隆平的生平介绍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袁隆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袁隆平,是否知道他的贡献是什么。

2. 袁隆平简介(10分钟):- 通过简单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袁隆平的生平和成就,如他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的培育者等。

-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袁隆平的照片或相关实验室的场景,以增加学生的视觉印象。

3. 学生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袁隆平的贡献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第二课时:杂交水稻的实验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袁隆平的贡献是什么,以及他是如何培育杂交水稻的。

2. 杂交水稻实验介绍(10分钟):- 向学生解释杂交水稻的概念和原理,简单介绍杂交水稻实验的步骤。

3. 实验操作(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杂交水稻实验材料(如稻谷、杂交袋等)。

-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第三课时:学生表达和总结1. 导入(5分钟):- 提醒学生上节课进行的杂交水稻实验,引导他们回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2. 学生表达(15分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分享他们的发现和体会。

3. 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袁隆平的贡献和杂交水稻实验的意义,强调科学家的重要性和创新的力量。

- 鼓励学生对科学家和创新者抱有敬意,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资源:- 袁隆平的生平介绍视频或图片- 杂交水稻实验材料(稻谷、杂交袋等)-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指导问题评估方式:- 学生对袁隆平生平及其贡献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杂交水稻实验中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达和合作能力备注:- 教案中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背景和他在农业领域的杰出贡献。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兴趣。

1.2 教学重点: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对杂交水稻的贡献。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索的意义和方法。

1.3 教学难点:理解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对杂交水稻的贡献。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索的意义和方法。

1.5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用于展示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对杂交水稻的贡献。

准备问题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索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袁隆平先生的生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背景和他在农业领域的杰出贡献。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兴趣。

2.2 教学重点: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他在农业领域的贡献。

引导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2.3 教学难点:理解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他在农业领域的贡献。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2.5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用于展示袁隆平先生的生平经历。

准备问题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第三章:杂交水稻的发现与研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和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成果。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兴趣。

3.2 教学重点:介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和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和思路。

3.3 教学难点:理解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和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索的方法和思路。

3.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和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成果。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索的方法和思路。

袁隆平的教案

袁隆平的教案

袁隆平的教案有关于袁隆平的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袁隆平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袁隆平的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读11个生字和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世人称颂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原因。

3、能给课文各部分拟定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世人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原因。

2、能给课文各部分拟定(角度基本一致的)小标题。

【教学准备】1、查找“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相关资料。

2、文字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1、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通过预习,课文的几个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吧。

出示生字词课件:(指读生字词)2﹑解题,了解袁隆平。

(1)同学们对字词地掌握都比较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谁来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板书:袁隆平老师总结:这是我们对课题的理解所知道的内容。

(2)谁能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袁隆平的情况?同学发言后,老师进入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你默读课文,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从课文的结构上你还发现了什么?(5分钟)2、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的汇报:知道:袁获得的荣誉(如果学生说到了就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不说就不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就全文说,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的说。

)等。

发现:全文先写袁研究杂交水稻的结果,后写研究过程;虽是写人文章,但不像以往学的写人文那样——详写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文章篇幅长,课文自己标出四个部分等。

三、拟定小标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概括课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1、学法提示:这么长的课文,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把握课文内容哪?(引导学生说出先了解每部分的内容)2、那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段,请你认真默读,划出能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的.语句并概括段意。

袁隆平简介 国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袁隆平简介 国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袁隆平简介袁隆平,一个世人瞩目的名字。

他为之奋斗的杂交水稻事业,被人们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而今,以他为首的一批农业科学家群体,即将掀起新一轮的绿色革命,攻克超级杂交稻这一世界难题。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1973年成功实现了三系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

1981年,国家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及他的研究小组,袁隆平也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8项国际大奖,并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袁隆平没有沉醉,依然探索不止。

1987年,袁隆平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提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样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同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牵头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关。

研究过程中几经波折,甚至出现重大挫折,袁隆平以中国科学家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经验,几度调整研究方案,使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1995年袁隆平郑重宣布: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

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的启发下,两系法杂交高粱、两系法杂交油菜、两系法杂交棉花、两系法杂交小麦相继研究成功。

我国农作物育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尖锐命题。

袁隆平相信中国人一定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他决定向更高峰发起冲击,选育超级杂交稻!计划用3—5年时间育成每公顷日产中晚稻100公斤或早稻90公斤、米质达部颁二级、抗两种以上主要病虫害的超级杂交稻。

这一项目得到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高度重视,1998年,总理特批1000万元予以资助。

在跨入新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袁隆平称自己为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二是让杂交水稻进一步走向世界。

认识袁隆平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大班

认识袁隆平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大班

认识袁隆平教案大班袁隆平教案大班(Yuan Longping Teaching Case Grand Class)是以中国著名农学家袁隆平命名的一种教学模式。

袁隆平教案大班旨在通过袁隆平的农业科技成果作为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袁隆平教案大班的特点、目标以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袁隆平教案大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案例为基础:袁隆平教案大班主要以袁隆平的农业科技成果作为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强调实践性:袁隆平教案大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创新思维:袁隆平教案大班鼓励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造。

袁隆平教案大班的目标主要包括:1.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袁隆平的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2. 推动农业科技发展:袁隆平教案大班将袁隆平的农业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农业科技的发展,以推动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3. 培养创新能力:袁隆平教案大班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和热情。

袁隆平教案大班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类专业课程:袁隆平教案大班可以应用于农业类专业的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科技创新类课程:袁隆平教案大班可以应用于科技创新类课程中,通过袁隆平的科技成果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对科技的认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农业科技实践活动:袁隆平教案大班可以应用于农业科技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大班教案 袁隆平

大班教案 袁隆平

大班教案袁隆平教案标题:大班教案 - 袁隆平教学目标:1. 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贡献;2. 培养学生对科学家和农业发展的兴趣;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袁隆平的生平介绍和贡献;2.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3. 袁隆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袁隆平的形象和工作成果;2. 袁隆平的相关资料和文章,供学生阅读;3. 大班教学环境的布置,包括投影仪或白板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袁隆平的话题,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他,并简要介绍他的贡献;- 展示袁隆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袁隆平的生平和贡献(15分钟)- 分发袁隆平的相关资料和文章,让学生阅读并了解他的成就;- 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袁隆平是谁?他做了哪些贡献?为什么他的工作对中国农业发展很重要?3. 探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20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 解释杂交水稻的原理和优点,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杂交水稻的理解和看法。

4. 讨论袁隆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1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袁隆平的贡献,让他们思考袁隆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 分组合作,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5. 总结和展示(10分钟)- 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总结袁隆平的贡献和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袁隆平及科学家的敬意和赞扬。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种植水稻或参观农田;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他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3. 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展览或农业展览,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3. 学生对袁隆平和科学家的理解和敬意的展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国家科学家成就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介绍袁隆平先生的出生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成长经历。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播放袁隆平先生的介绍视频。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背景。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袁隆平先生的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对袁隆平先生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杂交水稻的发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袁隆平先生发现杂交水稻的过程。

2. 引导学生了解杂交水稻的优势和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

3. 观看相关视频,展示杂交水稻的优势和重要性。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杂交水稻的认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杂交水稻的了解程度。

第三章: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成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科研成就。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尊敬。

【教学内容】1. 介绍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研究成果。

2. 引导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精神和态度。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成就。

3. 观看相关视频,展示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精神和态度。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袁隆平先生的尊敬之情。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对袁隆平先生的尊敬之情。

第四章:杂交水稻的推广与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杂交水稻的推广与应用情况。

2. 培养学生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杂交水稻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情况。

2. 引导学生了解杂交水稻对我国农业的贡献。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 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背景及其对杂交水稻研究的贡献。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2 教学重点1. 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对杂交水稻研究的贡献。

2. 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3 教学难点1. 理解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4 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1.5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兴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袁隆平先生的照片或相关研究场景,让学生对袁隆平先生有更直观的了解。

3. 阅读教材或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教材或相关材料,了解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贡献。

4. 讲解与讨论:讲解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5. 思考与反思:让学生思考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第二章: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2.1 教学目标1. 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家事迹的兴趣和尊重。

2.2 教学重点1. 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发展历程。

2. 强调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和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2.3 教学难点1. 理解袁隆平先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坚持和努力。

2.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事迹对自身的启示。

2.4 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2.5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科学家事迹的兴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袁隆平先生的照片或相关事迹,让学生对袁隆平先生有更直观的了解。

3. 阅读教材或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教材或相关材料,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发展历程。

4. 讲解与讨论:讲解袁隆平先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坚持和努力,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农业科技贡献者崔振宇教案

农业科技贡献者崔振宇教案

农业科技贡献者--崔振宇-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崔振宇的背景和对农业科技的贡献。

激发学生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崔振宇的个人简介:出生地、教育背景、职业经历。

崔振宇在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研究领域、创新成果、影响。

1.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介绍崔振宇的背景和贡献。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崔振宇的贡献对农业的影响。

第二章:崔振宇的农业科技研究2.1 教学目标:了解崔振宇在农业科技研究的主要领域。

掌握崔振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2 教学内容:崔振宇的研究领域:作物育种、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

崔振宇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崔振宇的创新点:育种技术的创新、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崔振宇的研究领域和创新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崔振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崔振宇的农业科技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崔振宇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在实际农业中的应用。

认识崔振宇的农业科技对农民和农业发展的帮助。

3.2 教学内容:崔振宇的农业科技应用案例:新品种推广、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崔振宇的农业科技对农民的帮助:提高产量、减少农药使用、提高收入。

崔振宇的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现代化农业。

3.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崔振宇的农业科技应用案例和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崔振宇的农业科技对农民和农业发展的帮助。

第四章:崔振宇的农业科技理念4.1 教学目标:了解崔振宇的农业科技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责任感。

4.2 教学内容:崔振宇的农业科技理念: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公益事业。

崔振宇对农业科技未来的展望: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科技伦理。

4.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崔振宇的农业科技理念和展望。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崔振宇的农业科技理念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崔振宇的农业科技贡献和影响。

关于袁隆平的幼儿园教案

关于袁隆平的幼儿园教案

关于袁隆平的幼儿园教案引言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关于袁隆平的幼儿园教案。

袁隆平是中国农业科学家,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

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产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引入袁隆平的故事和成就,可以激发幼儿对科学、农业和创新的兴趣。

本文将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给出一个以袁隆平为主题的幼儿园教案,希望对幼儿的成长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有所启发。

教案1. 故事导入•我们今天要讲一个非常厉害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袁隆平是中国的一个大叔,他种出了特别多的稻谷,为很多人提供了吃饭的稻米。

•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种出这么多稻谷的吗?2. 讲述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很喜欢学习。

•他读了很多书,学到了很多农业知识,梦想能够种出更多的粮食来帮助人们。

•后来,袁隆平发明了一种叫做杂交水稻的方法,能够把好的特点组合起来,种出更多的稻谷。

•这种杂交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更加抗病虫害,让人们不再挨饿。

•袁隆平的发明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他成了中国的杂交水稻的奠基人。

3.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讲述袁隆平的故事,我们要告诉小朋友们,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成为科学家,为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可以组织小朋友们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例如制作小花园、观察昆虫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可以请老师或家长给小朋友们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他们了解植物生长的科学原理。

•鼓励小朋友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4. 制作袁隆平头像•为了纪念袁隆平的贡献,可以组织小朋友们制作袁隆平的头像。

•准备一些材料,例如纸板、颜料、剪刀、胶水等。

•让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袁隆平的头像画出来,然后剪下来,粘贴在纸板上。

•最后让小朋友们把自己制作的袁隆平头像带回家,以此激发对袁隆平和科学的兴趣。

结论通过引入袁隆平的故事和成就,我们可以激发幼儿对科学、农业和创新的兴趣。

通过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让他们养成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良好习惯。

认识袁隆平小班教案

认识袁隆平小班教案

认识袁隆平小班教案教案标题:认识袁隆平小班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的成就和贡献。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兴趣和尊重。

3.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袁隆平的简介:生平经历、主要成就和贡献。

2. 袁隆平的科学探索:水稻杂交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

3. 袁隆平的影响:对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贡献。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袁隆平的话题,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袁隆平这个名字。

- 引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兴趣,讨论科学家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习袁隆平的简介(10分钟):- 展示袁隆平的图片,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和贡献。

- 学生跟读袁隆平的名字和简介,加深对他的认识。

3. 学习袁隆平的科学探索(15分钟):- 展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和实验图片,介绍他的水稻杂交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

-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实验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4. 讨论袁隆平的影响(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的研究对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 学生小组分享他们对袁隆平影响的理解和观点。

5. 总结(5分钟):- 强调袁隆平的成就和贡献,并鼓励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 结束课堂,鼓励学生继续了解更多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

教学资源:1. 袁隆平的图片和简介。

2.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和实验图片。

3. 分组活动所需的实验材料和道具。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程度。

2.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反馈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袁隆平的了解程度和对科学家的认识。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或互联网了解更多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

2. 组织科学实验观摩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3. 鼓励学生开展小型科学研究项目,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简介方智远Fang Zhiyuan(1939.9.3-)蔬菜遗传育种专家。

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

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员。

长期主持甘蓝遗传育种研究。

1973年与课题组成员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1979年首次发现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并带领课题组于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技术。

主持育成不同类型甘蓝新品种20个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

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甘蓝面积的50%,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5本,培养硕士、博士生20余名。

邱式邦(1911年- ),浙江吴兴人。

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害虫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的开拓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首位“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

曾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51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毕业。

长期从事农业昆虫研究。

70年代以来,积极倡导和研究害虫综合防治,开展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国外天敌资源的引入工作,建立我国生物防治的专业研究机构,创办和主编《中国生物防治》刊物,对发展我国害虫综合治理和生物防治事业作出了贡献。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金质奖章,全国科学大会奖,法国农业部功勋骑士勋章,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等项奖励。

发表论文106篇。

培养博士生2名,博士后1名,硕士生3名张子仪 Zhang Ziyi (1925.3.4 -),畜牧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45年毕业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类预科。

1952年回国。

前后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一级技术员、饲料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研究员。

1980-2001先后兼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动物营养学分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现兼任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顾问、中国自动化学会农业专家系统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等职。

197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环保学部院士。

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杰出贡献奖。

“六五”至“九五”期间主持或参加完成的研究成果,4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得省级科学进步奖,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60余篇。

沈荣显 Shen Rongxian (1923.1.12 -) 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

出生于辽宁省辽阳。

1944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

1967年于罗马尼亚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留学。

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多年一直从事家畜病毒病的免疫学研究,做出了多项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是慢病毒病疫苗的开拓者,获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尤其是在慢病毒的免疫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为人类攻克艾滋病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庄巧生(1916—),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闽侯县人。

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小麦育种中做出了系统和创新的业绩。

历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技正、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现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以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发掘利用新的锈病抗源,强调不同基因源的聚合以丰富遗传背景,注意数量遗传学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并最早提出西藏拉萨河谷可以发展冬小麦。

主编(或第一副主编)《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等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徐冠仁(1914.3.7—2004.2.18),著名核农学家。

江苏省南通县人。

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艺系。

195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物理气象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顾问,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原子能农业应用》、《核农学报》主编。

傅廷栋,(1938. 9—)广东郁南人。

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现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员,全国和湖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科协常委,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GCIRC)理事,菜遗传育种学家。

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并被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育成华杂2号、3号、4号等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在生产上推广,为中国油菜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华癸(1914.1.11-2002.11.19),祖籍江苏省昆山县。

著名土壤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学系主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对水旱两作稻田的微生物区系、营养物质的生物循环,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首次揭示了紫云英根瘤菌是一个独立的互接种族,对紫云英根瘤菌剂的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起了开创的作用。

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曾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长期从事水稻土耕层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和水稻土的肥力研究。

1964年与人合作,首先发现水稻土中嫌气性亚硝化作用,进行豆类根瘤菌共生固氮关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研究。

与樊庆笙主编有《微生物学》,著有《土壤微生物学》。

施履吉简介:(1917―2010),细胞生物学家,江苏仪征人。

194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浙江大学园艺系学士学位。

1944年毕业于浙江省大学理产研究院,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动物系理学博士学位。

1955年回国后,历任和兼任中科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一物物理所、动物所、微生物研究所、遗传所、北京生物学实验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复旦大学教授等,后曾任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早期在国外从事化学胚胎学、细胞化学研究,论证两栖类早期胚胎发育存在头尾和背腹两个梯度。

回国后在高等动物遗传转化和染色体人工合成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首次建立了我国的家兔个体表达系统,对进行家畜育种和哺乳动物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

对创建中国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仪器研制和培养人才等也作出了贡献。

1980年被选为中科院院士。

刘更另 Liu Gengling (1929.1.29 -2010.6.30)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的土壤肥料植物营养学家,1929年出生于湖南桃源县,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9年留学前苏联获农业科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60年代首次解决了水稻"坐秋"问题,揭示了磷肥防治"坐秋"的机理。

种植绿肥,发展双季稻,提高资源利用率。

70年代首次研究出钾肥提高绿肥田稻谷产量,创造性地提出"晚稻超早稻"的战略措施和技术。

从1975年起,先后在全国主要农业区布置一系列土壤肥料长期定位实验,获得大量科学资料。

2002年获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

刘大钧(1926.7-)江苏省常州市人,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专业,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研究生院,获副博士学位。

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与科研五十年。

在小麦新技术育种,外源抗病基因的发现、定位、转育与种质创新以及发展分子细胞遗传技术新体系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将DNA分子标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抗白粉病育种,协作单位己用其育成大面积推广品种的更新材料。

创造性地综合应用染色体分带、非整倍体、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等技术,成功解决了精确识别导入小麦的外源染色体具体归属问题,建立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技术体系。

他在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开拓性研究,为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长期参与各种学术团体与学术刊物的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本学科不断追赶国际前沿作出重大贡献施教耐,(1920.11—),植物生理学家。

福建晋江人。

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在光合碳代谢中关键酶的结构功能和调节特性的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在植物酶的调节机理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指出油料籽实中HMP途径的增强,三羧酸循环和乙醛酸循环间的消长在脂肪酸合成中有着重要意义,并首次报道油菜籽实中有一内源抑制剂对HM途径起关调节作用;在C4植物PEP羧化酶结构与功能研究中,证明酶存在着多构象状态并对酶的二级结构特性、亚基的空间排布、亚基的解离聚合以及酶的多调节位点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成功地筛选出两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各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90余篇。

已培养出博士生6名,硕士生5名。

陈秉聪,(1921.10.10—),山东省黄县人。

农业工程学家、拖拉机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

青岛大学教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及汽车拖拉机科研与教学工作。

根据我国有大面积松软地面需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开辟了"软地面行走机械"新领域,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在理论上,首次提出"畸变模型理论"、"半步行理论"、"仿生步行与仿生脱附理论"。

主持研制的仿生脱附技术与材料已形成10余种中试产品,主持创建仿生技术与仿生材料中试基地,使仿生步行机械和仿生脱附技术进入工程化实用阶段。

我国地面车辆学术领域和汽车、拖拉机专业教育的开拓者。

开创了我国“仿生软地面行走机械”新领域,并奠定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为我国水田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文新,(1926—),湖南浏阳人,女,中科院院士,土壤与环境微生物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持中国根瘤菌资源与分类研究已经20余年,分离、保藏根瘤菌5000多株,数量和所属寄主植物种类居世界首位,80年代以来她描述并发表了两个根瘤菌新属和8个根瘤菌新种,占国际发表根瘤菌新属的1/2,新种的近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