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田间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田间管理教案

执教者: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员知道如何抓好小麦越冬期的田间管理。教学重点

小麦越冬期管理

教学过程:

一、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

根据小麦生长过程中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分为三种类型,即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我市种植的扬麦系统均为春性小麦,主茎叶片11-12张。

小麦的一生经历着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拨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等生育过程。小麦的根、茎、叶、蘖、穗和籽粒等器官是在各生育过程中有序地分化形成和发育,完成一个完整的生育世代。

小麦从种子萌发至新种子成熟,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和穗数、粒数、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生长阶段。

1、营养生长阶段(小麦从播种出苗至分蘖越冬):时间从10月下旬到2月上旬。这一时期主要生长根、茎、叶、蘖等营养器官,称为营养生长阶段。我市春性品种适期播种,约经7天左右出苗,幼苗进入3叶期麦苗开始分蘖和发生次生根。在冬前,主茎出生5-6片叶,发生2-3个分蘖,4-6条次生根,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以下,麦苗地上部生长缓慢或停止,进入越冬期。

营养生长阶段是小麦生产中争早苗、全苗、壮苗,促进冬前分蘖和发根,奠定穗数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壮秆大穗打基础的时期。

2、营养生殖生长阶段(从返青拨节至孕穗阶段):时间从2月上旬到4月中旬。这一时期是小麦根、茎、叶生长最旺盛的时期,穗的分化和发育也主要在这一时期完成。春性品种小麦通常在4叶期、半冬性品种在5叶期开始幼穗分化。当日平均降至3℃以下进入越冬期。到翌年早春,日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3℃以上,麦苗明显恢复生长,进入返青期;随着温度上升,根、茎、叶、蘖的生长量不断增加,幼穗继续分化发育,至拨节期植株基部节间开始伸长,生长中心明显转向麦穗和茎杆;分蘖达高峰值(拨节前15天)并开始向两极分化后,冬前早生低节位分蘖迅速生长向成穗方向发展,春后发生的高节位分蘖渐次死亡,幼穗由拨节前的小穗分化为主转向拨节后的小花分化为主。至孕穗期小花向有效和无效两极分化,可孕小花数可决定。

因此,营养生殖生长阶段是培育合理群体,巩固穗数,形成壮秆,争取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也是为粒重奠定基础的时期。

3、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至灌浆成熟):时间从4月中旬到6月上旬。小麦抽穗后,麦株开花受精形成的籽粒和灌浆成熟,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生长趋于停止,此为生殖生长阶段。此阶段是决定结实粒数、籽粒重量和品质的重要时期,是籽粒产量的最终决定期。养根保叶、延长后期绿色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生产效率,是增加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

二、小麦的产量形成

小麦的经济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叫做产量构成三因素。

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组合数值受品种特性、生态环境、肥水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影响。当产量构成三因素协调发展时,才能获得高产。

小麦的穗数、粒数、粒重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形成:

小麦的穗数决定于基本苗数、单株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主茎一般都能成穗,冬前出生的低位分蘖成穗率较高,春季出生的高节位分蘖成穗率低。小麦分蘖发生时期与数量、成穗率、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有关。在播种时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播

种期及气候条件以及分蘖穗的利用程度,选择适当的基本苗,并在播后加强管理,使麦苗在冬前有效分蘖成穗可靠叶龄期内达到预期穗数所需的茎蘖数。主茎11叶春性小麦,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为5叶期,主茎12叶春性小麦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为6叶期。

每穗粒数决定于小穗、小花的分化数和它的结实率。小穗分化数由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决定(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的叶龄期为主茎总叶片数减去伸长节间数再加2的叶龄期,例如主茎11叶品种基部第一节间伸长为8叶期),小花分化数由剑叶出生前决定。小花退化大约在抽穗前半个月至抽穗期,已分化的小花60-70%在此期间退化成无效花,尚有部分弱势小花在开花期不能正常受精而败育,因此小麦高产栽培除应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外,还须保证孕穗至开花期有良好的肥水供应,减少小花退化,增加可孕小花数,增加每穗粒数。

粒重主要决定于生育后期。籽粒的灌浆物质来自于抽穗前茎、鞘等器官贮藏物质的运转(三分之一)和开花后光合产物的输送(三分之二)。尤其在高产条件下,后者在灌浆物质中的比重更大。即粒重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开花后光合产物的生产量及其向籽粒的运输率。小麦籽粒容积的大小受品种的遗传性影响,也是影响粒重高低的重要因素。在籽粒形成期和灌浆过程中,有良好的肥水与温光条件,供应充足的灌浆物质,是获得较高粒重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小麦生育后期的管理中心是注意养根保叶,防止早衰和贪青,将有利于小麦粒重的提高。

小麦的籽粒产量90%以上是来自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来自土壤中的无机盐类不足10%。因此提高小麦产量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培育高光效群体结构。

在小麦生育后期,必须使对粒数、粒重影响最大的上部3片冠层叶及穗下节间处于良好的光照条件下,使下层叶片的光合产物自给而略有积余,保证根系对营养的需要。扬麦系统小麦品种亩产400kg左右,高产群体动态结构是:基本苗10-12万/亩,越冬始期(12月下旬)的总茎蘖数要求达到穗数的1.3-1.5倍,

最高茎蘖数为有效穗数的2-2.5倍,最大叶面积指数在6-7,最后成穗30-33万/亩,每穗粒数在35-36粒,千粒重36-38g。

群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多种因素所制约,为实现群体的发展朝着人们所要求的合理方向发展,高产小麦可参照使用如下群体控制程序:

(1)根据品种特性、生产水平、生态条件和预期的穗数的指标,确定合适的基本苗数(15-18万)。

(2)根据确定的基本苗数,控制在有效分蘖终止叶龄期茎蘖数(主茎11叶品种,6叶期为有效分蘖终止叶龄期)达预期穗数的1.3-1.5倍(约42-50万)。

(3)在实现上述茎蘖数的基础上,于有效分蘖终止叶龄期即开始控制无效分蘖,控制高峰茎蘖数不超过预期穗数的2-2.5倍(大穗型品种为2倍,多穗品种为2.5倍),一般为60-75万茎蘖数。

(4)控制适宜的最大叶片面积指数值在6-7之间,并于孕穗适期封行。

(5)结实期控制叶面积的下降速度。

以上群体控制程序要根据天时、地力、苗情,赡前顾后,促控结合,以夺取小麦高产。

三、小麦苗期越冬期管理技术

小麦从出苗至分蘖越冬阶段,这一时期主要生长根、茎、叶、蘖等营养器官。

这一阶段是小麦生产中争早苗、全苗、壮苗,促进冬前分蘖和发根,奠定穗数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壮杆大穗打基础的时期。此阶段生长的好坏不仅影响每亩穗数的多少,而且也影响每穗粒数的多少。

小麦的分蘖分为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能生长成穗的分蘖叫有效分蘖,不能生长成穗的分蘖叫无效分蘖。

根据调查高产小麦冬前(12月下旬)分蘖成穗率80-90%,越冬期间分蘖成穗率为10-20%,返青后分蘖成穗率为5%左右。分蘖出生越早,成穗率越高;分蘖出生越晚,成穗率越低,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