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例谈材料解析题的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例谈材料解析题的解法

一、问题与困惑:

二、高考考什么?对2012年考试说明解读:

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高考的指南针)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

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

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五大公开的秘密: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不拘泥--------不拘泥于版本、不拘泥于知识点分布、不拘泥于模块内容比

例、不拘泥于过往轮换

2、考基础--------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看待事物的基

本角度、分析历史的基本思辨

3、讲专业--------学科素养、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习潜力

4、有思想--------科学历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二、真题体验-----典例解析:

例1:(2011年新课标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生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解析:第一问:首先审题:

审设问------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核心词:选官所体现的“德”、“才”观

时间限定:秦至唐

几问:两问。问变化、问原因。

思路:用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为主,跟着主走。

其次方法:

答变化要分阶段围绕核心设问找关键词。

材料一中找时间划阶段:

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

曹操强调“唯才是举”;

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最佳业绩标准;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等次。

----------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答原因看要求:简析即答影响制度变化的共性原因。注意多角度。

结合时代背景找: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社会环境变化影响制度建设;

从自身找:统治者调整政策以建设高素质官吏队伍维护封建统治需要;

从其他相关领域找: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彼此影响与关联。从思想角度: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

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审题:核心词:对德、才观的新认识。

时间限定:清末

能力要求:评述。即先提炼观点再进行评价。与单纯的评价不同。

思路:材料和知识。重点是材料三。以此为主找信息。

方法:从材料三逐句逐段提炼德才观如下: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