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庭教育的异同及对社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家庭教育的异同及对社会的影响
前言
在两年多的日语学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日本文化的知识,也了解到了很多之前不理解的事情和现象。
在历史的轮回中,也许有很多人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都带着情绪化,这一点谁都无法评判对与错。
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方面我们做的远远不如一个面积仅约38万平方公里的日本。
比如:日本人对待工作的认真度;对公司的忠诚度。
他们对自己公司的忠诚度要远远的高过我们。
不仅这一点,日本人一生的做人态度也是值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借鉴和学习的。
借论文:中日家庭教育的异同及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中日家庭教育的异同,分析结果,从更深的层次上展示两个国家大相径庭的教育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影响。
中日的家长在对待自己的子女问题上有着天壤之别,因而造就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社会。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促进,社会教育是检验。
希望自己能从这次的论文撰写和研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
1.1、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人才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种族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是越来越多,因为他们想提高子女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所以,现在学生的书包是越来越重。
当然,父母的良苦用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纵然多学是好事,但凡事学而不精是不会成功的。
一个真正的人才,他的成长历史是曲折而艰辛的,并不是学得多就可以做到的。
近年来,中国的大地上纷纷出现报名热的现象。
有很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广泛的兴趣、特长,于是就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
让孩子在放学后学了这个学那个,有兴趣当然是好事,但是当兴趣变成了一种负担、一项任务时,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如果是盲目的培养孩子的兴趣,可能既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又得不到一个好的兴趣收获。
我认为中国的许多家长不应该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增添一些不必要的学习,而应该要根据子女实际的兴趣爱好,在孩子自己喜欢又不影响他正常学习、生活,家庭条件也能承受的状态下,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这样做,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喜欢什么,今后应该往哪方面发展。
1.2、日本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他人本位
2
日本人的思想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也融入了一些西方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最鲜明的一点就是以礼为尊,这一点在世界众多国家中日本是做的最好的一个。
日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的子女要懂礼貌,团结他人,凡事先考虑别人,尽量不要麻烦他人,要独立,他们还比较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的”教育内容。
这些从小就被灌输此类思想的日本人,造就了今天的日本社会。
日本的家庭教育与中国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日本的家长对子
女的学习成绩、竞争能力、金钱地位等功利性的东西期待值比较低,他们更注重的是孩子的个性发展,对子女有“全方位的期待”。
这一点是值得广大中国家长所学习借鉴的。
日本家庭教育呈现的诸如此类的价值取向特征,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现代日本教育、社会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2、中日的教育现状 2.1、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 2.1.1溺爱孩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孩子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而造成这一切的竟然是辛苦工作的父母。
中国人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他们不愿看到孩子再像他们一样吃苦,于是就将孩子像小皇帝一样高高的捧在手心,生怕他受到半点的伤害。
社会上的人为什么将90后成为“无脑族”?因为那些所谓的“无脑族”们都有一个万能的父母,他们什么事都不用担心,父母会帮他们搞定一切。
就是这样过度的溺爱造就了一代无能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没有谈何在社会上立足呢。
让孩子经受挫折,才能促进他们更好的成长。
失败不是一件坏事,它会让下一次的成功更精彩。
中国的家长应该更理性的认识到这个问题,学会放手,让孩子到更辽阔的天空飞翔。
2.1.2期望值过高
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是每个父母的心愿。
据调查显示,90%左右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并成为有用人才,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但是随着孩子不良表现的屡次出现,家长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逐渐变得“失望”。
孩子小时候“众星捧月”,一旦大了,出现了问题,家长则大声训斥、批评,甚至采取更极端的教育行为。
他们忽略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只允许子女在家学习,不许他们参加课外活动,或盲目请家教,花高价“买”学上,这种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引发孩子更加的叛逆,因为物极必反。
人才的成长不但要开发智力提高智商,而且要有品德培育提升情商。
面对新时代的育才理念和人才需求,中国的家长就不能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匡正自己的成才观念,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2.1.3过多的干预子女
中国的很多父母抱著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
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
子女的所有事情都应该让父母了解,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独立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了很多家长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的产生。
我认为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事和子女商量。
尊重,在很多的小事情上面就可以体现出来。
比如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在进入子女房间之前要先敲门等等。
这种尊重的精神的缺乏导致了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
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日后也不会被人尊重。
无论年龄是多大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即便是孩子也有,对于叛逆期的孩子,家长不应该只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那样的话,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
而是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想出巧妙的办法来引导、教育孩子,这样既使孩子容易接受,又能顺利解决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造成这种现状,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等等,要改变这种现状,不仅仅要靠家庭,更多的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
此外通过分析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秀方法,也是可以进行借鉴及引用的。
2.2、日本家庭教育的侧重点 2.2.1重视礼仪的教育
日本堪称礼仪之邦。
礼仪在家庭中体现得也十分明显。
日本父母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
在所有的日本影片或者动漫中都可以看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每次出门都要和家里人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
了”。
由此可见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我们中国一直以来都被称为东方文明古国,可是近年来却屡次出现许多不不和谐的现象,难道不能引发我们的深思吗?
2.2.2重视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这样他们的子女长大后的社会生存能力就会大大的增加。
孩子的自立教育可以体现在生活的很多细小方面。
比如:许多的日本的家长从小就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虽然都是一些琐事,但是这可以养成孩子后天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对于孩子今后的人生是极为有利的。
2.2.3重视挫折教育
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
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
日本的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这样做并不是说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试问世间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呢?而是他们独特的锻炼子女的方式。
跌到了,才懂得如何站起来;失败了,才懂得如何成功。
2.2.4重视创新教育
在这个创新型社会,需要的是不断创新的人才。
日本的家庭教育从小就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因为中规中矩是很难有创新的。
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尽量解答,并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创新。
很多的日本家长经常会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此外在很多的报道中都可以看到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3、中日家庭教育中养育观的异同
家庭教育中,养育是最基础的环节,亦是最重要的的时期。
由于世界观不同的原因,中国人普遍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冻出来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多的多,即使如此,孩子依旧会很容易生病;而日本人认为,小孩只有少穿衣才能增强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抗寒能力、防止生病的目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少。
这点在中国的家长看来可能就是虐待了,但是事实却不是如此。
我们应该理性科学的看待问题。
显而意见,中日两国的家长对子女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极为不同的认识。
从提高子女的生存能力来看,日本人的锻炼型的养育方式无疑具有积极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适应环境,能使他们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依靠自已的力量走向成熟。
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保护型的养育方式则具有消极被动性,创造条件让环境适应孩子,会使他们因习惯于依赖外部力量而抑制和减慢自身能力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属于人类本能的生存能力逐渐退化乃至消失。
为什么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会出现截然相反的养育观念?这是十分值得深思的问题。
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日本的父母注重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并通过让孩子亲身体验逆境的方式来达到这—目的,这是很多中国家长难以做到的。
生性求安稳、怕风险的中国父母既不忍心也不敢于将孩子置于艰险之中。
所以,尽管中国的父母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仅仅是象征性的,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
坚韧不拔的性格仅靠说教是培养不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具体的方式和过程将其逐渐注入到孩子的“血脉”与“骨髓”里。
4、实例证实中日家庭教育在生活中的差距
曾有这样一篇报导:在某次中日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中,艰苦的训练使不少中国学生半途而废;而面对同样的困难,日本学生却全部坚持下来。
活动结束后,日本一名带队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日本的家庭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远远胜过进行天才教育,因此日本孩子的韧性很强。
”看到这里,我不禁就想问:那为什么中国的学生韧性这么弱呢?
在之后的记者采访中,我找到了答案。
中国的家长认为教育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能够独立谋生的人,他们觉得孩子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教育里可以完成,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帮助他学会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许多的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学的东西要远比在家庭生活中学的多而且重要。
但是真是这样吗?
日本的家长则说:日本家庭很重视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他们认为让孩子学会生活才是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也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
日本的父母会让孩子学会照顾好自己并且照顾好生活中需要照顾的人;教孩子能和同学一起过集体生活;能在压力下保持健康的心态。
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子女今后人生必不可少的训练。
可见,家长的观念直接影响了子女今后的人生路。
这次的活动还直接的体现了中日家庭教育异同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日本学生之所以能够全部坚持下来,因为他们的父母从小就重视他们的自立教育、挫折教育和礼仪教育,正是有了这些,他们才能成功。
这只是一件小事,中国的学生就有很多人半途而废,如果走上社会,岂不是有更多的人会被社会淘汰。
那这不是和当初的“成为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背道而驰了吗?所以,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并不次于学校教育,更有甚者高于学校教育。
中国的家长也应该尽快的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纠正以往的错误观点。
这样才能更好帮助子女的成长,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5、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教育首先要是多元化的,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人才;其次,教育是要不断创新的,因为历史在前进,停滞不前是会被淘汰的,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突破,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者教育是要全方位的,一个人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好的生存下去;当然教育必须是人性化的,特别是在这个人情越来越淡薄的社会,更应该重视人性最初的美好。
不同的时期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只有紧随着历史的步伐,随之改变,才能永存不朽。
6、总结
如果教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家庭教育可能就是这条长河第一滴清纯的水。
通过对中日家庭教育的异同的研究,分析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我们不难看出两个国家的父母在教育上的出发点都是为子女们着想、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只是在有些观点上的分歧比较大。
中国的仁义礼信是值得而且必须继续传承下去的,但是我们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教育方法。
虽然日本的教育在世界上是位列前端的,但并不是说没有缺点的。
在日本学校里,学生受欺负是一件见怪不怪的平常事。
这点不光日本的教育机构、家长要重视,中国的教育机构、父母也要防患于未然。
搞好家庭教育不仅有培养新时代杰出人才的社会意义,也有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谢辞
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帮助。
首先,在指导老师耿欣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论文的方向,能够抓住重点进行研究,在此说声谢谢。
其次,同学们也给与我很大的帮助,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舍友肖婷和任啊宁,她们在硬件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深表感谢。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论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