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风俗

合集下载

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俗(中国传统节日)

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俗(中国传统节日)

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俗(中国传统节日)土家族节俗,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春节。

长阳岁时节日,一年之中,以时为序,首为农历正月的春节。

春节隆重的场面是团年和除夕。

家家离不了美酒佳肴,庆祝团聚。

除夕的夜晚,无论城乡,都兴守岁。

农村人家,户户都要在火垄里架起大火,烤的人面红耳赤。

火垄里燃烧的大树兜子叫“火主”,是事先在前几个月都准备好了的。

城镇人家则多烧白炭。

“红火”预示兴旺。

这个风俗大约是远古时的火崇拜的遗风。

一年之中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是从子时交庚时的“除夕”紧接新正开门的“出天行”祈福开始的。

接财神、迎喜神、祭祖先、逐疠疫都在这一时刻进行。

顿时,鞭炮声起,山鸣谷应。

长阳土家人特别重亲缘,重友谊,春节时期正是联络感情的大好时期。

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

趁时,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贺,俗话又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

2、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事实上是春节的延续。

同历史上元宵节一样,长阳的元宵节也以张灯和观灯为主要内容,气氛尤其热烈。

因长阳是山区的原因,受到条件的限制,花灯制作的种类并不多,不象《长阳南曲·数灯》那样,一下数了99种,那只能是民间艺人的夸张。

常见的是大红瓜灯、六角宫灯、莲花灯、兔儿灯、走马灯等。

城乡最热闹的游艺活动是舞龙灯、玩狮子、跑竹马、玩蚌壳精和划采莲船等。

龙灯制作分青、黄、赤、白、黑五色,节数有九、十一、十三之分。

表演花样有[二龙戏珠]、[云龙翻身]、[玉龙盘柱]、[金龙摆尾]、[四门穿花]等。

表演最热闹的是五龙俱出,互斗雌雄,至时,大鼓大锣响彻天外,鞭炮雷鸣声震屋宇,声势格外壮观。

据故老相传,县城龙舟坪时谣有“东门的青龙西关外的白,何家坪的‘黑臊牯’撩不得”之说。

乡间,也有玩“草把子龙”的,俗称“瘟灯”,用茅草扎成。

还有玩“板凳龙”的,即在板凳上装一龙头龙尾,一人手执凳脚而舞之,这些龙灯,小巧灵便,亦极富魅力。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湘西、鄂西等地区,虽然分布不同的地区,但是婚嫁的习俗是大同小异的,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一、婚嫁前奏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由,少男少女结合全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从提亲开始,虽程序井然,却稍嫌繁琐。

托媒。

男方托请一能说会道,且熟悉双方家庭情况的人(多为女性,俗称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此后女方也托人暗中打探男方的家庭情况。

合八字。

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

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双方即口头联姻。

定婚。

八字既合,则可拿之,故定婚又称“拿八字”。

由男方购置红色庚书,写上男方生辰,然后装于精制拜帖盒内,由媒人赴女方家女方生庚填入同一庚书,即算正式订亲。

认亲。

由男方择定吉日备齐族茶(若干份猪肘、面条等物)到女方家,女方则邀约族人至亲齐聚堂屋。

灯烛辉映之下,男子在媒人引导下谦恭有加,称父叫母,呼姑唤叔。

报期。

即由男方到女方家报告喜结良缘的日期。

此后男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

喜期前夕,男方备办彩礼。

所谓“彩礼”,无非面酒糕糖、“长枪短枪”(猪长蹄谓之长枪,短蹄谓之短枪)。

讲面子的男方,往往整猪相送,名曰“礼猪”。

男方还需备办结婚衣物,女方也忙着准备“陪嫁”,其间家具被褥、锅碗镜妆之物日渐增多,新娘更是刺绣裁剪,赶制被套枕巾及公婆的鞋袜。

哭嫁。

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

银针闪烁,彩线飞舞,姑娘们边哭边做,哭而不悲,哭而似悲,哭中寓乐,似哭实乐,唱哭间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

其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

婚嫁前奏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一年半载,多则十年八年,至于“娃娃亲”和“指腹为婚”的则长达一二十年。

说到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不能不提及土家族较为流行的一种情形:土家族喜欢“姑表开亲、姨表开亲”,即所谓的“亲上加亲”。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过赶年、元宵节、社日、花朝节、寒食节等,清明节、牛王节,端午节、向王节、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中秋节、寒衣节等。

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平时也都是使用汉文。

土家族的人都住的吊脚楼,全部都是依山而建,并且习惯群居,土家族的人结婚要哭嫁,哭的越厉害说明女子的才德越高,土家族人很迷信鬼神,所以祭祀很频繁并且举办的很隆重。

土家族人特别爱唱歌,而且手工艺刺绣和编织非常的优秀。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文化

一、土家族服饰
3、小孩服饰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 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 “冬瓜圈”, 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 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 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 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 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 “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4、沿河土家八仙
五、沿河土家山歌
1、沿河土家山歌简介 土家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进程中,在特定的山地自然环境中形 成并传唱的,以传递土家族历史记忆、社 会发展、军事战争、宗教信仰、民族情感、 民风习俗、生产生活等信息为内容的歌曲 总称。
2、种类 沿河土家山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无华, 情感真挚热烈,内容丰富,取材多样,构思精巧, 语言清新,几乎覆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内容。 生活气息浓郁,民族色彩独特。 按题材和劳作的方式分类,土家山歌有号子、 砍柴歌、翻山歌、打渔歌、田歌等,被统称为劳动 歌。歌者主要是为了消除孤独、疲劳与传递情感, 内容多为鼓劲、协调、调侃、逗趣,表现和传达劳 动的愉悦与节奏,传递美好的爱情。 土家山歌也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土家 人在红白喜事、祭祀请神、修房建屋、男女谈情等 活动中,也要唱山歌。按风俗分类,有梯玛神歌、 跳丧歌、哭嫁歌、仪式歌等。 按唱腔分类,有高腔、平腔和低腔山歌。按歌 唱形式分,主要有独唱、对唱、组合唱、一领众合 唱等。
3、沿河“土家八仙”传说



龙清潭——麻阳河里的仙子——沿河旅游资 源未开发的处女地。 我们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下游西岸边,有 个叫天门槛的地方,沿着这道门,转过九十 九道弯,翻过九十九座山,跨过九十九条河, 爬过九十九根坎,就可以到达一个叫龙清潭 的地方。 龙清潭里有两个潭,潭的四周野草四季常青, 从没凋零之态,景色实在迷人。

土家族禁忌习俗

土家族禁忌习俗

⼟家族禁忌习俗中国有着许多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都有⾃⼰的民族禁忌。

⽐如汉族是不能把筷⼦插在碗上以及吃饭的时候不能敲碗。

那么你知不知道⼟家族的禁忌是什么呢?本期⼩编就带你去看看⼟家族的那些禁忌吧。

⼀、交际禁忌⼟家⼈对外族⼈忌⽤⼟家语,忌⽤粗话、鄙话和不礼貌语⾔;晚辈对长辈忌直呼姓名、平辈呼叫姓名忌不带姓,男⼥之间忌呼“逮、喂”;晚辈对长辈忌呼“逮、喂”;忌长声呼叫,如“啊——”;有病⼈忌说“不⾼、不长、死、亡、完了”等语;有⼈去世,忌直说“死亡”,⽽改⽤“作古”、“归天”、“⾛了”等替代,对⽣意⼈忌说“折、亏、损、耗”等字。

忌男⼥同坐⼀条板凳或相对坐视,忌男⼈触及⼥⼈腰部。

忌遇见别⼈时或当总别⼈⾯吐⼝⽔。

忌留胡⼦。

婚嫁喜庆之际,不准说“分开、分离”之类的话,更不能谈丧葬之事,否则,认为会带来灾祸。

⼆、出⾏忌讳旅⾏忌七、九⽇出门,忌⼋⽇起程归家,建间称“七不出门⼋不归,逢九出门惹是⾮”。

⼟家⼈还认为,农历⼀⽉、四⽉、七⽉、⼗⽉的蛇⽇,冬⽉的鸡⽇,三⽉、六⽉、九⽉的⽜⽇,均为“红煞⽇”,忌出远门。

有“出门遇红煞,⼀去不归家”之说。

⼈们出门⾛亲访友或办事,最忌讳遇到的第⼀个⼈是妇⼥,若是遇见,则不宜出门,等⾄第⼆天再出门。

若第⼀个遇见是男性,第⼆个是⼥性,则不忌。

三、摸头禁忌⼟家族男⼦严禁别⼈触摸⾃⼰的头,⽆论善意的或其他什么原因。

唯⾃⼰祖⽗母、⽗母除外。

谚云“男⼉头、⼥⼉腰,只许看,不许挠。

”俗信,摸男⼦头,是侵犯男⼦汉的尊严,再好的朋友,也必须严守这⼀禁忌,否则会使友谊化为仇怨。

四、饮⾷禁忌1、剩饭忌倒与狗吃。

⼟家族认为⼈的剩饭⾥也附着⼈的灵魂,如果把剩饭倒给狗吃,就意味着⼈的灵魂也被狗吃掉,这样就必然对⼈的记忆⼒乃⾄⽣命带来极⼤的危害。

2、忌⾮⽗亲或⾮最年长的⼈吃鸡头、鱼头。

⼟家族⼈们认为鸡头、鱼头具有引导终⽣权威和超常的神⼒,只有⽗亲或最年长的⼈才可⾷⽤。

3、忌抛洒饭粒。

⼟家族⼈们认为饮⾷由雷神掌管,谁肆意浪费必然要惹怒雷神⽽遭雷击,这是中国极为普遍的雷神信仰的反应。

土家族的民俗节日

土家族的民俗节日

土家族的民俗节日土家族是中国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丰收和传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体现土家族人民热情好客、友爱团结精神的重要场合。

以下是对土家族的几个重要民俗节日的介绍。

1. 吃新节吃新节是土家族的春节,也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吃新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举行。

这一天,整个家族都会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庆。

人们会穿着盛装,进行各种传统活动,比如祭祖、赛龙舟、腰鼓舞等。

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大家一起吃新饭,代表着一年的好运和丰收。

2. 放水节放水节是土家族最独特的节日之一,在农历三月三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江河湖泊边,欢快地唱歌跳舞,放龙舟,放飞孔明灯,最特别的是还有放水活动。

放水是指人们在水边相互泼水,象征着洗涤心灵,驱除不祥之气。

放水节是土家族民间自古传承的习俗,也是人们展示自己魅力和友谊的场合。

3. 三月三三月三是土家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土家族人民对大自然敬畏和庆祝丰收的活动之一。

人们联欢赛歌舞,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如赛龙舟、扯旗杆、戴草帽等等。

尤其是吃“凯锅饭”,这是一种特色食物,由肉、腊肠、汤圆和红糖等多种食材煮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4. 庆丰收节庆丰收节是土家族的重要民俗节日,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土家族人们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穿上传统服装,进行歌舞表演、灯会和祭拜活动。

最重要的节目是土家族的特色舞蹈和锣鼓表演,这些节目热闹而欢快,彰显了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5. 杀虎节杀虎节是土家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在农历十月二十三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模拟猎杀虎的场面,以纪念土家族的英雄事迹。

活动包括舞狮、耍猴、杀虎等传统表演,还有文艺演出和民间游戏等。

杀虎节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土家族人民团结奋斗和乐观向上精神的体现。

总之,土家族的民俗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通过这些节日,土家族人民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展示着自己的传统和独特魅力。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一):
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
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
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

茶用大瓦罐置
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

熬茶多用
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

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

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由整理]。

土家族的文化习俗(土家族的传统风俗)

土家族的文化习俗(土家族的传统风俗)

土家族的文化习俗(土家族的传统风俗)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土家族的文化习俗,以及土家族的传统风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土家族的民俗特点有哪些?2、土家族有什么风俗习惯?3、土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4、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的民俗特点有哪些?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饮食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土家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正腊月间的年节、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

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扩展资料:族称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1. "三月三"节:这是土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三月
初三举行。

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进行民族舞蹈、歌唱、竞技等活动,庆祝丰收和繁荣。

这一天,土族人还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和平幸福。

2. "白皮节":这是土族的农历新年,也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进行独特的舞蹈、民族体育竞技和传统音乐表演。

在节日期间,人们还会赠送礼物、互相拜访和享用传统美食。

3. 婚礼习俗:土族的婚礼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扎达”,新娘和新郎穿上传统的服饰,通过共同品尝膳食来完成结婚的过程。

还有“十里红娘队”,婚礼当天,新郎和他的家人会穿着盛装,经过十里红娘队的队伍,向新娘家里方向前进。

4. 藏历年规:土族人会按照藏历来过年,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晚上,在家里摆上丰盛的年夜饭,家长会给孩子们分发礼物。

除夕夜,人们会点亮篝火,跳起土族的特色舞蹈,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5. 藏戏节: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戏剧节日,一年一度的舞台上演表演各种土族传统剧目,包括历史剧、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等。

观众们可以欣赏到土族的表演艺术和音乐。

以上是土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和风俗,展示了他们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丰富了土族人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

土家风俗总结报告范文(3篇)

土家风俗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一、引言土家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在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传统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也为世界民族文化的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本文旨在总结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以期为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提供参考。

二、土家族概况1. 民族起源与分布土家族起源于古代巴人,后逐渐与汉族、苗族等民族融合,形成今天独特的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

2. 语言与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大多数人通用汉语。

目前,只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3. 宗教信仰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他们崇拜自然,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崇拜动植物,如牛、羊、狗等;崇拜图腾,如鹰、白虎等。

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

三、土家族风俗习惯1. 服饰土家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男子通常包头巾,穿对襟短衫收腰裤,白布裹围脚穿草鞋。

女子则盘发,穿短裙绣花鞋。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胸前钩花,袖口和衣襟上饰以小条花边。

已婚妇女袖口较大,便于哺乳。

2. 饮食土家族饮食以酸辣为主,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

其他特色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土家族居住在依山傍水的村寨中,房屋多为吊脚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 节日与习俗(1)摆手节: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

节日期间,土家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2)赶仗:土家族的一种狩猎活动,通常在集体劳动中举行。

人们围山打猎,收获颇丰。

(3)哭嫁:土家族女子出嫁时,要跳花鼓子哭嫁。

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亲人的依依不舍。

(4)丧葬:土家族丧葬习俗独特。

土家族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

一、语言文字土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土家族人民的母语。

土家文字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文字形式,使用简洁而且富有特色。

这种文字在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承。

二、风俗习惯土家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家族人民的婚俗。

土家族的婚礼被认为是人生大事,婚礼程序繁复而隆重。

在婚礼上,新郎会乘着花轿,由举着红伞的花童引领,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

而在新娘家,也会有精心准备的接亲仪式,有舞狮表演和舞龙等活动,喜庆热闹。

三、舞蹈音乐土家族的舞蹈音乐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阳春白雪舞”最为著名。

这种舞蹈源于土家族的劳动生活,舞姿热情奔放,动作敏捷大方。

同时,土家族的音乐也充满了特色,如土家族的竹笛、芦笙和锣鼓等乐器,都是土家族人民在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中常用的乐器。

四、建筑艺术土家族的建筑艺术以土家楼为代表,土家楼是土家族人民居住的特色建筑。

土家楼外形独特,结构稳固,通常是木结构和花岗岩砌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土家楼的建造需要许多人合作完成,可以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五、节日庆典土家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苗年”和“芦笙节”。

苗年是土家族人民过农历新年,是他们的重要传统节日。

在苗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祭祀仪式,表演舞蹈音乐,与亲朋好友一起欢庆。

芦笙节是土家族人民对芦笙这一传统乐器的特殊纪念活动,人们会组织芦笙比赛和演奏表演,以表达对土家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结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土家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舞蹈音乐、建筑艺术以及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节日

土家族传统节日

土家族传统节日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节日。

在土家族的日历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庆祝活动。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带您一起了解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1. "苗年"——土家族的新年"苗年"是土家族的传统新年,它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为期五天。

在这个节日里,土家族人民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例如,他们会在家里摆放神灵图腾,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拜神祈福,以及出门走亲访友。

此外,苗年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唢呐、锣鼓等,这些都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2. "龙船节"——庆祝丰收的节日"龙船节"是土家族人民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制作彩龙船,并将其放在水中,舞动龙船,以图祈求来年的丰收。

龙船上会装饰着五彩缤纷的旗帜和花朵,船上的人们会载歌载舞,共同庆祝。

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娱乐活动,如手拉手赛龙船和歌舞表演等,可以让游客们感受到土家族的独特魅力。

3. "米酒节"——品味土家族文化的盛会"米酒节"是土家族人们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十月初十庆祝。

这个节日是土家族人民表达丰收喜悦的方式之一,也是展示土家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场合。

在米酒节上,人们会亲手制作米酒,并与亲友一起欢庆,品味酒的醇香。

此外,节日期间还会有各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如歌舞表演、竹竿舞和火把舞等,使游客们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4. "刀杆节"——土家族勇士的纪念日"刀杆节"是土家族人民纪念勇士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刀杆舞表演,舞者手持刀杆,翩翩起舞,展示土家族人民的勇武精神。

同时,还会有传统的射箭比赛和刀杆斗技比赛,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欢迎阅读!土家族人民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并在冬春季节“赶杖”(围猎),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

在服饰方面,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

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差不多。

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能见到土家族传统服饰。

在住宅建筑方面,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为有特色。

这是一种干栏式结构,楼下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楼上作姑娘们的闺房,是织布、绣花、绩麻、做鞋之所。

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势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既通风,又防潮;既,又卫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过姑家女儿必嫁舅家(称为还“骨种”)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

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

男女原多对歌相结婚。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步受到财产的限制和父母的约束,直至建国前,盛行封建买卖婚姻。

建国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多了起来,但在农村父母包办婚姻依然存在。

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巫师)念经,道士开路。

后来受汉族的影响,实行土葬。

在节庆方面,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

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

土家族人文风俗手抄报内容

土家族人文风俗手抄报内容

土家族人文风俗手抄报内容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其独特的人文风俗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土家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婚俗、葬礼习俗、节日庆典、民俗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一、土家族婚俗土家族的婚俗非常独特而又充满仪式感。

婚礼通常在春夏之交举行,庄重而喜庆。

新娘和新郎先分别穿上华丽的服装,然后进行下面的步骤:1. 婚礼准备:新娘会在婚前七天开始收拾嫁妆,而新郎需要准备聘礼送给新娘的父母。

同时,新娘和新郎的家庭也会准备丰盛的婚宴。

2. 剪纸环节:婚礼当天,新郎新娘会手牵手走过装饰有剪纸的门槛,象征着共同步入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

3. 合巹过门:新郎新娘在家族长辈的见证下,将双手合巹,新郎挑起新娘,象征着互相扶持、相互依靠。

4. 洗脚仪式:在婚宴上,新娘会脱下鞋袜,新郎为新娘洗净双脚,并在新娘的脚上涂上丹桂油,以此祈求新娘未来婚姻幸福美满。

二、土家族葬礼习俗土家族的葬礼习俗充满了浓厚的哀思和敬意,体现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追思。

主要流程如下:1. 撤山仪式:土家族人在丧家门前撤山,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结束与逝者的生理和精神联系。

2. 出殡队伍:丧家亲属和村民们组成出殡队伍,吹奏丧乐,抬着装着逝者棺木的车队往葬礼地点前进。

3. 送葬行列:在葬礼地点,人们围绕着逝者的灵柩,跳起舞蹈,称为“送葬行列”,以此来送别逝者,祈福他们的灵魂能够安息。

4. 坟墓修建:葬礼结束后,亲属和村民会修建逝者的坟墓,其中“三级墓”是土家族的主要形式,由三个不同形状的墓坑组成。

三、土家族节日庆典土家族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崇敬。

以下是土家族的几个重要节日:1. 松溪节:松溪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并进行赛龙舟、划竹筏等各种传统体育竞技。

2. 牛王节:牛王节是土家族重要的祭祀节日,以纪念土家族的祖先牛王。

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风俗引言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土家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一些主要风俗习惯。

婚嫁风俗土家族的婚姻制度非常讲究,通常在农历农忙季节结束后,进行婚礼。

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被称为“三朝”。

第一天是迎亲日,新郎一行人会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第二天是亲友聚餐,新婚夫妇会邀请亲友共进晚餐。

第三天则是新婚夫妇参拜祖先,祈求祝福和幸福。

在土家族传统的婚礼中,舞狮表演和歌舞表演一直是不可缺少的节目。

赛龙舟赛龙舟是土家族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天,土家族的人们会聚集在河边观看龙舟比赛。

龙舟比赛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土家族的传统民间活动。

参加比赛的龙舟通常由20人组成,队员们会齐心协力划桨,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土家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象征。

民歌舞蹈土家族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歌舞蹈,通过歌舞表演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土家族的歌舞节目以独舞为主,通常伴随着精美的民族乐器,如竹笛、扬琴等。

土家族的舞蹈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常常表现出对劳动、生活以及自然界的赞美。

土家族的婚礼上,舞狮表演和草裙舞也是重要的节目,吸引着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祭祀仪式土家族人民深信神佛,因此祭祀仪式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土家族的祭祀通常与重要的节日或者仪式相结合。

在传统的祭祀仪式中,土家族人民会穿上盛装,击鼓吹箫,在祭坛上献上美食和酒水,以示对神佛的敬意。

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神佛的虔诚,也是土家族人民心系祖先、对家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

结论土家族风俗深受其民族传统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且丰富多样的文化。

从婚嫁风俗到赛龙舟,从民歌舞蹈到祭祀仪式,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他们对生活、自然和家族的热爱和崇敬。

通过了解土家族的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个多元文化的民族。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

土家民族风俗习惯建筑服饰美食文化介绍课件PPT

土家民族风俗习惯建筑服饰美食文化介绍课件PPT

了解民族文化历史。
族称来源
0 1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士长的人”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 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 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
03
04
学习民族风俗习惯。
供家先的逐渐增多,只有较偏僻的山寨才保存着土主或 土王庙祭祀的遗迹。土家族重巫信鬼,巫术活动极为盛 行。土家语称巫师为“梯玛”,汉语叫“土老师”,举凡土 家村寨的祭祀、许愿、还愿、婚丧生育、排解纠纷、疑 难占卜和典礼摆手等等活动,都请梯玛主持。
道教和佛教传入土家族地区较早。东汉五斗米教在“巴 郡南郡蛮”地方就流行一时。道教与土家族以敬祖神为 主的原始宗教信仰彼此渗透,杂陈互化。基督教的进入 则相对晚得多,且影响较小,规模不大,还因其作为侵 略工具而遭到土家群众的强烈反对。
“土家族” 文化之旅
民族文化介绍
土家风情,千年传承。
目 01 了解民族文化历史 录 02 学习民族风俗习惯
03 欣赏民族建筑服饰
04 品味民族特色美食

了解民族 文化历史
了解民族文化历史。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 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 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 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 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
学习民族风俗习惯。
礼节: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过去妇女 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 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 神巴山婆婆。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 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 鸡。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 前来贺喜,即“打三朝”。满月那天,岳母 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正式穿上 衣裤,称作“满月酒”或“祝米酒”。在当代, 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把“打三朝”与 “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统称“打三 朝”。

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风俗1. 简介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族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

土家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本文将以土家族的风俗为主题,介绍土家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婚姻习俗、节日庆典等方面。

2. 生活方式2.1 居住土家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山区,他们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传统上,土家族人民居住在木质或石质的土家楼中,这种楼房结构独特、坚固耐用,在山区有很好的适应性。

2.2 饮食土家族人民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粮食为主,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

同时,他们也以独特的土家酸辣菜闻名,如酸汤鱼、酸辣苕粉等,口味鲜美独特。

2.3 服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包括上衣、裤子、披肩、腰带等。

男性的传统服饰为青布上衣、黑色长裤,而女性的传统服饰则为彩色上衣和裙子。

土家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多样,常常装饰有特色的图案纹饰。

3. 婚姻习俗土家族的婚姻习俗独特而丰富多彩。

### 3.1 订亲在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中,敬茶是订亲的重要环节。

男方家长将茶叶放在缸中,女方家长则在一旁观摩。

如果女方对男方家庭条件满意,她便用瓢从缸里舀一碗茶,表示答应订亲。

3.2 婚俗仪式土家族的婚礼通常在农闲时举行,婚礼前后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拜堂、接亲、敬酒等环节。

在拜堂的仪式中,新郎新娘会向天地拜礼,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幸福美满。

3.3 婚礼习俗土家族人民在婚礼上也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在新郎新娘进入新房时,他们会敬酒给天地父母和祖先,以示尊重和表示对家人的敬意。

4. 节日庆典土家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

### 4.1 染衣节染衣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染衣节这一天,土家族人民会相约而至,一起欢度这个重要的日子。

届时,人们会进行土家族传统的歌舞表演、各种民俗活动和竞技,同时还会品尝传统美食。

4.2 祭祖节祭祖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和纪念。

关于土家族的风俗

关于土家族的风俗

关于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等地。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

一、土家族的婚姻习俗土家族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纳彩、娶亲和娶妻。

在纳彩阶段,男方要送一些彩礼给女方,并与女方的家人商量婚事。

娶亲阶段是婚礼的重头戏,男方要带着一支锣鼓队和舞狮队,高歌助兴,热闹非凡。

娶妻阶段是男方正式将新娘接回家中,并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

二、土家族的服饰习俗土家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多彩,男女装束各有特点。

男子通常穿着黑色长袍和白色长裤,头戴蓝色布帽,腰间系上一条红色腰带。

女子则穿着色彩斑斓的对襟蓝色上衣和白色长裙,头上戴着精美的银饰,如银花、银耳环等。

土家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三、土家族的节日习俗土家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新年——“吃新节”。

在这一天,土家族人会合家团聚,共同享用美食,如酸汤鱼、酸白菜等。

同时,人们还会举行祭拜祖先的仪式,并进行民俗游戏和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了新年,土家族还有丰收节、花山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

四、土家族的民俗习惯土家族有许多独特的民俗习惯,例如“拜堂”、“吃酒”等。

拜堂是土家族婚礼上的重要环节,新郎新娘要在堂前向天地、祖先行拜礼,以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

吃酒则是土家族人们在庆祝喜事时的常见习俗,人们相互敬酒,祝福对方健康幸福。

此外,土家族还有丰富多样的歌舞文化,如锣鼓舞、花鼓舞等,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热情和豪放的性格。

五、土家族的信仰习俗土家族的信仰习俗非常丰富,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

土家族人相信祖先和自然神灵,认为他们能保佑人们平安顺利。

每逢重要的节日或喜庆活动,土家族人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神灵祈福。

此外,土家族还有一种独特的信仰形式——土司信仰,土司是土家族的领袖,人们对土司寄予了极高的崇敬和信任。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酉阳县2010年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10月18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

乐器有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龙船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土家族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饮食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包谷饭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

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食俗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

端阳节吃粽子。

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

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

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

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

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石耳炖鸡鸭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

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

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

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

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

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

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

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

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婚姻礼仪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

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

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

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

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

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都来陪哭。

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

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

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

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

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

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

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丧葬礼仪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庭。

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

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绕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

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

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并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去享福。

是好事,所以兴跳丧。

节日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

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

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

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

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节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中毛王节。

这天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摆筵席招待亲友及出嫁姑娘,当地流行讲"牛毛大王的故事",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饿尸遍地,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则过四月八或十八,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

每到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

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

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

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

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

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

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

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

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

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

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

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迎宾礼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

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

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

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

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

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

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

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

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

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

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

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

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土家摆手堂位于来凤县百福司镇河东乡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

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集会场所。

来凤县现存摆手堂3处,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摆手堂。

此堂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大门形似牌坊状。

在大门与神堂之间,有一条石铺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

神堂的墙壁是石块砌成,屋面覆盖人字披黑色布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拱飞檐,显得古朴厚重。

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

现存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维修摆手堂时所立。

这里有上千年的古寨,几百年的古堂,为渝东、湘西、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发祥地,因而被誉为“摆手之乡”、“神州第—摆手堂”。

民族风情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富。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

春秋时期的古文物青铜?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图像,看来赛龙舟之习是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有之。

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于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见南北朝吴均《续齐谐记》),便使以后的赛龙舟活动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

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纪念屈原,赛龙舟活动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而且千年以来常盛不衷。

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祭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

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端阳节”。

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

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

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