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是媒体对灾后社会各界发起的各类亲社会行为的报道,在社会发展完善的进程中此类报道呈现出愈加明显的作用。

我国近年来媒介急剧发展壮大,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也不断发展,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作用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和弊端出现。

关键词:灾后救援救助行为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西南旱灾
前言
一、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的发展思路
(一)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的说明
(二)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的发展思路
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灾后救援救助情况是报道重点
2、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后期,灾害报道多,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相对匮乏
3、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的转折点——5•12汶川地震
二、西南旱灾的救援救助行为报道分析
(一)媒体报道分析
1、报纸报道分析
2、电视报道分析
3、网络媒体报道分析
(二)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三、如何改进我国社会灾后救援救助行为的报道
(一)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的社会作用
(二)西方媒体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的启示
(三)改进我国社会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的建议
结语。

灾情爆发后,媒体的宣传激发了全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心高涨,从而引发了政府,民间组织,个人对旱灾的救助行为,同时各大媒体对此类亲社会行为进行了积极的报道。

在此次对受灾地区的救援救助报道中,我国媒体的表现可圈可点。

本文力图从媒体对2010年西南旱灾灾后救助报道个案入手,通过对历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对灾后救援救助报道的梳理,了解我国媒体对救援救助行为报道到底做出了哪些努力和探索,还存在哪些问题,同时对如何做好救援救助行为报道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的发展思路
(一)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的说明
灾规性的亲社会行为报道。

同时根据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情境,可以分为对非紧急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的报道和对紧急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报道。

①本文重点分析的灾后救援救助报道属于对自发的亲社会行为的报道,同时也属于对紧急情况下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报道。

(二)建国以来我国社会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的发展思路
策制定的导火索。

这篇报道除了重点报道了灾区情况外主要报道了救灾的成绩。

文章发表后不久,10月13日中宣部就发表了对《人民日报》这篇报道错误的指示。

指示认为:“应当着重从积极的方面宣传灾后救援救助的巨大成绩,指出好的经验教训,同时批评救灾中的缺点,以便鼓舞干部和人民继续努力,但是这篇新闻却没有或很少有这种鼓舞的力量。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又向各地新闻机关发出了《关于救灾应即转入成绩与经验方面报道》的指示,重申了1948年指示的精神,明确指出“各地对救灾工作的报道,应该立即转入救灾成绩与经
①赵自然:《中日亲社会行为报道比较研究----以京华时报于东京新闻为例》P12,中国传媒大学2006级传播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未发表。

量报道灾后救援救助的情况。

2、择主题,没有上级的指示主动采访重大事件的情形不多。

汶川地震灾后救援救助报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的报道,第二阶段的危机处理对整个国家的应变能力都是考验。

第三阶段为重建和反思。

包括后续赈灾、家园重建、制度重建、心理重建等多方面。

汶川地震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是我国此类报道的转折点、突破点,是我国灾后救援救助报道进程中的里程碑。

二、西南旱灾的救援救助行为报道分析
(一)媒体报道分析
1、报纸报道分析
(1)报道的总体情况
20专栏、专版,共刊发评论员文章8篇,时评26篇,消息、综述448篇,图片165幅,编发《内参》两期。

2010年3月19日---3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到
云南曲靖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20总会累计接受捐款5495万元。

2010年4月1日,中新社香港: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1日向广西、贵州及云南三地分别捐款4000万港元(合共1.2亿港元),以赈济当地受旱灾影响的灾民。

2010年4月2日,新华社:胡锦涛指示各地驻军积极投身抗旱救灾。

(2)报道的特点
总的报记者在旱区采访时,看到群众家里生活困难,将身上所有现金全部捐给老乡,写出了《西南旱灾凸显水利工程在抗旱减灾中的重要性》等多篇有深度的稿件。

人民日报记者赶写了《科学抗旱不松劲》等一批很有分量的稿件。

经济日报的《齐心协力保民生》、科技日报的《用科技把旱灾的损失找回来》等赈灾救灾报道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你们不辞劳苦,忘我工作,在 "西南抗旱行"采访报道中,留下了很多感人的经历和故事。

三是了水利工程在抗旱救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这些报道在全社会引导了关心水利、支持水利的主流声音,为打好抗旱救灾这场硬仗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电视报道分析
在此次西南旱灾灾后救援救助报道中,大多数电视台都竭尽全力报道救灾进展和协助救助报道,一方面解决了自身人员不够深入各灾区的问题,另一方面联合当地媒体报道既节省了媒体资源,又能更全面客观和快速地反映救灾进展。

广西省是受旱灾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广西电视台对当地旱情以及抗旱救灾的报道更为深入,开设了特别报道:记者旱区行栏目。

《新闻在线》栏目还联合广西电视网发起了义捐爱心水公益活动。

广西电视台的新闻直播时效性强,信息全面,更体现了人文关怀。

云南电视台是最先关注西南旱情的电视台之一,3月24日,云南电视太制作了电视播,共募集捐款2.7亿。

(2)报道特点
媒体不只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报道,还通过自己大众传媒的力量协助救灾,体现出媒体体在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中有所进步:
首先是在赈灾开始后迅速反映,及时报道。

许多媒体在赈灾开始后迅速深入
等,也可以网友手机用户发来的现场报道。

不通增加了报道来源就是增加了信息量和现场感。

第四是媒体合作联动加强,信息共享。

央视此次的联合报道---西南抗旱行-不仅节约了成本也增加了报道规模,时效性和现场感都有保障,是此类报道应有的报道模式。

3、网络媒体报道分析
与论网络媒体此次旱灾救援救助报道的新特点:
(1)专题报道,几乎各家门户网站都设立了关于西南旱灾的专题。

新浪网的专题为《西南地区旱灾》。

专题中下设了《抗旱援助》的分类标题,更便于受众浏览。

络号召给灾区人民捐助。

(5)互动性增强,在西南五省市旱灾中设立网友关注这一栏,使得网民可以更好的关注灾情进展发出救助,并在互动评论中使得报道更透明真实,但是随着网络信息社会影响全面扩展,互动作用日益增强。

这种互动作用,可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况:一是良性互动,结果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是恶性互动,结果是两败俱伤、停滞不前。

更好的将这种互动运用在灾后救援救助中,可以更好的引导民众的救助行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二)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三大媒体报道此次西南旱灾灾后救援救助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灾算是老毛病。

近些年随着媒介环境的开放,技术的进步,失真现象有所减少。

但在大灾害之后的救助报道中仍然有此类现象发生,比如年初的“诈捐门”事件,就是部分媒体当初为了抢名人捐款的头条了没有弄清事实,导致的报道不实。

3、重视大而宏观的报道视角,缺少普通人视角和生活细节的捕捉。

从我国媒体的报道中可以发现,我国的报道注重政府的救助行为,描述领导人的行为、政府的政策,这当然符合我国国情,但是有时空话太多,缺少普通人生活细节方面的报道。

三、如何改进我国社会灾后救援救助行为的报道
(一精神的增长,尤其是受灾当地的政情和社会以及心态,都会造成由表及理,波及长远的影响。

在此期间,媒体信息传播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善的信息面前,举国动员,民族团结,人心凝聚,国土和民众都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洗礼而灾难中的社会救助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其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曾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兴趣。

尽管探究新闻传播与社会救助行为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但此次灾难信息传播中,我们切实看到了以央视为代表的中国媒体的信息传播,对社会救助行为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力,这在传播效果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主流媒体重视对社会救助行为的报道,导向正确,切合人心,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灾后救援救助行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社会群体互动的影响,当这种救援救助行为自发形成时,社会成员相互间的感染和激励有为重要,而媒体的灾后救援救助报道起到了信息沟通的作用,媒体对各个社会阶层成员的救助行为进行报道,相当于为不同群体成员提供了典范。

难能可贵的是,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报道各式各样的救助行动时,并不是一味宣扬捐款的数量和救助的规模,而是不忘记关注那些来自普通人的拳拳之心,在这一段时间,媒体人的职业理性以普遍让位于本能。

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尽量想外界报道救援的一手资讯,呼吁外界团结一致,为拯救更多的生命而共同努力。

尽管电视台和各种报纸的价值观、立场、受众群体有所差异,但是在残酷的灾难面前,却只有一种声音。

这使得灾后救援救助报道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重大灾害报道中,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国外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由于国情不同,中西方的媒体对灾后救援这类亲社会行为报道在报道方法和侧重点上都有所不同。

西方媒体在救援报道方面的确有许多值得我国媒体借鉴的地方,我国媒体应该找出自己和西方媒体的差异,取长补短改进报道。

从中西方媒体对灾难事件救援报道可以看出,西方媒体对救援事件的处理方法往往强调和凸现,具体表现要突出救援的困境之大灾难之深。

西方的媒体在叙述事件时关注点在普通人,描述普通人在受灾之后的真实具体情况,运用白
描的手法展示灾后救援和人民在救援之下的生活。

②我国媒体则相反,我们的基调一贯是以积极的态度描写救灾情况,当然在稳定民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作为新闻报道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及受众的关注度上就略显逊色。

由于我国的国情与西方不同,所以在灾后救援救助这样的亲社会行为的新闻报道上,我们不能向西方全盘学习,但是我国的媒体在人文关怀和报道客观性上是可以借鉴西方媒体的一些优点。

(三)改进我国社会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的建议
快、全、深的要求是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表象的一般化要求,每一家媒体表性、如果“选点”偏移会带来报道的不客观。

通过故事和人物来体现制度层面的逻辑链条,是实现报道的可读(可视)性及深度的关键。

结语
相信随着媒体的改进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媒体在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上会做得越来越好,但这需要我国的媒体总结自身经验,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社会的灾后救援救助行为报道的思路。

②万云生.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1(2)
参考文献
[1] 万云生.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1(2).
[2] 戚明.实用新闻采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叶子.当代电视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4] 徐学江.突发事件报道与国家形象[C].新华社新闻论文选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5] 丁铂全.论灾难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J].新闻界,2006(1).
[6] 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7]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影响及其控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8]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9] 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J].国际新闻界,1991(1)
[10] 顾潜. 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11] 徐学江.提高突发性事件总体水平的关键[M]. 中国记者,2000( 2 )
[12] 王子平.灾难社会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3] 曾国华.中国式调查报告[M]. 广州: 南方报业出版社,2006.
[14] 戴邦.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
[15]1979-1989较有影响的批评报道[EB/OL]. http :// old
/article7 7861.401686.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