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 国心的重要性 , 认为 “ 国人 无爱国心, 其 国恒亡 ” 。 一战之
后, 一 些 知 识 分 子 主 张 复 兴 民族 文 化 。 不 难 看 出, 不 同 时期 的 主 张 体 现 了有 识之 士 强 烈 的 民族 忧 患意 识 与 “ 天 下 兴亡 , 匹夫 有 责 ”的责任 感 与 使 命感 。 虽然 强烈 的悲 情意 识 不免 让 一 些 国
历 史与 文化
Hi s t or y & cul t ur e
近代 以来 中国 “ 民族 复 的思想 理 路
/ \
、l ,, ,
口 陈 大伙
【 摘要 】 近代以 前的中国因国力强大、 文 化优越而不失自 信, 但随着甲 午战败, 国 人民族危机感日 益增强; 九一 八事
变后 , 时人 从 不同层面探寻民族复兴方略 , 坚定了国人 抗战必胜的信心; 新 中国成 立后一段 时期 , 民族 复兴遭遇顿 挫; 改革开放之后, 民族复兴的内涵不断丰富, 并逐渐成为国家政 府、 社会各界的共 同认知。
士大 夫 认 为 中国会 被 日本 击 败 。 虽然这种 “ 自信 ”己带 有 明 显 不 统一, 其中关于复兴 内涵、 路径选择 的矛盾言论常有发生, 的盲 目 性 和严 重 的 自欺 性 。 甲午 战败 , 朝 廷 上下深 以为耻 , 严 复 加 之 近 代 意义 的 “ 中华 民族 ” 观 念 正在 形 成 之 中, 因此 “ 民 族 表 示 :“ 深耻大辱, 有 不无 可 讳焉 者 。 ” 《 辛 丑条 约 》 的 签订 则 复 兴” 话 语 并未 真 正成 为 社会 思潮 。 让 国人 的民 族耻 辱 感 达 到顶 点。 孙 中山强调 国人 已经成 亡 国之 民, 中国状 况甚 至 “ 比较 全 殖 民地 还 要 厉 害 ” 。 在 日本 吞 并 朝 鲜后, 梁 启超 则 明确 指 出 日本 “ 挟 此优 胜之 技 以心营 目者, 岂直
了民族统一与不屈不挠精神的重要性, 文化层面的归属感 与认 派则主张仿行西方 的民主制度 , 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以孙
同感 构 成 了民 族 复兴 的 基本 动力 , 强 调 了国 际视 野 与 民族 内省 中山先生为 首的革命派则力主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 府来 “ 振 的 必 要性 。 民族 复 兴 思 想历 经 清 末 民初 时期 、 抗 战 时期 、 新 中 兴 中华 ”、 救 亡 图存 , 建 立 独 立 的 民族 国家 。 陈 独 秀 则 强调 了 国 时期 , 呈 现 萌芽 觉 醒、 成 长勃 发 、 升 华超 越 的思想 理 路 。
基础 , 加之经 过舆论媒体的大势渲染迅 即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
鸣, 进而 内化 为 集体 性 耻辱 。
“ 民族复兴” 意识勃发,“ 民族复兴” 话语时常见诸报端, 逐渐
成 为 国难 时 期 的社 会思潮 。 就 民间 舆论 而 言 , 时人 从 不 同方 面 提 供 守土 卫 民、 民 族 复
【 关键词 】 民族复兴 思想理路 萌芽 成长 升华
吾 就 客 观方 面 , 吾敢 断 言吾 国之 永 远 不 近代 以来中华 民族的民族复兴思想, 是在国人对辉煌 的古 断言 吾 国之 永 远 不 亡 ! 吾 就 客 观 方面 , 吾 敢 断 言吾 国之 现 在 不 亡 ! ” 在 屈辱 中 寻 代 史、 屈辱 的近 代 史 、 不屈 不 挠 的 民族 抗 争 史、新 中 国成 立 后 亡 ! 曲折 建 设史 的认 知基 础 之 上 逐渐 形成 的, 通 过 国 内外历史 演 进 求 民族 自信 , 并 从不 同方 面 提 供 应 对 方 略 。 魏 源 提 出了 “ 师 夷 的对 比获 取 思想 资源 , 呈 现 出 明显的历 史性 、 时代 性 特 征 , 阐释 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 洋务派强调 “ 中体西用” , 资产 阶级 改良

是 民间舆论 还是政 府党派 均意识
朝鲜而 已, 是故吾睹朝鲜之亡, 乃不寒而栗也” , 国人 的民
族 危 机 感 与 民族 耻 辱 感 , 构成 当 时 社会 有 识 之士 的共 同心 理 到 反抗 日本 侵 略乃 民族 复 兴 之机 , 在 这 些 力量 的共 同推 动下 ,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社会精英 以“ 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 亡 ” 的传 统 思 想 进 行 内在 反 思 , 正 如 梁 启超 表 示 “ 我 祖 宗 兴之方 略。 晏阳初倡导平 民教育, 并将 目光聚焦于乡村社会, 强 所 留贻 我之 国性 , 成 之 固难 , 毁 之 亦 不 易。 吾 就 主 观方 面 , 吾敢 调了公民、 文艺、 生计、 卫生四大教育对 复兴民族的重要作用。
鸦 片战 争 的失 败让 有识 之 士产 生 了明显 的危 机 感 , 但 并 未 兴 起 于 中国被 动 挨 打 、 积 贫 积 弱 的历史 情 势 之下, 隐 含 了对 中
让 国人 的自信轰然倒塌, 直至甲午战争之前, 几乎没有官僚或 国辉煌历史和悠久文化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寄托, 但话语指向并
萌芽: 屈辱中觉醒
近代 以前, 中国形成了以自身为中心的朝贡 贸易体系 , 不 人产生激进的复仇情绪, 但强调 了塑造 国民性、 加强民族 团结
悲 情 意 识 逐 渐 转 化 为 民族 主义 运 动 的正 面情 感 动 仅有繁 荣的海上贸易体系, 还形成了庞大 的欧亚大陆 贸易网 的重 要 性 , 络, 中国经 济总量在 世 界首屈 一指 , 1 8 4 0 年 中国国 内生产 总值就 力 ,“ 忧亡 国, 忧 破 产, 为 全 国人 民心理 之 所 同 ” , 民族 复 兴意 “ 占到 全 球 的近 1 / 3 ” 。 又 因政 治 、 文化 等 层 面 的优 势 , 中华 民 识 在 屈辱 中不 断 觉醒 。 族 充 满 了自信 , 中国 国力与 文化得 到 世 界各 国的认 同 。 总体 而 言, 这一 时期 不 同 阶 级与 阶 层 的 “ 民族 复 兴 ” 话 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