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_听_的认知语义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汉语句法分析中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两点思考

关于汉语句法分析中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两点思考

关于汉语句法分析中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两点思考一、语义特征分析法的运用要建立在变换分析法的基础之上。

二、语义特征不只是唯一,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语义特征的提取可操作性更强,更容易得出有价值的语义特征。

陆俭明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一书中较为详尽的介绍了句法分析方法中的“语义特征分析法”,为句法分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极大丰富了句法分析的手段。

然笔者在学习和运用该方法的过程中,觉得有一些方面的阐述欠清晰或是值得商榷,为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以期更好地深化对语义特征分析法的认识。

一、语义特征分析法的运用要建立在变换分析法的基础之上陆先生曾指出“任何理论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

局限性不能理解为缺点。

所谓局限性,是说任何一种理论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越出了它所能解决的范围,就无能为力了。

”变换分析法在句法分析中的“适用范围”就在于分化同形结构,揭示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例如对于同形句式(指词类序列、内部层次构造和句法结构关系都相同的句式)A:“戏台上摆鲜花着”和B:“戏台上演着京戏”,遵循“平行性原则”,通过进行变换分析(形成变换矩阵、同义变换),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这两类同形句式在语义结构上是不同的,即A:“戏台上”指明“鲜花”存在的场所,表示“静态、存在”的语法意义;B:“戏台上”指明“演京戏”这一活动进行的场所,表示“动态、活动”的语法意义。

变换分析法的局限只是在于它对这种“揭示出来的不同”无法进行解释,而这种不同是语义结构内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所造成的。

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法弥补了变换分析法的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语义特征分析法更是在变换分析法基础上的深入和发展,即要先运用变换分析法揭示出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进而通过对语义特征的提取来解释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根本原因。

是一种“揭示—解释”的过程。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其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者说语义要素。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34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引言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义的中心是明确的,但词义的外延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其界限模糊不清。

这里的“模糊性”是相对语言精确性而言的,是词义的性质之一。

尤其是在口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模糊性的词语。

对于语义的模糊性,上世纪80年代便有学者对其进行探讨,此后亦有学者做出诸多有益探索。

从高元石(1988)[1]探讨关于模糊语义的问题开始,此后从整体上讨论语义模糊问题的学者从未间断,如:王家齐(1991)[2]讨论模糊语言的性质与功能,吴振国(2000)[3]讨论模糊语义的聚合,胡健(2001)[4]讨论模糊语义的特征,孟春梅(2007)[5]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讨论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等;也有从个案角度探讨的,如王欣(2010)[6]分析了现代汉语量词的语义模糊性,李金树(2013)[7]从模糊语言学的视域分析“三”字的夸张运用,信晓倩(2013)[8]分析以“百”字打头的四字格成语的模糊语义,危艳丽(2014)[9]分析虚词“半”的模糊语义特征等;还有不少从翻译角度探讨语义模糊问题的,如郭建民(1990)[10]、张耘(2011)[11]等。

通过对相关模糊语义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对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产生模糊语义的原因,并运用“量”范畴理论解释汉语日常生活中使用模糊词的现象。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站在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模糊语义问题,更有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并且更益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二、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汉语词类模糊性是非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也不例外。

对于汉语,伍铁平(2000)[12](P272-290)分析了三组实词的模糊性,对于虚词的模糊性主要分析了“和”和“或”,另外专章讨论了颜色词、味觉词和温度词的模糊性,尤其是对于颜色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遗憾的是最终也没能给出颜色词的分类和释义。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第四,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 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分为一对多和 多对一两种关系。
一对多:句法关系
①看医生 ②写文章 ③写毛笔 ④吃米饭 ⑤吃食堂 ⑥排电影票 ⑦打双打 ⑧起五更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语义关系 动作行为 + 施事 动作行为 + 结果 动作行为 + 工具 动作行为 + 受事 动作行为 + 处所 动作行为 + 目的 动作行为 + 方式 动作行为 + 时间
如: 我 吃 饱了。 “饱”不是指向动语“吃” ,而是指向主 语“我”;
1、补语的语义上可以指向多 种句法成分,它可以指向主语、 谓语动词、宾语,还可以指向 其他成分。
①我吃饱了。
②老王喝酒喝醉了。
③ 他穿好衣服出门去了。 ④ 这个问题我一定记得牢牢的。
⑤我们已经打扫干净教室了。 ⑥ 他摔断了腿。 ⑦ 她把鞋跟穿掉了。
相匹配时,就产生了语义指向上的模糊现象,造成歧义。
比较: ① 他在火车上写字。
② 他在黑板上写字。
(2)、有些句子的歧义运用语义指向来解释 则比较方便。
③ 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
④ 外语就考了八十分。 ⑤他每月才挣二百来块钱。
⑥ 三个人才抬起五百斤。
(3)、有些歧义现象,可以从定语的语义指 向上去理解。 ① 三位学生家长
各家经常提到的主要语义关系。
1. 施事:句子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生 者或状态的主体。 2. 受事:句子中动词动作行为、运动、变化 等的承受者。 3. 与事: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 表示给予、索取、服务类的动词常带与事。 如: 他(施事)给 我(与事)一本书(受事)。

现代汉语中几种常见补语的分析及判别

现代汉语中几种常见补语的分析及判别

现代汉语中几种常见补语的分析及判别补语是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难点之一,不同的教材对补语有着不同的定义。

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程度。

从语义上,可以把补语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可能补语、趋向补语”7种。

结合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研究著作,对现代汉语中几种常用的补语,从语法意义、语法形态、语法规则以及语义关系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及判别,总结出5种常见补语的结构形式及其区分特征。

标签:补语类型分析判别补语是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的重要组成成分,起着补充说明动作或行为的结果、程度、状态、可能、趋向、数量和处所的作用。

在《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教材中,补语可以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可能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和时地补语;在《现代汉语》(张斌主编)教材中,补语按照语义可以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情态补语、程度补语、数量补语;而《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一书则按照补语的结构中有无“得”分为:无“得”的数量补语、有“得”的情态补语、可有可无“得”的结果补语、趋向补语。

尽管语法学界对补语有一定的界定和认识,但是补语结构的灵活性以及词语语义指向的不固定性仍反映出不少的语法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通过大量的语料进行分析与归纳。

黄廖本《现代汉语》中补语被归纳为7大类,张斌《现代汉语》中少了可能补语,将可能补语细化到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即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可能式;胡裕树《现代汉语》同许多学者有着相似的观点,认为“程度也是一种情态”,未提及程度补语。

本文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为范本,参照各版本《现代汉语》教材及相关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对补语及其各种类型进行系统整理、归类,并总结不同补语类型的一般结构形式,结合语料进行分析,力求从语法、语义等方面分析各类补语。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最早提出“补足语”概念,吕叔湘在《语法学习》中讨论了“附加语”——即现在所说的“补语”。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五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五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B “偷”、“要”、“取”、“买”
(a)存在着得者和 失者双方; (b)存在着从失者 一方向得者一方转移 的事物; (c)得者能动地从 失者一方获取那被转 移的事物。
C “刻”、“画”、“煮”、“做”
(a)动作者能动地进行 某种动作; (b)在动作进行、完 成之后产生某种成品。
上述三组动词的语义特征可描写、比较 如下:
妹妹[+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舅妈[-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舅父[-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二、凸显同属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 差异
“光”和“火”
火 [+现象,+亮度,+温度,-速度,+ 形体,……] 光[+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 体,……]
参考文献
• 朱德熙(1979)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 问题,《方言》第2期。 • 马庆株(1981)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 《中国语文》第2期。 • 袁毓林(1993)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 京大学出版社。 • 邢福义(1984)说“NP了”句式,《语文 研究》第3期。
C. 他刻了个图章给小王 ⇒ * 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 ⇒ * 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 ⇒ * 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 ⇒ *
最关键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A “送”、“卖”、“还”、“交”
(a)存在着给予者和 接受者双方;物从自己一 方转移到接受者一方。
母亲[+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父亲[+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哥哥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汉语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与表达方式

汉语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与表达方式

汉语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与表达方式汉语作为一种表意丰富的语言,其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与表达方式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句子中,由于词语的搭配和语序的排序不同,意义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因此,理解和分析汉语句子的语义是非常重要的。

一、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在进行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词语语义的分析:一个句子由多个词语组成,每个词语都有其自身的语义。

因此,我们可以从每个词语的语义入手,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影响。

例如,动词在句子中直接表达动作,名词则表示事物的名称,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副词表示程度或方式等。

2. 句子结构的分析:句子结构对句子语义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例如,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通常表达出一种客观的事实关系,而倒装句则会使语义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句子结构的分析需要考虑每个成分的语义作用及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关系。

3. 关联词的分析:关联词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

例如,“但是”、“然而”等连接词表示转折关系,而“因为”、“所以”等则表示因果关系。

因此,在句子分析时,需要特别关注这些关联词所连接的原因和意义。

二、句子语义的表达方式在句子语义的表达方式上,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1. 用词丰富多样:汉语有着丰富的词汇,而且同一个词语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义项。

因此,在句子中使用丰富多样的词语,可以使句子更加准确和生动。

例如,“蹒跚”、“踉跄”、“蹒跷”等单词虽然意思相近,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细节。

2. 谨慎使用口语化表达方式:汉语中有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玩完了”、“不用这样”等。

这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模糊性,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

因此,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应尽量谨慎使用这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3. 注重句式和语态的变化:中文的句式和语态变化非常多样,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例如,使用被动语态可以使句子更加客观和中立,使用询问句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汉语颜色词“白”的多义认知分析

汉语颜色词“白”的多义认知分析

汉语颜色词“白”的多义认知分析
徐雪芹;彭工;高原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年(卷),期】2006(012)06S
【摘要】语言中的一词多义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概念化、范畴化、转喻与隐喻等理论,对汉语中颜色词“白”的语义进行了多义认知分析,探讨论证了多义词产生的认知原因和认知机制,并揭示了多义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语言中的词汇绝大多数都具有多个义项,了解多义词产生的动因与机制,对于语言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对外语学习与教学,尤其是单词的理解记忆有一定启发。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徐雪芹;彭工;高原
【作者单位】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系,北京10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角度分析英汉基本颜色词"白"的语义
2.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分析--关于《说文解字》对青、白、赤、黑的说解
3.英汉语中颜色词"黄"的认知对比分析
4.俄语颜色词"чёрный"的多义性语义演变及认知语义分析
5.小说《围城》中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3.3动植物隐喻 3.3.1动物隐喻 (1)动作类隐喻:“蛇行”、“狼嚎”、“蝶泳”、“蛙泳”、
“蚕食”、“鲸吞”、“鹤立”、“鼠窜”、“牛饮”、 “狐疑”、“鱼跃”、“虎视”、“蜂起”、“蜂拥”、 “蜗居”、 “蝉联”、“鸟瞰”
(2)状貌类隐喻:“驼背”、“猫步”、“蛾眉”、“蛇纹”、 “虎背熊腰”、“鼠目寸光”
子的手指部分)、“手心”(手掌之中央部分)、“脚心”(脚底 之中央部分)、“眉心”(眉毛之中间部分)、“心眼”、“心 头”、“额头”、“鼻头”、“肩头”、“脚趾头”、“眉头”、 “心口”、“手背”
(三)其它次要的人体隐喻 人体属性隐喻:“长足” 人体动作隐喻:“肩负”、“吻合”、“嚼舌头”(指“闲聊”) 服饰隐喻:“墙裙”、“树冠”
词/组合隐喻词:“根源”/ “高贵” (二)半隐喻词:隐喻充当一个词的部分词素,如“树冠”、“蛇
形” 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个隐喻词,后者是个隐喻词素
3. 隐喻词义的形成
3.1空间隐喻
3.1.1一般空间隐喻
(1)实体之间的投射
1)建筑物投射到人体器官上:“心房”、“心室”、“心窝”、 “心扉”
知机制如何作用于词汇语义的形成。
2. 认知隐喻与隐喻构词
2.1认知隐喻 隐喻的两种理解: 作为修辞手段的隐喻,即修辞隐喻 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的隐喻,即认知隐喻 2.2隐喻构词 在汉语中,隐喻与构词的关系: (一)纯隐喻词:1)单隐喻词:“走狗”、“长足”;2)双隐喻
本研究的结论
(一)认知隐喻是汉语构词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空间、人体和动植物是人类最熟悉的事物,因此自然成为汉
语构词中的重要源域; (三)隐喻构词可以分为纯隐喻词和半隐喻词两种类型; (四)隐喻可以单独作用于词义的形成,也可以与转喻等其它认知

汉语形容词的语义与语用分析

汉语形容词的语义与语用分析

汉语形容词的语义与语用分析汉语形容词是表达某种属性、特征、状态等性质的词汇,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修饰词。

它们在句子中担任着修饰名词、代词或其他词汇的作用,能够丰富句子的意义,表达出更多的信息。

本文将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来分析汉语形容词。

一、语义分析语义是指词汇在语言中所代表的意义。

汉语形容词的语义可分为基本语义和附加语义两个部分。

基本语义:指形容词所固有的意义,即描述某个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例如:漂亮、高兴、可爱、笨等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具体属性或特征。

附加语义:指形容词在指代事物时,可添加的一些额外意义。

例如:“笨”一词不仅可描述一个人的智商低,还可能含有这个人缺乏机智或智慧的意义。

又例如:“黯淡”一词不仅可表示光线阴暗,还可能表示情绪低落或缺乏生气的意义。

形容词的语义可通过下面三个方面来体现:1、形容词的修饰范围。

汉语形容词常常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红苹果、美女、好朋友等。

2、形容词所描述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例如:蓝天、白云、清晨等词语,都能描述具体的属性或特征。

3、形容词所引起的话题或情感。

例如:有些形容词可能引起人们的喜悦、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或话题可能是由特定的语境决定的,例如:感人的电影、漂亮的衣服、残酷的现实等。

二、语用分析语用是指语言在实际交际中所发挥的作用。

汉语形容词在交际中起到丰富语言表达的作用,因此可以进行语用分析。

在语用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形容词的修饰对象。

形容词的表达往往与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有很大关系。

例如:“漂亮的女孩”和“漂亮的地方”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

2、形容词的修辞效果。

在汉语中,形容词具有很强的修辞效果,例如:夸张、比喻、简洁等。

例如:“天真无邪”、“冰清玉洁”等使用了比喻手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语用分析还需要考虑下面几个方面:1、形容词与其他修饰词之间的关系。

汉语中常常使用多个修饰词来修饰一个名词,这些修饰词之间可能存在“并列”、“串联”、“递进”等关系。

基于统计的汉语通感语义分析

基于统计的汉语通感语义分析

基于统计的汉语通感语义分析
侯博
【期刊名称】《国际汉语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本研究明确了通感的语言研究范围及其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上的体现。

在对汉语通感句和通感词进行语言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了句法通感与词汇通
感的机制差别。

通过对通感机制中相关感官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了感官参与
通感机制的语义权重和数值权重的两种层级排序。

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对汉语通感生成机制进行了语义分析,揭示了汉语通感的语义迁移规律,及感官义场之间的语义关联和义征缠绕。

【总页数】12页(P246-257)
【作者】侯博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6
【相关文献】
1.词汇化通感与修辞性通感——英汉语通感对比研究 [J], 邵惟韺
2.论汉语表达基本情感的通感认知模式 [J], 翟艳
3.基于语料库的动词对应语义分析研究——以汉语"吃"和法语"manger"为例 [J], 李黎;张俊杰
4.基于语料库的动词对应语义分析研究——以汉语“吃”和法语“manger”为例
[J], 李黎;张俊杰
5.基于量化统计的通感式复合词通感模式分析 [J], 刘志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语义特征分析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深入探究词语的语义特征和组合关系,从而揭示语法的深层规律。在汉语中,由于词汇的语义特征丰富多变,语法结构也相应复杂多样。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句式的构成原理,以及语境对语法结构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汉语语法的认识,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词汇搭配和句式结构,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对比不同语义特征在语境中的实际运用,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现代汉语第六节语义分析及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第六节语义分析及歧义现象

• (3)定语的语义指向
• 他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

(前指主语)
• 他上了一个晚上的网。

(前指述语)
• 我倒了一满杯米酒。

(后指中心语 )
• 他看了一上午的书。
• 我走了一大截冤枉路。
• 他做了一个惬意的梦。
• (4)谓词性成分的语义指向


水我都浇了花了。

小李刚死了父亲。


他在火车上写标语。


A.死了三天了

B.等了三天了

C.看了三天了

D.挂了三天了
• 思考题(二) • “adj.+(一)点儿”祈使句中的adj.的语义特征: • A.谦虚点儿!客气点儿!大方点儿!灵活点儿! • ( 坚强、主动、耐心、细心、虚心、积极) • B.远一点儿!近一点儿!高一点儿!低一点儿! • (大、小、粗、细、浓、淡) • C.*滑头点儿!自满点儿!悲观点儿!笨点儿! • (骄傲、冒失、散漫、啰嗦、小气、呆、倔) • D.*棒一点儿!帅一点儿!健康一点儿! • (高尚、可爱、平凡、伟大、崇高、出色、优秀)
• 1、帮助消除歧义
• 我们要去修路。

(结果、受事)
• 我们学校反对的是陈校长。

(施事、受事)
• 2、解释某些句法现象
• 在园子里浇水→把水浇在园子里
• 在园子里浇花→*把花浇在园子里
• 3、有助于深化动词、名词等的研究。
• 4、有助于计算机的中文信息处理研究。
• 参考书目:
• 菲尔墨《“格”辩》,商务印书馆2002 • 孟琮《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汉语“听”的认知语义分析

汉语“听”的认知语义分析

() 2 他听这故事 听得 津津有味 。
() 3 这老 师上课方 式很单调 , 让人 听 了很乏味。
( )让 人 听 了后 非 常 沉 醉 。 4 ( )听 个 饱 。 5
的过 程中注意力集 中的心 理过 程。这就 是该 隐喻模 式形成
的基 础 。
( ) 即是接受 ( IT N N E EV N 三 听 LS E I G I R C I IG) S S es r w et 在对 印欧语 的听觉 动词进行 语义考 察之后 , e 认
[ 基金项 目]天滓工程师范学院科研基金 资助项 目( K 87 。 S 00 )
而且获取别人所 要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信息 。听说话 人试 图传达 的信息
[ 作者简 介] 龚萍 , , 女 湖北洪湖人 , 天津工程师范学 院外国语学 院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 : 隐喻理论。
( )回老 家听听风 声时, 6 刚好被逮到。 ( )他设 法打听 那件 事情 。 7 ( )不要探听人 家的私事 。 8 ( ) 二 听即是注意( E RN A I G A I N I N) H A I G I P Y N T' TO S E
汉语 中“ 的概念隐喻分析为线索 , 比 S es r 印欧语 听” 对 w et 对 e
的听觉动词语义转移 的轨迹 的分析 , 考察 汉语 “ ” 听 的语 义转
移轨迹 。并在此基础 上对 比两 种语言 听觉 动词语 义扩展 模
式 的不 同之处并分析差异产生 的原 因。

() 9 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讲话? S es r 为用 听觉来 感知外 面的世界 相对视觉 较难 。 w et 认 e 如果 我们想利用听觉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 就必 须集 中注 意

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生成与认知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生成与认知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生成与认知语义分析王立德(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㊀公共教学部,海南㊀文昌㊀571321)[摘㊀要]㊀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是由一对并列单音节反义语素构成的一类复合词.关于此类复合词的生成和语义分析持单引擎假设较多.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反义复合词作为语料考察对象,认为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是由三个语言学结构层面完成最终构词,即词库形态层面选择对立语素,句法生成层面凝结排列语素,认知语义层面制约加工语素.[关键词]㊀反义复合词;词库;句法生成;认知语义[中图分类号]㊀H 0-0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672-9021(2019)01-074-07[作者简介]㊀王立德(1981-),男,辽宁抚顺人,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基金项目]㊀2019年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英语教学中的生态应用 (H n j g2019-118).关于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已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如张金竹的«反义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词类定位»[1]«反义复合词内部语义表达及概念等级»[2],束定芳㊁黄洁的«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3];二是从认知模型角度研究汉语反义复合词.如秦洁的«反义复合词 行止 的形成演变及其认知分析»[4]㊁黄瑞芳的«事件域认知模型下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认知研究»[5]㊁刘香君的«略论复合词词义单纯化的认知生成机制»[6];三是一些反义复合词的语法化过程,如方一新㊁曾丹的«反义复合词 好歹 的语法化及主观化»[7],刘哲的«反义复合词 死活 的语法化»[8]㊁周晓彦的«反义复合词 好歹 的共时与历时考察»[9]等.复合词的生成机制在国内外研究中主要有构词形态论和构词句法论.构词形态论认为复合词在形态模块中构建,构词句法论则认为生成语法是唯一复合词生成性模块,赞成单引擎假设[10].构词形态论主要聚焦语义关系的衍变㊁复合词分类,构词句法论以转换生成语法为出发点,主要研究复合词句法层级和句法模型.在石毓智提出的语言能力合成说中,他认为人类认知能力是分等级的,也应该是各个语言系统的有机统一[11].基于此,单引擎的假设与语言能力合成说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矛盾的,反义复合词的研究应该结合语言学不同流派的视角进行层面等级上的研究.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2]的反义复合词作为语料,将构词形态论和构词句法论两种论说进行结合㊁补充和深化,认为形态与句法是分析复合词的两种截然不同模块,而且认知语义也是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加工的重要模块.一㊁词库形态层面(一)语素词库论1970年,C h o m s k y 系统论述了屈折形态和派生形态,开辟了形态这一概念与构词词库论(L e x i c a l Gi s t )[13]232-286.在此阶段,C h o m s k y 的理论更偏向于形态学,影响极其深远的生成语法还未形成.受到C h o m s k y 的影响,随之而来的形态学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主张构词是在词库之内,与句法无关,也就是说,反义复合词语素的词库研究应该坚持形态与句法泾渭分明,即强词库论(S t r o n g L e x i c a l i s m ).1981年,C h o m s k y 在管辖与约束理论(G BT h e o r y )中发展了自己的词库论观点,他认为人类大脑的语47第39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河池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 o l .39N o .12019年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 O U R N A LO F H E C H IU N I V E R S I T Y ㊀㊀㊀㊀㊀F e b .2019言器官中有一个词库(L e x i c o n )和一个推导程序.推导程序从词库中选择词项,推导出描写式[14]16.可见词库能够明确和详细地描写进入运算过程的词汇项目的特征,推导出来的描写式是词库运算的结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些学者提出了弱词库论或无词库论观点.M a r a n t z 提出分布形态学将要代替词库论的观点[15]220-233.语言系统只有句法一个生成器.分布形态学在形态部分的操作多是针对屈折形态,缺少对复合构词派生形态的解释.另外一旦舍弃词库,句法部分运算将过于庞大,语素缺乏筛选,人类心理认知机制负担也将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综上所述,在研究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生成过程中,坚持词库论原则是实际可行的.在词库语素形态层面,两个载有各自语音,语类㊁语义本义㊁书写形式等形态特征的相对语素X ,Y 被大脑语言机制选择.完成选择过程后,就将进入生成转换阶段完成初步粘着凝结.在B a k e r 提出的 镜像原则 (M i r r o rP r i n c i p l e )中,他认为语素的派生形态必须直接反映句法过程,派生形态为 像 ,句法过程为 镜[16].这一原则坚持了强词库论的观点,同时也佐证了具有派生形态的语素将会为生成句法的实现提供 数据样本.(二)反义复合词的语素形态反义复合词是汉语中由一对单音节反义语素(X ,Y )并列构成的一类复合词.如 朝夕 出入 大小 等,例如:(1)郑注和李训,朝夕陪伴唐文宗①.(2)出入同行的门只是两扇木栅栏.(3)它占地一千二百英亩,包括数十栋大小建筑.反义复合词是汉语中一种极为特别的构词方式,英语中与此类构词结构完全吻合的反义复合词极少,如b i t t e r s w e e t .英语中大多类似的反义复合词词语,其结构与汉语反义复合词有一定差别,通常有a n d ,o r 等介词进行连接,如d a y a n dn i g h t (日夜),u p a n dd o w n (上下/起伏)和m o r eo r l e s s (表大致数量/或多或少),此类英语 反义复合词 称之为反义成对词[17].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汉语反义复合词样词采集库,通过研究比对筛选,共得到236个反义复合词.从统计结果上来看,两个相对或相反语素的属性几乎集中在名词㊁动词和形容词三大类.名+名语素占82个,动+动语素占88个,形+形语素占62个.该统计结果与张金竹«反义复合词内部语义表达及概念等级»一文中的统计基本一致.二㊁句法生成层面(一)句法生成机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学者如F a b b [18]15㊁S p r o a t [19]2坚持认为构词在句法过程即可完成,不必要在词库中诉诸语素形成.这种抛弃词库论的假设对英语复合词的解释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构词原则如果仅从句法转换生成角度进行解读的话,X-阶标理论则无法对一些汉语反义复合词进行两分树形结构分析.比如t r u c k -d r i v e r 这一英语复合词可以假设单引擎句法生成成立,但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中的形容词组合 大小 (a d j .+a d j.)㊁动词组合 出入 (v .+v .)是无法寻找到正确的下分短语标记(P h r a s eM a k e r )的,如下图所示:图1㊀动词短语 出入 的句法结构57王立德㊀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生成与认知语义分析①文中例句除特别标注,均取自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的生语料.河池学院学报㊀投稿邮箱:h c x y x b@163.c o m在上图,可以得知V P短语标记的节点分为 出 与 入 ,它们都不是中心成分(h e a d),该反义复合词结构中不具有中心结构.在X-阶标理论中,每一个句法范畴都应具备一个中心成分,否则X-阶标在实际应用中就会卡壳.可见这类离心结构的反义复合词是违背转换生成语法原则的,进一步讨论它们的支配关系㊁居前关系和管辖关系也是无法成立的.或许少部分研究者可能会坚持将 出入 进行单词处理的假说,从而实现X-阶标理论的解释,但需要注意的是 出入 是复合词词性,将复合词作为词组处理这种极大的省略是与先前大量英语复合词生成研究相悖的.语言学应该是解析语言的,而不应该违背某种原则用语言现象阐释语言学理论的成立,所以对于这种离心结构在X-阶标理论下的分析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从1990年开始,C h o m s k y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对管辖与约束理论进行修正,并在1995年发展成为最简方案(M i n i m a l i s tP r o g r a m)句法理论框架.在最简方案框架中,与语言有关的应用系统分为两种:发声感知(a r t i c u l a t o r y-p e r c e p t u a l/A-P)和概念意向(c o n c e p t u a l-i n t e n t i o n a l/C-I).A-P界面一般被认为是语音表现式P F(P h o n e t i cF o r m),C-I界面则被认为是逻辑表现式L F(L o g i cF o r m),每一个语言表达式都将被这两个界面进行处理[20]239.通过对句法生成机制的分析,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两个相对语素X㊁Y从词库中被选择出来后,会进入A-P界面和C-I界面进行运算从而生成一个语言表达式X Y/Y X.X Y/Y X的语音特征由A-P界面处理,X Y/Y X概念逻辑特征则需要包含C-I界面的指令.而语言表达式到底是X Y还是Y X,这就涉及到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语素词序问题.(二)句法生成词序语言的形式主要是由语音和意义组成,这符合人们对语言的直觉认识,所以在最简方案理论框架中,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生成语素词序问题,主要是由C-I界面和A-P界面共同负责解决.C-I界面涉及人类本位㊁时间顺位㊁空间方位等概念意向,A-P界面表现为韵律排位发声感知概念.1.人类本位概念人们的普遍认知经验中,大多数更具有积极意义的语素一般在前,例如 生 好 真 等,消极意义的语素往往在后,比如 死 坏 伪 等,即 好 前 坏 后.英语中也有一些复合词体现了这种概念原则,如 g o o d a n db a d ,但其结构离析性比较强,需要诸如连词 a n d 之类进行衔接.在这种人类本位概念下的利己主义㊁乐观主义(P o l l y a n n a假说)原则驱使下,生成许多以此为语素排列顺序的反义复合词,例如 生死 好坏 大小 利害 兴衰 赏罚 荣辱 等.另外,在人类本位概念中,人们对量度语素呈现凸显观.凸显性较强,更能从人类认知经验中获取先前印象的属性或量度的语素位置也会相应的处于前列,例如: 大小 多少 高低 粗细 浓淡 快慢 宽窄 等.英语中 h i g ha n d l o w 也体现了此类概念.2.时间顺位概念在时间顺位概念中,人们更倾向于从先到后的语素组成顺序.例如: 先后 早晚 前后 旦夕 日夜 朝夕 昼夜 等,英语中的 d a y a n dn i g h t n o wa n d t h e n 等.研究时间顺位概念还应从较为广义的角度去考量,例如:动作的先来后到㊁事态的前因后果㊁身份产生的前后顺序等,比如: 问答 传承 因果 序跋 首尾 父子 姐妹 兄弟 等,英语中的 c o m e a n d g o .3.空间方位概念汉语当中常见的 左右 上下 远近 东西 南北 出入 等反义复合词,包括一些四字复合词 左顾右盼 上蹿下跳 远交近攻 东张西望 南征北战 出神入化 等都是体现了空间方位概念.英语中的 u p a n dd o w n h e r e a n d t h e r e e a s t a n dw e s t 等与汉语反义复合词的方位角度相似,但 r i g h t a n d l e f t n o r t h a n d s o u t h i na n do u t 等却恰恰相反.可见,空间方位概念能够体现出不同民族对空间方位定位的普遍习惯.此外,空间方位概念还可以延伸到与地位相关的反义复合词. 上 为 君㊁官㊁宾 , 下 为 臣㊁兵㊁主 ,67王立德㊀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生成与认知语义分析君臣 官兵 宾主 等反义复合词也体现出空间方位概念对语素排序的影响.4.韵律排位概念一些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构成顺序不符合C-I界面中的概念意向,如 输赢 贫富 迟早 出纳 轻重 毁誉 死活 等,因为此类反义复合词的语素顺序是在A-P界面中接受了语音韵律原则的影响.汉语不同于英语,它是一门有声调的语言,讲究和谐对称的思想观念.现代汉语的声调是按照阴平㊁阳平㊁上声㊁去声依次排序,声调对语素排列顺序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在 输赢 贫富 等反义复合词中, 输 字声调为阴平, 赢 字声调为阳平, 贫 字为阳平, 富 字为去声,声调排序在前的语素在词序位置中往往居前.少数反义复合词,如 死活 等则是受到传统汉语音韵格律之美平上去入的影响进行词序排列的,此种个例较为少见.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上述反义复合词为了符合韵律和谐的原则,与概念意向界面相悖,在A-P界面完成了语素排序.既然A-P界面进行特殊处理的反义复合词推翻了C-I界面的常规操作,那么A-P界面与C-I界面是否也存在先后顺序或主次顺序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考证.在句法最简方案A-P界面和C-I界面中,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两个相对散离的语素进行粘着,结构离析性变弱,语素对子(P a i r)凝结成词,语素顺序X Y/Y X完成.此时由于X Y或Y X没有进入认知语义制约层面,所以反义复合词的具体语义特征还没有完全得到体现.三㊁认知语义层面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其核心观点是思想㊁知识㊁意义来源于感知体验,因此认知语义学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和C h o m s k y的语言理论均提出了挑战和补充.从认知语义学研究角度出发,反义复合词的语义构词理据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产生语义凝固,通过语义制约,衍生出一个完整的语义概念,其语素意义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会经历一个被认知意义整合和制约的过程.(一)语素语义的加合经过句法A-P界面和C-I界面操作以后,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中两个反义语素的语义直接进行加合,即X Y/Y X=X+Y,两种语素的语义并列存在.例如:夫妻 丈夫和妻子㊁荣辱 荣誉和耻辱㊁城乡 城镇和乡村.(4)结婚以后,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随之发生.(5)决定未来国家荣辱㊁民族兴衰的,将不再主要是军事对抗,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6)上海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国营工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搞配套协作由来已久.以上语素语义加合的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表现为绝对的字面意义,也是其他语素语义变异反义复合词的基础参照语义域.在事件域认知模型下(黄瑞芳«事件域认知模型下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认知研究»)也证明大多数偏义反义复合词一开始都是由语素语义加合的复合词演化而来.(二)语素语义的扩大语素语义的扩大是指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两个语素语义大于两个语素语义的加合,即X Y/Y X>X+Y.在这个范畴内,我们认为主要是认知语义层面中的转喻机制起到了制约作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转喻具有一种指代功能,是以一种实体代替另一种实体.在与隐喻的比较中,T a yGl o r认为转喻是一种比隐喻更为基本的意义扩展方式.在人类的转喻认知中,实体的部分范畴概念映射在特定的限制认知域矩阵中指代另一种部分或整体的概念,不涉及跨域投射.因此,在转喻过程中实现两种投射:部分指代部分或部分指代整体[21]124,139.在研究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制约时,区别转喻与隐喻最好的办法就是是否涉及跨语义域投射.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语素在语义场形成对立,分属语义两个极端.在具体投射中,这两个具有下位相对语义概念的语素通过转喻机制合成一个具有上位语义概念的反义复合词,从而单个语素的独立意义逐渐丧失,语义对立性下降,整体语义性质发生了转变.根据距离相似性原则,由于反义复合词在语义场距离较77河池学院学报㊀投稿邮箱:h c x y x b@163.c o m远,实现上位概念较为困难,所以距离较近的并列复合词的数量远远多于反义复合词的数量.这种语义的制约现象也佐证了只依靠生成语法解析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生成的单引擎论点将会缺乏一定数量的语料支撑.如果一种生成机制不能源源不断地生成语言,这种单一的生成机制就值得商榷.综上所述,认知语义是在生成机制后不得不考虑的意义过滤(F i l t e r).例如,一些反义复合词 好歹(好也罢,坏也罢) , 反正(反面和正面) , 死活(生死和存活) 通过转喻产生了上位语义概念,语义内涵值可在两级之间包容取值, 以点概面 部分代整体 ,情态副词 无论怎样,不管怎样 的内在统一性语义随之产生.(7)好歹受过这一关,就好了.(8)习惯了,反正这就是大学.(9)看他这头,死活不干,连面儿都不见见.(三)语素语义的取舍一般而言,复合词的语义是由两个语素语义成分叠加而成的,但有些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中两个相对语素语义的矛盾性会影响整体语义的统一性.为了解决这一困难,认知经验就会选择制约其中一个语素语义的实现,使其虚化,甚至脱落,但结构形式上依然保留,只起到反衬作用,即X Y/Y X=X/Y.此类反义复合词因为只选择其中一条语素语义完整实现,也可称为偏义复合词,例如: 安危 (安全和危机)㊁ 操纵 (操控和纵容)㊁ 紧张 (紧迫和舒张).(10)她的一家一直为哥嫂的安危担忧,日夜思念,但至今仍不明他们的下落.(语义偏于 危 )(11)中国与罗马的丝制物贸易,一直是由介于中国与罗马间的大夏㊁安息㊁煞珊波斯所操纵控制的.(语义偏于 操 )(12)乐曲的第一乐章是阴冷㊁紧张的氛围,令人联想到 长夜漫漫何时旦 的中世纪.(语义偏于 紧 )在上面的例句中,我们可知此类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语素语义多偏向于消极被动的一方, 坏 的语素语义占据了上风.束定芳㊁黄洁在«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中运用经济学上的 G r e s hGa m规则 解释了这种复合词的偏义现象.在货币流通中,材质廉价的货币常常将用料昂贵的货币排挤出市场流通区域,也就是说,在语素语义形成过程中,G r e s h a m规则的制约使积极主动利好的一方语素语义虚化甚至脱落.这种以经济学现象说明语义特征的角度还是值得借鉴的.与语素语义的扩大部分一样,我们更倾向在语素语义的取舍部分中是转喻机制在起主导作用.偏义复合词的语素语义以部分指代了整体反义复合词的语义,此时,完整保留下来的部分语素语义属于转喻模型中的突显样本(S a l i e n tE x a m p l e s),人们使用更为熟悉的突显样本来理解整个范畴.当转喻模型中的突显样本确定,格式塔(G e s t a l t),即完形感知,为了完成复合词内在和外在的整体性,语义被虚化脱落处于从属地位的语素依然在结构上保留从而形成复合词.被弱化的单个语素的意义被裁剪,但语音上仍在陪衬,语义上在反衬,依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语素配件.(四)语素语义的转移认知语义学中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抽象性的语义主要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跨域隐喻而成[22]305.一些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两个语素语义加合基础上的整体语义域映射到另外一个语义域,概念隐喻认知机制使原加合语素的语义全部脱落并产生了转移,跨语义域的抽象性语义形成,即X YʂX+Y(加合语义)=Z(新语义).例如: 吞吐 本指吞进和吐出,隐喻后形容说话或行文含糊不清. 黑白 原指两种对立的颜色,通过隐喻用来表达是非与善恶.雌雄本是雌性和雄性两种性别,现也可用于抽象语义胜败和高下.(13)他不知为什么吞吐起来,慌慌地走了.(14)自然主义在人生理想论上,简直是混淆黑白.(15)球场上各队都想拿出真实力,一决雌雄.87王立德㊀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生成与认知语义分析需要补充的是,个别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在认知语义层面的制约中,转喻㊁隐喻等认知机制在不同语境下分别进行了不同概念的投射,从而使语素语义的范围可能会出现多样化的特点.例如, 左右 可表语素语义加合本义,可指转喻扩大义 无论 不管 和取舍语义模糊义概数(多见上下文语境制约),也可见隐喻转移义 支配 控制 .(16)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语素语义的加合)(17)左右是没事作,闲着上教会去逛逛,又透着虔诚,又不用花钱.(语素语义的扩大)(18)可从 我知道 这句话来分析,大约她那时已经记事,由此推断,安娜 李女士芳龄三十八岁左右,不应再小.(语素语义的取舍)(19)日本从1971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以来,就一直是美国对外贸易的强大对手,甚至已成为左右美国经济的外在力量了.(语素语义的转移)四㊁结语综上所述,本文在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生成过程中坚持强词库论.在词库中,具备了一定派生形态和屈折形态的语素进入A-P界面和C-I界面实现凝结和词序生成,再进入认知语义层面受到制约和加工.语素形态层面㊁句法生成层面以及认知语义层面三个层面模块共同完成了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全过程构词.图2为三个层面中语素外在结构和内在语义的具体变化过程.图2㊀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句法生成与语义形成过程通过以上关于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研究,仍然需要强调两点:一㊁词库并不是脱离生成句法而存在的.将词库与句法进行分层面研究只是更为清晰地阐释反义复合词语素的结构变化过程,并不是视词库为独立存在的生成机制.二㊁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随着人类认知的进步和语言自身的变异会出现更多的特异性,这可能是本文研究的疏漏之处,语言学中不同分支的共同协作应该会是解决语言现象的最佳途径.参考文献:[1]张金竹.反义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词类定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6):89-97.[2]张金竹.反义复合词内部语义表达及概念等级[J].汉语学习,2018(4):60-66.[3]束定芳,黄洁.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418-422.[4]秦洁.反义复合词 行止 的形成演变及其认知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3(10):17-21.[5]黄瑞芳.事件域认知模型下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2017(3):1-6.[6]刘香君.略论复合词词义单纯化的认知生成机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79-184.[7]方一新,曾丹.反义复合词 好歹 的语法化及主观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64-71.[8]刘哲.反义复合词 死活 的语法化[J].安康学院学报,2011(2):49-52.[9]周晓彦.反义复合词 好歹 的共时与历时考察[J].宜宾学院学报,2016(7):97-103.[10]周光磊.生成语法视角下复合词构词机制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3):42-50.[11]石毓智.语言研究的系统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5):39-51.[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7河池学院学报㊀投稿邮箱:h c x y x b@163.c o m[13]C h o m s k y,N.R e m a r k s o nN o m i n a l i z a t i o n[C]//I nR.J a c b o s&P.S.R o s e m b a u m(e d s.).R e a d i n g s i nE n g l i s h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l G r a m m a r.W a l t h a m,M a s s:B l a i s d e l l,1970.[14]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5]M a r a n t z,A.W o r d s[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20t h W e s tC o a s tC o n f e r e n c e o nF o r m a l L i n g u i s t i c s.C a l i f o r n i a:C a s c a d i l l aP r e s s,2001.[16]B a k e r,M.T h eM i r r o rP r i n c i p l e a n d M o r p h o s y n t a c t i cE x p l a n a t i o n[J].L i n g u i s t i c I n q u i r y,1985(3):373-415.[17]刘牧虹.基于H S 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反义复合词教学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57-61.[18]F a b b,N.S y n t a c t i cA f f i x a t i o n[D].C a m b r i d g e:M i n h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T e c h n o l o g y,1984.[19]S p r o a t,R.O nD e r i v i n g t h eL e x i c o n[D].C a m b r i d g e:M i n h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T e c h n o l o g y,1985.[20]吴刚.生成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1]T a y l o r,J.L i n g u i s t i c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M].O x f o r d:O U P,1994.[2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AG e n e r a t i v e a n dC o g n i t i v e S e m a n t i c S t u d y o fM o d e r nC h i n e s eA n t o n y m o u sC o m p o u n d sW A N GL i d e(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u b l i cE d u c a t i o n,H a i n a nC o l l e g e o f F o r e i g nS t u d i e s,W e n c h a n g,H a i n a n57132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㊀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a n t o n y m o u s c o m p o u n d s a r e c o n s t i t u t e d b y a p a i r o f p a r a l l e lm o n o s y l l a bGi c a n t o n y m o u sm o r p h e m e s.T h e s i n g l e e n g i n eh y p o t h e s i s p r e v a i l s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 g e n e r a t i v ea n ds e m a n t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i s s o r t o f c o m p o u n d s.B a s e do n t h e c o r p u s o f t h e a n t o n y m o u s c o m p o u n d s i nA D i c t i o n a r y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e s e(6t he d i t i o n),t h i s p a p e r r e a c h e s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m o d e r nC h i n e s ea n t o n y m o u s c o m p o u n d s c o m p l e t e t h e f i n a lw o r d f o r m a t i o n i nt h r e e l i n g u i s t i cs t r u c t u r a l d o m a i n s.L e x i c a lm o r p h o l o g y s e l e c t s o p p o s i t em o r p h e m e s,s y n t a c t i c g e n e r a t i o n c o n d e n s e s t h e s e q u e n c e o fm o r p h e m e s,a n d c o g n i t i v e s eGm a n t i c d o m a i n r e s t r i c t s a n d p r o c e s s e sm o r p h e m e s.[K e y w o r d s]㊀a n t o n y m o u s c o m p o u n d s;l e x i c o n;s y n t a c t i c g e n e r a t i o n;c o g n i t i v e s e m a n t i c收稿日期㊀2018-12-15[责任编辑㊀韦杨波]08。

量词”趟“的语义认知分析(理论语言学)

量词”趟“的语义认知分析(理论语言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所选课程: 理论语言学专题题目:量词“趟”的语义认知分析姓名:李世敏学号:201421198319院系:汉语学院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14级)2015 年 9月 1日量词“趟”的语义认知分析提要量词作为是现代汉语词类中最后划分、定名的词类,展现了汉语重要的语言个性,历来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研究量词“趟”的历时和共时语义发展,探讨其认知理据。

关键词量词语义认知1、引言“趟”是现代汉语量词系统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词,它横跨量词范畴的三个子类,既可用作专用动量词,也可以用作集合量词或个体量词,修饰人或事物。

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量词“趟”的描述如下:1、用于一来一往的动作。

例:跑了两趟运了两趟煤 (动量词)2、武术一套或一段动作的过程。

例:练了一趟拳玩了一趟剑(集合量词)3、用于来往开行的车辆。

例:刚开出一趟列车一下子到了好几趟车(个体量词)郭先珍(1987)《现代汉语量词手册》也收录了这三个用法,在释义(3)中,范围扩大,计量成行的东西,不局限于车辆,如“半趟街、一趟栏杆… ”,这些用法现已大多不用,因此我们以《现代汉语八百词》的释义为准。

以往对量词“趟”的研究,多分散在量词研究的子系统中,对其单独作为个案研究的文章并不多,高亚楠、吴长安(2014)从类型学角度研究了量词“趟”的语法化过程,从显赫词类的扩张性来看“趟”的演化路径和方言分布。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尝试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量词“趟”的共时和历时语义,共时层面研究以下两方面(1)针对“趟”的语义特征,分析其词义网络的认知理据。

(2)从量词“趟”与动词的搭配出发,分析其中的认知因素;历时层面研究其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2. “趟”的共时语义认知分析2.1“趟”的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在共时层面上,“趟”——外部处于语法结构中,内部处于若干语法特征的聚合中。

古代汉语听的本义

古代汉语听的本义

古代汉语听的本义在古代,汉语听并不仅仅是指通过耳朵听到声音,它还代表了人们对于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古人常常用听来表达对事物的观察和体悟,以及对人情世故的领悟。

下面我将以古代汉语听的本义为题,通过一段描写春天的文章来展示古人对于汉语听的理解。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

当春风吹过大地时,它带来了一种轻柔的声音,仿佛是一位久别重逢的朋友在低语。

这声音并不高亢,却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舒适。

池塘中的蝌蚪在春天孵化出来,它们会发出微弱而清脆的声音。

这声音仿佛是小溪流过石头的声音,让人心生一种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而在林中,小鸟们在春天里高歌。

它们的歌声充满了欢快和活力,仿佛在告诉大地和天空,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了。

每一只小鸟的歌声都有所不同,有的悠扬,有的婉转,有的高亢,有的低沉,它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妙的音乐画卷。

除了自然界的声音,人们的声音也是春天的一部分。

在田间地头,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中传来了他们的呼喊声和笑声。

这些声音充满了劳动的力量和欢乐的情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春天的声音有时也会是一种思念和期盼。

当人们思念远方的亲人或朋友时,他们会默默地望着远方,倾听着风的声音。

虽然听不到亲人的声音,但这种思念和期盼却通过风的声音传递出去,仿佛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寄托。

古代汉语听的本义并不仅仅是指耳朵听到声音,而是一种对于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古人通过听来观察和体悟世界,通过听来感受人情世故。

春天的声音是多样而美妙的,它们带给人们希望和温暖,让人心生欢喜和感动。

让我们用心去聆听春天的声音,感受古代汉语听的本义,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中“前”的认知语义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中“前”的认知语义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中“前”的认知语义分析黄平平【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3(000)009【摘要】针对汉语中“前”字错综复杂的使用情况,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对汉语中其使用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并利用认知语言学学的体验观,隐喻理论,意象图示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汉语中“前”的认知语义。

研究发现“前”主要有六个义项,都集中在空间范畴和时间范畴,其在时间域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源域空间域,证明“前”的隐喻用法尤其是在时间域的隐喻已经相当普遍。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ex usage of Chinese word“Qian”, Modern Chinese Corpus, developed by the Chinese Lan-guage Commission, is used to count and classify its usage. Concepts like metaphor, image icon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re used to analyze it. It is shown that“Qian”has six meanings which are confined to two domains:space and time, and its use in the latter have a much higher frequency than inthe spatial domain. The metaphor use of“Qian”, especially in the time domain, is proved to be quite common in modern Chinese.【总页数】3页(P248-250)【作者】黄平平【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相关文献】1.汉语词汇语义构建的认知理据再探——基于语料库的"火"的语义分析 [J], 马应聪2.基于语料库的汉语中“前”的认知语义分析 [J], 黄平平3.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很+N”构式的语义分析 [J], 林晓凤4.基于语料库的动词对应语义分析研究——以汉语"吃"和法语"manger"为例 [J], 李黎;张俊杰5.基于语料库的动词对应语义分析研究——以汉语“吃”和法语“manger”为例[J], 李黎;张俊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 共同构成社 会形态, 人们对 社会形态中 的各 种 情形 的 表达 会借 助 于各 种各 样 的隐 喻。
就与 听 相关的隐喻来看, 汉语具有以下隐喻图式。
( 一 ) 听即是服从 ( HEAR ING IS OBEY ING ) 汉语里的这个概念 隐喻与 Sweester提 出的 HEAR ING IS O BEY ING 是完全一致的。 ( 14)听话、听从、听命于他
移到抽象的心理领域: M arslen 和 T y le r曾经这 样描述 他们对
单词识别的一次实验:
即 使受 试者们 被要 求把注 意力
集中于输入信号 的声 音 音素 特征, 他 们似 乎仍 然不 能避
免对单词的识别
[5] 54。这说 明语言 感知的 强制性 特征
决定了听话 者会 不 由自 主地 对 所听 到的 话 语进 行分 析、理
的基础。 (三 )听即是接受 ( L ISTEN ING IS RECEIV ING ) Sweester在对 印欧语 的听觉 动词进 行语义考 察之后, 认
为听觉动词含有内 部接受之意 ( interna l receptiv ity )。汉语动 词 听 也有相同的意思。
( 10)他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 ( 11)听我的劝告。 ( 12)他不听我的警告。 ( 13)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值得 一 提 的 是, 在 L akoff & Johnson 提 出 的 概 念 隐 喻 TH INK ING IS PERCE IV ING 中, 他们 提到听 觉在 我们获 得知 识的渠道中尽管不是最重要 的 (相比较视觉而言 ), 但也占有 一席之地 [ 4] 112- 113。我们在听 别人讲 话时, 不仅 注意力 集中, 而且获取别人所 要传 达的 信息。听 说话人 试图 传达的 信息
解, 并伴随着对该话 语内容 做出 肯定或 否定 的判别, 从 而听
话者可能会采取与该话 语所描述的事件相应的行为。
( 二 ) 听即 是 听任 ( HEAR ING IS SU BM ITT ING ONE
SELF TO ) ( 15)听便、听凭、听天由命、听其自然、悉听尊便
( 16)天子愚暗, 听人穿鼻。
际交流的过程中, 听话一方会表现出意愿 听从 说话一方的 心理期待, 这样一来, 听话 者对 所听 到的内 容就 会做出 一个 符合说话者 愿望的 回应, 即 听从 /听取 。人们 将认识 客观
事物的主观心理取向投射到感知 动作上, 使描述纯 粹的客观 行为的语义表征 listen /hear(听 ) 出现了含有一定主观意义 的义位 obey(听从 ) , 并沿着这一 向度演变。这些义位经过
二、听觉向心域的隐喻投射
心域指的 是人 类 的思 维 领 域。思 维活 动 看不 见、摸不 着, 非常抽象, 人们 通过听 觉活 动来 隐喻投 射思 维活动 是汉
语重要的认知策略 , 主要有以下隐喻图式。 (一 )听 即 是获 取信 息 ( HEAR ING IS GETT ING IN FOR
M AT ION ) ( 6) 回老家听 听风声时, 刚好被逮到。 ( 7) 他设法打 听那件事情。 ( 8) 不要探听 人家的私事。 (二 )听即是注意 ( HEAR ING IS PAY ING ATTENT ION ) ( 9)你到底有 没有在听我讲话? Sweester认为 用听觉 来感知 外面的 世界相 对视觉 较难。
[ 基金项目 ]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 SK 0807) 。 [ 作者简介 ] 龚萍, 女, 湖北洪湖人,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隐喻理论。
99
说文解字
龚萍 / 汉语 听 的认知语义分析
含有接受之意; 不听即含有不接受之意。 三、听觉向社会关系域的 隐喻投射
语文学刊
2010年第 4期
汉语 听 的认知语义分析
龚萍
(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222)
[摘 要 ]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 以汉语 听 的概 念隐喻分 析为线索, 对比 Sw eeste r( 1990)的
英语听觉动词语义转移的轨 迹的分析, 探寻汉语 听 的两条语义转移轨迹, 即: 听 - 注意 - 接受 - 服从 - 听任 等候, 听 - 注意 - 接受 - 获取信息―允许 - 管理、掌控; 同时分析汉语 听 的语义转移轨迹与英语的听 觉动词语 义转移轨迹不同的原因。
如果我们想利用听觉获取尽 可能多的信息, 就必须 集中注意 力。因此, 听觉交流主要是受心理 活动的控制。听 觉的这种 内部心理活动 特质决 定了 听 这 个 动词 的使 用总 是有 注
意 这一层意思。在汉语里, 我们经常能听到 用心听 这样 的表达方法, 这并不是表 示用 心 这个工 具听, 而是强 调听 的过程中注意力 集中 的心 理过程。 这就是 该隐 喻模式 形成
听凭 义, 听 的 允许 义 即由 听 凭 义引 申 而来, 听 有 允许 义。
( 17) (张禹 )为相六 岁, 鸿嘉 元年以 老病乞 骸骨, 上加优
再三, 乃听许。
张禹传
( 18)时王太子, 名曰 善生, 见佛 世尊, 深 生信敬, 归 白大
王, 求索人道, 王不听许。
吴支谦译 撰集百缘经 卷九
资治通鉴
在这个隐喻模式里, 上文分析的 听 所蕴涵的内部主观
化的语 义 指向 说 话 者。这 里 的 说话 者 可 以 是 具 体的 实 体
( 如: 悉听尊便 中的 尊 ), 也可 以是抽 象的实 体 ( 如: 听 天由命 中的 天 )。
( 三 ) 听 即是 允许 (HEAR ING IS PERM ITT ING ) 从上一小节的分析 中, 我们知 的听觉 动词进行 语义考 察之后, 认 为听觉动词的语义转移主要遵循 这样的轨迹: 听觉 动词本身 总是意指 听, 聆听 /倾听 ( listen, heed), 然 后从 heed 又 引申出 obey" ( 听从 )。她 认为主 要听觉 动词所 牵涉的 是说
话者和听话者双 方人 际交流 及心 理互 动的过 程。在一 般人
反复运用, 被人们 所接受 , 就 成为 固定的 词义。如 果说 英语 听觉动词的语义转移是 隐喻化 - 主观化的过 程, 那 么汉语的
听 也有与此相似的语义扩展。
在人类 日常 交 际的 体验 中, 从 听闻 - 聆听 - 听
从 是一个自然连贯的过 程, 实 验室 研究也 表明 人类的 听觉
认知不会仅仅停留于对物理声响 的捕捉, 物理感知 必定要转
四、汉英听觉动词语义转移轨迹的差异及原因
汉语 听 作为始源域引发的概念隐喻是多样的、有系统 性的。汉语 听 既可向味觉域发生隐喻投射, 也可向心域和 社会关系 域发 生隐 喻投 射。而投 射轨 迹与 Sw eester对 印欧 语的听觉动词语 义转 移的 轨迹是 有很 多重合 之处 的。这种 现象反映了人类语言的一个 认知共性: 词语语义由 具体的感 官体验向抽象的精 神活动领域进行隐喻投射。
这一隐喻的 现实基 础来 源中国 古代 的朝 政形 式。中国 古代君主总是高高 在上 地坐在 宝座 上听大 臣们 禀报国 家事 务, 并做出决 定。值 得特 别 注意 的是 在 前面 两个 概 念 隐喻 里, 听者都是受到说 话者说 话内 容的影 响, 或者 是屈从 于说 话者的权势和控制 。与 之恰恰 相反 的是, 在 听 即是管 理和 掌控 概念隐喻中听者收集信息、主动取 舍, 并没有 受到说话 者的影响和控 制。事实 上, 听者 是占有 主导 地位的, 因 为在 这样的语义表征里 , 听者都是处于强势地位 ( 如: 皇帝 )。
在上面几个例 句中, 听 和 许 同义连 用, 听 的 允 许 义是很明显的。既然 听 可用为 允 许 准 予 义, 不 听 也可表示禁止义。
(四 ) 听即 是 管理 和 掌控 ( H EAR ING IS MANAG ING AND GOVERN ING )
( 19) 听政 (管 理国 家 事 务 )、听天 下 ( 统治 国 家 )、听治 ( 管理事务 )
一、听觉向其他生理知觉域 的隐喻投射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都是生理知 觉域, 这五大 知觉域之间也会发 生隐喻 投射。汉语 动词 听 主要向 味觉 域发生隐喻投射, 产生了 听即是吃 这一概念隐喻。
( 1)他那套说辞, 我早就听腻了。 ( 2)他听这故事听得 津津有味。 ( 3)这老师上课方式 很单调, 让人听了很乏味。 ( 4) 让人听了后非 常沉醉。 ( 5) 听个饱。 听即是吃 (H EAR ING IS EAT ING FOOD ) 这一概 念隐 喻主要 基 于 L ako ff & Johnson 提 出 的 语 言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隐 喻 [ 3] 57: IDEAS ARE FOOD。我们将头脑看 作身体, 而 身体接 受外来物质的主要方式 就是通过吃。因此, 具体物 质领域的 食物 向抽象思维领域的 想法、信息 进行隐 喻, 从 而衍生 出了概念隐喻 听即是 吃 。这 一现象 在我们这 样一个 重视 食文化的民族中体现得 特别明显。
我们 在前面 提到, Sw eeste r认为听 觉动词 含有内 部接受 之意 ( interna l receptiv ity) 。听者的 心理接受和理解 含有被说 话者影响的意 思, 而 这就 赋 予 听 以 听 从 和 听 任 之 意。可见, 就 听 的这两种 语义扩 展而言, 汉语 和英语 是一 致的。在汉语 听即 是管 理和掌 控 概念 隐喻 中, 听 的语 义和 管理、掌控 联系在 一起, 暗示着 听者的 权势。这 一点 与 Sw eester她对英 语听 觉动 词的 分析 有 所不 同。因 此, 英、 汉两种语言 听 的语义转移的轨迹是相似而非完全 重合的。
[关键词 ] 听 ; 认知语义; 语义转移轨迹 中图分类号: H 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610( 2010) 04- 0099- 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