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巴山夜雨》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得枯荷听雨声

——妄自解读李商隐《夜雨寄北》初读晚唐诗人李商隐之《夜雨寄北》,但觉平凡无味,并不见任何过人之处。倘若君也同我之见,不妨细细听我道来,个中滋味,肝肠寸断。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题目看来,不过是说自己在下雨之夜,写下此诗,寄往北方。李商隐于公元851年7月至9月间入蜀梓州为官,即今日绵阳三台县,官职相当于今三台县委秘书。

开头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此中便有道不尽的玄机与猜想。

首先须得弄明白的是,到底是谁在问,也就是诗中的“君”之所指。此处,大可理解为是亲人、友人、妻子。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这整首诗都是李商隐的自问自答。即诗中的“君”就是指李商隐自己。我们这里姑且遵循大多数人的理解,认为是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因为有些版本的诗题也写作“夜雨寄内”,“内”即内人,旧指妻子。

从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之“西窗”也可以大约判断出,应该是其妻子。在王维《杂诗》就有“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的句子,在苏轼《江城子·乙卯(mǎo)正(zhēng)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也有写到“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可见,男性诗歌中所提到的“窗‘这一具体的意向,一般都会与其爱人相关,暗含女性特征。试想,诗人入蜀为官,分隔两地,自当会期待与妻子共聚西窗之下,秉烛夜话巴山之情状。古人的灯烛都需不断挑拨灯芯方可保其闪闪不灭,如“醉里挑灯看剑”和《八角楼上》所记载的毛泽东深夜挑灯看书的情节,均可鉴证如是。句中一个“剪”字,便道出了诗人期待和“君”在西窗之下,为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借此倾诉自己孤身独居蜀地时的凄苦与无奈了。而现实当中,却不是那么美好的。首句的一个“未”字,则道出了诗人不尽的痛苦与无奈。不说什么时候能够回去,就连自己的归期,都无法确定。

诗歌行至第二句,初看略显突兀,细看则不然。上句所言,不能回去则暂缓归期即可,何必转而述说巴山夜雨之激烈呢?我认为,此处的夜雨,不应该理解为现实当中客观的“雨”,而是象征着诗人的凄苦离愁和相思之情。诗人深夜独坐,听闻窗外沙沙夜雨,不禁悲从中来,胸中的愁绪就如同那连夜的秋雨,涨满了池塘深洼。

绵阳地区的夜雨,却也下得出奇。夏秋之交,每夜凌晨当准时落下,瞬间稀里哗啦滚得满地都是。而在早上五六点钟,天刚开亮之时,便悄悄地收了回去。次日清晨,又是阳光普照,路面即刻晾干,跟啥事也没有似的。

诗歌解读到此处,我们便可以简单的下一个结论了,此诗是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相思深情。很多老师给学生的讲解,也就到此为止了,可事实上就此打住,能够彰显出这首诗千载不断的生命力吗?显然,这样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

有史料记载,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也殁于公元851年的夏秋之交,即9月份左右。前面也已经提及,李商隐正是在851年的7月至9月份入蜀作了幕僚的。如此想来,此诗就大有文章了。

假设一:李商隐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其妻尚健。也就是说,李商隐走的时候,其妻王氏还活着。则诗中的“君问”就可能是其临行之时,握着诗人的手,问其归期几许,而诗人又

深夜题诗相馈。那便是一首寄托相思之情的情诗无疑了。这种有家无回、有妻难见的悲哀,算是第一层的悲哀,不甚凄凉。

假设二:诗人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其妻子已经不在人世。在这种假设之下,又会有不同的情况:

一.诗人根本不知道妻子已死,还在一厢情愿地给她写信,告诉她,他还不能确定归乡的时日。此时诗中的“问”,则有可能是妻子书信来访,也可能是临行握别时的呢喃之问。而此时,诗人远在他乡,竟不知家妻已亡,还写诗相赠,则是第二层次的悲哀。

二.诗人走在路上或者到了绵州之后,才得知妻子已殁的消息。我们便可大胆猜测,在诗人离开长安之后,王氏自知病重难愈,便写信前来探问夫君可有归期,能否回家一见,因为这一见面,恐是最后一面了。但王氏却又不能直言其病情之重,诗人也未在来信中读出王氏的病情,故以身不由己相推诿,回信便说,未有归期。王氏在得知未有归期之后,心中最后一抹希望也就此磨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诗人得知王氏去世的消息之后,才回想起之前“君问归期”和自己的身不由己,更觉悲从中来,愧疚之情,不可断绝。“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正好作了这种情况的完美诠释。此乃第三层次的悲哀,不可原谅的自责与愧疚。

三.倘若此诗并非是得知王氏已殁之时所作,而是另外一种情况呢?比如在梦中梦见王氏追问其归乡之期呢?

诗的题目与正文共提到“夜”有三次之多,这在唐诗中也属少见之作。前两句为现实之境,描绘了夜里巴山大雨滂沱之景。后两句为未来之景,及诗人的想象。那会不会是王氏已殁很久,而某夜梦中所见,王氏对其的追问呢?甚至那西窗共剪之情景也是梦中所显呢?在苏轼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人相见,竟无一言一语,只有郁积多年的泪水肆流,夫妻相拥而泣。这也正合本诗中对“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猜想。苏轼的后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里所提到的年年肠断之日,恰是其妻祭日。那《夜雨寄北》的写作之夜,会不会也是诗人的“肠断处”呢?倘若正是,那诗人李商隐便有了“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惊惶与悲凉了。

诗中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中并未提及所言具体为何物,如此猜想,即可借用苏轼的句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隔两地,时空相错,如唐琬所言“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而此时的《夜雨寄北》,早已无法寄到妻子的手中,只能其托给“千里孤坟”,诗中的凄凉,也无处可话了。恰如诗人自己所云“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尽管诗人“一寸相思一寸灰”了,但深夜魂牵梦绕,也只能自题小诗,以期冀“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如此以来,这首诗变成了悼亡诗了。

诗人李商隐,起名“商隐”,也谐音“伤隐”,意为“伤心之事全都隐去”。正如“红楼”之中“甄士隐、贾雨村”将真事隐去,假语留存,任由你我肆意猜测罢了。

爱妻已殁,留下孤身,在这巴山楚水凄凉之地,坐听窗外连夜雨声,应了诗人“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悲惋与凄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