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于萍

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平等、安全、宽松、自由的情感空间,这也是获得快乐的、积极的学习状态的生态环境。这需要教师悉心地关注与真诚地呵护。课堂上的吴老师,即是组织者、指导者,更是孩子们的合作者、交流者。她静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从儿童的视角分析数学、审视课堂。生命课堂需要知识的孕育、需要平等的尊重、需要真诚的对白、需要情感的灌溉、需要教师真心的欣赏学生的对与错……让学生在真情的交流中享受学习的过程。

吴老师用真情诠释生命的课堂,用真情唤起教育的诗篇。她的课像一条涓涓的小溪,带着真情、载着丰盈,流淌到每个孩子的身边,流进每个孩子的心里。品味吴老师那承载教学艺术与育人使命的课堂,“真情”是最突出且最有力的字眼。她用真情诠释着生命课堂的深刻内涵,她用真情润泽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培植课堂的和谐环境,用真情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愿望,用真情点燃孩子创新的思维火花。我们可以从这里读出真情带给课堂的生命力,带给学生生命发展的厚重。

以情激趣——用真情营造儿童敢说敢为的磁场

在课堂学习学生中要想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必要的前提,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敢说敢为的宽松氛围。吴老师就是这样,为孩子们创造了“有话可说、有话敢说”的课堂。用最短的时间黏住了孩子们的心,激起了孩子想学的兴趣,形成了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

真心引领入门,奠定“想学”的生态基础

除了知识,吴老师更关注孩子们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了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吴老师精心设计每个细节。

开课2分钟的魅力

“5、12”大地震后,吴老师随北京教科院的领导和老师一同来到了灾区,在四川什邡的课堂上。面对满含忧伤的眼神,一切都还没有恢复平静,吴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头。想到孩子们的感受,吴老师感到绝不能再触及幼小心灵里的那片伤痛了。于是,她微笑着走上讲台,一点儿地震的事儿都没提,却问了孩子们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们觉得是玩儿好,还是学习好呢?”开始,孩子们都怯生生地不敢回答,在老师的鼓励下,有几个胆子大些的孩子从牙缝里挤出来“学习好!”,吴老师笑了笑说:“没关系,怎么想就怎么说。玩儿的确很有趣呀,我也喜欢,如果学习也很有趣就好了,对吗?”吴老师的坦诚,唤起了孩子们的会心一笑,课堂氛围一下子轻松了起来。吴老师继续说道:“其实学习真的是件有趣的事情,可到底上课好不好,现在说还太早,等上完课后,再来请你们评判,好吗?”孩子们雀跃地做出了应答。

吴老师就是通过课前2分钟的交流,沟通了师生的情感。正是这样简单而真诚的沟通,让孩子们消除了隔阂,激发了“想学”的愿望,带着轻松的心情、愉快地进入学习。以至于一节课结束时,孩子们不想下课,追着吴老师问:“您什么时候再来什邡?”。我想孩子们恋恋不舍的情意,从吴老师开课前的2分钟交谈就已经萌生了。

还有一次,吴老师走进了祖国边远地区的课堂。马上就要上课了,忽然停电了,整个会场陷入了黑暗,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慌乱。这时吴老师安抚学生别害怕、别着急,休息一会儿。经过一段静静地等待,会场终于恢复了光亮。孩子们慢慢地回过神来,这时吴老师笑着说:“只有经过黑暗的人,才会懂得光明的珍贵;只有经过沙漠的人,才会懂得甘露的珍贵;学习不也是一样吗,为了品味收获的甜美,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吧!”吴老师恰如其分的寥寥数语,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透过精彩的开课,我们不仅可以读出吴老师的教育智慧,更能品到她是怎样用真情唤醒学生们的热情,就是这样几句简单的话,让吴老师变得富有魔力,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不知不觉涌出了“想学”的热情。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时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上课伊始,孩子们用专注的眼神凝望着老师,而老师的“开场白”却是对昨天作业问题的一顿数落,“张晓东,你的书写不规范。李晓梅,你的计算错误太多……”,可想而知,这样的开课会带来什么?它将给孩子们后面的学习奠定怎样的情感基础呢?我相信,在教学中吴老师一定也会遇到孩子们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吴老师坚信一个好的开始对一节课的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不能让孩子们带着负担、背着斥责展开学习,那样孩子们是不可能快乐的,更不太可能轻松地、愉悦地学习。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用真心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用精彩为孩子们奠定“想学”的生态基础。

真情激发主动,创造“爱学”的生态条件

数学教学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吴老师注重以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意细心品味数学家心灵智慧撞击出的数学魅力,并努力让这种魅力吸引学生,萌发他们的好奇心与“爱学”的求知欲望。

平年和闰年

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当学到“二月份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月分。它的天数有些奇怪,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这是怎么回事呢?”吴老师没有解释,而是设计了一个“考考老师”的活动。学生根据手中的年历卡(课前准备好的年份是各不相同的年历卡),说年份,老师猜这年的二月是多少天。一听要考老师,同学们的劲头可足了,纷纷上前给老师出题,他们说的每一个年份吴老师都能又对又快地猜出来。学生们简直不敢相信,时时将热烈的掌声送给吴老师。吴老师也非常谦虚地连连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的鼓励!”吴老师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为什么不用查看年历就能准确地判断这一年的二月有多少天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问题的提出,又一次把学生的

思维推向高潮:“是啊,这是为什么?”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这时白色的大屏幕上出

现了这样一个表格:

年份二月份天数判断198928天平年190028天平年199128天平年199229天闰年199328天平年199428天平年199528天平年199629天闰年199728天平年199828天平年199928天平年200029天闰年

学生们见老师猜得这么准,也想找到规律,都在认真观察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终于发现每4年中就出现一个闰年的规律。并通过对闰年年份的观察,得出:“在一般情况下,闰年的年份一定是4的倍数。”通过引导学生看书,指导“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数的情况下,

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吴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年历卡,让学生尝试回答问题,自己发现平年和闰年的奥秘。在这里老师没有简单的讲述,学生也没有枯燥的记忆,有的是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兴趣盎然地探索……学生们之所以想学,源自教师创造的“激趣”的生态条件。吴老师把自己当做孩子们学习的伙伴,与他们一起想、一起学。她时常这样,用自己的爱和情为孩子们编织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数学世界,为孩子们创造“爱学“的生态条件,用绚丽而神奇的数学活动激发孩子们学习的主动。

教育就是“点燃”,吴老师用自己的真情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点燃了孩子们的执着追求,也点燃了孩子们的无限创造。

真诚呵护情感,形成“学会”的生态环境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听懂了,学会了,才可能喜欢上数学。

“我很笨,我学不会数学,您批评我吧。”

一次,吴老师新接了一个班,在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上,课已经进行了一会儿。吴老师发现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坐着一个始终一言不发,眼睛呆呆地望着黑板的孩子,他显得有些黯然无神。吴老师借机走到他的身旁,简单的询问却换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回答:“我很笨,我学不会数学,您批评我吧。”孩子的话刺痛了吴老师的心,她抚摸着孩子的头:“傻孩子,我怎么是来批评你的,我是来帮助你,把以前落下的知识补上,只要你听懂了,慢慢地就会学了。”“我也能听懂数学吗?”孩子怯生生地望着老师。“你肯定行!”吴老师充满鼓励的目光让孩子看到了希望。

从那一刻起吴老师在课下常常帮他补课,一次次交流,一个个回合,让他对简单的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接下来吴老师便努力为他创造一次“听懂了,学会了”的机会了,让他在同学们面前感受一次成功。于是,在课堂上吴老师有意识地找了一道他会做的、简单的题,让

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分析。有了台下的训练,他在台上讲得很成功,获得了积极而宝贵的情感体验。那个曾经认为“我很笨”的孩子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听得那样专注,还不时地举手回答问题。下课后他感慨地说:“老师,其实数学挺好学的,不像我想的那么难。”正是这次“新感受”,让他的数学学习有了新起点……

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者”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为他们营造健康的、易于成长的生态环境。吴老师善于在课堂上洞察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是帮助他们从不会到会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为学生营造“学会”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

吴老师曾提出“听懂了,才会喜欢”。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得听懂数学,学会数学。有一个孩子,在听了吴老师的《整除的复习》一课后,写下了这样的话:

“吴老师像个魔术师”

一开课,我就被吴老师吸引住了。她不是直接给我们讲课,而是利用一些贴在黑板上的纸片等教学用具让我们分组讨论,并派同学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这样把问题提出,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使同学们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究。

当同学们明白了概念和意义,而又缺乏简洁的提炼时,吴老师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同学们茅塞顿开。这么拗口的定义就被我们这样深深烙印在了脑海里。

我原本感觉很难的数学课竟然可以如此妙趣横生?正是吴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交流使我们在轻松、快乐中掌握和巩固了知识。刹那间,我感到吴老师就像一个顶尖的魔术师,把深奥的数学原理像魔术道具一样,把玩于讲台之上,展示在众人面前,使我们陶醉其中,流恋忘返。

看了孩子的话,听过吴老师课的人是否也深有同感?是啊,只有听懂数学,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吴老师正是用自己的真情呵护不同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为他们在“学会”的生态环境中继续扬帆,获得更好的发展。

真爱唤醒智慧,打造“会学”的生态系统

吴老师认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上要给足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海洋中自由活动、自主探索、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这是学生获得真知,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而吴老师正是用教师的尊重和宽容为孩子们搭设这样的时空,用真爱唤醒、呵护孩子们的智慧,引领孩子们从“学会”慢慢走向“会学”。

“呕?你有不同的方法,太好了!”

在《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吴老师与孩子们共同分析了“56-18”的竖式之后,还有一只小手高高地举着,“我还有不同的方法。”吴老师高兴地把她请到了黑板前:“呕?你有不同的方法,太好了!请你写出来吧。”

这名同学上来就写好了56-18的竖式。“咦?她也写了竖式,那到底哪儿不一样呢?你能边写边讲一讲吗?”“我先用5-1=4。再用6减8,不够减借1得8,再把十位改成3(边说边用小手擦掉十位上的4,改成了3)。”吴老师笑着提出建议:“你不想问问同学们对你的做法有什么想法吗?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

一个学生说,“我认为你的方法太麻烦了,你都已经把5-1=4的结果写在十位上了,算完个位还得再擦去,太麻烦了。我给你提个建议,你可以先从个位算起,不够减向十位借1之后再算十位,这样就不用擦十位了。”老师及时追问“这位同学从十位算起,行不行?在什么情况下就会和咱们的方法差不多不太麻烦?”,“在个位够减不用借位的时候,就差不多了。”这时,吴老师又面带笑容地望着到黑板上做题的学生,“听了同学们的建议,你有什么感觉?”,“我觉得大家说的有道理,我要按大家说的方法去做。”,“快把掌声送给她吧!这位同学很会学习。”

吴老师课堂里的掌声时常送给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想法与学生,还会送给那些出了错、跌倒后自己爬起的人。在这样真诚的呵护中,孩子又怎能不“乐学”呢?吴老师就是这样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的,她成为了孩子的伙伴,一起玩、一起学、一同快乐、一同成长。

吴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会的同时,更关注孩子们是否会学。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常常可以自由地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算式、定理,数学概念;学生可以有选择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在相对宽松的空间按自己的步伐进步;对答案不唯一、条件不完备、解法不相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方案;学生还可以参与板书;可以挑战老师……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可做、能做的事很多很多,每一件都饱含着教师的宽容与期待,吴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在一个个关注的眼神中、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中、一次次轻轻的抚慰中悄悄地流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教育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创造力。吴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会的同时,更关注孩子们是否会学。她善待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点发现,哪怕它不那么完美,不那么精深。敢说敢为的孩子总能得到吴老师的鼓励与赞赏。

以情导学——用真情帮助儿童跨越学习的障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思维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是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帮助儿童跨越学习的障碍。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敢说、敢做、敢于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困惑的问题。吴老师时而组织大家交流“集体攻关”,有时借助巧妙的设问“层层突破”,有时还会引导大家展开辩论“辩明分晓”。

从一筹莫展到豁然开朗的突破

吴老师在课堂上的真情还表现在不强求学生经历千篇一律的学习过程,要尊重孩子们的不同的认知过程。课堂上,时常会有学生在执意坚持后,收获从一筹莫展到豁然开朗的喜悦。

“我们还没测量完呢。”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中,吴老师只讲了1平方分米,不讲1平方米。于是她让学生拿着很多1平方分米的纸片去测量大舞台的面积。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奔向了舞台。过了一会儿,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气喘吁吁地跑到吴老师面前,说道:“老师,有没有大点儿的东西?”吴老师及时地捕捉了孩子的认知需求:“你说的大点儿的东西是什么意思?”小男孩说道:“就是平方万分米,或者平方万万分米。”这时,不远处有个孩子说道:“那叫平方米。”这时,吴老师适时地将满脸踌躇的孩子们都叫了回来,进而展开对1平方米的研究。可这时,却有两名学生执意不肯回来,嘴里说着“我们还没测量完呢。”吴老师没有强求他们,只是诙谐地说了一句:“呕,好的。那等一会儿你们用1平方分米再去测测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吧。”大家笑了,那两个孩子自己也笑了,欣然地从舞台上走了回来,接受了新知识。这里的接受没有灌输,没有强迫,有的是在尊重基础上的真情互动。

在认识1平方米时,老师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什么叫1平方米。一个孩子站起来,在胸前举起两只手估计着、比划着1米的长度,自信地对说:“嗯,就是这个。”吴老师笑了笑,顽皮地在他的手臂上拍了一巴掌,“1平方米要是和1米一样,还用学吗?”这个孩子好像一下被拍醒了似的,拽起了周围的三个小伙伴,四人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然后用下巴扫了一圈说:“这回是1平方米了。”

吴老师爱孩子、尊重孩子,但吴老师不会漠视孩子们的错误。当学生出错时,吴老师总会及时而鲜明地指出,绝不姑息。神奇的是,在吴老师的面前犯错的孩子们不会觉得难堪和懊恼,而是欣然接受,甚至是豁然开朗!我想,正是因为吴老师与孩子们是真正平等的,她用心地去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真正地成为了孩子们的大朋友。当学生认可和接受老师的时候,就会把老师当作朋友,朋友之间是会坦诚交流的,当然也包括坦诚地指出彼此的错误,吴老师就是孩子们心中值得信赖的大朋友。

从墙边一角到众目睽睽的超越

课堂上,无论坐在哪儿都可以感受到吴老师的热情、关注和尊重,哪怕是坐在不起眼的角落里。

“千万别叫我,我肯定不会。”

吴老师在一次借班上课前,这个班的数学老师“叮嘱”吴老师:“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犄角位置的那个孩子是个学习成绩很差的插班生。”吴老师立即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那个孩子正用怯生生的眼神望着吴老师。吴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之后,走到了他的身边。提到学习数学,他表示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老师,我妈说我脑子有毛病,不是学习的料。”吴老师便试着与他商量“今天上课我提比较简单的问题,请你先回答怎么样?”他连连摇头,“千万别叫我,我肯定不会。”

吴老师立即意识到这个孩子需要一次超越,一次从“墙角”走向“舞台”的超越,这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于是在小组讨论中,吴老师首先走到他们组,耐心地聆听他的想法,与他交流。几经鼓励,他终于勇敢地举起了右手。虽然是在教室的一角,虽然这只小手举得不快,也不高,但却立刻被吴老师看到。于是欣喜的微笑,鼓励的话语,甚至是热烈的掌声,成为了“勇敢”换来的收获,他的小脸上写满了灿烂。吴老师还不忘再次鼓励他:“今天你在同伴们面前风光而洒脱,但愿这能成为你走向进步,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可以想象这样一节数学课会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对学困生关注不够,尤其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上,对他们更是默然处之,只要他们不影响教学进程,就不必过多的关注。其实,每个班级都会有些“坐在墙角”的学生,其实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吴老师正是及时地捕捉到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努力制造成功的机会,让这些“坐在墙角”的孩子也有机会体验成功,有机会跨越学习的困难,有机会扬起进取的风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友好的生态关系就在教师的真情引导中悄然建立。让我们再走进一个篇孩子的日记中,去感受“超越”带给孩子们的力量吧。

我不再像个木头

上个星期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是吴老师为我们讲的这节课,在课堂上每个同学

都勇(原文中是错字,应为“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我也回答了问题,开始,我不敢举手,怕说错了,但是我又想,如果我说错了老师一定会纠正我的错误。我战胜了恐惧,我举起了手,和王晨一起上台回答问题,在台上我心里十分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好,老师叫了一个人来帮我,听了那个同学回答,我明白了,在说的过程中,好多老师被我给逗乐了,我说完后,回到了座位,开始继续上课,在课堂中,我以前不会的题现在全明白了。虽然是上星期上的课,但今天想起,依旧那么清晰,一想起来我就一下子笑了起来。上完课后我感到十分自豪,因为我在课堂上我没有一言不发像个木头,而是勇敢的举起了手,在课堂中勇(踊)跃回答问题,在课堂上的欢声笑语,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永远不会忘记!”

孩子的话生动而有力,能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他的心情,虽然这个孩子没有提那节课上他学会了哪些知识,但我们都相信他一定学得很好、记得很清。是吴老师发现他回答问题有困难,机智地叫了一名同学来帮他,给了他自信,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心理跨越。试想,尴尬地站在前面,或是被老师简单的“打发”回去,还会有后来的自豪与难忘吗?可见教师的“情”对于一名学生、一名小学生、一名学习有困难的小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吴老师正是用理解、宽容和尊重为这些的学生插上了隐形的翅膀,给予了他们跨越障碍的力量和勇气!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及其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吴老师用流淌的真情为孩子们创造了追求成功的机会。被尊重、被激励的感受给了孩子们以启发和引领,带领着孩子从一次的成功中汲取动力和信心,向多次成功勇敢挺进……孩子们的话能帮助我们品味到吴老师的课在40分钟之后还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任何一个孩子心灵的深处都有想做好孩子的愿望,作为教师就是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这美好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有一种自强自信的良好心态,使他们取走内心的自卑,树立创造者的自尊,带着自信走向成功。教师应为孩子创造再一次重新跃起的机会。

有一个文静的小姑娘听了吴老师的课后,写下了这样的话:

“您一定很有吸引力”

在上课前,我曾担心会因为人多而不敢发言,但是当您开始讲起可时,我就忘记了这些,只顾着想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我想,您一定很有吸引力,要不然怎么连我们班几乎从来不发言的同学**也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了呢?

是什么力量让这只小手高高举起?是什么唤起了孩子心底的那份勇气?我想是“情”,教师的真情。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节课过半,吴老师轻轻走到教室的某个角落,面带笑容地望着一直不怎么举手的孩子。“这位同学,我一直关注着你,说说你的想法好吗?我很想听到你的声音。”在听吴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授课班级的老师也常常会有惊讶于“上课从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今天竟然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吴老师用细致全面的关注、恰当有效的点播、真诚友善的关爱帮助孩子实现了“从墙边一角到众目睽睽的超越”。这个超越将对孩子产生多模深远的影响。

吴老师认为,教师要精心创设育人环境,慷慨地把重新跃起再获成功的基于献给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失去自信心的孩子往往是不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更不善于发现自己身上闪光的火花。他们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因而情绪低落,态度冷漠,失去对美好东西追求的信念,可谓“破罐破摔”。教师要精心策划,帮助孩子设计成功,勇敢地撞击成功,不断地追求成功。只要敢于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就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成功亦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成功的体验会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成为不断进取的加油站。当学生取得成功之后,因成功而年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得会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不断取得成功。

教育是一种成全,更是一种超越。每个班级都会有些“坐在墙角”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吴老师总能及时地捕捉到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努力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有

机会跨越困难,超越自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友好的生态关系就在教师的真情引导中悄然建立。

以情育情——用真情唤起儿童成长的力量

吴老师的课堂总是真情流淌,它像心灵驿站,来过这里的孩子总能忘记烦恼,轻松快乐地继续前行。它像加油站,走进这里的孩子总能变得信心百倍、活力四射。它像港湾,停靠在这里的“船儿”正蓄势待发准备扬帆起航……在吴老师在课堂上,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更多的是情感。是热爱数学的情感,是热爱学习的情感,更是热爱生活的情感。孩子们的收获远远超出了一节数学课,用她的真情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让我们走进孩子们自己的话语中,去洞悉孩子们的改变,孩子们的起航……

在这里孩子们改变了

在吴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快乐地学习着、改变着。对知识的看法变了、对数学的情感变了、对方法的理解变了……

“以前我认为学习数学像在地狱里一样生活太枯燥、乏味、没意思了。现在我认为只要理解了,学习数学就仿佛身处在美丽的公园,现在我从思想上对数学有了巨大的改变,我喜欢上数学课了。听吴老师的讲课就像在玩一样,很轻松,很有趣,要是再有一次机会,我一定要再听一次吴老师的数学课。……以前我觉得数学就是白纸,什么都没有,现在您帮我在白纸上添上了美丽的花。谢谢您。”

“一开始上课时我觉得好紧张,那么多知识点好难,后来,我发现容易了,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我原以为数学概念就是靠背,我就觉得数学不好学,感到格外的累,概念太多,背也背不过来,死记硬背还容易忘。上了您的课后,我发现其实好多概念,只要明白了意思,懂其含义,不用背也会了。我陶醉于数学的美丽,现在做完一道难题,我充满了成就感。我很遗憾以前我怎么就没有发现数学原来是这么有意思呢!”

“以前,我对数学不是特别感兴趣。数学概念又多又不好记。听了吴老师的课,我发现,其实概念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理解了就很好背了。其实,根本就用不着自己去背,自然而然地就记住了。”

走进孩子们的真情道白,我们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好的数学学习本身足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这种乐趣是最持久的、最有价值的。不禁反问,吴老师用了什么魔力,把数学课堂变成了孩子尽情享受学习快乐、提升数学素养、富有生命张力的重要历程?

我想每个孩子居于这样的学习都会为数学的魅力所吸引;都会为数学同生活的联系而感慨;都会为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而自豪!数学不是束之高阁的性质、定理、法则、公式,更不是虚无缥缈的推理判断!孩子的数学学习理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教师的职责是挖掘那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让数学走进孩子的生活;组织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乐于探究;变换学生的学习空间,使数学变得鲜活!

在这里孩子们起航了

在吴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有机会探讨知识背后的道理,有机会梳理学过的知识,有机会反思用过的方法,有机会尝试与探索新的问题……这些都让孩子们收获了不断学习的力量,让生命在生命的课堂中扬帆启航。在《整除的复习》一课后,孩子们这样写道:

“谢谢吴老师,因为您交给我只要肯动手肯思考,就能学得很好。”

“上您的课我觉得自己好像沉醉其中,您创造了“美与数学结合的境界”。我真的很高兴我开始喜欢数学,享受做数学题的乐趣!”

“要把每个一个单元的知识都汇总一下,不要就让它凌乱地摆着,例如课上的那张网络图。看起来复杂,混乱的各个知识点经过大家的努力制成了一张网络图,使“整除”这一部分的内容更加清晰了,这是我学会的知识之一。”

“蚂蚁被称为…大力神?,因为它能举起比自己重,体积大好多倍的东西。但如果没有其它蚂蚁的帮助,仅靠一只蚂蚁使劲儿,它们还能举起比自己大的东西吗?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往往一个人是走不到头的。如果没有热心的指路人,你或许会走向离成功越来越远的路。如果没有人和你一起推倒你根本推不动的石头,你就会被这块巨石挡住前进的道路。当你获得成功时,不要忘了帮助你的人哦,更不要忘了团结就是力量!”

“吴老师的课让我在原来学过的内容中又收获了很多方法,例如:举例、缩小包围圈……您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

“这堂课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点,而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学习要掌握方法,才会学是又快又好,否则就会事半功倍,这使我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周玉仁教授曾这样评价吴老师和吴老师的课堂: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情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

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吴老师曾说:“真情不可以复制”,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底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心灵深处。吴老师的课堂中洋溢的真情源自于“爱”,她对学生真诚的热爱。这种爱是稳定的、深厚的、高尚的、真情的、无私的,是于教师肩负的责任紧密相连的。孩子们渴望教师的爱,珍惜教师的爱,他们希望教在教师爱的怀抱里成长。吴老师坚信“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情”是吴老师为人、为师的显著特点,她用真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是用真情去诠释每一节课。吴老师用真情不仅仅传递给学生曼妙的数学知识,更让孩子们品味着学习的快乐,感受到了成长的力量。这是一份真情对真情的孕育,这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这便是吴老师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1. 用真情去洞悉每个成长的讯息

教育是一种洞悉,了解是尊重的前提,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而准确地洞悉每个生命成长的讯息。进而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让每个生命都能够在课堂中收获成长。

2. 用真情去呵护每份成长的力量

教育是一份呵护,学习是艰苦的,但不应该是痛苦的。成长是离不开努力和付出的,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以独特的方式在特定的时间迸发力量。教师要懂得珍惜,并用真情去呵护。让孩子们能够积蓄力量,不断勃发。

3. 用真情去成全每次成长的渴望

教育是一种成全,每个生命都渴望成长,教师应发自心底的尊重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对成长的追求,并努力为之创造条件。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吴老师认为,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对于课堂而言,生命、生态是“爱”温暖下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爱”的驱动,没有自觉进入儿童内心,哪来的“心心相映”?没有对生命的尊重,就没有“爱”的阳光普照,教育之“道”就会缺乏孕育生命的温度。精神不能复制,思维不能克隆,智慧不能填充,只有爱的光芒投射下的个性张扬和律动,才会有精神的挺拔,心智的生长,生命的成全。

吴老师正是用自然、纯朴的真性情,营造出真情流淌的数学课堂。她真诚地牵着学生的小手,和他们一起说着、笑着、思考着,用教师爱唤醒学生的情,让学生因为喜欢“我”而喜欢数学,让学生因为喜欢数学而喜欢学习。在吴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是方法,更有做人的哲理,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命成长的幸福。我们学习吴老师,就要学习她从心底涌出的那片真情,那份真爱!

写实是作文的生命

写实是作文的生命 发表时间:2014-07-17T14:53:41.92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3期(上)供稿作者:邹兴文[导读] 也是运用掌握的语言文字表现自己对生活认识的再创造。 ◇邹兴文 (万源市第四中学校万源 636350) 【摘要】: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新世纪人才的一项工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能力写实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所谓作文能力:就是综合调度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语文技能,融合生活感受、思想感情,从而写成文章的一种心理素质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运用掌握的语言文字表现自己对生活认识的再创造。这个过程的基础就是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客观现实,它是学生习作的不竭源泉。 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标不大明确,有的教师忽视作文教学的思想性,致使一些学生单纯的追求写作技巧,无病呻吟,没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教师以为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将来搞文学创作,要求过高过严,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多的教师则认为作文教学是为了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形成了重“文”轻“人”的现象。 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干,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的真心话,从而克服习作“胡编乱造, 华而不实”的现象呢?我认为,必须让学生“九州作文恃自我”,“不拘一格表现我”,我手写我口,我口诉我心,即“真我”心声。 一、首先引导学生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习作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统一”的关系问题。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解决“为什么而写” 和“写什么、怎样写、乐意写”的问题。就是作文教学应追求的价值观。 那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呢? 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追求做人的真谛,要把习作教学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又能激起学生健康向上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师引导学生作文“找米下锅”,成为“有米之炊”。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想让孩子的作文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必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培养作文兴趣,“找米下锅”,提高他们的选择能力。 (一)、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体味人生的乐趣。 要让学生写出内容真实、充分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第一步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周围事物。 1、以名人的故事感染学生。我国悠悠历史中有无数热爱生活的名人典范,利用一切会向学生宣传他们的成长史。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从名人的身上领悟到“生活只有奋斗才有价值,才会快乐”这一人生真谛,从而使学生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事物。 2、以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每个教学班中,都会有几位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深入到这样的教学之中,研究他们成长的经历,总结出其能力突出的原因,介绍给你所有学生,并要求学生向他们学习,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留心周围的事物。 (二)、要培养学生体验生活、观察自然社会的兴趣。 1、从社会实践中开辟作文园地。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如参观工厂,放短时间的农忙假参加农业劳动,作一些社会调查,慰问军烈属,开展风筝比赛、赏花、春游、郊游、野炊等有意义的活动。从而指导他们从多个角度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从实践中扩大视野,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2、从劳动体验中开辟作文园地。许多同学和劳动中成长的。劳动给予了他们许多课外知识,造就了他勇敢、朴素、劳动、独立等性格,同时也使他们品尝到许多酸甜苦辣,指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从而燃起作文兴趣之火。 3、从日常生活中开辟作文园地。学生们经常参与传统节日的庆典,婚嫁迎取等活动,目睹新人新事,喜事丧事,丑事恶事,更容易看到人间百态。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歌颂新人新事,揭露丑恶现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作文也会百花齐发。 三、教学生知联想、会联想。 1、知联想。一般学生可能知道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可是他们未必清楚联想分为三类: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和相关联想。 2、会联想。创作前,光知道联想还不够,还要会联想,善联想。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就经常引导学生勤联想。拿到作文时,不要急于动手,先凝神片刻,把相似联想、相近联想、相反联想到的一些素材结合起来一起参考,遴选甄别,随心驾驭。 如以“劣势和优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话题本身就存着相反联想,开始可以运用相关联想,从时、空、因果等方面去展开联想,想古今中外的个人、民族、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个人成才等方面都有哪些与“劣势和优势”有关的事情。 写实是作文的生命,既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倘若不讲诚信,又怎谈祖国的伟大复兴呢?所以,在物质文明相当发达的今天,作为精神文明的执行者和传播者,更应教育学生讲诚信、说真话、抒真情。只有这样,青少年的未来,祖国的未来才会犹如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鸟之两翼,越飞越高,车之两轮,越行越远。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案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学案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增强预防毒品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做“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人。为此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并且专门制定的《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着求实、拓宽、探索、创新的思路来展开, 教学内容分析: 毒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尤其是青少年吸毒现象日益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青少年吸毒人数呈上升趋势,正在向低龄化发展,青少年已成为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青少年吸毒不但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会诱发大量刑事犯罪案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势在必行。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身心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天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敢于实践,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等能力。但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心理年龄特点的制约,自我防范能力、自控能力、抗拒诱惑的能力还比较弱,好冲动、爱冒险,最容易受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教学,知道常见毒品的名称,初步了解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 2. 懂得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和远离毒品的方法,能够自觉拒绝和远离毒品。 3. 培养学生对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并形成宣传毒品危害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什么是毒品,认识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 2.知道怎样预防毒品,提高学生抵制毒品的能力。 教学准备: 1.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 2. 搜集有关毒品危害的资料并制作成“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网络禁毒歌曲《远离你》 一、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生活幸福吗?(幸福)是的,我们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吃着可口的饭菜,有爸爸妈妈的呵护,有老师同学的关心,我们的生活真是美好!你们就像一朵朵美丽而娇嫩的花儿,正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竞相开放。可是,也有许多的生命却在如花的季节而悄然凋谢,那是多么令人痛心呀!

让生命绽放光彩

让生命绽放异彩 ──《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选编的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而且,在本组的导语中,教材还明确提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去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的要求,在《触摸春天》课后,设计了“搜集感人故事,整理资料办墙报”的泡泡提示。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因此,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本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组教学的延伸,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继续深化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既然教材以专题来组成单元,而且口语交际与习作一起编排,因此,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口语交际与习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首先,口语交际课重在交流,既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谈身边发生的热爱生命的故事,还可以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发。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广开言路,允许学生既可以就某一方面内容来谈,也可以把几方面内容综合起来谈。习作教学则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表达,并在作后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阅读有关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披文入境理解生命 1.激情导入:生命是宝贵的,却又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围绕“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畅所欲言。 2.提问:你怎样看待生命?下面这些人的做法可取吗?大屏幕显示有些人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或经不起生活中的困难、挫折,而采取轻生的做法的资料。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轻生者的做法不可取,只有勇于向病痛、向困难挑战,才是生活的强者。 【设计意图:课始,老师在学生已对生命有所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反面资料,让学生进行评判,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口语交际而架桥铺路,又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二、唤起记忆感悟生命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群文阅读:用真情书写生命(评委用)

用真情书写生命 (邛崃市文昌中学----黄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群文阅读的方法,构建群文阅读的意识。 2、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多角度地赏析、领悟文本丰富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快读、精读、跳读,提高阅读效率,扩大阅读容量。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现群文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文本更深次的探索欲望。 3、通过对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学会从各个方面探究文本的人文内涵与作者的关系。 4、让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能从其它文学作品中挖掘与议题相同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语文的人文内涵和隽永的魅力!体会真情表达的动人之处! 教学重点 学习群文阅读的方法,构建群文阅读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能从其它文学作品中挖掘与相同议题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读过《伊索寓言》吗?里面有一个关于蝉的小故事《蚂蚁和蝉》。 1、请大家读寓言,思考:这个故事里,作者对蝉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鄙视、厌恶、讽刺、反感……) 2、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是什么呢?(寓言里的蝉好逸恶劳) 3、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二、引入课题,检查前置阅读完成情况。 1、同学们,这则寓言故事里的蝉,是令人鄙夷的。那么在其它的文学作品里,作者对蝉又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读出了什么味道。 2、展示阅读情况。 3、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写作对象,会让作者有这样不同的情感和态度呢? 4、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分组作适当的点拨。 三、拓展迁移,知识整合:孩子们,你还有过这样的发现吗?同样的写作对象,作者的情感态度却完全不同? 分组讨论,记下重要信息。每组抽取一个代表作汇报。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班会教案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班会 四年级二班 主题: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目标:1、对常见毒品的认识 2、毒品对身心的危害 3、吸毒对社会的危害 4、我国取得的一些禁毒成果 5、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过程: 一、班主任发言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以及主要的实施流程。提出了本次班会的目的和要求,以便班会课进行的有序、有节奏。 二、由中队长主持并发言,介绍毒品的危害及预防的主要措施 毒品、艾滋病、暴力犯罪像瘟疫一样成为当代社会的“国际公害”。其中,毒品犯罪更是以其极大的危害性困扰着世界上许多国家。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是国际禁毒日。今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远离毒品,关爱未来”,前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在新华社的一些消息里面,陆续透露了一些现在全球禁毒工作的情况,比如说前两天联合国禁毒署的执行主任科斯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候就说,现在据联合国禁毒署估计,目前全世界大概有1.85亿人来吸毒,其中1.47亿人是吸食大麻,另外还有3300万人吸食安非他命类的兴奋剂。应该说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禁毒斗争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今天借此班会,能够对毒品进一步的认识,以及吸毒的危害。我们要消灭毒品。毒不是我们要的结果,只要我们都远离毒品,我们的未来就是美好明天。 三、主持人甲为我们介绍毒品种类 1、鸦片俗称“阿片”“大烟”“烟土”“阿芙蓉”等。它是一种棕色的粘稠液体,属于初级毒品,主要含有鸦片生物碱,已知的有25种以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是吗啡、可待因等。

2、吗啡是从鸦片中经过提炼出来的主要生物碱,呈白色结晶粉状,闻上去有点酸味。过量吸食吗啡后会出现昏迷、瞳孔极度缩小、呼吸受到抑制,甚至出现呼吸麻痹、停止而死亡。 3、海洛因:是鸦片经特殊化学处理后所的的产物,属于合成类麻醉品。毒品市场上的海洛因有多种形状,是带有白色、米色、褐色、黑色等色泽的粉末、粒状或凝聚状物品,俗称“白粉”。 4、大麻:是种草本植物,通常被制成大麻烟吸食或用做麻醉剂注射,有毒性。 5、可卡因:是一种无味白色薄片状的结晶体。服用方式是鼻吸,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毒性,让人产生兴奋感及视听触等幻觉。 四、由班长讲解毒品的危害 1、对于人体来说,最重要的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人吸毒成瘾后,毒品能直接改变大脑内部分化学物质结构,摧毁这三大系统。青年人吸毒后面黄肌瘦,双眼呆滞,精神颓废,如同废人,人性泯灭。吸毒过量还会导致死亡,静脉注射极易感染艾滋病。目前在国外吸毒者中,静脉注射毒品者,艾滋病感染率非常高。 2、吸毒者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毒品价格的昂贵, 一个吸毒者每天吸食毒品的费用就需要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即使百万家产也会很快吸光。钱用完后,吸毒者在毒瘾的驱赶下千方百计“搞”钱。二是长期吸毒的人思想、性格已发生了变化,冷漠、自私、狂躁冲动,甚至丧失人性,无视他人利益和国家法规,又加上毒瘾的作用,只要能把钱弄到手,什么违法犯罪的事情都会去做,其中一些吸毒者由于长期吸毒、熟悉毒品的流通渠道、于是在供自己吸食外,还转手向新的吸毒者提供毒品,从中牟利,充作自用的毒资。近几年来我国由吸毒引起的家庭生活悲剧不断发生,触目惊心。 五、中队长讲: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么多有关毒品的知识和毒品对人的危害,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怎样才能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做好记录,然后每组选一个同学发言。 六、请老师小结:

《让生命之花绽放》优质课教案

让生命之花绽放 随州市外国语学校王秀芝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悦纳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的观念,并认识到只有不断奉献社会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认识只有奉献社会才会延伸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教学难点:生命的价值,延伸生命价值。 学情分析: 受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学生中普遍有一种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想法,对未来的希望、对生命的意义缺少思考,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缺少必要的责任感。这种虚度年华的现象滋生出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已迫在眉睫了。 综合设计思路: 本课在前两个框题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之情的基础上,第三个框题接着延伸,探讨如何珍爱生命。 教材分三个层面来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珍爱生命:一是无论何时都不轻言放弃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强调能承受挫折、勇敢坚强;二是对任何生命都应抱着肯定其意义、尊重其存在的态度。三是珍爱生命的最高表现: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努力突破自我,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四川地震”视频,感受生命的脆弱,教育学生生命是宝贵的,愿每个人都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让生命之花绽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生命的话题。 二、课堂情境、活动设置 探究活动一:珍爱生命永不放弃 先展示“微笑女孩”的照片,然后播放李青松被困104小时获救的视频,思考问题:

1.女孩被困废墟为什么还能露出甜甜的微笑? 2.李青松为什么能坚持104个小时创造生命的奇迹? 3.微笑女孩和李青松被救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踊跃发言,得出结论:珍爱生命,永不放弃。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探究活动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播放抗震救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讨论问题: 1.“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 2. 为什么要尽百倍努力拯救生命? 3.视频中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感动”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经过探讨,得出结论:要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在肯定自己的价值,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肯定他人的价值,尊重他人的生命。 探究活动三:丰富内涵延伸价值 通过视频“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来震撼学生的心灵,由“千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得出结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再引导学生搜集列举古今中外丰富生命内涵,延伸生命价值的人及他们的贡献。最后通过思考写出自己的生命箴言(对生命的感悟或如何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在全班交流。 探究活动四:盘点收获内化知识 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盘点收获(每位学生限谈一条),老师总结延伸: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努力提升生命价值,让生命之花绽放。 探究活动五:走进生命考场,提升生存技能 (1)请快速说出下列电话: 报警电话急救电话 火警电话交通事故 (2)你在下列紧急情况时应当怎样求生? 突遇地震时:家中着火时: 发现燃气泄露时:发现有人溺水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让真情自然流露》写作技巧及范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让真情自然流露》写作技巧及 范文 【思维导图】 开头:交代事情起因 详写事情高潮 让真情自然流露中间:在事情经过中表达情感 表现心情变化 结尾:交代结局,总写感受 【好词好句】 兴冲冲吹胡子瞪眼睛怒冲冲气呼呼甜滋滋乐悠悠 暗自欢喜兴高采烈活蹦乱跳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神采飞扬 咬牙切齿无地自容满脸喜色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忍无可忍 提心吊胆唉声叹气无精打采张惶失措忐忑不安心烦意乱 ☆听着老师的叮咛,好像有一股甜滋滋清凉凉的风,掠过我的心头! ☆我感到自己的眼睛似乎在向外喷火,要不是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我真会狠狠骂她一顿。 ☆我听了他的话差点没昏过去,心里真是又气又恨又伤心。可是当着同学们的面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一声不响地坐在座位上偷偷掉眼泪。 ☆望着满地的碎瓶胆片,我紧张得张开了嘴巴,呆呆地立在那儿,心里忐忑不安,万一爸爸回来发现了,准会狠狠批评我的。 ☆我两眼发直,连连自语,又惊又怕,双腿也不听使唤,像筛糠似的乱颤起来。

【范文引导】 范文一: 那寒风中的红胳膊…… 湖北省石首市新厂镇小学四(4)班阳家鑫指导老师:谭明辉每当我拧开水龙头,看到那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时,我的眼前便会浮现那位抢修水管的工人李伯伯在刺骨的冰水中冻得通红的胳膊。 去年的冬天,气温骤降,风雪交加,长时间的冰雪天气,我家的水管被冻住了,水表的玻璃也“炸裂”了。我们全家陷入了喝不上水的困境。 爸爸拨打了水厂的抢修电话,不一会儿,水厂的一位姓李的伯伯骑着摩托车匆匆赶来了。只见他身材魁梧,黧黑的国字形脸庞被“刀子般”的风刮得通红。眉毛和胡须上都凝结着几丝晶莹的冰凌,手里提着一只沉重的工具箱。 爸爸看见了连忙迎上去打招呼。只见他握着爸爸的手迫不及待地说:“快带我去跑水点。”说完便随着爸爸大步流星地直奔我家的水表井。 李伯伯竭尽全力掀开“水表井”的水泥盖板,发现里面的积水已没过胳膊,他毫不犹豫地撸起袖子,将手臂伸进冰冷刺骨的水中去拧螺丝拆卸坏了的水表。“高傲”的螺丝却纹丝不动理都不理,他在水中一边用小锤轻轻地敲打,一边用扳手松螺丝,他那冻得通红的胳膊在寒风中挥舞着…… 时间过得真慢,我们站在旁边冻得瑟瑟发抖,可李伯伯还在那透骨奇寒的水中忙个不停。坏水表终于被拆卸下来了,但他的手背上却有好几处皮被擦破了,鲜红的血止不住地往外冒。爸爸劝他擦点药,他却满不在乎地笑道:“没事,手冻麻木了,不晓得疼呢!”说完,他又俯卧在冰雪上开始安装新水表。只见他左手快速地向喷水的管口挡去,右手拿着螺帽紧随其后地扣了上去,螺丝咬上了,他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只见他用左手使劲地拧个不停…… 北风呼呼地刮着,晶莹的雪花在空中飞舞。 新水表终于装好了,爸爸端来一杯热茶:“您辛苦啦!喝杯热茶吧!”“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再苦,再冷,再累,也要让大家吃上水呀!”说完,李伯伯又骑着摩托车奔向另一个“抢修点”…… 望着李伯伯远去的背影,我心中感慨万分:我们今天的生活之所以如此幸福,我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案集6篇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教学目标: 1、透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 2、透过组织观看禁毒教育电影及青少年禁毒宣传片,教育和引导学生远离毒品,提高拒毒防毒意识。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这天我们来讨论一下青少年禁毒的问题 出示课题: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教师:毒品损害健康,残害生命,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防线薄弱,好奇心强、决定是非潜力差,容易成为毒品侵袭的人群。 据调查,在我国的吸毒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0%以上。而且,近年来中小学生群体吸毒现象有所增加。个性是随着“摇头丸”的出现,青少年吸毒人数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吸毒年龄也更加“年轻化”。如果把毒品比做猛兽,那么它最容易下口的对象就是青少年;如果把毒品比做瘟疫,最容易感染的也是青少年。青少年一旦“染毒”,其身心健康受到的损害,远大于成人。 二、什么是毒品及毒品的种类。 1.谈话:同学们必须都听说过毒品,那什么是毒品呢?毒品都有那些呢?谁能说一说呢?(指名回答) 2.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构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常见和最主要的毒品有:(让学生看图片)鸦片、

吗啡、海洛因、冰毒、摇头丸、可卡因、止咳水、大麻等。这些毒品长期吸食都会成瘾,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易感染疾病。如果服用过量,则可导致死亡。 3.组织观看禁毒教育电影及青少年禁毒宣传片,问: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谈话。) 三、介绍毒品的危害。(结合图片) 问:毒品有那些危害呢? 1.毒品毁人毁健康。 (1)毒品摧毁人的消化功能。 (2)摧毁人的神经系统。 (3)摧毁人的呼吸及循环系统。 (4)传染性病及“爱滋病(AIDS)”。 2.毒品令家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1)丧失工作潜力。 (2)倾家荡产。 (3)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折磨。 3.吸毒导致堕落、犯罪。 4.吸毒危害社会,成为世界公害。 四、给学生读有关吸毒者的故事,使学生受到教育。 五、讨论,交流体会。 1.了解了有关毒品的知识以及危害性,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自由发言。 六、让学生了解防毒的方法。 1.问:当有人向带给毒品时,你会怎样做?(学生发言。) 2.防毒有五种措施: 一是直接拒绝; 二是找借口溜走;

关于描写人间真情的句子和段落摘抄大全

关于描写人间真情的句子和段落摘抄大全 1、亲情是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东西,它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摧毁的,当你病了的时候,它会给你带来关心;当你冷的时候它会给你温暖;当你灰心丧气时它会给你信心。这就是亲情。 2、真情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真情只能用心去感悟,用默契来表达。如果人的心里世俗的尘土积淀的太厚,为利所忙为名所累,在他的心里不会出现真情。只有拂去心灵上积淀的尘土,把心中所有的欲望全部抛开,心灵得到净化,才能把真情藏在心底,自己静静地品尝。 3、歌唱真情,在黑暗之夜熠熠生辉,在斗转星移下矢志不渝;歌唱真情,溢满博爱的每一颗心扉,心如止水,在感恩之中付出,在无怨无悔里给予;歌唱真情,源远流长,芳泽永固,从圣人格言,到庶民轻吟,点点滴滴,汇成博爱的滔滔汪洋。 4、爱心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是眼泪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爱心是一杯泼洒在头顶的冰水,使高热发昏的人得能冷静地思索;爱心是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久饮黄莲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

5、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 6、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 7、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如纽带,牵系你的心,我的心,每一颗真心,爱心。因为它,大家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8、看用生命护住几个学生的教师,真情的血,凝结成一个大大的“人”字,浇灌在祖国的花朵之上;看平凡的母亲,为了儿女,用瘦弱的身躯,支撑着房屋的千斤重量;看为了妻儿的丈夫,把生的希望留给爱人,慷慨赴死;看危险关头,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在最前方救灾的人们军队,用自己的生命挽救着别人的生命。 9、“秋至满山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人间自有真情在,宜将寸心报春晖”,品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付出真情,一生一世,无怨无悔,把爱的甘霖,洒在前行的道路上;感叹这样的诗句,我接纳真情,时时刻刻,从小到大,感动在贫困交加之时;解析这样的诗句,涌出了一颗颗感恩的心,纤尘不染,高尚纯洁。 10、在忙碌与无谓的喟叹中,日子从耳鬓衣袖间轻轻滑过。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案设计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案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增强预防毒品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做“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人。为此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并且专门制定的《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着、拓宽、探索、创新的思路来展开, 教学容分析: 毒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尤其是青少年吸毒现象日益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青少年吸毒人数呈上升趋势,正在向低龄化发展,青少年已成为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青少年吸毒不但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会诱发大量刑事犯罪案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势在必行。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身心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天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敢于实践,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等能力。但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心理年龄特点的制约,自我防能力、自控能力、抗拒诱惑的能力还比较弱,好冲动、爱冒险,最容易受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教学,知道常见毒品的名称,初步了解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 2. 懂得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和远离毒品的方法,能够自觉拒绝和远离毒品。 3. 培养学生对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并形成宣传毒品危害的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 1.知道什么是毒品,认识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 2.知道怎样预防毒品,提高学生抵制毒品的能力。 教学准备: 1.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 2. 搜集有关毒品危害的资料并制作成“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网络禁毒歌曲《远离你》 一、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生活幸福吗?(幸福)是的,我们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吃着可口的饭菜,有爸爸妈妈的呵护,有老师同学的关心,我们的生活真是美好!你们就像一朵朵美丽而娇嫩的花儿,正在雨露的滋润下竞相开放。可是,也有许多的生命却在如花的季节而悄然凋谢,那是多么令人痛心呀! (播放视频:鬼一样的活着----大学女生亲述吸毒经历)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看了这些辛酸的画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畅所欲言,大家请五六个学生说,其他的同学同桌交流)引出课题---《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用心做教育,让生命绽放光彩

用心做教育,让生命绽放光彩 发表时间:2019-12-10T10:44:00.9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7期作者:李刚 [导读] 我们顺穗区逢沙小学就是一所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学校,以“让生命绽放光彩”为核心。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逢沙小学528000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我们顺穗区逢沙小学就是一所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学校,以“让生命绽放光彩”为核心,通过创设精神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这样一个全方位文化管理、文化育人的氛围,让师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成就生命的过程中共同感知生命的存在,体验生命历程,提升生命质量,从而获得生命的价值。 一、让校园焕发生命的无限生机 1.建设“生态化”校园 在学校已有环境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环境建设的教育资源,在校园风格及具体细节建设上展现生命校园的自然化、生活化、真实化特点,润物无声。 2.完善“生命教育特色”办学体系 我校自2012年进行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以来,坚持“人人成长,个个成功”的办学方向,以“生命·实践”教育特色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立足课堂,关注生活,从不去怀疑每个孩子身上潜藏的能力,而是想方设法地让每个孩子成长得最好。并且以系统思考递进研究为思路,聚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完善了极具我校特色的生命教育办学体系。 二、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智慧光彩 1.开展“生命教育与学科”整合课堂 我们把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整合,促进各年级各学科充分挖掘课程中生命教育的资源,运用生命教育的积极因素构建生命课堂,让课堂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充满生命活力,彰显生命个性。 2.制定“高效课堂模式”方案 制定逢沙小学和谐高效课堂模式落实方案,开展重点学科课程建设,形成特色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形成我校特色选修课资源。 3.研发“生命教育专业教材”校本课程 为了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为了让整个生命教育课程更加系统、全面、实效性更强,我们启动了编写生命教育专业教材的工作,经过学校生命教育专业教材开发小组老师们的不懈努力,返本以《让生命绽放光彩》命名的生命教育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发行。 目前这本书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受到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广大赞誉。我们期待着这本书能让更多的学生从课程中获益,让每一个生命绽放闪亮的光彩。 4.开设专业的“生命教育”课程浸润式渗透生命价值观 细看逢沙小学的课程表,你会发现各班每周都会安排一节“生命教育课”,这是目前国标课程中没有的,这在全省也是首创。教材使用的是自编的校本教材《让生命绽放光彩》,内容多来自学生生活,很接地气。为了更好地支撑课程开展,学校积极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指导能力。崭新的拓展类课程、专业的教师团队,加上接地气的课程内容,学校精心打磨的“生命教育”课程很受学生欢迎。 三、让实践开启生命的多元发展 1.设计“多元化”体验活动方案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体验式生命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开展逢沙小学生命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家校联手,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贴近生活,融合顺德的地方文化,精心打造了独具逢沙小学特色的《生命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该活动方案分为校内篇和校外篇共计四个部分,分别是《进阶式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之旅》、《安全教育》、《寒、暑假特色作业》、《顺德地方文化之旅》。该课程方案计划六年为一个循环,在生命教育的不同年龄阶段通过进阶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感知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系列教育活动。目前,《安全教育读本》也已经出版发行,里面设计有一到六年级的安全主题,例如:《怎样与陌生人相处》《食品安全从我做起》《游泳安全我知道》《平安出门平安回家》等,系统全面地增强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组建学生的“缤纷活力社团” “专业安全救护队”“微电影社团”“动漫之家”等学校社团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让学生的特长在社团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例如:我校的“专业安全救护队”在2016年6月14日,我校承办的首届“粤港两地生命教育之安全教育交流”活动中,在顺德区教师发展中心、大良教育局、顺德区各间学校领导和老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二百余人面前,与来自香港的同行以及香港圣约翰救护队的专家们共同探讨生命教育中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现场户外安全救护课,深受来宾们的好评。 生命,因为关爱而美丽;生命,因为期待而精彩!我们聚集在这里,是为了我们的眼光更深刻、更有洞察力,是为了对生命拥有更多的关爱和期待。逢沙小学用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命教育之路,成为大良生命教育探索的先行者。

感动瞬间抒写真情课堂实录

《感动瞬间,抒写真情》课堂实录 3600余字 课程基本理念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心理体验.能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课程阶段目标 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部分要求: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教学建议 “关于写作”: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合作、探究法、训练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堂实录 我们很多同学一提写作,就发愁,觉得无话可说,总感觉我们的生活太枯燥太乏味,缺乏必要的人生体验.这节课我们的题目是《感动瞬间,抒写真情》其实写作的素材是无处不在的,有人说,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一滴露珠就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则故事往往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一段经历往往凝聚人生的真谛.我们要学会抓住一个个瞬间,展现我们每一个人的精彩. 首先我们一起来浏览一组照片,记下让你感动的一张图片 ,抓住其中让你动情的一点,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谈一谈让你心动的理由,与同学们共享。(投影展示) 提示要求:

按照:“我选择……,从中我感受到……,由此我想到了……”的表述格式现在同学们请集中精力,仔细观察照片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组织语言来进行表达.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投影展示 交流彼此的感动就是在阅读自己也是在阅读他人。 能感动和被感动的人都是幸福和幸运的。 现在我们让同学们谈一下 投影展示画面 附部分学生发言: 生:我选择《千手观音》这一幅图片,我非常喜欢这个舞蹈,这个节目可以说是美轮美奂,精彩之极.但是有谁想到这么精彩的节目竟然是一群聋哑姑娘表演的!从中我看到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于健全的人来说,这个节目也是难度很大的,但是这群可爱的姑娘却做到了,从中我看到她们为这场节目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看到她们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我们是健全的人,我,们更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生:我选择《!!!》这一幅图片, 我认为第一个感叹号代表的是战争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创伤、永远的苦痛; 第二个感叹号代表的是画面展现的主题,战争不应该和孩子联在一起,孩子应该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被战争破坏了.战争是丑恶的、是残酷的,是它破坏了生活的美丽,使很多家庭因此而变得支离破碎、家破人亡;战争的发生必然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上造成巨大的创伤,而这一切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第三个感叹号我认为代表的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一种对战争的控诉,摄影者希望人们共同珍惜和平美好的生活,远离战争. 生:我选择《纤夫》这一幅图片, 从中我看到纤夫那黝黑的皮肤、深深地皱纹\满脸的汗水,我从中看到纤夫们艰辛的生活境况,看到苦难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泯灭的痕迹,我们现在过得生活是美好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还有很多的人生活还很悲惨,我们有义务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改变这种不幸的处境.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但是没有任何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生:我选择《“大眼睛”苏明娟》这幅图片,我被图片中那双眼睛所深深地打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比较阅读法在语 文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中,师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的阅读能力仍然没有提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呢?毋庸讳言,在阅读教学方面,很多语文教师习惯于“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单向性的师生作用方式,习惯于独角戏式的“跑教案”的上课方式,让学生只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只观赏教师的个人表演,教师包办代替了本该学生自己真实参与和亲身体验的丰富过程,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发展的权利。这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堂,谈何有效?怎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怎能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 为此,我在十几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认为比较阅读教学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人教版七下《斑羚飞渡》与目标检测七下《伤感的飞翔》两文比较阅读 师:同学们在学完《斑羚飞渡》一文之后,再读《伤感的飞翔》一文,自读完之后,请你谈一谈两文的异同之处,好不好? (学生自读时间15分钟,思考时间5----8分钟,同时,做好批注) 生1:两文都以动物为题材,主题上有相同之处,呼吁人们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生2:从两文的内容上来看,它们都面临困境,都采取了自救的办法,斑羚们用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的方法,使种群得以生存繁衍;两只蜻蜓是将两只断翅相连而成功飞翔;它们的这种壮举,让人们汗颜,让人们目瞪口呆。 生3:在面临困境时,它们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和借鉴。如:坚强、团结、有智慧、有勇气、有尊严等。 生4:它们身陷于绝境,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斑羚们是被狩猎队员逼到伤心崖上,而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蜻蜓的断翅是儿童的天真顽皮造成的。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重在从内容和主题上来找两文相同之处,但是在写法上有没有呢? 生5:两文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6:两文在语言表达上,重在描写。 生7:两文都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比喻和拟人。 师:以上同学们在精读的基础上找出不少的相同点,但大家能不能从相同之处中发现异处呢? 生8:我发现,它们自救的方法是不同的。 生9:人为因素是相同的,但原因是不同的。 生10:《斑羚飞渡》一文,作者有谴责人类卑劣行径的意图;而《伤感的飞翔》一文,作者自责的成分多一些。 师:看来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你们能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阅读法,对两文本分析比较,在同处找到异,在异处找到同。 教学反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比较阅读法。这种方法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章或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异同,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比较的实质是将原来互不关联的若干知识信息,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头脑中形成新优化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自觉地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养成了良好

关爱生命,让生命绽放光彩

关爱生命,让生命绽放光彩 生活需要一颗心来创造,一颗善良的心来创造。 ——题记你如同一个病魔,死死的缠绕那么一群人,让他们悲痛绝望。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总逃不出恐惧的目光,每天陪伴他们的是孤独和寂寞,是伤心和眼泪,在他们眼里,天不再那么蓝,草不再那么的绿,人生像无垠的荒漠。 你——可恶的艾滋病,风蚀了人们的美好生活。 你让世界抛弃了他们!由于缺少对艾滋病的认识,有人像躲避瘟神似的,远远地躲避艾滋病患者,歧视他们,给他们增加了心理压力,让他们产生自卑感,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生的尊严,有些艾滋病人承受不了外界的压力,甚至产生了死亡的念头,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令人悲伤和失落的世界。 我虽然从来没有机会与你交往过,但是你毒害下的那么一群人,命运却一直牵动着我的心。当我看到他们憔悴与忧愁的面容,当我听到他们沉闷的声音,我的内心阵阵的酸楚。也许是上天对他们的不公平,使他们过早地体验到了死亡的威胁。他们会一个人常常想我们从不想的问题:如果能够再好好的活一次,如果能不得艾滋病…… 但,在这个世界上也有那么一群像我一样热心、善良的人们,不会忘记他们,深深地爱着他们。帮他们抵挡怪异的目光,用温暖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沐浴着爱的阳光,自信的生活,勇敢地挑战病魔。 关爱艾滋病患者,让他们过正常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出现奇迹。 孤独时,陪他们在马路边,田野里,散散步,牵着他们的手,让他们感受到朋友的关爱;悲伤时,邀他们到碧绿的草坪上踢踢球,赛赛跑,让他们分享到运动的快乐;失落时,和他们共进一次晚餐,品尝可口的菜肴,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馨。 关爱艾滋病患者,陪他们走过人生中的低谷,让他们绽放生命光彩。 和他们跳跳舞,让他们跃动青春的舞步;和他们唱唱歌,让他们燃起生命的激情,和他们握握手,让他们开启未来的憧憬。

抒写生活的真情

抒写生活的真情——浅谈散文写作 近年来,高考命题多倾向于要求考生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因而散文越来越受到考生的青睐。然而不少考生的文章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充斥着虚假造作的矫情。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将“感情真切”列为基础等级中的重要一条。鲁迅先生说,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还说要“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三闲集·无声的中国》)。归根结底就是强调作文要“真”。这一条说起来不难,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一、植根生活写真事 作家冯骥才说:“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散文的真首先是内容的“真”,其次才是言志抒情的“真”。散文内容的真实性一向被视为散文的基石。周立波在其主编的《散文特写选》(1962)的序言中说:“描写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重要特征。……散文特写绝对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可是翻开时下的杂志,随时能读到一些脱离生活而编造的故事。有人认为,散文是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进行虚构,其实这大可不必。散文历来是一种真实性的文体,它的基础是生活的真实,脱离生活而虚构就背离了散文的本质。 巴金晚年写文章特别强调“真”,他的《随想录》是说真话的代表作,在真诚中体现了一代大师高尚伟岸的人格精神。特别是《怀念萧珊》,叙写他和萧珊从相识、相爱到相依为命,以及萧珊陪自己遭受非人待遇,直到被折磨致死的经过。用血泪凝成的至文,诉说着刻骨铭心的创痛。不仅祭奠了亡妻,而且祭奠了所有在那场浩劫中殇逝的英魂。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余光中说,散文是“文学的测谎器”。它来自生活,无需虚构,也无需造作,只需用自己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情感真诚地与读者交流,讲出心里的话。中学生作文完全可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虽然十几年的人生阅历谈不上丰富,但也并非没有东西可写,只能借助于编造。找不到材料的根本原因在于平时没有留心生活,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甚至视而不见。因此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积累生活素材,这样才能挖掘到写作的无穷宝藏。 二、描摹细节见真情 人类的感情是复杂而多变的,散文要将这种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必须依赖细腻的描写。如果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腻入微的刻画,由面到点,从视觉、听觉、感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去表现。缺少了细节,泛泛而谈,文章就空洞单薄,平淡无奇,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更不能表达深厚的情感。老舍的《想北平》,描写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时写道:“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文章描写“韭菜叶上的泥点”“红红绿绿”的青菜、“带着一层白霜儿”的果子,多么体察入微。这些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而且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倘若不是对北平十分熟悉和热爱,怎能写得如此细腻动人? 如果写人,则要以事显人,写他的行为、事迹、神态、语言等。通过某些生活细节去表现,使读者细品其言行,过目不忘。如汪曾祺的散文《金岳霖先生》,就有许多有趣的细节描写。其中最突出的是写金先生上课讲《红楼梦》,“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作者用朴素简练的文字,通过动作和语言的细节生动表现了金先生率真可爱的性格。另一次,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客。有人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