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字号与佛教
▪ 黄庭坚 —— ▪ 姜 夔 —— ▪ 赵孟頫 —— ▪ 黄公望 —— ▪ 吴 镇 ——
山谷道人 白石道人 松雪道人 大痴道人 梅花道人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王维
▪ “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 书·王维传》)
▪ “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 白居易
▪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 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禅师: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 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苏轼(1037—1101) ▪ “回头自笑风波池,闭眼聊观梦幻身。”(《次
韵王廷老退居见寄》) ▪ “旧事真成一梦过,高谈为洗五年忙。”(《余
去金山五年而复至次旧诗韵赠宝觉长老》) ▪ “学佛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 ▪ 《百步洪》:“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镐眼
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驰若吾何?”
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 听?” ▪ 其二是禅趣诗: ▪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 偶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 其三是禅境诗: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涧户寂无 人,纷纷开且落”佛教,与中“国传深统文化林人不知,明月来
▪ 韩愈《谴兴》:“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 计不如闲。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此梦 间。”
文人字号与佛教
▪ 李清照 —— 易安居士 ▪ 范成大 —— 石湖居士 ▪ 张孝祥 —— 于湖居士 ▪ 文征明 —— 衡山居士 ▪ 唐伯虎 —— 六如居士 ▪ 徐 渭 —— 青藤居士 ▪ 张 岱 —— 蝶庵居士 ▪ 袁 枚 —— 仓山居士 ▪ 蒲松龄 —— 柳泉居士 ▪ 翁同龢 —— 瓶庵居士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元好问:“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 刀。”
▪ 禅僧之诗: ▪ 寒山:“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
比伦,教我如何说?” ▪ 诗僧王梵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节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传统文人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人字号与佛教
▪ 王 维 —— 摩 诘 ▪ 李 白 —— 青莲居士 ▪ 白居易 —— 香山居士 ▪ 司空图 —— 耐辱居士 ▪ 杨凝式 —— 维希居士 ▪ 欧阳修 —— 六一居士 ▪ 苏 轼 —— 东坡居士 ▪ 秦 观 —— 淮海居士 ▪ 周邦彦 —— 清真居士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学
▪ 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 重大变化。
▪ 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律体诗和俗文学〈包 括讲唱文学、通俗小说、戏曲等〉的产生有 着直接的作用;
▪ 在内容方面,佛教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命 意遣词方法。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佛教与小说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还有一种助六朝
▪ 书林逸人壁 惠崇 诗语动惊众,谁知慕隐沦。 水烟常似暝,林雪乍如春。 薄酒懒邀客,好书愁借人。 有时行药去,忘却戴纱巾。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绝 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船子和尚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北 钟 藏大有 寺 经雄山 楼宝门 、殿、
、
▪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天王殿
▪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弥 勒菩萨,左右供奉四大天王。弥勒菩萨的背后, 供韦驮菩萨(护法神),面向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天东
南
王方
方
持
增
国
长
天
王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
北
方
方
广
多
目
4.藏经阁(楼)
人志怪思想发展的,便是印度思想的输入。 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当时 所译的佛经很多,而同时鬼神奇异之说杂出, 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的鬼怪到小说里,使它 更加发达。” ▪ 佛教对小说的影响体现在内容、思想、艺术 等各个方面。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禅与古代诗歌
▪ 诗与禅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内在机制。二者都 注重直觉体验,都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诗与禅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闻
天
天
王
王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3.正 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即大雄宝殿,俗称“大殿”。是供奉佛
陀的大殿。
苏州重元寺大雄宝殿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三身佛”: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 即释迦牟尼佛。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十宝乐 八殿山 罗凌 汉云 像寺
大 雄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以为化境, 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清王士禛《居易 录》)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佛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最 为关键的在它对中国文人内心世界的启示, 在它通过翻译实践对中国语言形式的丰富, 在其奇幻夸饰的想象给予中国文学的刺激。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艺术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另一方面,文人中乐于参禅学佛的也为数不 少,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到唐代的王维、 白居易、柳宗元,再到宋代的苏轼、黄庭坚, 都以信佛著称。佛教尤其是禅学对他们的思 想及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以禅入诗
▪ 其一是禅理诗: ▪ 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 佛教与建筑 ▪ 典型的汉地佛寺一般是对称结构,以南北为
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 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两侧,是两条侧轴 线,依次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罗汉 堂等,最后还有僧房、禅房等设施。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大观天自 北 钟音王南 京 楼殿殿而 大
▪ 《香山诗》:“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 往复还。家醖满瓶佛教书与中满国传架统文化,半移生计入香
▪ 柳宗元 ▪ “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
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 ▪ 刘禹锡 ▪ “予策名二十年,百虑而无一得,然后知世 所谓道无非畏途。唯出世间法可尽心耳。” (《送僧元暠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