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
东汉末年
首先说明一点,这篇只包含汉末的官职。
时间为一八四年到二二零年。
三国的放在后面的篇章再介绍。
其次,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文中应该有不少遗漏,欢迎看过的各位朋友进行补充。
东汉、魏国、蜀汉、吴国之间官制各不相同,不能一概套用,而且我打算在每个官职后都补上任职的人和年份,为了避免混淆,就分为四个大篇。
每个大篇又分三个大部分:文官、武官以及爵位。
文官、武官之下又分京官和地方官。
两汉时以官秩划分官员的等级。
官秩为按照职位高低而发放的俸禄,从一万石到一百石不等;同样的石数还有中、真、比之分,中为满的意思,中两千石即实发两千石。
中两千石的月俸是米七十二斛和钱九千,真两千石是米三十六斛和钱六千五,比两千石是米三十四斛和钱五千(引自《后汉书·百官志五》)。
两汉时并无官品一说,官品即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之类。
至于三国时有无官品,我并不是十分确定,有些古书上的确提及了魏国有类似官品一说(此说最早见于《通典·魏官品》,《通典》是唐朝人所著),但正史《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之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三国部分也不分官品。
文官篇
京官:在京中任职的官员,类似现在的中央官,区别于地方官。
我依次介绍太傅、太师、丞相、三公、九卿、三台、宦官及其他官职。
一.三公之上的存在
太傅:
《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
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
”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太傅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
”
上公即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合为上公。
掾属是掾吏和属吏的总称(《汉书音义》曰:“正曰掾,副曰属。
”掾吏为正,属吏是副官,类似现在的正副局长。
),是由主官自行选用的官吏;御属是由朝廷指派给主官的下属官吏,主管府中的文书;令史在掾属之下,是低级的办事官吏。
东汉仅有太傅,而且不常置,只有新帝继位的时候,才设置太傅一职,太傅死去后,则不再
选用人继任。
《后汉书·百官志一》:“世祖(汉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
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
”
太傅负责教导天子,并没有特定的职务,通常都授予朝中威望极高的老臣。
按汉光武帝时惯例,所有太傅都录尚书事。
但实际上,东汉末年的太傅并没有实权。
公元一八九年四月,汉少帝刘辩继位后,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
袁隗是袁绍和袁术的叔父。
一九零年三月初五,袁隗受袁绍、袁术牵连,被董卓所杀。
一九零年四月,献帝刘协以大司马、幽州牧刘虞为太傅,但由于道路堵塞,诏令并未传达。
一九二年七月十三日,献帝以太尉马日磾为太傅。
一九四年,马日磾被寿春的袁术扣留,气愤之下吐血而亡。
马日磾死后,汉末再无人担任过太傅。
太傅掾:太傅的掾吏。
华歆在马日磾任太傅之时曾担任过此职。
朱治也曾在马日磾任太傅时担任过此职。
太师:
东汉仅有董卓一人担任过太师。
一九一年二月十二日,献帝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
董卓死后,汉末再无人担任过太师。
太师是上公之首,和太傅一样,是个虚衔,董卓当时兼为相国。
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汉旧仪》曰:“哀帝元寿二年,以丞相为大司徒。
”
掌丞天子,即辅弼皇帝;助理万机,即协助皇帝处理一切军政事务。
西汉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
此后东汉延续了这一官制,不设丞相,以司徒、太尉、司空为三公。
而这里之所以将丞相列为高于三公的存在,是因为身为汉末两大权臣的董卓和曹操都担任过此职《后汉书·百官志一》:“董卓自太尉进为相国,而司徒不省。
”《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一八九年)十一月,以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
相国和丞相大同小异,除了名字有别以外,相国的地位应该高于丞相。
《史记·萧相国世家》:“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可见相国高于丞相。
另外,整个汉朝,冠以相国这个称谓的只有萧何和董卓二人。
萧何是开国元勋,而董卓是亡国元凶,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董卓死的时候,官职应为相国兼太师。
《后汉书·百官志一》:“及建安末,曹公为丞相,郗虑为御史大夫,则罢三公官。
”《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二零八年)夏,六月,罢三公官,复置丞相、御史大夫。
癸巳(初九),以曹操为丞相。
操以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陈留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令河内司马朗为主簿,弟懿为文学掾,冀州主簿卢毓为法曹议令史。
”
二零八年六月,曹操废三公,置丞相和御史大夫,自己担任丞相一职。
御史大夫位次于丞相,等同于司空,后文会有介绍。
二二零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为丞相、魏王。
二二零年十二月,曹丕称帝后,东汉正式亡国。
丞相一职放在三国部分继续讲述。
二一一年,曹操还曾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丕是东汉唯一一个副丞相。
丞相府的官署属员(《后汉书·百官志一》:长史一人,千石。
掾属三十一人。
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
1.司直:《汉书·百官公卿表》:“(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三国职官表》(清朝洪饴孙所著):“司直,一人,比二千石。
(《魏官品》无,疑黄初以后不置。
)太祖为汉丞相时置。
”司直协助丞相纠察不法之事,官秩比两千石,是相府之中最高品级的官吏。
仅有韦晃一人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司直。
韦晃在二一八年和耿纪等人企图发动政变,事败后被曹操夷灭三族。
(《三国志·魏书一》)2.长史:上公、三公、丞相及各将军府皆有一名长史。
官秩为一千石,总掌府中各曹(曹可以理解为现在的部门)的事务。
《后汉书·百官志一》:“长史一人,千石。
本注曰:署诸曹事。
”
《通典》中说曹操有左、右长史各一名,我认为不可信。
史料中对此有详细记载的仅有《裴注三国志》一处:“世语曰:悌字孝威。
年二十二,以兖州从事为泰山太守。
初,太祖定冀州,以悌及东平王国为左右长史,后至中领军,并悉忠贞练事,为世吏表。
”这里的世语应该指已经失传的《魏晋世语》,从裴松之注解中所引用的一星半点来看,这部书史料价值不高。
不过,不排除曹操丞相府同时有两名长史的可能。
一八九年左右,何顒为相国董卓的长史。
二一一年,曹操西征马超之时,转陈矫为丞相长史。
曹操班师回到魏郡后,陈矫转为西曹属。
二一一年左右,国渊担任曹操丞相府的居府长史。
(《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命五官将丕留守邺,以奋武将军程昱参丕军事,门下督广陵徐宣为左护军,留统诸军,乐安国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
)居府即坐镇丞相府。
二一二年左右,徐奕担任曹操丞相府长史,替曹操坐镇西京长安。
《三国志·徐奕传》:“超破,军还。
时关中新服,未甚安,留奕为丞相长史,镇抚西京,西京称其威信。
”二一七年左右,徐奕还曾担任过留府长史。
《三国志·徐奕传》:“太祖征孙权(此处应该是指建安二十二年春,曹操在濡须口击败孙权一役),徙为留府长史。
”
二一三年左右,万潜、谢奂、袁霸可能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长史。
《裴注三国志·魏书一》:“魏书载公令曰:‘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
’”这里并没有明说是丞相长史,所以我并不是十分确定。
二一五年左右,杜袭担任曹操的丞相府长史。
二一九年,曹操以杜袭为留府长史,让杜袭带兵驻守关中。
留府即替丞相留守。
二一七年左右,王必担任曹操的丞相府长史。
王必在二一八年死于耿纪、韦晃之乱。
二一八年,曹操以辛毗为丞相府长史。
《三国志·辛毗传》:“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毗与曹休参之。
军还,为丞相长史。
”曹洪平下辩指二一八年,曹洪在下辨大破刘备的将领吴兰。
二二零年左右,吴质可能为曹操的丞相府长史。
《三国志·吴质传》:“东汉献帝延康元年曹丕即王位……而吴质仍为长史如故。
”没有明确说是丞相长史。
3.西曹掾:各公府之中皆有各曹掾吏。
西曹掾主管府中官吏的选用,官秩比四百石或比六百石。
《后汉书·百官志一》:“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
……西曹主府史署用。
”东、西曹掾又称徵事。
《三国志·崔琰传》:“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
”《汉仪注》:“徵事比六百石。
”
二零八年六月初九,曹操以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府西曹掾。
崔琰在二一一年被升为尚书,崔琰升为尚书之后,曹操废除了西曹一段时间。
《三国志·毛玠传》:“大军还邺,议所并省。
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
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
’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於东,月盛於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
”上文的“大军还邺”指二一一年,曹操击败韩遂、马超等人后回到邺县。
崔琰任间,陈矫曾短暂地担任过西曹属,卢毓担任过西曹议令史。
二一五年左右,郭谌担任曹操的丞相府西曹掾。
这个郭谌史书上记载甚少。
二一六年左右,丁仪担任曹操的丞相府西曹掾。
不久后,丁仪又被曹丕转为右刺奸掾。
丁仪卷入曹丕和曹植的争储斗争,在二一九年被曹丕所杀。
丁仪任西曹掾之时,蒋济曾担任过西曹属。
二一九年左右,魏讽担任曹操的丞相府西曹掾。
二一九年,魏讽因密谋叛乱而被曹丕所杀。
4.东曹掾:东曹掾有两个职责;监管武官,和负责两千石高官的升降和任免。
官秩比四百石或比六百石(同上)。
《后汉书·百官志一》:“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
”东、西曹掾位卑权重。
二零八年六月初九,曹操以司空(曹操在任丞相之前为司空)府东曹掾毛玠为丞相府东曹掾。
二一三年十一月,毛玠被升为魏国(此处的魏国还是汉朝的一个诸侯国,是曹操的封国)的尚书仆射。
毛玠担任东曹掾之时,司马懿曾担任过东曹属(东曹的副官)。
毛玠之后,何夔、徐宣相继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东曹掾。
二一七年左右,邢顒担任丞相府的东曹掾。
在邢顒担任东曹掾的时候,徐奕曾担任过东曹属。
二二零年之前,陈群曾以侍中的身份总管东、西曹。
《三国志·陈群传》:“群转为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
”5.主簿:主簿是黄阁(汉代丞相、太尉和汉以后的三公官署避用朱门,厅门涂黄色,以区别于天子)主簿的简称,负责辑录和审查府中各事。
《后汉书·百官志一》:“黄阁主簿录省众事。
”官秩应该和除了东、西曹以外的掾吏一样,为比三百石。
曹操丞相府的主簿应该有四名。
《三国职官表》:“主簿,四人,第七品,省录众事。
太祖为汉丞相时置。
(《贾逵传》有同僚三主簿,与逵为四人也。
)6.其余各曹掾属:《资治通鉴第六十四卷》胡三省注:“丞相府有户曹、贼曹、兵曹、铠曹、士曹掾、属各一人;兵、铠、士三曹,盖操所置也。
”《后汉书·百官志一》:“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
奏曹主奏议事。
辞曹主辞讼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货币、盐、铁事。
仓曹主仓谷事。
”
曹操的丞相府除东、西曹外,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还有五曹-户曹、兵曹、士曹、法曹、仓曹。
其中户曹主管户籍、祭祀和农桑。
士曹和兵曹一起主管军中事务。
士曹可能是负责征兵的。
《后汉书·百官志一》中说法曹是主管驿传(通过驿站来传递文书),但曹操的法曹应该是主管司法,类似上文的决曹。
仓曹则主管谷仓。
这七曹掾吏官秩皆为比三百石,属吏皆为比两百石,令史皆为百石。
二零八年到二二零年之间,卫臻为曹操丞相府的户曹掾。
二零八年左右,韩暨为曹操丞相府的士曹属(掾、属见前文,掾为正,属为副)。
二一一年到二二零年之间,郭淮曾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兵曹议令史。
二零八年六月初九,曹操以冀州主簿卢毓为丞相府的法曹议令史。
议令史应该是令史的一种,法曹议令史是法曹的下级官吏。
二一四年十二月,曹操以尚书郎高柔为丞相府的法曹掾。
二一九年,法曹更名为理曹。
二一九年左右,裴潜曾短时间内担任过丞相府的理曹掾。
二一一年左右,高柔曾担任曹操丞相府的仓曹属。
二一三年,高柔转任尚书郎。
高柔之后,二一六年之前,裴潜曾担任曹操丞相府的仓曹属,不久后裴潜被迁为代郡太守。
傅干曾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仓曹属,时间应该在二一六年和二一九年之间。
二一九年左右,刘廙为曹操丞相府的仓曹属。
高柔、裴潜、傅干、刘廙皆为仓曹属,可见仓曹无掾吏,只有属吏。
7.文学掾及丞相府其他掾属:司马懿曾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文学掾。
《资治通鉴》中胡三省注:“文学掾,汉郡曹有之,操于公府创置也。
”公府此前并无此职,只有郡中有此职,郡中的文学掾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学校,教授弟子,也兼管郡内教化、礼仪之事。
《晋书·帝纪第一》:“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
’帝惧而就职。
于是,使与太子游处。
”由此可见,曹操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的目的,多半是为了让司马懿教导世子曹丕。
司马懿之后,还有王观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文学掾。
除文学掾外,曹操的丞相府还有军谋掾贾洪、薛夏、隗禧、韩宣、令狐邵、荀纬、徐邈、沐并、田豫、牵招,军议掾高堂隆,右刺奸掾丁仪。
军谋掾、军议掾类似参军,右刺奸掾应该主纠察府中不法之事。
《后汉书·百官志一》:“外刺、刺奸,主罪法。
”8.参丞相军事:由曹操首创,简称参军,相当于曹操自己的高级军事参谋。
陈群、孙资、裴潜、张范、何夔、仲长统、卫臻、傅干、张承曾为曹操的参丞相军事。
二一二年,曹操以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参丞相军事。
同年,荀彧去世。
另外,魏国建国后(二一三年后),张承任参军祭酒。
参军祭酒和参军大同小异,官职后面加祭酒表明此人在这个官职上干了很长时间,《通典》:“魏常侍久次者为祭酒。
”此张承不是吴国名臣张昭的儿子张承。
《三国志·魏书十一》:“魏国初建,承以丞相参军祭酒领赵郡太守,政化大行。
太祖将西征,征承参军事,至长安,病卒。
”9.军师祭酒:无定员。
《三国志》和《晋书》中因避司马师讳,称为军祭酒。
祭酒如上文,久居官次者为祭酒,军师祭酒表明此人在军师一职上干了很长时间。
军师祭酒的地位应当高于参丞相军事。
《通典·魏官品》以军师祭酒为第五品,以参丞相军事为第七品。
担任过曹操丞相府军师祭酒的人有董昭、薛洪、董蒙、王选、袁涣、王朗、任籓、杜袭、王粲、傅巽、张承、郭嘉、张京、李义、杜夔、董芬。
这些人之中最出名的当然属郭嘉,其他像董昭、袁涣、王朗、杜袭、王粲等人也是曹操阵营中的重要谋士。
10.其他各种军师:中军师荀攸;前军师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军师华歆。
《通典·魏官品》中各种军师和军师祭酒一样,均为第五品。
二零七年,荀攸为司空府的中军师;曹操由司空改任丞相后,荀攸成为丞相府的中军师。
二
一三年,魏国(汉朝诸侯国)建国后,荀攸被升为魏国的尚书令。
二一一年左右,钟繇任丞相府的前军师。
二一三年,钟繇被升为魏国的相国。
《三国志·钟繇传》:“太祖征关中,得以为资,表繇为前军师。
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
”
二一一年左右,凉茂为丞相府的左军师。
二一三年,凉茂被升任为魏国的尚书仆射。
《三国志·魏书十一》:“文帝为五官将,茂以选为长史,迁左军师。
魏国初建,迁尚书仆射,后为中尉奉常。
”
二一一年左右,毛玠由东曹掾迁为右军师。
二一三年,毛玠升任魏国的尚书仆射。
二一三年左右,华歆曾短暂地担任过丞相府的军师。
同年,华歆被升任为魏国的御史大夫。
《三国志·华歆传》:“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
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
”11.司马:又称军司马。
《后汉书·百官志一》:“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
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
”司马应该有一定的兵权。
《通典·魏官品》以司马为第六品,低于各种军师,高于参军。
典韦之子典满曾担任曹操丞相府的司马。
曹丕称帝后(二二零年),以典满为都尉。
《三国志·魏书十八》:“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
”
二一三年之后,司马懿曾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司马。
《晋书·帝纪第一》:“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
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
迁为军司马。
”
12.门下督:公府门下的都督。
和司马类似,有一定的兵权。
邢颙曾担任过此职。
大司马:
这里的大司马并非三公之中的大司马,不等同于太尉,太尉的介绍见后文。
由于汉末三公没有实权,一些权臣不满足三公,所以又在三公之上加设了大司马。
(《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辛巳,以车骑将军李傕为大司马,在三公之右。
”)
一八九年九月十二日,献帝以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刘虞同时兼任幽州牧。
刘虞在一九三年兵败后被杀。
一九五年闰五月十一日,献帝以车骑将军李傕为大司马。
李傕在一九八年兵败后被杀。
一九六年八月初十,因张杨救驾有功,献帝以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
一九八年十一月,张杨被其部将杨丑所杀。
二一一年,刘备入蜀前夕,刘璋上表推荐刘备为大司马兼司隶校尉。
但当时曹操和刘备敌对,献帝在曹操手中,我估计曹操应该没批准吧。
二一九年七月,刘备攻占汉中之后,自封为汉
中王、大司马。
二.三公
从上文可以看出,太尉拥有考课武官的权力,并根据武官的表现,在年末的时候,奏请皇帝以进行赏罚。
另外太尉在郊祀(郊外祭祀天地)的时候,负责亚献(第二次向祭祀的对象敬酒);在大丧(皇帝、皇后、皇子的丧礼)的时候,负责在南郊向上天禀告死者的谥号。
此外太尉还要和其他二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规劝皇帝的过失。
一八八年五月,汉灵帝以永乐少府樊陵为太尉;仅过了一个月,樊陵就被罢免。
一八八年七月,灵帝以射声校尉马日磾为太尉。
一八九年五月,马日磾被免官;灵帝以幽州牧刘虞为太尉。
一八九年九月十二日,献帝(其实是董卓,当时董卓掌握大权)以太尉刘虞为大司马,董卓自封为太尉。
一八九年十一月,(献帝)以董卓为相国。
一八九年十二月,献帝以司徒黄琬为太尉。
一九零年二月,董卓以灾异(天灾异变)为由,罢免了太尉黄琬和司徒杨彪。
太尉主天,如果发生天灾,有司可以奏免太尉。
天灾如大雨、冰雹、日月食等。
司徒主人,国中如有大规模反叛,有司可以奏免司徒。
《韩诗外传·第八卷第十九章》:“三公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
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
故阴阳不和,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非常,则责司马。
山陵崩竭,川谷不流,五谷不植,草木不茂,则责之司空。
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则责之司徒。
故三公典其职,忧其分,举其辨,明其德,此三公之任也。
”这一制度废除于魏文帝时黄初二年。
《三国志·魏书二》:“戊辰晦,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
’”
一九零年二月,献帝(实际为董卓)以光禄勋赵谦为太尉。
一九一年七月,赵谦被免官,太常马日磾再度被任命为太尉。
一九二年七月十三日,马日磾被升为太傅。
一九一年八月,献帝以车骑将军皇甫嵩为太尉。
同年十二月,皇甫嵩被免职,以光禄大夫周忠为太尉。
一九三年六月,因天降冰雹,太尉周忠被免官,以太仆朱儁为太尉。
一九四年七月,发生日食,太尉朱儁被免官,以太常杨彪为太尉。
一九六年九月,曹操掌控献帝之后,太尉杨彪被免职。
十一月,以袁绍为太尉,袁绍耻于位居曹操之下(曹操自任为大将军),上表推辞没有接受。
一九七年,曹操遣孔融拜袁绍为大将军,以暂时缓和与袁绍之间的矛盾。
二零八年六月,献帝(实际曹操)废除了三公,以丞相、御史大夫代。
还是视为文官的好。
司徒:
《后汉书·百官志一》:“司徒,公一人。
本注曰:掌人民事。
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
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濯,大丧则掌奉安梓宫。
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
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
由上文可见,司徒主要掌管民生,兼管教化,以及建立礼制。
太尉拥有考课武官的权力,而司徒拥有考课地方官的权力。
年末的时候,司徒会奏请皇帝,以根据地方官的表现对地方官
进行赏罚。
此外,朝廷在郊外祭祀天地的时候,司徒要负责审查祭祀用的牲畜,以及检视祭器(祭祀用的器具)是否清洁;在大丧(皇帝、皇后、皇子的丧礼)的时候,司徒要负责看管梓宫(梓宫为皇帝、皇后、皇子以及个别重臣的棺材)。
司徒的前身为丞相。
西汉汉成帝年间,为了分化丞相的权力,汉成帝采取了大臣何武的建议,建立了三公制。
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让大司空、大司马和丞相并列,并称为三公;在三公制之前,御史大夫和大司马的地位都要低于丞相,受丞相节制。
《汉书·成帝纪第十》:“(绥和元年、公元前八年)夏四月,以大司马票骑将军为大司马,罢将军官。
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封为列侯。
益大司马、大司空奉如丞相。
”
公元前一年,汉哀帝元寿二年,又改丞相为大司徒。
东汉光武复国之后,延续了大司徒、大司马和大司空的三公制度。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三公又更名为司徒、太尉和司空。
董卓任相国期间,司徒仍旧存在。
二零八年,曹操废除了三公制,改设丞相和御史大夫。
曹丕称帝后(黄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又改丞相为司徒,并恢复了三公制。
最后再提一下,汉末的上公和三公九卿都是有名无实,手上并没有多少的权力。
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轮流着独揽大权。
汉末,虽然外戚和宦官集团相继倒台,但权臣董卓、李傕、曹操等人又相继掌控大权,官吏的任免和升降全在他们的一念之间。
此外,东汉时期,三台(尚书台、御史台、谒者台)的权力逐渐加重,也在另一方面削弱了上公、三公们的权力。
一八八年九月,司徒许相被罢官,灵帝以司空丁宫为司徒。
许相是十常侍的党羽。
一八九年七月,司徒丁宫被罢官。
一八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献帝(实际为董卓)以豫州牧黄琬为司徒。
一八九年十二月,献帝(还是董卓)以司徒黄琬为太尉,以司空杨彪为司徒。
一九零年二月,司徒杨彪和太尉黄琬被免官(见上文太尉部分),献帝以太仆王允为司徒。
一九二年六月,司徒王允被李傕等人所杀。
一九二年六月,献帝(此时李傕等人掌权)以前将军赵谦为司徒。
同年九月,赵谦被罢官。
一九二年九月,献帝以司空淳于嘉为司徒。
一九四年十二月,淳于嘉被罢免。
一九四年十二月,献帝以卫尉赵温为司徒。
一九五年左右,赵温因触怒李傕而被免官,淳于嘉复为司徒。
一九六年九月,曹操进入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罢免了司徒淳于嘉,再度起用赵温为司徒。
《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九月,司徒淳于嘉、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皆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