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王侯制度及官职列表
西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西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西汉官制大都沿袭秦朝而略有更异。
中央官最大的变化是内朝的形成,地方官最显著的特点是分封的王国与郡县并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希望大家喜欢!西汉官制之中央官中央最高职位仍是三公。
西汉丞相,又称相国。
汉哀帝的时候改名大司徒。
汉初丞相多是功臣出身,位望甚隆,有所陈请,皇帝无不允从。
朝中大政也多出于丞相。
丞相之下有主计,一称计相,负责郡国上计。
上计是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年治状的一种制度。
治状包括郡国一年租赋、刑狱、选举等情况。
朝廷根据治状对地方官进行考核,有功者受奖,有过者受罚。
相府属吏有长史、司直及诸曹掾〔yuan院〕属。
长史是属吏的首领。
司直负责纠察违法官吏。
诸曹是按各种行政职能而分立的办事部门。
有西曹、东曹、奏曹、议曹、仓曹等,分管官吏任免、郡国事务、章奏谋议、征集租谷等事。
掾属是各曹的办事官,掾高于属。
汉武帝以后,丞相权力下降,真正行使相权的是大将军大司马领尚书事。
太尉汉初不常设置,汉武帝时候将其省革。
大将军本是武官,负责领兵征战。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卫青、霍去病征伐匈奴有功,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piao票〕骑将军。
武帝死后,外戚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从此,大司马成为事实上的执政。
到汉哀帝的时候,大司马更出大司徒之上,王莽即以此职夺取西汉政权。
大司马带将军称号则有部曲。
部曲是军事编制,即大将军营有五部,每部设一校尉;部下为曲,每曲设一军候。
大司马领尚书事又开府置属吏。
属吏有长史、司直、掾、史、功曹、议曹、门下吏、主簿、令史等。
御史大夫在汉初变化不大,汉成帝时更名大司空。
御史大夫之下仍设丞、中丞,职务与秦朝相同。
御史中丞在汉朝又称中执法。
自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后,御史中丞也一度改名御史长史,为兰台主官,而大司空就不再负有监察百官的责任。
御史中丞领侍御史15人,负责宫内、殿中执法,举劾百官的非法和违失行为。
又有皇帝委以特殊任务的御史,如派往军队的称监军御史,出巡治理重大刑狱的称绣衣御史或直指绣衣使者,皇帝斋戒时持书而侍的称治书御史。
汉朝官职,文官,武官分开,并从大到小排列!!详细!
汉朝官职,文官,武官分开,并从大到小排列!!详细!汉朝将军位一品大将军 (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六品和戎护军、殄虏护军 (以上为杂号护军)两汉时期的将军名号1、西汉将军名号:注:以下人物名录不完全,作参考用1)大将军:地位崇高,位上公,武帝后大将军同为大司马。
汉朝侯爵等级和封号
汉朝侯爵等级和封号
汉朝的侯爵分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此二十等爵皆可世袭。
扩展资料:
汉朝时的沿革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
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时诛伐殆尽。
此后王爵仅皇族可得。
早期的诸侯王国大者列郡数十,小的也有数郡,皆由诸侯王自治其国,汉廷仅为之置太傅而已,其余丞相、内史、中尉、御史大夫之类皆王自置。
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下推恩令、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制,诸王仅得食本国租税,不得预国政。
尽废内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仆等与汉朝设置相同的官称,改丞相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
自此王国与列郡无异。
东汉王国制度与西汉后期一致,国与郡等,唯改太守为相、都尉为中尉,另置傅领王府事。
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
列侯封地称国。
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治府事。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东汉侯制与西汉无别,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东汉末年,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置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
以当时蜀、吴两国所辖邑名封之,受爵者无从收取租税,开后世虚封先河。
汉朝官员级别及俸禄
第一种版本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
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
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
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
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
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
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
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
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汉朝主要官员品级一览,看文学家东方朔、史学家司马迁各为几品?
汉朝主要官员品级⼀览,看⽂学家东⽅朔、史学家司马迁各为⼏品?汉朝是继秦朝以后⼜⼀个⼤⼀统的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
秦朝时期虽然就创⽴了三公九卿制度,但是其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实⾏。
到了汉朝,封建君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基础上进⾏适应性变更和完善,使得汉朝的官制更加符合当时的统治和政治环境,下⾯让我们⼀起了解下汉朝各品级主要官员吧。
⼀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九卿:太常,光禄勋,⼤鸿胪,宗正,卫尉,太仆,廷尉,⼤司农,少府⼆品三辅: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品中⼤夫令,中书令,⼤尚书,尚书郎,⼤长秋,侍郎,执⾦吾,将作⼤匠,郡守,国相,光禄⼤夫,⼤理少卿,都尉,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副校尉,中常侍,散骑常侍,⽻林中郎将,侍中,左、右中郎将,五官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四品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太中⼤夫,卫尉丞,丞相长史,太常丞,光禄丞,少府丞,尚书令,宫殿掖门司马,太仆丞,宗正丞,⼤司农丞,车郎将,户郎将,骑郎将五品黄门侍郎,符节令,庶⼦,中庶⼦,给事黄门侍郎,军师,丞相征事,礼官⼤夫,侍御史,御史员,赞飨,太史令,太乐令,太祝令,太宰令,太⼘令,太医令,左都侯,郡史,长史,⾷监,祭酒,博⼠,中散⼤夫,谏议⼤夫,议郎,谒者,常侍谒者,公车司令,南宫卫⼠令,北宫卫⼠令,右都侯,考⼯令,尚书仆射(即左、右仆射)中郎六品从事中郎,县令七品左长史,右长史,参军,侍御史,丞相史,东、西曹掾,⽂学掾,中书郎,太常掾,太史丞,太⼘丞,太医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宰丞,校长,给事谒者,尚书丞⼋品史令,监丞,丞相少史,县尉,县丞九品侍诏,明堂丞,灵台丞,县史东⽅朔是西汉时期著名⽂学家,性格诙谐,思路敏捷。
其上书⾃荐,后⼜任常侍郎、太中⼤夫等职,但其并得汉武帝赏识,东⽅朔终其⼀⾝最⾼职务为太中⼤夫(四品官职)。
虽然⼀⽣官职都较低,但是其后半⽣以近侍的⾝份与汉武帝君⾂相伴多年,对汉武帝的⾏为处世产⽣了⼀定影响。
有人总问:关羽的汉寿亭侯,是多大的爵位?概述东汉爵位体系
有人总问:关羽的汉寿亭侯,是多大的爵位?概述东汉爵位体系有人总问:关羽的汉寿亭侯,到底是多大的爵位?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了解三国历史,今天就在这里概述一下东汉的爵位体系。
东汉的爵位体系大致如下:王爵、公爵(有县公、乡公之分)。
这两个爵位不以战功为前提。
侯爵(县侯、都乡侯、乡侯、都亭侯、亭侯、关内侯之分),受此爵位,以战功为前提。
王爵、公爵的赐予,不以战功为前提。
一、王爵(概述)。
王爵是政治待遇仅次于皇帝的、只赐予皇子、皇兄弟的、有封地的(以封地为食邑)、可以在封地建国并可以世袭的封地内最高统治者。
王爵以郡(一郡或数郡)、县(一县或数县设置新郡)为封地,以郡冠名,封地称王国。
王国的政务机构和官员体制,与朝廷基本相同,具备国家和朝廷的所有职能,是国家和朝廷的缩小版。
王爵因封地大小、离都城远近,有不同的级别,封地越多、离都城越近,级别越高。
以汉末时期的王爵为例,最高级别的王爵,封地可达到数郡、十数郡,面积可以超过一个州,但只能以郡冠名王爵,不能以州冠名王爵。
如曹操的魏王,约有十郡之地,面积超过了整个冀州,但只能以魏郡(冀州下辖郡)冠名称魏王,不能以州冠名称冀州王。
刘备自封的汉中王,顶峰时期,约有近二十郡之地,面积含盖整个益州、大部荆州,但只能以汉中郡(益州下辖郡)冠名称汉中王,不能以州冠名称益州王或荆州王。
孙权的吴王,约有十余郡之地,面积含盖大部扬州、部分交州,但只能以吴郡(扬州下辖郡)冠名称吴王,不能以州冠名称扬州王。
一般王爵的封地为一郡,低级别的王爵封地也有数个县(新置郡),最低级别的王爵封地为一个县(改为郡)。
东汉时期,异姓被赐封王爵的只有曹操一人。
刘备的汉中王是自封的,孙权的吴王不是东汉的王爵,是魏文帝曹丕赐封的,是魏帝国的王爵。
东汉时期,异姓被赐封王爵的只有曹操一人。
二、公爵(概述)。
公爵是政治待遇次于王爵的、有封地的(以封地为食邑)、可以在封地建国(乡公不可建国)并可以世袭的封地内最高统治者。
汉代官秩——精选推荐
汉代官秩汉代官职表 三公:1、丞相(掌管全国的行政)——(又称:国相、太师、大司徒、司徒) 2、太尉(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又称:大司马、太傅、大将军) 3、御史大夫(监察官)——(又称:大司空、太保) 九卿:1、奉常(掌国之礼仪)(又称:太常) 2、光禄勋(掌帝之待从)(又称:郎中令) 3、卫尉(掌帝之警卫) 4、太仆(掌国之车马) 5、廷尉(掌国之刑狱)(又称:大理) 6、大鸿胪(掌国之外事、外交)(又称:典客、大行令) 7、宗正(监督帝之亲属) 8、大司农(掌国之财政、农业)(又称:治粟内史) 9、少府(理帝之私人财务) 列于九卿: 执金吾(又称:中尉)(掌管京师治安) 将作大匠(又称将作少府)(掌管宫廷土木建筑) 以上三公九卿的名号在秦汉间沿用。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
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
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
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西汉中央官职(三公九卿)
引用西汉中央官职百官之首,辅佐人主,万石,金印紫绶——丞相(建陵侯卫绾、魏其侯窦婴、柏至侯许昌、武安侯田蚡、平棘侯薛泽、平津侯公孙弘、乐安侯李蔡、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牧丘侯石庆、葛绎侯公孙贺、彭城侯刘屈氂、富民侯车千秋)最高武臣,万石,金印紫绶——太尉(武安侯田蚡)掌管监察,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韩安国、暴胜之)助丞相检举不法,比二千石——司直(田仁)丞相僚属之长,千石——长史(朱买臣)太尉僚属之长,千石——长史御史大夫僚属,千石——丞(2人),一人为御史中丞,领侍御史15人。
负责宗庙、礼仪、典章、文教——太常(卿)——中二千石负责外事,中二千石,银印青绶——大行(卿)(王恢)中二千石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
丞六百石掌管司法——廷尉(卿)(张汤)中二千石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
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
掌管租税——治粟内史(卿)中二千石掌管皇帝车马、出行,管理皇家马场——太仆(卿)(公孙贺、公孙敬声)中二千石负责都城治安——中尉(卿)中二千石负责禁中侍卫——卫尉(卿)——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
卫士三丞。
又诸屯卫候、司马二十二官皆属焉。
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
中二千石,丞六百石。
山川海池之利——少府(卿)中二千石负责皇帝扈从——郎中令(卿)中二千石郎中令属官,比二千石——中大夫/光禄大夫(朱买臣)郎中令属官,比千石,掌议论——太中大夫(李息、卫青)郎中令属官,比八百石——谏大夫皇帝侍从——郎(司马相如、张骞)、骑郎(公孙敖)、郎中(比三百石)(主父偃、徐乐、严安)、侍中(卫青)、常侍(东方朔)、武骑常侍(司马相如)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掌管工程营建——将作少府——秩二千石负责侯国事务——主爵都尉(位同九卿,后改为右扶风)(汲黯)——秩二千石京畿事务——右内史(位同九卿,后改为左冯翊)(汲黯)——秩二千石京畿事务——左内史(位同九卿,后改为京兆尹)——秩二千石负责上林苑——水衡都尉(江充)——秩二千石有五丞。
汉代诸侯王列表
汉代诸侯王列表一、汉代诸侯王的背景和定义1.1 汉代的政治格局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地方分封。
在汉代,中央政府拥有绝对权力,但为了巩固统治,同时也给予一些地方势力一定的自治权,这就是封建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种制度下的地方势力由诸侯王统治。
1.2 诸侯王的定义诸侯王是指被封于一定地区,治理其领地,并向中央政府效忠的地方领导人。
他们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特权,但同时也受到中央政府的监督和控制。
二、汉代的诸侯王列表2.1 关于汉代诸侯王的记录我们可以从史书中获得一份详细的汉代诸侯王列表。
这些史书主要包括《史记》、《汉书》等,它们对于汉代的历史有着重要的记载和研究价值。
2.2 汉代的诸侯王数量据记载,汉代的诸侯王相当众多,数量庞大。
他们分布在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根据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总结出汉代诸侯王的列表,并初步了解他们的分布和身份。
三、汉代诸侯王的分布和族裔3.1 诸侯王的分布汉代诸侯王分布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部地区。
北方的诸侯王多为匈奴和少数民族的领导人,中部地区的诸侯王则主要为汉族人。
3.2 族裔对诸侯王的影响诸侯王的族裔对其地位和权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汉代的地方领导人,诸侯王所代表的族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和地位。
在政治上,汉族的诸侯王更倾向于支持中央政权,而少数民族的诸侯王则更容易产生独立倾向。
四、汉代诸侯王的权力和特权4.1 诸侯王的政治权力汉代诸侯王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力,他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自主政务,包括土地分配、法律制定、税收征收等。
虽然他们需要向中央政府效忠,但在地方政治中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4.2 诸侯王的经济特权作为地方领导人,诸侯王还享有一定的经济特权。
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和产业,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通过税收等方式获取经济收益。
五、汉代诸侯王的兴衰原因分析5.1 中央政府的压制尽管诸侯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汉朝中央政府始终保持着对他们的控制。
汉朝侯爵管理制度
汉朝侯爵管理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侯爵制度是汉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侯爵制度在汉朝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政治、军事以及地方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详细描述汉朝的侯爵管理制度,包括侯爵的产生、职责和特权,以及侯爵制度在汉朝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侯爵制度的起源汉朝的侯爵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
在古代,国家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将领地分封给亲信的臣下,以便其听命于自己,同时也使这些臣下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养活自己的家族和部下。
这种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达到鼎盛,后来逐渐形成了封建制度。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
但在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恢复了封建制度。
他将曾经参加反秦的功臣分封为诸侯王,他们作为汉朝的重要支持者和帮手,被赋予了相当大的政治权力和官方地位。
这些分封给诸侯王的领地称为封邑,其统治者称为诸侯。
汉高祖重建的侯爵制度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复辟,标志着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复兴。
侯爵的产生汉朝的侯爵通常由皇帝赐予功臣或忠良之人,以示赏赐和封赏的意义。
这种封爵通常是以封地或封号的方式进行,授予给军功卓著、对汉朝有重大贡献者。
在汉朝的封爵体系中,侯爵是较高一级的爵位,比如魏王、郑侯等。
封爵的对象包括了勋功卓著的将领、忠诚无私的大臣以及对外交有贡献的人士。
此外,一些皇室的亲属也可以获得侯爵的封爵,比如公主的儿子、姬姓的后代等。
这些人得到侯爵的封爵,既是对他们血统的尊崇,也是希望他们能成为皇室忠诚的支持者,以增强皇室的实力和影响。
侯爵的职责和特权侯爵在汉朝的政治制度中享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侯爵的职责主要包括管理封地和封臣,参与朝廷事务和征战等。
在封地管理方面,侯爵有权利管辖自己的封邑,并要向朝廷纳税和交纳贡品。
侯爵也有义务保卫自己的封地,参加朝廷组织的征战和抵御外敌的战争。
此外,侯爵还负有祭祀先祖和管理封臣的责任,要确保自己的封地能够安定和兴旺。
汉代官员等级排名,汉代官员等级排名
汉代官员等级排名,汉代官员等级排名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
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 *** 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汉朝中央制度
汉朝中央制度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其中央制度建设非常完善。
汉朝中央制度包括了皇
帝制度、官制、法律制度、财政制度等多个方面,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一、皇帝制度
汉朝皇帝制度继承了秦朝的王权专制,但在处理朝政方面较秦朝更为明智,政治上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汉朝的皇帝继承制度基于儒家思想,认为后代奉行先祖的德行
和政策,可以使王朝的延续更加安全和稳定。
同时,汉朝皇帝设立了太子、皇后、皇后母
及贵族世袭制度,加强了内部维护力量。
二、官制
汉朝官制为三品九卿制,即上中下三品九个卿,分别为太尉、司徒、司空、太仆、大
司马、少傅、少府、大理及中书令。
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继承自西周的师长制,通过科举选
拔最优秀的士子,一些高层官员可以通过世袭获得官职,提高了国家行政的稳定性。
三、法律制度
汉朝法律制度比较完备,分别制定了《律》、《疏》、《略》三部法律,规范了社会
秩序,加强了国家管理能力。
汉朝还将法律和德行紧密结合,大力推崇儒家思想中的“仁
义礼智信”,并将其融入到法律当中。
四、财政制度
在财政制度方面,汉朝实行吕氏新制,即中央由三公管理财政,地方由三长管理财政。
同时,汉朝还开采了大量矿产资源并建立了盐铁官营制度,这些措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上就是汉朝中央制度的简要介绍,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官制、法律制度和财政制度的
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历史上中国的中央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
治制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汉代官员俸禄等级
汉代官员俸禄等级
汉代官员俸禄等级分为九品,从上到下依次分为:太尉、大司徒、大司马、司空、司徒、司马、侯、伯、子。
太尉是最高的官职,主管各种政教事务,其俸禄最高,享受太尉
特权。
汉武帝实行三公九卿制,太尉为其中之一,而此任期无固定年限,到了适当的时候,朝廷可以随时开除或罢免。
大司徒是二等官职,他在全国管理政务,负责法令的实施和犯罪
的惩处。
他还管理测量、建筑和水文工程等,并特别负责科举考试的
准备工作。
大司马是三等官职,主要负责全国的军事行动,包括执行巡抚官
和乘骑官的管理,也包括检阅军事报告和文件,以及军队的调动。
司空则是四等官职,主要负责管理农业、各种收费、统计土地情
况和全国的地税。
他还负责各省农作物的计算和管理,以及检查各种
水利、林业和物资。
司徒是五等官职,负责处理组织改革、宗教信仰、教育活动、国
防行动、官员任免、掌管财政收支和管理官府的事务等。
司马是六等官职,负责全国派遣官员改组郡县,对师政、重整各
种体制、改变文教以及实施保护、整顿和维系社会次序等各项重任。
侯是七等官职,负责调查统计国家赋税,安排城镇、宗庙、国学
院建筑等事宜。
伯是八等官职,负责处理人口调查、水利问题、安置分派及就业
服务等问题。
子是九等官职,负责财务预算、破军考古、水文工程和礼仪活动等。
总的来说,官员的俸禄等级以太尉、大司徒、大司马、司空、司徒、司马、侯、伯、子的等级为序,从高到低,每一等级之间的差距
相当明显。
汉朝官职——精选推荐
汉朝官职汉朝官职汉朝将军位⼀品⼤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抚军⼤将军、中军⼤将军、上军⼤将军、镇军⼤将军、国⼤将军、南中⼤将军(以上为⼆品⼤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将军。
以上为四征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威将军、⼴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戊⼰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六品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护军都尉护军都尉,执掌军政,统领诸将。
中国汉代的官职及汉代区域行政划分
中国汉代的官职及汉代区域行政划分汉代是三公九卿制度:一,三公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
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
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
大汉地方官职
大汉地方官职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大汉地方官职,希望能帮到你。
大汉地方官职西汉仿秦制,皇帝之下,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或称相国,丞相一人或两人(左右丞相);次于丞相的有太尉与御史大夫,分掌军政与监察。
后丞相又改称大司徒,太尉又称大司马,御史又改称大司空,合称三公,三公之上有上公(太师、太傅、太保),为荣誉职,不常置。
三公之下,分设九卿,总管庶政,又有九卿以外的列卿宫官,与尚书台。
在汉之后的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演化中都有所体现。
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开创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制度。
西汉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司马、大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外朝官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一、丞相(相国、大司徒)丞相,秩万石,月俸六万钱,率以列侯出任。
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公孙弘为丞相,因其无爵,封为平津侯。
从此之后,凡平民拜相者必封侯。
萧何丞相,又称相国。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有左右。
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
有两长史,秩千石。
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刘邦为汉王(前206年),即以萧何为丞相,汉王二年(前205年)派曹参以假左丞相的名义镇守关中。
《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十一年(前196年),“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率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曹参继任相国。
五年(前190年)曹参去世,废相国而分置左、右丞相。
文帝二年(前178年),再改丞相为一人。
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
以刘屈牦为左丞相,分丞相长史为两府。
此举可能是打算重新设置右丞相,但之后并没有设置,左丞相一职也恢复为丞相。
西汉之封爵
西汉之封爵西汉之封爵西汉之封爵汉之官制率本于秦,而汉复有封爵,其制亦自秦沿袭而来。
《百官表》:爵一级,日公士。
二,上造。
三,替袅。
四,不更。
五,大夫。
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
八,公乘。
九,五大夫。
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
十二,左更。
十三,中更。
十四,右更。
十五,少上造。
十六,大上造。
十七,驰车庶长。
十八,大庶长。
十九,关内侯。
二十,彻侯。
皆秦制。
《续志》刘昭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曰:古者天子寄军政于六卿,居则以田,警则以战。
秦依古制,其在军赐爵为等级,其帅人皆更卒也。
有功赐爵,则在军吏之例。
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
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
一爵日公士者,步卒之有爵为公299士者。
二爵日上造,造成也,古者成士升于司徒,日造士,虽依此名,皆步卒也。
三爵日替衰,御驰马者。
要衰,古之名马也。
驾驯者,其形似替,故日替衰也。
四爵曰不更,不更者,为车右,不复与凡更卒同也。
五爵曰大夫,大夫者,在车左者也。
六爵以上至九爵为五大夫,皆军吏也。
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者,得贯与子若同产。
公乘者,军吏之爵最高者也,虽非临战,得公卒车,故曰公乘也。
芝澡髦壮璧麦攀龙卢十爵左庶长以上至大庶长皆卿大夫,皆军将也。
所将皆庶人更卒也。
故以庶更为名。
大庶长,即大将军也。
左右庶长,即左右偏裨将军也。
盖商鞍变贵族世袭之封建为军国,即观其二十等爵而可知矣。
《韩非子》: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
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据此,则里魁亭长所谓少吏,殆多由爵士任之。
而爵则由军功来,此与朝廷以军功封侯,非封侯不得为垂相,皆可见其时一切政制,乃初由封建贵族进而为军国组织之一种遗影也。
高祖诏县三老勿复摇戍,是乡三老以下,仍不免戍役。
又文帝时,晃错言五大夫乃得复一人。
岂第九级爵略当于县三老乎。
要之汉初封侯,率由军功,其地方吏亦与军爵相通,未脱秦人以军制国之遗意。
自武帝后而此冈亦变,因并附于此,见汉政先后不同之一端焉。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侯国官制_以东汉郡属侯国为中心_郭俊然
( 5) 大行,实物有封 泥“载 国 大 行”[16]102 。文 献不见有载 国,而《史 记 · 高 祖 功 臣 侯 者 年 表 》载 有“戴侯胜”[13]卷18 。陈直认为: “今《史记》《汉书》 二表并作戴,《史记》索隐 音 再,则 音 不 误 而 字 误 也。”[17]70其言当是。《汉书·景帝纪》载: “( 景帝) 二年春二月,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 奏谥、诔、策。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 谥、诔、策。”晋灼注言: “《礼》有大行人、小行人,主 谥官,故以此名之。”臣瓒注言: “大行是官名,掌九 仪之制以宾诸侯者。”师古注言: “大行令者,本名 行人,即典客之属官也,后改曰大行令。故事之尊 重者遣大鸿胪,而轻贱者遣大行也。”[1]卷5 据此,正 如周明泰所言: “此以侯国而有‘大行令’,未能详 其姑,或其属有归义蛮夷邪?”[16]107 此侯国大行当 是管理侯国之内少数民族之官。
( 2) 国尉,东汉两汉皆有设置。实物有西汉印 章“揤 裴 国 尉 ”[11]卷二、十一 ,西 汉 封 泥 “弋 阳 国 尉”[6]136 ,东汉印章“蔡 阳 国 尉”“復 阳 国 尉”“和 善 国 尉”“鸿 信 国 尉 ”[4]153-154 ,东 汉 封 泥“固 始 国 尉”[6]152“山桑国尉”[6]163“宋公国尉”[6]169“吴房国 尉”[6]75“细阳 国 尉 ”[6]177“新 蔡 国 尉 ”[6]179“征 羌 国 尉”[6]195 。考之文献,秦有“国 尉”,《史 记· 白 起 列 传》载: “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 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 尉。”[13]卷73 而汉有太尉,不闻有国尉。前述尹湾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王侯制度及官职列表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
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
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
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
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
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
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
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
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
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
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
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
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
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
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
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
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
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
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
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
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
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不适合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
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
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
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
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
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
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
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
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
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
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
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
后周时更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
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
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
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
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
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
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
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官职: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
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
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
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
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
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
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
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
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
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
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