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家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学思想十分丰富。

他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反对把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主张在博学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学思并用。

他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结合起来,学生要"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仁,即"爱人",孔子编著了《春秋》、《诗经》、《尚书》等著作,并整理了后世著名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授学生的教材。

孔子的言论收集在其弟子所编的《论语》里。

毕达哥拉斯
(572 BC—497 BC)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最早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的,是生活在2500年前的毕达哥拉斯。

在哲学上,毕达哥拉斯主张“唯数论”,即数是万物的本源。

在教育上,毕达哥拉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不断约束自己、净化灵魂、尊重权威、服务于贵族政体的政权的人。

在科学上,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将自然数区分为奇数、偶数、素数、完全数、平方数、三角数和五角数等。

在几何科学上,毕达哥拉斯学派证明了“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的论断;研究了黄金分割;发现了正五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作法;还证明了正多面体只有五种——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

出身于雕刻匠和助产士家庭,他坚决拥护氏族贵族寡头的专制统治,反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共和国制度,由于他与奴隶主贵族派勾结,70岁时,被法庭判处死刑。

他聚徒讲学,常踯躅于雅典的街头巷尾,与任何愿意向他请教的人讨论各种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问题。

先后私人讲学20多年。


张培养有"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的人,才能治理国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有完美道德的人。

因此,他特别重视青年的道德修养,提出了知识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的教育理论问题。

他在辩论中常运用所谓苏格拉底问答法,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思索,寻求结论。

后来西方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法,就来源于苏格拉底教学法。

德谟克利特
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古代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古代进步教育家。

他出生在希腊北部阿布德拉城的一个富商家庭里。

他特别关心的是工商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年轻时为了追求知识而四处游历,曾到过小亚细亚、波斯、印度,并在埃及住了五年;最后长期住在雅典。

远游使他获得渊博的知识。

他学习和研究过神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伦理学、文学等,成为“博学之人”。

马克思和思格斯称他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以原子论为理论础来说明一切自然、社会和心理现象。

他肯定教育的作用。

他说:“天性与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后者可以改化人……创造第二天性。

”这就是说,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他还谈到教育与人的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承认人生来具有一定的天赋,但只有某天赋并不能决定这个人就一定能成为—个有才智的人,必须在具有天赋的条件下再给以适当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增长才智,使人“聪明”起来。

所以,他说:“适当的教育和天然禀赋…才能‟教会人思想。

”在教育史上,德谟克里特是最早提出教育必须遵循与适应自然的人。

他认为,人们可以“模仿自然”,从自然界中学许多知识。

德谟克里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

他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谋求幸福,而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感官享乐而在于心神宁静。

因此理性发达的人自然达到幸福的境界。

他指出,人的幸福不是神之所。

神并不存在。

在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问题上,他认为:“很好地思想”、“很好地说话”、“很好地行动”是每一个人应具备的三品德。

其中,最重要的是“很好地行动”。

他说,“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

”那些“一切都靠一张嘴来做而丝毫不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

德谟克里特主张用说服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反对用强制的办法。

他认为“用鼓励和说服的语言来造成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比用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

……说服而尽义务的人,似乎不论私下或公开都不会做什么坏事。

”在他看来,只有运用说服的方法,儿童才能分清是非,进而在实际锻炼逐步形成优秀的品德。

“学习只有在劳动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极好的东西。

他警告要避免坏的榜样。

他把练习提到德育的首位,要求人们“经常劳动,因为习惯于劳动,才能使劳动更加容易。

”很清楚,德谟克里特阐述了劳动在教育中的巨大意义。

德谟克里特也谈到学习方法问题。

他认为,勤奋出智慧。

因此,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努力学习,勤于思考。

柏拉图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

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

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早年学习过音乐、诗、绘画和哲学。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他离开雅典,到处游历。

40岁时,他在雅典附近的体育馆里办了一个学园"阿加德米",收徒讲学。

他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两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

他希望建立一个由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社会集团各按其本性而尽职的理想社会。

教育应为建立和巩固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服务。

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理想国"中的第一、第二等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

他提出儿童3岁前应在家受教育;3-6岁进入国立儿童院;7-17岁进国立初等学校;18-20岁受专门训练;期满后大部分人经考核终生服役;少数优异者再学10年,经考核任国家官吏;其中的更少数特优者再学习辩证法,至35岁成为哲学家。

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法律篇》、《沙米底斯篇》、《美诺篇》、《蒂迈欧篇》等。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

柏拉图的学生。

曾任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

创建吕克昂学院。

他的学派称为逍遥学派。

他认为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植物性、动物性和理性,与之相对应的是体育、德育与智育。

而教育的目的是使三方面和谐发展。

他提出教育是公共事业而非属私人。

他首次提出按年龄分阶段教育的思想。

研究了不同阶段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步骤。

他认为:(1)7岁前为家庭教育和游戏;(2)7-14岁应进学校,学习读写、体育、音乐、绘画;(3)14-21岁智育阶段,学习各种知识。

他认为男女本性不同,不可受同样教育。

他的教育观点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其主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诗学》等。

蒙田
1533一1592)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人文主义者、著名的散文家。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文》三卷,其中论述教育、学校和教师的文章有《论学究气》和《论儿童的教育》等。

蒙田对当时流行的狭隘人文主义教育进行了嘲讽和批判,他指责学究气的人文主义者以空洞的。

针对极端形式主义的烦琐的教学方法,蒙田提出了许多值得予以重视的意见。

他希望教师改变像漏斗灌东西似的教学方法,而应当按照儿童的能力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不应当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话,而且也应允许学生有讲话的机会,教师应当让学生说出学过的东西,并理解它的意义和实质。

他还希望教师让学生谨慎地吸取一切东西,而不相信只凭权威树立或者未经考察的东西,认为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因而也寻找不到什么。

他说,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一个目的,即“培养儿童完美的判断能力”。

他的结论是“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

蒙田这些教育观点对后来的洛克和卢梭有很大影响。

杜威
1859-1952)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生于杂货商人家庭。

毕业于佛蒙特大学,后获博士学位。

先后任哲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和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以及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美国哲学学会会长、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人民座谈会主席、独立政治行动联盟主席。

他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以人性论和庸俗进化论为核心的社会学和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三大理论基础之上的,由此他提出教育的本质的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并且以其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主张来论证这些观点。

他还提出"教育无目的"主张,认为教育只是一种过程,除了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或者说只有"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即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

至于教学,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基本原则,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领域,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他的全部教学理论中有许多不科学的论述,曾一度使美国的教育质量下降了,但其中针对传统学校中死板教学的种种弊病,提出了不少合理的见解。

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和课程》、《逻辑理论研究》、《我们怎样思维》、《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和社会秩序》等。

布鲁纳
(Jerome Seymorr,Bruner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15年10月1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972-1978年,布鲁纳任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

1978年退休回国。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适合性》等。

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

布鲁纳强调说,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境的机会。

”他还强调说:“如果我们要展望对学校来说什么是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就得问怎样训练几代儿童去发现问题,去寻找问题。


奥尔夫
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为“元素性”音乐教育观。

奥尔夫强调,音乐教育应直接诉诸于感性,发展和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他还主张,儿童应先学会音乐,再学会识谱。

“音乐育人”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又一组成部分。

他的教育体系特点为:一、融歌、舞、说、奏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

二、突出音乐要素---节奏的训练。

三、兴性教学。

四、发展创造性。

奥尔夫著作有《学校音乐教材》。

音乐作曲有:《布那纳姑娘》《月亮》《聪明的女人》等。

铃木镇一
(1898-1998)生于日本名古屋市,父亲曾经创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小提琴厂。

铃木镇一在东京完成学业后,留学德国柏林,跟随卡尔·克林格尔教授学习小提琴演奏8年。

1928年与妻子回到日本,开始演出和教学活动。

与三个兄弟组建铃木四重奏乐队之后,他发现了年龄幼小的儿童都具有学习潜力,随后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才能教育研究会”(Talen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铃木镇一主张通过儿童早年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个性优雅、才能卓越、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他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教育革命。

洪堡
(1767-1835)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

主要的教育思想是:对人进行完全人的教育,人人都应受教育;主张把教育分成三级:初等教育、学校教育(即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教学内容多样,以语言和想象为教学手段。

在洪堡任普鲁士教育厅厅长期间,制定了学制、课程、教学法等方面和一系列改革方针。

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大学的教学应当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

洪堡的主要著作:《关于人的教育理论》、《柯尼斯堡教育计划》、《立陶宛教育计划》和《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外组织问题》等。

洛克
(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

出生于律师家庭。

毕业于威斯特公学,后获硕士学位。

曾担任过辉格党领袖拉茨别利伯爵的家庭教师与医生、秘书。

他批判了天赋观念论、论证了认识来源于感觉的经验论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论"。

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由此得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的结论。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绅士教育论,为培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提供理论与方法。

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放在首位,要培养礼仪。

绅士学习的科目不必注重古典,要扩大实用学科。

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后来西欧的教育思想,特别是18世纪法国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有《政府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话》和《关于理解的指导》等。

卢梭
(1712-1778)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

生于瑞士日内瓦,父亲是钟表匠,由于家境贫寒,没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16岁起就过着流浪生活,曾从事过仆役、家庭秘书、音乐教师、乐谱抄写员等工作。

自学了数学、史地、天文等。

曾被迫流亡国外。

复杂的工作经历和长期的流浪生活,使他获得了广泛的阅历,再加上他的刻苦自学,使他的知识十分渊博。

他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

他的教育理论以"归于自然"为依据。

他痛斥当时的教育戕害人性,使人成为"文明"的牺牲品;在批判旧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形成教育史上的自然主义。

主张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自由的、自食其力的、对任何职业都有所准备的人。

他认为教育有三个方面,即自然的教育(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人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的发展),以及事物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所获得的教育)。

他主张把儿童这3种教育应该协同工作。

并以自然教育为主。

根据自然教育的原则,他主张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分成4个阶段:(1)出生到2岁,着重进行身体锻炼,即进行体育;(2)2-12岁,着重进行感觉教育;(3)12-15岁,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4)15岁到成年,着重进行德育和宗教教育。

在这个问题上他不主张早期教育,认为过早地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不好的,而主张让儿童自由发展。

他还认为女子的天赋低于男子,女子教育应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

这些无疑都是全面性的。

他的主要著作有:《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漪丝》、《爱弥儿》、《忏悔录》等。

斯宾塞
(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

自学成才。

曾在铁路上做土木工程技术人员。

曾任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

1858年开始用30多年时间撰写了《综合哲学体系》,认为科学必须与宗教调和。

反对社会主义,主张增强自由政治,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提倡实行科学教育。

提出了一个包括各门科学知识的课程范围,把科学知识放在首位,把文学和人文学科放在最末。

在教育方法上,赞成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学心理化的主张,提出了广泛的科学教育原则和方法,并提出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他们,使之不断完善。

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智育、德育、体育的概念并把三者作为一个完整教育体系的理论家。

主张教学方法应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并最早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主张让儿童在快乐的情绪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的事情。

主要著作有:《教育论》、《社会学原理》、《综合哲学体系》、《社会学研究》等。

徐光启
(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

明松江人,汉族。

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

通天文、历算,习火器。

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

四十年,充历书纂修官,与传教士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象仪。

次年遭讦,称病去职,屯耕于天津。

四十七年,明军败于萨尔浒,疏请自效,擢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

熹宗即位,以志不得展,藉病归。

徐光启以赤诚之心示祖国,以开放之心献科学,以进取之志求真理。

传播文明之火,做会通中西第一人;身居高官,奔走呼号,殚精竭虑图自强。

明末清初的查继佐赞美他:“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

博访坐论,无间寝食。

”余秋雨先生说:“我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可见,徐光启是我国历史上富有科学成就的一位可敬宰辅,他的中西合璧的开放精神,将永远昭示后人不断进取!
吴稚晖
(1865-1953)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又名吴敬恒,名脁,字稚晖,
出生在中国江苏武进和中国江苏无锡交界处的雪堰桥。

吴稚晖十分关心教育。

1913年1月,他担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并在该年2月召开的全国读音统一会会期中,用3个月时间,主持制定注意字母。

1917年在此基础上取6000余字编定《国音字典》,1918年出版。

自1919年起,他主持国语统一筹备会(后改为国语推行委会),提出在国推行注音符号的任务、方案、办法;修订标准音,审定《国音常用字沁》等多种国语书籍,颁为国家本;在各国立师范学校增设国语专修科,并出任上海国语师范学校校长,亲自在国语师资班兼课,以训练推行国语的人才;编制《汉语拼音表》、《注音符号》一类的通谷教材,力图国语推行的通俗化、简易化、普及化。

吴稚晖以后仍继续关注这一工作。

他以自己毕生精力轶珩国音统一工作,奠奠定了民国时期推“语同音”的基础。

民国建立后,他就中国传统教育的缺点,以及今后的教育目的、方针、作用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他还发起俭学会,设立北京留法预备学校,倡导组织青少年赴法勤工俭学,将其新教育思想付诸实践。

1915年他与李石曾等发起勤工检学运动;1917 年初在《中华新报》辟“ 客座谈话”专栏,介绍留学欧洲应具备的知识和外国风俗见闻;1919 年初与李石曾等发起组织留法勤工检学会;1920-1922 年间筹建了中法里昂大学并出任校长;1925年又创办了海外补学校,为国民党要人子弟出国留学作准备。

吴稚晖致力国音统一和倡导勤工俭学,在中国现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前者有利于提高全国平民的识字能力和文化水平,后者培养了科学技术和政法人才,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人物都接受了他的教育和影响。

他学贯中西,爱国坚定,生活淡泊,臻力教育,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崇敬并受到其深刻的影响。

蒋梦麟料称赞他是中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照的彗星;胡适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196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十三届大会上举荐他为“世纪伟人”。

重要著作有《客座谈话》、《上下古今谈》、《荒古原人史》、《二百兆平民大问题》、《注音符号作用之辨证》、《稚晖文存》等。

夏丏尊
(1886-1946)文学家,语文学家。

名铸,字勉旖,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

浙江上虞人。

1886年6月15日出生。

夏丏尊自幼从塾师读经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

次年到上海中西书院(东吴大学的前身)读书,后改入绍兴府学堂学习,都因为家贫未能读到毕业。

光绪三十一年他借款东渡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毕业前考进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但因申请不到官费,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辍学回国。

1回国后,即应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之聘,任日籍教师中桐确太郎的翻译助教,其后学堂改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使充任为国文教师。

民国2年(1913年),夏丏尊自告奋勇地兼任了该校被人瞧不起的舍监一职。

他提倡人格教育和爱的教育,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被学生称为“妈妈的爱”。

在语文教学上,提倡白话文,是中国最早提倡语文教学革新的人。

民国14年(1925年),夏丏尊到上海,参与了立达中学(后改为立达学园)、立达学会及该会杂志《立达季刊》、《一般》月刊的创办工作,同时兼开明书店的编辑工作。

其间,翻译了日本山田花袋的《绵被》,是中国最早介绍日本文学的翻译家之一。

民国15年他的《文章作法》由开明书店出版。

民国16年任上海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民国1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民国19年(1930年)创办《中学生》杂志。

夏丏尊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和编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

民国22年(1933年)他和叶圣陶共同写成语言知识的读写故事《文心》,连载于《中学生》,次年由开明书店出版。

该书被誉为“在国文教学上划了一个时代”。

他还翻译了《爱的教育》(上海《东方杂志》连载,1924年开明书店出版,再版30余次)。

夏氏在语文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他终身为基础教育事业奋斗和刚正不阿的品格,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恽代英
(1895-1931)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早期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革命教育家。

恽代英对当时旧学校所盛行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在《编辑中学教科书的先决条件》一文中指出,旧的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病是只有老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学生成了一个无意识的随知识的器皿,脑筋中不能有一点创造力"。

教师讲得有味时,学生只把它当成笑话听,却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讲得寡味时,学生昏沉的要瞌睡。

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注则有之,入则未也"。

他提出正确的考试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它来检查教师的教法,以便改进教学方法;二是要通过考试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帮助他们用学过的材料;他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打成一片。

他说:"我主张教师要全然与学生平等,甚至起居、饮食、自修、游戏都在一块",改变教师远在天上的状况,更好地诱导学生改过迁善。

教师决不能用体罚来威胁和压服学生,否则就"杀死了儿童的生长天机",因为"惩罚不能使人改过,只能使人隐匿过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