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整理复习考试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运动概况: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随后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并于1856年上半年,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天京事变的起因: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
太平天国诸王在建都后不久就大兴土木,建立豪华府邸。
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及其他诸王“为繁华迷惑,养尊处优,专务于声色货利”;诸王与部将及广大士兵关系逐渐疏离,诸王之间更是“彼此暌隔,猜忌日生”;杨秀清“自恃功高,一切专擅”。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的过程:在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败亡。
天京事变带来的影响:,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为重整纲纪,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具有军事才干的青年将领,1859年又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但是,这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挽回败局。
将领们都“各顾自己,不顾大局”。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未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却采取滥封爵赏的办法,大肆封王,从而使矛盾更加尖锐复杂。
洪秀全本人的保守和迷信思想也越来越严重。
他信天不信人,处理军事政务“一味靠天”。
当天京被湘军包围时,他拒绝了李秀成提出的“让城别走”、另辟新根据地的建议,坚持死守天京。
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
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宣告失败。
补充阅读
天京事变的背景:1851年,天王洪秀全在“永安建制”时,命其他四王归东王杨秀清节制。
自从南王冯云山及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权力更加集中在东王一人身上。
在太平天国前期,实权由军师掌握,天王虽然地位在各王之上,然而在制度上是一个虚君,实际权力在正军师东王杨秀清手上,加上东王多次假托“天父下凡”传令,令天王也要听从东王命令。
在定都天京后,东王与其他诸王的关系越来越差。
北王曾因下属犯错而被东王下令杖打,北王的亲戚因为跟东王的亲戚发生财产争执而激怒东王,东王叫北王议罪,北王就说把那人五马分尸。
翼王石达开的岳父黄玉昆因公事开罪东王,被杖刑三百,革去爵位及降职,同一事件亦令燕王秦日纲及另一高官陈承瑢被东王杖刑。
即使是天王,也多次被假装“天父下凡”的东王以杖刑威吓。
由于东王权大,众人往往敢怒而不敢言。
天京事变的结果: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人心开始涣散,军事形势逆转,清军陆续在各战场得胜,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大为缩小,即使后来太平军攻下江浙一带,形势上一直处于下风。
北王韦昌辉死后,翼王石达开执政,天王洪秀全开始重用其兄弟以牵制石达开,激发石达开在1857年带领大军出走,更令太平天国雪上加霜。
太平天国初期由军师主政的政制,在天京事变及翼王出走后已名存实亡。
后期的太平天国,天王虽然掌握了实权,然而当时的政府架构颇为混乱,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抗战时期毛泽东对战局的分析】
抗日战争是一场弱国对强国的战争。
战争的基本走势究竟是怎样?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战略方针?这是必须作出回答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1983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了抗战10各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的智慧,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毛指出,中日抗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一方面。
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战只能是持久战。
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
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毛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毛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抗战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不完整)
百团大战:
概况: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
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作战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
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
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战经过: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
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出动22个团(约4万人),对华北的运输系统进行打击。
(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
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
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
)
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投入104或105个团,打击日军在拉锯区建立的碉堡和其他据点。
(任务是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
在这段时间里,我晋察冀军区主要进行了涞灵战役,第129师主要进行了榆辽战役,第120师主要破袭了同蒲路。
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我军计划要拔除的敌据点未能全部拔除。
)
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10月初开始,反破袭战。
(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
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宣布的百团大战战果统计截止日是12月5日。
)
作战结果: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敌后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一千八百多次,计毙伤日军二万多人,伪军五千多人;俘日军二百八十多人、伪军一万八千多人;破坏铁路九百多里、公路三千里;破坏桥梁、车站二百五十八处;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从歼敌(日军)数字看,八路军独自发起的百团大战不亚于1939年蒋介石部署全国十个战区71个师发起的对日冬季攻势的战果,如果加入歼灭伪军数字,八路军的战果还高于国军全军在冬季攻势的歼敌数字,由此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政治地位。
历史评价:
积极方面
1.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
2.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赴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3.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
4.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和增强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5.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消极方面有史家后来分析,“百团大战”过早地暴露了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国共摩擦的升级,给后来的“皖南事变”埋下了隐患。
皖南事变:
概况:皖南事变又称新四军事件,此间的“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中国共产党辖下,由叶挺、项英分别担任正副军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发生于1941年1月4日-1月14日的该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共产党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
一般认为,此事件原因为稍早两党军队的军事冲突——黄桥事件。
3、洋务运动中出现的新的阶级和阶层。
(1)买办。
最初的买办半数为广东人。
买办是当时中国最懂得资本主义知识的一部分人,他们固然有职业带来的买办性或阶级性,但作为中国人,他们同时又有民族性。
(2)民族资产阶级。
产生于19世纪60~9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层,即上层和中下层。
两个来源:一是那些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的,许多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
另一个来源则是由那些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主转变而来的。
这两部分人,形成中国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
(3)工人阶级。
对于中国工人阶级,我们过去着重指出他们受苦之深以及种种突出的优点。
但在被强调的一面之外
总还有没有被强调的另一些侧面:第一,同西方工人相比,中国工人所收剥削之深重是非常明显的。
但同当时国内农民相比,工人生活处境的悲惨色彩就不那么触目了,农民受苦更深。
工人阶级的力量并不在于受苦,而是在于代表新的生产方式。
第二,中国的工人阶级并不是没有弱点的阶级。
4、戊戌变法中维新理论家宣传动员方式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
(1)上书。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在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后,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
上述内容为:要求清政府:下罪己之诏以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但最终都察院拒收;但上书内容不胫而走。
茅海建认为公车上书的另一个概念是由政治高层(翁同龢、李鸿藻等)因阻止合约无效而发动、由京官组织公车进行的上书, 达31件,签名1555人次,且达御前。
(2)办报纸。
最著名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关于传教士的《万国公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湖南的《湘报》以及《湘学报》、《知新报》、《农学报》、《蒙学报》、《无锡白话报》、《求是报》、《实学报》等。
(3)组织学会、新式教育
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粤学会、蜀学会、闽学会、关学会。
学会类型有:政治类文化类教育类实业类纯学术类
新式教育与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等。
(4)著书立说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谭嗣同的《仁学》
5、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宣传进化论的有关内容
严复完成了《天演论》的译介,将进化论的思想传达给国人
《天演论》的基本思想:生物进化论在人类社会的运用。
天演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
新知识、新制度的基础:西学
达尔文进化论早期传入:1870年代,但未引起注意
严复并没有对原书照搬直译,而是根据需要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以自己的理解改名《天演论》,内容上有增减,有改造,且多有“按语”形式的借题发挥。
严复强调只有自强、进取,才能生存、发展,倘若昧于时势而无所作为,必将被淘汰出局。
民族的自决自救、奋发图强,是《天演论》所演绎的主旋律。
康梁早在严复翻译《天演论》之前就已通过大量阅读江南制造局所译之书,受到西方传入的进化论观念的浸染。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框架之下,社会变革的合法性就变成了无需追问的自明规定。
进化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进化原则实现了两度扩张:一是由自然律到历史律的过渡;二是由历史律到道德律的过渡。
其结果是“伦理”被最终还原为“物理”,人的价值世界因此丧失了最后的地盘。
梁、严对进化论观念的反省和清算,主要是从两个层面进行的:第一,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他们明确捍卫绝对价值,为“安心立命”提供终极归宿;第二,在社会历史层面上,突破进化模式的羁绊,以清除物质对精神之遮蔽、西学对中学之取代的合法理由。
6、军阀的形成过程
•酝酿准备阶段:主要指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军阀的形成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到辛亥革命时期
•军阀割据混战阶段:从护国战争到1927年
•军阀的消亡阶段:从1927年到1949年
军阀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支特殊的而又举足轻重的政治、军事力量,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首先,军阀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即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次,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军阀的产生准备了经济条件。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并发展的中国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迫切需要在政治上取得地位。
军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正符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特别是大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要求。
反过来,他们向军阀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使军阀能够不断扩充实力。
再次,清末地方势力的崛起和中央王朝皇权的丧失是军阀产生的政治条件。
清王朝腐朽没落,对外无力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对内无力镇压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中央王朝的衰弱可见一斑。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央王朝只好允许地方练兵以应付内忧外患。
在此前提下,地方势力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先有曾国藩的湘军,后有李鸿章的淮军。
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是确立了一种军事分权原则,皇权部分丧失,地方势力增强。
虽然,这两人还都有忠君思想的控
制,没有自己做大,最终又将权力交还中央王朝。
但是他们却开了地方势力扩张的先例,以致后来权力难以收回。
后来的袁世凯就是利用清政府为了应付内忧外患而编练新军的机会,利用各种关系大肆扩张自己的军事势力,同时利用其所担任的要职谋取经济权力,攫取经济利益,奠定了北洋军阀的经济基础。
最终利用辛亥革命,清政府即将崩溃的时机,取代清政府、篡夺革命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新的代表.
最后,传统秩序的瓦解是军阀产生的又一个原因。
面对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内风起云涌的革命冲击,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原有的封建统治秩序,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而一同瓦解。
原有的忠君爱国思想彻底崩溃,重武轻文的思想盛行,这就为军阀的产生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不久,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策略,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
1936年5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声明愿意与一切进攻红军的武装部队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书中国国民党,提议国共两党结成抗日统一战线。
9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向全党发出《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主动调整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总方针。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在西北进攻红军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实现了停战,并结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关系。
同年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
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
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1.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25日,中共中央在山西安定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会议着重
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
瓦窑堡决议的两个要点:1.党中央尚无意与蒋介石谈判;2.农民战争是斗争的主要形式,城市无产阶级斗争是其最密切的盟友。
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将略作修改,继续实行。
(会议对不同阶层的分析:民族革命的新高潮推醒了工人阶级和农民中的落后阶层;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知识分子已转入革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许多乡村富农和小地主,甚至一部分军阀也有对革命采取同情中立的态度以至有参加的可能;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中间,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决议指出,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应当是下层的,而且应当是包括上层的。
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
)
2. 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对蒋态度转变):
(原因:1.张学良的影响 2.随着蒋介石对日政策明显改变,中共中央对蒋介石、国民党的认识在日益深化。
3.
共产国际的指示,加速了“逼蒋抗日”方针的最后形成。
(在1936年3月下旬,共产国际就决心改变中共的抗日与反蒋并提的口号,主张对蒋介石南京政府采取灵活策略。
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7月下旬专门召开会议,讨论中国局势和统一战线问题,要求中共放弃“抗日反蒋”策略,实行“逼蒋抗日”方针。
)
另附:华北事变指1935年日本在中国华北地区制造的一系列事端,日本通过这些事端加进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当时的华北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五省和北平、天津两市。
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途径
1.对农业的改造: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从互助社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2.对手工业的改造: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官僚资本实行没收政策;采取从低级到高
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列宁的合作化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理论。
即通过互助合作的道路逐步实现的。
基本经验有:(1)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并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2)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
互助组是在维持农民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前提下,由几户或者几十户农民通过交换劳动力和生产工具而组织起来的,它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合作社是农民将原来所有的土地、耕畜和主要生产工具交给合作社,归合作社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3)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引导了广大的农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经过合作社的途径,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采取的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使我国和平地实现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2).创造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包括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两个阶段)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3).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逐步起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
(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和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五四运动的局限性(山寨版==求补充。
)
1.青年学生的放火和打人,无论如何都不符合“用正当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主张”的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常识,反而是以多数压倒少数的“暴民专制”的一种表现。
当时对暴力革命的绝对化,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一种破坏而非建设作用。
2.五四运动基本上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引进,一味的认为外国的东西必然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样就没有认识到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封建集权统治的政治文化是有着质的不同。
五四学子,不仅拒绝祭奠孔子,而且喊出了'砸烂孔家店'的口号,甚至,另一学生领袖傅斯年主张'去除国医',反封建是对的,但当礼仪廉耻,仁爱道德也被随之破坏以后,当中国的各类文化也被随之否定以后,…文化破坏,道德沦丧‟的结果也就不可避免了
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开始了国人的思想启蒙运动,而学生运动不但没有扩大这个运动,反而狭隘了它,使它变成了政治运动和革命,致使“民主与科学”最终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