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位于长江中下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位于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中部地区中最靠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省份,东邻长江三角洲,西靠湖北、河南,北连山东,南接江西、浙江,境内有淮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我国从沿海进入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
安徽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京沪、陇海、皖赣、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重要铁路干线纵贯境内,已成为融入长三角、推进向东发展和长三角地区向内地延伸的重要枢纽。
安徽是我国煤炭、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和旅游大省,在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背景下,安徽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比较优势及其竞争优势,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安徽产业总体发展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产业快速发展,三产总值逐年增加,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1978年安徽GDP总量只有114亿元,1993年全省GDP成功跨过千亿元大关,1996年和2001年陆续跨过2000亿元大关和3000亿元大关,2004-2008年每年都向上突破一个千亿元大关,2008年达8874.2亿元,约为1978年的78倍。
安徽人均GDP分别在1986年和1996年提前实现翻一番和翻两番的战略目标,2006年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2008年达14485元。
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6:47:37,从图1可看出,安徽的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并基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则稳步推进,总体上呈现出工业化发展态势,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虽然安徽产业总值与产业结构在不断提升发展,但比较先进省份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三产总量偏小,经济增速过慢
表1显示,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对安徽来讲至关重要。
安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24.2%下降到2008年的16%,但其产值是在不断增加。
在保持第一产业的总产值稳中有升前提下,其占GDP比重的不断下降,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在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中仍然偏重于农业,2000-2007年,农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都在50%左右,而林业所占比重过低且有下降趋势。
由于内部结构不合理,没有实现由单一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的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转变,因此,第一产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
2.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表2显示,从2000-2008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的增加值均有大幅增长,从11.4%增长到22%,平均增长率为19.1%,高于17%的全国平均增长率。
但是与我国发达省份相比,安徽还不是一个工业强省。
首先,工业发展的规模及速度不及发达省份。
2008年,浙江、江苏、广东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是安徽2.5倍、4.53倍和4.69倍;其次,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
安徽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工业结构的重型化趋势在不断发展,2008年安徽的重工业比重为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再次,安徽的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导致其轻工业成为“软肋”。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但占据轻工业比重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烟草、食品等产业发展滞后,而且由于安徽的冶金、煤炭、电力、汽车、重化工为主的偏重型产业结构特征,使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正在遭遇传统工业所产生的工业污染对原生态环境及其资源环境的过度破坏,而这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2.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