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列夫托尔斯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 不仅展示了其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 示了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 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文章结构
外貌:平庸、丑陋——先抑
列夫·托尔斯泰
反 衬
眼睛:敏锐、深刻——后扬
思想深 邃卓越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 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 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 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极其深刻而准确,对自我的反 省及其严厉和苛刻。
(4)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 力。
3.品析下列语句。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他 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 收眼底的全方位的洞察力。表现了托尔斯泰眼光 的敏锐性,以及从他的眼睛中折射出的思想的丰 富性,富有感染力。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 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 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来 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 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 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本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 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运用 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 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 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 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2.本部分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突出了他的什么 特点? 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平庸甚 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写他相貌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 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 吸共命运。
茨 威 格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茨 威 格
导入新课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 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五、六十年代托尔斯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重矛盾,但 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 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结构宏大,人 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 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 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污、垢,肮脏的东西。 藏污纳垢(gòu ):
郁郁寡欢( yù ): 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郁郁,发愁的样子。 正襟危坐( jīn ): 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颔首低眉(hàn ): 低着头。形容谦卑恭顺。 黯然失色(àn ): 阴暗而失去本来的色彩。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 精神世界。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 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 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 语言风格。
字词疏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深邃( suì ) 黝黑( yǒu ) 粗糙( cāo ) n gù ) 禁锢( jì 尴尬(gān gà ) 锃亮( zèng )
写作特色
1.妙用比喻、夸张表现人物形象。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物画像,运笔在方寸之间,却 将人物形象细致生动地表现出来,主要得益于比喻、 夸张的妙用。作者运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 神似;夸张则更加凸显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本文 的比喻、夸张,把我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寓意深 刻、韵味无穷。
2.抓住外貌和眼睛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是本文在写作上最为独特的一个方面。通过写托 尔斯泰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反衬他灵魂的高贵、眼 睛的非同寻常;通过写眼睛来写他敏锐的洞察力、深刻 的思想。 3.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是作者崇拜的艺术大师,可是作者用了近 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心中的伟人平庸、粗鄙的一面。 这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真实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 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从全文来看,前半部分的抑笔 不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为后 文做了铺垫,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1)犀利目光; (2)目光蕴情丰富; (3)眼睛有威力; (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 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 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 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 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从90年代中期开始, 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 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 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 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 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1904年他写信给日皇和沙皇 反对日俄战争。 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20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 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 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树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 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无可置疑:没有可以怀疑的。
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是什么?
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 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 非同寻常的眼睛。
精读文本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这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须发特点:
n ): 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广袤无垠( mào yí 微不足道: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诚惶诚恐: 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入木三分: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 后用来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此处形容 目光犀利。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 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 “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 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 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 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 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 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胡髭( zī ) 一绺( liǔ ) 塌( tā )
长髯( rán ) 鬈发( quán ) 滞留( zhì )
可憎( zēng )
屏住( bǐng ) 愚钝( yú dùn )
酒肆( sì )
犀利( xī )
器宇( qì yǔ )
轩昂( xuān áng )
侏儒(zhū rú)
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粗制滥造( làn ):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 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 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 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作者把托尔斯泰晚年面部表情的变化比作“悲凉之地 解冻”,形象地揭示了托尔斯泰晚年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 托尔斯泰到了晚年才完成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 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贵族阶级的生活的基 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 的抨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 主张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 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 的犹太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 传记见著。 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 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有 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 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 等。
学习目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面部轮廓: “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 面容表情: 抑”;“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 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 郁寡欢,丑陋可憎”。 “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 穿戴方面: 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