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兰圃造园及艺术手段分析-20190108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说芳华园的入口,其实是从山下八角亭正对着的双桥开始。 双桥横跨两条水系,然而它们却不是正面相对,而是运用了错中有序的布局手法。这有利于游人 视线的游移、增加景深,同时也避免了呆板。
随后到达气势宏伟的“江河水”景区。移天缩地的“江河水”中有一小潭,与桥旁的休息 亭错位相对,增加了观赏的趣味。这种处理手法有点类似网师园的殿春,涵碧泉与冷泉亭的对景 布局手法。
园子也布置了极富地域特色的园林小品,如:东莞砖雕、石湾瓷瓦、潮州木雕、刻画玻璃、还有 泥塑假山、花基矮栏、白水泥水磨景墙等,这种兼容并蓄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现代岭南园林的地 域性。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4.3.启示 古今造园艺术的融糅除了需要结合时空、地域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考
虑人的需要,因地制宜。而“因地制宣”并不是仅限于对地形的利用,还 应包括对当地材料、人文的有机砌合.对于现代的园林,我们可以借鉴传统 造园理法中的布局手法,用形式美的原则指导我们的设计与实践,再结合 场地的特征对基地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抛开人情、抛开时空,-切的设计 都是空泛的。所谓尊重场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脉的传承,与传承 传统造园理法的手段并不相违背。现代公园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些传 统园林的造园手法, 如利用矮栏花基、植物、置石、建筑分割空间引导视 线,利用地形变化营造空间层次,利用人的心里发差营造欲扬先抑的空间 序列以引起游人共鸣、利用轴线控制布局,利用落地罩、花格、漏窗、门 洞进行室内外空间的渗透等等。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4.2.2园内总体布局 芳华园是单向的游览路线,空间布局以舫为
中轴线,右边是明空间,视线比较开阔;左边则 是暗空间。全园由入口的起云台、碧临舫、梅婷 形成三角形的景点关系。
4.2.3视线、空间处理 进园后并不是立刻打开视线,而是先经过园
门入口处的照壁隐约透着园内的景色。经过一道 竹编的藤萝架,绕过一段小曲径,视线瞬间打开 形成空间、视线对比。整个入口空间序列的开合 变化,明暗对比的处理手法与留园入口处的空间 对比手法颇为相像。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⑥应用点景(题咏、对联、诗词),十分成功。
国香、尽友、竹子的描写
植物造景
①区棕竹+南洋杉+(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静
②区种类和方式凡多,呈现山林野趣
--秀
③区植物结合小桥流水等园艺因素围的棕榈 --石景周
④区孤植,丛植观花,观景和赏姿的乔?木 --雅(刺桐,柳,睡莲)
⑦新开景区,别有洞天---芳华园
“静观近赏”后,过小桥到江河水,另-境界,别有洞天。向左是借云
庄,庄内有两组风格不同、功能各异、景情交融的建筑物,一是明镜阁,
-则为野屋。向右是具强烈的民族风格、布局合理、轻巧明朗、花木繁
茂、瑰丽多姿的芳华园。
六、植物配置特点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4.4感悟 兰圃,含蓄隐秀的兰圃,她以诗意的构图,入画的园景使人步移景异,
从一个园林空间转入另一空间,处处引人入胜,以超逸的华墨,含蓄的意 境而享有盛名,为国内外友人感认的寻幽探胜的好园林,同时,她以清雅 可人的幽香秀色为锦秀羊城增添丰彩。
在本次兰圃造园及艺术手段分析中,我更深一步理解园林设计的理念。 设计一个园林其实并没有最好的风格,却有适宜的手段。通过合理功能、 布局,结合生态、人文、地域、时空等特征,还有在视觉、嗅觉、听觉、 触觉上的艺术享受,创造出一个宜人的游想境域。相信将会是今后我们共 同的设计目标。
②化有限为无限,-一扩大园林景域的又-手法。(建筑不采用大型建筑) 由于园址不大,若敞露公园界墙,就暴露了公园的狭小空间。为了化有限 为无限,采用茂林修竹,适当地补以迥廊阻隔,把公园界墙全部隐藏。再 通过园内绿丛与园外行道树的互相交融在一起, 把游人视线引向无限远的 地方,达到小园变成无限景域。一-扩大园林空间。
特别有意思的是漏窗后的边角空间处理成哑巴院,粉墙与漏窗中芭蕉的嫩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引起游人一定的视觉冲击。洞门框景,两面都有景可观。舫左侧转为暗空间区域,而此处的洞门正 可收窄视野,为进入船舱做好准备。
梅亭是全园的制高点,而把亭子台高的做法是巧妙的一人要绕过登山道才能到达。其一,减缓 拥塞之感,避免过于直白,导致两建筑物在水平线上形成视觉冲突。其二,建筑错落布置,取其丰 富的地形、天际线变化。其三,由于亭子堆土抬起,与舫错位相对,再加上植物的掩映,使亭子不 致于夺走了舫在全园的构图核心地位。
传统造园艺术中的舫既作为湖面的构图中心, 同时也作为静坐观赏的地方。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而芳华园中舫的妙用却并非如此简单。此处,碧临舫的造型与经典的拙政园中香洲的造型有点 不一样。由于湖域的面积并不宽广,因此园内的尺度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许多尺度都非常亲切, 同时,许多边角空间都被充分利用,并且成为了一些点晴之笔。碍于尺度上的考虑,舫的设计不得 不省去尾舱的部分。同时借用中舱的一部分空间,兼顾了廊的功能,连接水口处的漏明墙与亭子 “入趣”。亭中有一壁泉,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为园子节省空间,尺度宣人,不会使人觉得是狮子 林湖中的庞然大物。同时还进行了水口的处理。古人云“疏水若为无尽”,有此一水口即可令全湖 之水源之有理,意味犹长。碧临舫中还设置了落地罩,为湖岸的风光装上别致的画框,起到框景的 作用。
二、公园分区
五大景区
第一景区
入门→景园闷。是一
个狭长而封闭的空间,
指人们的视线引导到
视景点:“兰圃”二
字精致的景门,引发 游人“寻幽探胜”的 兴致。
第二景区
园景门→兰香生满路亭。这 是一个敞景空间,通过景色
多变、空间构图自由曲折的
水石庭、草石庭和棚、榭、
廊、亭的典雅建筑,创造园
林空间,把游人引入胜境。
山上的芳华园虽有标识入口,但其实设计师早已匠心独运地在山脚下设置了一个有趣的引子-山道石门,为后续空间的展开买下了伏笔:江河水景区的右侧,有一通往园区的小“石门”, 利用高差制造悬念,由于植物阻挡部分视线的缘故,人站在石门前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山腰平台上 芳华园的简洁石碑。石碑平台需经过曲径通幽的山林小道才能到达。这样,小石碑就成为山林道 上的视觉中心,吸引着人不断地走向芳华园的“正统”园门。空间上的张缩变化,不仅能带动人 的心理起伏,打破郁闭的空间,而更重要的是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整个空间序列 宛如一个动人的故事,从序幕开始就深深吸引着读者,一步步推向高潮结局。
三、总体布局
3.2游览路线与观赏点 狭长的地形并不影响兰圃环形路线的布置。以南北走向为核心,园中以
两圈狭长的闭合环路相接,配以许多小环支路,南北轴上环环相继,形成不 同级别的环形道路系统。而这些道路系统又分隔出不同的园区,同时又以建 筑和植物分隔空间,配合赏兰的主题,设置了茶室、展馆,尺度亲切小巧。 建筑巧妙地在环路中平行相错布置,既可以分割、节省空间,有可以形成统 一有序的建筑布局。茂密植物遮挡、引导视线,收到扩大景深的效果。以绿 色屏障作为建筑的背景,每个景区既是独立的,又是有机统一的。这些建筑 既是游览过程中休息停留的地方,同时也是每个景区的构图中心。有时还结 合展示、服务、辅助等功能性建筑,形成游人活动中心。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③空间对比,扩大园林空间。 兰圃运用空间对比的手是相当成功的,如兰圃入口景区与园景门洞后的景区,是两个不同情调的 园林空间:前者狭长、对称、闭塞-后者宽敞、自然、轻快,通过前者到后者,就会感到后者更开 敞(豁然开朗)。又从小桥流水杜鹃山到春光亭的空间对比:前者半隐半现,后者开朗,(立面层次更 丰富)。通过前者的隐现,衬托后者的开朗,使园林空间更感扩大了。(逐步扩大)。
三、总体布局
3.1山水骨架、建筑布局 兰圃属于山水园,地处广州的闹市中心,地形狭长。然而这却成为了造
园因借的妙处。首先,借闹衬静。园内利用植物形成幽静的园林空间,一闹 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城市山林幽深境域的珍贵。其次,借水构园。 造园既要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整体布局,又要有丰富的地形、空间、 天际线等变化。狭长形的基地为兰圃的规划出了一定的难题。而兰圃却巧妙 地利用地势,因借许多狭长形的水带,并在其周围布置建筑,或临水,或隔 水、或挑出水面、或在水中,各种的池馆、楼阁、厅堂、水榭、山亭形成变 化中又有统一的布局。丰富了南北向上的景物空间,缓解了狭长形地域带来 的局促之感。而水的形态多样,有瀑布、涌泉、潭、溪、涧、湖等,又为全 园带来一定的灵气。
第三景区
路亭→小桥流水杜鹃山 和竹篱茅舍这是一个四 面绿丛环绕、兰香袭人 的园林空间。静中有动。
新开辟的景区
第四景区
竹葛茅舍→春光亭。 雅——这也是一个敞景 空间,主要是展示兰花 的名贵品种和以兰花为 题材的字画,并作为这 条风景线的收尾。
1)芳华园; 2)明镜阁; 3)野屋。 “芳华园”——很有代表 性的中国园林,具强烈的 民族风格、布局合理、轻 巧明朗、花木繁茂、瑰丽 多姿、再现南方自然山水 胜景。
④空间渗透,扩大空间层次。 兰圃通过形式各异的景门、景窗、通廊、花格、树丛等,从一个空间透视另一个空间的景物,有 效地增强和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觉。这也是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⑤视点变化,视感不同、意境无穷。 兰圃通过地形变化来提高或降低游人视点使风景画面发生变幻,从而达到扩大公园空间的感觉。 比如,从“小桥流水”的拱桥曲径,行越“杜鹃山”山坳,使行人的视点高低变化,创造不同的 视野、不同的景面;又如从“春光亭”沿阶而下钓鱼台到亭下观鱼水榭,亭上俯视水面深渊,临榭 者水面似乎湖镜面,-高-低,观感各异,视野范围自然而然扩大了。若观赏对岸(北面)的汉白玉宝 塔、竹丛和云天构成仰视的视野,使祖母向天际线无限漫延,使人感到兰圃的园林空间辽阔无边, 流连忘返,达到收而不尽、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
兰 圃 造
园 及 艺 术 手 段 分 析
一 兰圃公园简介
目 录
二 公园分区
三 总体布局
四 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五 造园艺术手法
六 植物配置的特点
七 兰圃公园图例
一、兰圃公园简介
广州兰圃公园闻名中外,是1983年联邦德国慕尼黑国际艺术展的中国园。它的设计“巧于因借, 精在得体”。园子占地面积5公顷、水面积约9000m,狭长形的地势(85×500 M)不仅没有为它的兴 造带来障碍,巧于因借的造园手法反而成为它建园的一大特色。园门“欲扬先抑”的布局手法给游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芳华园精巧的布局更是全园的精华所在。疏密结合的整体布局,错落有致的建筑形式, 丰富多样的水的形态,极具地域特色和空间感的植物配置,造就了兰圃城市山林的独特景观。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三、造园艺术手法 ①化直为曲,小中见大。胜在曲,巧在变,妙在小中见大。 兰圃原址地形狭长,为使单一的直线形空间,变为多样的曲折的空间,并 使游人在空间内的静立视线活动,转化为流动的视线活动,借以丰富园林 层次,扩大园林空间的效果。为此,在布局上采用纵横序列的手法来划分 景区,从而使观赏线和景区空间化直为曲化单- 为多样。观赏者必须通过空 间的序列过程, 才能看到公园空间的全貌。--“小中见大”的造园佳例。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4.1 南门入口区 兰圃南门入口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售票厅的园门到园内的“芭
蕉门”,两重的洞门丰富了视觉层次,使入口区的景深得以加强。狭长的棕竹 走道宽约1.5m,长约30m。两旁种植整齐的棕竹高约1.8m,阻挡人两侧的视 线,利用这种手段引导游者的视线,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前方的月洞门。 “移天缩地”的手法更是运用得绝妙--利用以小观大的手法,截取自然景象中 的冰山一角加以抽像化的人工雕铎,“芭蕉门”前有一小溪穿过,游人进园前 必须要跨越石板桥,心理上的起伏增加游赏的趣味,同时也是入口空间转换的 暗示性标志。园门前纵只有小溪一从,却能带出山水之灵气,立即使全园生动, 给游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视线透过“芭蕉门”可看到门后的石景,与门前的小溪山水石景相互呼应。 门洞起着框景的作用--人未进门,就有已进如画般的风景之感。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4.2 芳华园 4.2.1巧妙的布局--入口空间序列的处理
芳华园占地仅540m,它之所以声明远播,不仅是因为园内的设计精巧,当中与它入口空间 巧妙的连接也有莫大的关系。
随后到达气势宏伟的“江河水”景区。移天缩地的“江河水”中有一小潭,与桥旁的休息 亭错位相对,增加了观赏的趣味。这种处理手法有点类似网师园的殿春,涵碧泉与冷泉亭的对景 布局手法。
园子也布置了极富地域特色的园林小品,如:东莞砖雕、石湾瓷瓦、潮州木雕、刻画玻璃、还有 泥塑假山、花基矮栏、白水泥水磨景墙等,这种兼容并蓄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现代岭南园林的地 域性。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4.3.启示 古今造园艺术的融糅除了需要结合时空、地域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考
虑人的需要,因地制宜。而“因地制宣”并不是仅限于对地形的利用,还 应包括对当地材料、人文的有机砌合.对于现代的园林,我们可以借鉴传统 造园理法中的布局手法,用形式美的原则指导我们的设计与实践,再结合 场地的特征对基地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抛开人情、抛开时空,-切的设计 都是空泛的。所谓尊重场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脉的传承,与传承 传统造园理法的手段并不相违背。现代公园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些传 统园林的造园手法, 如利用矮栏花基、植物、置石、建筑分割空间引导视 线,利用地形变化营造空间层次,利用人的心里发差营造欲扬先抑的空间 序列以引起游人共鸣、利用轴线控制布局,利用落地罩、花格、漏窗、门 洞进行室内外空间的渗透等等。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4.2.2园内总体布局 芳华园是单向的游览路线,空间布局以舫为
中轴线,右边是明空间,视线比较开阔;左边则 是暗空间。全园由入口的起云台、碧临舫、梅婷 形成三角形的景点关系。
4.2.3视线、空间处理 进园后并不是立刻打开视线,而是先经过园
门入口处的照壁隐约透着园内的景色。经过一道 竹编的藤萝架,绕过一段小曲径,视线瞬间打开 形成空间、视线对比。整个入口空间序列的开合 变化,明暗对比的处理手法与留园入口处的空间 对比手法颇为相像。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⑥应用点景(题咏、对联、诗词),十分成功。
国香、尽友、竹子的描写
植物造景
①区棕竹+南洋杉+(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静
②区种类和方式凡多,呈现山林野趣
--秀
③区植物结合小桥流水等园艺因素围的棕榈 --石景周
④区孤植,丛植观花,观景和赏姿的乔?木 --雅(刺桐,柳,睡莲)
⑦新开景区,别有洞天---芳华园
“静观近赏”后,过小桥到江河水,另-境界,别有洞天。向左是借云
庄,庄内有两组风格不同、功能各异、景情交融的建筑物,一是明镜阁,
-则为野屋。向右是具强烈的民族风格、布局合理、轻巧明朗、花木繁
茂、瑰丽多姿的芳华园。
六、植物配置特点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4.4感悟 兰圃,含蓄隐秀的兰圃,她以诗意的构图,入画的园景使人步移景异,
从一个园林空间转入另一空间,处处引人入胜,以超逸的华墨,含蓄的意 境而享有盛名,为国内外友人感认的寻幽探胜的好园林,同时,她以清雅 可人的幽香秀色为锦秀羊城增添丰彩。
在本次兰圃造园及艺术手段分析中,我更深一步理解园林设计的理念。 设计一个园林其实并没有最好的风格,却有适宜的手段。通过合理功能、 布局,结合生态、人文、地域、时空等特征,还有在视觉、嗅觉、听觉、 触觉上的艺术享受,创造出一个宜人的游想境域。相信将会是今后我们共 同的设计目标。
②化有限为无限,-一扩大园林景域的又-手法。(建筑不采用大型建筑) 由于园址不大,若敞露公园界墙,就暴露了公园的狭小空间。为了化有限 为无限,采用茂林修竹,适当地补以迥廊阻隔,把公园界墙全部隐藏。再 通过园内绿丛与园外行道树的互相交融在一起, 把游人视线引向无限远的 地方,达到小园变成无限景域。一-扩大园林空间。
特别有意思的是漏窗后的边角空间处理成哑巴院,粉墙与漏窗中芭蕉的嫩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引起游人一定的视觉冲击。洞门框景,两面都有景可观。舫左侧转为暗空间区域,而此处的洞门正 可收窄视野,为进入船舱做好准备。
梅亭是全园的制高点,而把亭子台高的做法是巧妙的一人要绕过登山道才能到达。其一,减缓 拥塞之感,避免过于直白,导致两建筑物在水平线上形成视觉冲突。其二,建筑错落布置,取其丰 富的地形、天际线变化。其三,由于亭子堆土抬起,与舫错位相对,再加上植物的掩映,使亭子不 致于夺走了舫在全园的构图核心地位。
传统造园艺术中的舫既作为湖面的构图中心, 同时也作为静坐观赏的地方。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而芳华园中舫的妙用却并非如此简单。此处,碧临舫的造型与经典的拙政园中香洲的造型有点 不一样。由于湖域的面积并不宽广,因此园内的尺度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许多尺度都非常亲切, 同时,许多边角空间都被充分利用,并且成为了一些点晴之笔。碍于尺度上的考虑,舫的设计不得 不省去尾舱的部分。同时借用中舱的一部分空间,兼顾了廊的功能,连接水口处的漏明墙与亭子 “入趣”。亭中有一壁泉,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为园子节省空间,尺度宣人,不会使人觉得是狮子 林湖中的庞然大物。同时还进行了水口的处理。古人云“疏水若为无尽”,有此一水口即可令全湖 之水源之有理,意味犹长。碧临舫中还设置了落地罩,为湖岸的风光装上别致的画框,起到框景的 作用。
二、公园分区
五大景区
第一景区
入门→景园闷。是一
个狭长而封闭的空间,
指人们的视线引导到
视景点:“兰圃”二
字精致的景门,引发 游人“寻幽探胜”的 兴致。
第二景区
园景门→兰香生满路亭。这 是一个敞景空间,通过景色
多变、空间构图自由曲折的
水石庭、草石庭和棚、榭、
廊、亭的典雅建筑,创造园
林空间,把游人引入胜境。
山上的芳华园虽有标识入口,但其实设计师早已匠心独运地在山脚下设置了一个有趣的引子-山道石门,为后续空间的展开买下了伏笔:江河水景区的右侧,有一通往园区的小“石门”, 利用高差制造悬念,由于植物阻挡部分视线的缘故,人站在石门前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山腰平台上 芳华园的简洁石碑。石碑平台需经过曲径通幽的山林小道才能到达。这样,小石碑就成为山林道 上的视觉中心,吸引着人不断地走向芳华园的“正统”园门。空间上的张缩变化,不仅能带动人 的心理起伏,打破郁闭的空间,而更重要的是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整个空间序列 宛如一个动人的故事,从序幕开始就深深吸引着读者,一步步推向高潮结局。
三、总体布局
3.2游览路线与观赏点 狭长的地形并不影响兰圃环形路线的布置。以南北走向为核心,园中以
两圈狭长的闭合环路相接,配以许多小环支路,南北轴上环环相继,形成不 同级别的环形道路系统。而这些道路系统又分隔出不同的园区,同时又以建 筑和植物分隔空间,配合赏兰的主题,设置了茶室、展馆,尺度亲切小巧。 建筑巧妙地在环路中平行相错布置,既可以分割、节省空间,有可以形成统 一有序的建筑布局。茂密植物遮挡、引导视线,收到扩大景深的效果。以绿 色屏障作为建筑的背景,每个景区既是独立的,又是有机统一的。这些建筑 既是游览过程中休息停留的地方,同时也是每个景区的构图中心。有时还结 合展示、服务、辅助等功能性建筑,形成游人活动中心。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③空间对比,扩大园林空间。 兰圃运用空间对比的手是相当成功的,如兰圃入口景区与园景门洞后的景区,是两个不同情调的 园林空间:前者狭长、对称、闭塞-后者宽敞、自然、轻快,通过前者到后者,就会感到后者更开 敞(豁然开朗)。又从小桥流水杜鹃山到春光亭的空间对比:前者半隐半现,后者开朗,(立面层次更 丰富)。通过前者的隐现,衬托后者的开朗,使园林空间更感扩大了。(逐步扩大)。
三、总体布局
3.1山水骨架、建筑布局 兰圃属于山水园,地处广州的闹市中心,地形狭长。然而这却成为了造
园因借的妙处。首先,借闹衬静。园内利用植物形成幽静的园林空间,一闹 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城市山林幽深境域的珍贵。其次,借水构园。 造园既要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整体布局,又要有丰富的地形、空间、 天际线等变化。狭长形的基地为兰圃的规划出了一定的难题。而兰圃却巧妙 地利用地势,因借许多狭长形的水带,并在其周围布置建筑,或临水,或隔 水、或挑出水面、或在水中,各种的池馆、楼阁、厅堂、水榭、山亭形成变 化中又有统一的布局。丰富了南北向上的景物空间,缓解了狭长形地域带来 的局促之感。而水的形态多样,有瀑布、涌泉、潭、溪、涧、湖等,又为全 园带来一定的灵气。
第三景区
路亭→小桥流水杜鹃山 和竹篱茅舍这是一个四 面绿丛环绕、兰香袭人 的园林空间。静中有动。
新开辟的景区
第四景区
竹葛茅舍→春光亭。 雅——这也是一个敞景 空间,主要是展示兰花 的名贵品种和以兰花为 题材的字画,并作为这 条风景线的收尾。
1)芳华园; 2)明镜阁; 3)野屋。 “芳华园”——很有代表 性的中国园林,具强烈的 民族风格、布局合理、轻 巧明朗、花木繁茂、瑰丽 多姿、再现南方自然山水 胜景。
④空间渗透,扩大空间层次。 兰圃通过形式各异的景门、景窗、通廊、花格、树丛等,从一个空间透视另一个空间的景物,有 效地增强和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觉。这也是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⑤视点变化,视感不同、意境无穷。 兰圃通过地形变化来提高或降低游人视点使风景画面发生变幻,从而达到扩大公园空间的感觉。 比如,从“小桥流水”的拱桥曲径,行越“杜鹃山”山坳,使行人的视点高低变化,创造不同的 视野、不同的景面;又如从“春光亭”沿阶而下钓鱼台到亭下观鱼水榭,亭上俯视水面深渊,临榭 者水面似乎湖镜面,-高-低,观感各异,视野范围自然而然扩大了。若观赏对岸(北面)的汉白玉宝 塔、竹丛和云天构成仰视的视野,使祖母向天际线无限漫延,使人感到兰圃的园林空间辽阔无边, 流连忘返,达到收而不尽、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
兰 圃 造
园 及 艺 术 手 段 分 析
一 兰圃公园简介
目 录
二 公园分区
三 总体布局
四 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五 造园艺术手法
六 植物配置的特点
七 兰圃公园图例
一、兰圃公园简介
广州兰圃公园闻名中外,是1983年联邦德国慕尼黑国际艺术展的中国园。它的设计“巧于因借, 精在得体”。园子占地面积5公顷、水面积约9000m,狭长形的地势(85×500 M)不仅没有为它的兴 造带来障碍,巧于因借的造园手法反而成为它建园的一大特色。园门“欲扬先抑”的布局手法给游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芳华园精巧的布局更是全园的精华所在。疏密结合的整体布局,错落有致的建筑形式, 丰富多样的水的形态,极具地域特色和空间感的植物配置,造就了兰圃城市山林的独特景观。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三、造园艺术手法 ①化直为曲,小中见大。胜在曲,巧在变,妙在小中见大。 兰圃原址地形狭长,为使单一的直线形空间,变为多样的曲折的空间,并 使游人在空间内的静立视线活动,转化为流动的视线活动,借以丰富园林 层次,扩大园林空间的效果。为此,在布局上采用纵横序列的手法来划分 景区,从而使观赏线和景区空间化直为曲化单- 为多样。观赏者必须通过空 间的序列过程, 才能看到公园空间的全貌。--“小中见大”的造园佳例。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4.1 南门入口区 兰圃南门入口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售票厅的园门到园内的“芭
蕉门”,两重的洞门丰富了视觉层次,使入口区的景深得以加强。狭长的棕竹 走道宽约1.5m,长约30m。两旁种植整齐的棕竹高约1.8m,阻挡人两侧的视 线,利用这种手段引导游者的视线,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前方的月洞门。 “移天缩地”的手法更是运用得绝妙--利用以小观大的手法,截取自然景象中 的冰山一角加以抽像化的人工雕铎,“芭蕉门”前有一小溪穿过,游人进园前 必须要跨越石板桥,心理上的起伏增加游赏的趣味,同时也是入口空间转换的 暗示性标志。园门前纵只有小溪一从,却能带出山水之灵气,立即使全园生动, 给游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视线透过“芭蕉门”可看到门后的石景,与门前的小溪山水石景相互呼应。 门洞起着框景的作用--人未进门,就有已进如画般的风景之感。
四、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4.2 芳华园 4.2.1巧妙的布局--入口空间序列的处理
芳华园占地仅540m,它之所以声明远播,不仅是因为园内的设计精巧,当中与它入口空间 巧妙的连接也有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