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3.doc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3.doc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3.doc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文化美,体会时代背景。

2.品味语言美,落实文言词语。

3.欣赏结构美,流利地朗读课文。

作家作品

A: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但也有人认为非他所作。

课文背景:本文选自《春秋左传注》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 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字词广场

字音识记

寤生(wJ) 亟请(qi) 巖邑(yan)

虢叔(guo) 祭仲(zhai) 百雉(zhi)

廩延(lin) 不义不BK(ni) 真(zhi)

il(wei) 繫(yT) 泄泄(yi)

施及(yi) 永锡尔类(ci)

通假字

佗邑唯命(通“他〃,别的)

谓之京城大叔(通“太〃)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通"三〃)

姜氏欲之,焉辟害(通“避〃)

无庸,将自及(通“用〃)

遂真姜氏于城颍(通“置〃,安置)

若阙地及泉(通“掘〃,挖)

永锡尔类(通“赐〃,赐予)

一词多义

士(郑伯克段于鄢(动词,战胜)

rzj ?

厚勤克俭(动词,能够)

和武公娶于申(介词,从)十亟请于武公(介词,向)

遂真姜氏于城颍(介词,在)

段入于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对象)

(虢叔元萍(兼词,于此,在那里)焉姜氏欲2谭辟害(疑问代词,怎么)君何患稱(石末语气词,呢)

(及庄公皿位,申之请制(介词,替,给)为不如早申之所?(动词,安排)大叔又证贰以为己邑(动词,作为)

古今异义

都城过百雉

古义:都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古义:不得超过。今义:连词,表转折。

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惊姜氏(使?.????受惊)

无生民心(使?.????产生)

2. 名词作动词

故名曰寤生(取名)

隧而相见(挖地道)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制,巖邑也

2.介宾短语后置

郑武公娶于申(即“郑武公于申娶〃)

亟请于武公(即"亟于武公请〃)

有献于公(即“于公有献〃)

3.宾语前置

姜氏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即"有何厌")

敢问何谓也(“何谓〃即"谓何〃)

4.省略句

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熟语积累

多行不义必白毙:坏事干多了,必然白取灭亡。

※我不太相信报应,但天下事每每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又似乎很有因果关系了。(王火《战争和人》)

名曰寤生?遂

O 及庄公即位:到 到庄公做国君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I 丨了庄公做国君的 时候。即位,君主登上君位。为之请制:指姜氏替共叔段向郑庄公请求 得到“制”这个地方。制,地名,一名虎牢,又名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 淵, 巖 邑也,虢叔死焉,佗 邑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第⑴段:姜氏厌恶其子郑 庄

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 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 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 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 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 罢休,这就充

分说明这个 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 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 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 激化的过程屮,正是行

文 的脉络所在。

第一部分〔第⑴段):姜氏 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并想 立共叔段,埋下母子不和、 兄弟相残的祸根。

第⑵段:共叔段市姜氏请 封

于京,气焰嚣张,人们 称之为"京城大叔

这是第二部分第一层。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 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 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 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 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 告诉姜氏:“制......佗邑唯 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 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 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

为之 请

过百 雉,

之害也。

初,郑武公 娶于申,曰武姜,生 庄公及共叔段。庄公 寤

D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 生 ,惊姜氏

,故

名曰寤

生,遂 恶之。

时脚先出来,使武姜受到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于是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 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 ,公 弗许。(初:当初。《左传》

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签应。I 追述以前的事情常 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郑武公:名掘突。娶于申:从申国娶妻。郑 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今河南南阳。武姜:后人对 她的追称。武,指其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指其母家之姓。共叔段:段后来出奔共 邑,所以称“共叔”。寤(wCi )生:逆生。指胎儿出生时脚先出,即难产。遂:连词,因而。 恶;讨厌。亟:屡次。于:介词,向 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弗,不。

\

? z

I 公曰:

庄公说:

唯命。” “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鐵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他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

办。”

底邑:险要的城邑。虢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馬,兼词,相当于“于是” 、“于此”。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通“他”,别的。唯命,即“唯命 是听”,听从' 您的吩咐。 式姜便请求封给他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京:地名,今河南荥阳。大 叔:大通“太”,太叔是尊称。. 祭仲曰:“ 都 城

过百 雉,

3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邑的城墙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长,

那就会成为国家

I

祭仲:郑国大夫。都城:都邑的城墙。雉:古代、先王之制

的祸害。I 度量名称,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国:国家。丿先王的制度规定, 大

都不 过参国 之一,中

五之一,小 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

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

九 之一。今京不 度,非

制也,君将

不堪。”制:制度。 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地不合法度,违背先王的制度,您将控制不住。”大都不过 参国之_:大的城邑不能超过 公曰:“姜氏欲 之,焉辟 害?" 国都的三分之参,通“三”」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

对曰:“姜氏何 厌之有!不如早为

之所,无使

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适当地方,别让祸根 滋蔓。

复,难图也,蔓

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 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

弟乎?”公曰:“多行不义

必 自毙,子姑待 之。”

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做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趋灭亡,您姑且等着瞧吧。” 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通“避”。何厌之有: 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早为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适当地方。 滋蔓:滋长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难图:难以对付。图,图谋。自' 毙:自趋灭亡。毙,倒下。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姑:姑且、暂且。.

控制。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

参透。求制不及而求京, 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篡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To

第(3)段:共叔段建城突破规格,祭仲为此请庄公警惕;庄公则相信“多行不义必自毙〃,静待事态发展。这是

第二部分第二层。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

情,也丝毫不能缓解他们Z间的权力Z 争,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其心迹,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 "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

的样子。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对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4) -----------------------------------------------------------------------------------------------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部和北部边境的城地暗中归自己

既而:过了不久。鄙:边邑。贰于己:使西]公子吕曰:“国不堪贰,鄙、北鄙明属庄公,暗属自己。貳.,两属。J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 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

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

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__________

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生貳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公子吕:字子封,郑国大夫。国不堪貳: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人的统治。

祸的。”丨若之何: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这件事。欲与大叔: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与,给予。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事,动词,侍奉。若:如果。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则,就。无生民心:不要使民生貳心。无庸:不用(管他)。庸,通“用”。将自及:将要自己遭祸。及,到。■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刃太叔又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作为自己的领地,一直扩张到廩延。公子呂说:

“可矣,厚将得众。”公曰:“ 不义

“可以行动了!土地广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不礪,厚将崩。”'收貳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

长不亲,虽然土地广大了,他也会垮台的。”[(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貳,指原来貳属的西鄙、北鄙。至于原延:扩张到了廩延。廩延,郑国邑名,今河南延津。厚将得众:土地广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厚,土地广大。众,指百姓。不义不曜(ni):对君不义,对兄不亲。曜,

亲。崩:这里指垮台、崩溃。.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太叔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整作战用的盔甲和兵器,准备步兵和兵车,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

将要偷袭郑国。武姜将要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听到了他们的日期,说:“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

“可以动手了。”派子封率领战车二百辆去攻打京邑。京城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送到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岀奔共。,完聚:修治城郭,聚集人民。

鄢。庄公到鄢地讨伐他。五月辛丑,太叔出城逃亡到共。缮:修整。甲:盔甲。兵:兵器。具:准备。卒:步兵。乘:战车,春秋时期用车战,兵车一乘,上有甲士、三人,后随步卒七十二人。夫人:指武姜。启:开(门儿之:代指共叔段。丿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春秋》记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

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讥

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岀奔,难之也。书:指《春秋》经文的记述。以下几句是解

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释《春秋》一书的凡例。这类文字有人说是后人所加。不弟:不像个弟弟。不言弟:不称共叔段为弟弟。按《春秋》惯例,段本应称弟,不称弟是寓有貶义。一说,弟,通“悌”。不悌,不合乎做弟弟的道理。如二君:像是两个君主,有讽意。称郑伯:按惯例应称“兄”,称“伯",亦寓有讥讽的意思。郑志:郑伯的本意,即郑伯本来对共叔段就采取欲擒故纵、养成其恶而加害的策略。不言出奔,难之也:《春秋》不写共叔段自动' 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于城颍,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

遂宾姜氏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向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无相见也!”既而悔之。真:通“遥”,安置。城颍:地名,

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不久,庄公后悔他的行为。在今河南临颍。誓之:向她发颍考叔为颍谷封

人,闻之

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

公曰严尔有母

赠送。庄公说:“你有个母亲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

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

对曰: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

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銀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 表明这是在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 可以说既狠毒又狡猜。

第⑷?⑸段:共叔段扩张势力范围,公子吕(子封)请求庄公断然除掉他;庄公则相信“不义不囁,厚将崩〃,静待时机成熟。这是第二部分第三层。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连续向庄公提出警告,其至说dr欲与大叔,臣请事Z;若弗与,则请除之〃这样的话来激庄公,他都不为所动。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公的深藏不露,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二部分(第⑵?⑸段):共叔段被封于京,在姜氏的支持下,得寸进尺,扩大势力,企图篡夺王位,郑庄公则处心积虑、静待时机,清

除此患。

第⑹段:共叔段和姜氏,准备外攻内应,篡位夺权。

誓。之,代武姜。黄泉:

地下之泉,这里指墓穴。丿有个叫潁考叔的,是穎谷管理證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有献于公。颍考叔:郑人。为:担任。颍谷:今]公赐之食,

把贡品献给郑庄公。河南登封。封人:管理疆界的官。J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母亲,我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赐之食:

吃的东西她祁尝过,只是从

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I赏给他吃。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小人:谦称自己。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ft(geng):有汁的肉。遗(wOi):

悔。5^(yi):语助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词。敢:表谦

敬的词。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颍考叔答道:

編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統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

丄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虑。阙:通“掘”。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地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地道。其:语气、

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丿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

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赋,赋诗。

了母子关系)。融融:快乐的样子。泄泄:舒畅的样子。.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纯厚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科孝心及庄公。诗

曰“孝子不廣,永锡尔类”,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长久賜予你同类的人”,

其是之谓乎![君子曰:《左转》凡称“君子曰”,大祁大概这就是说的颍考叔这类纯厚的孝子吧![是作者假托“君子”而发表评论的话。纯孝:纯厚的孝子。施:推广,即推己及人。

匮:竭尽。锡:通“赐”。类:同类的人。

第⑺段:庄公认为反击时机己到,一举打败共叔段。第三部分〔第⑹~(7)段):兄弟之争终于发展到白热化程度。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出奔。

第(8)段:庄公处置姜氏,颍考叔献计,母子和好。庄公处置姜氏,并发誓再不相见,但乂后悔。颍考叔巧妙献计,庄公立即采纳。母子“隧而相见〃,其乐融融。“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读来使人感到十分滑稽,有人称Z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己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i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地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燧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

深层探究

图构课文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Z间争权斗争的描写,刻画了庄公的阴险狡诈, 姜氏的偏心狠毒以及共叔段的骄纵贪焚,揭露了郑国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艺术特色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字精练

本文记叙了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从发生、发展、激化到最后解决的全过程,但重点十分突山。重点不是写军事斗争,而是写政治斗争,不是写事,而是写人物性格。材料的剪裁取舍和详略的处理安排都服从于写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要求,重点写矛盾的发生和发展。而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是矛盾激化的结果。至于母子和好一段,虽然是矛盾解决后的余波,但有利于进一步展示人物性格和表达崇尚孝道的思想,所以乂用了较大的篇幅。就是在这一段, 也是有详有略,重点在颍考叔献计和母子〃隧而相见〃。而掘地及泉、开挖地道的过程,略而不写。

2.精当的细节描写

本文选取了“庄公寤生〃、颍考叔“食舍肉〃、庄公姜氏“隧而相见〃等细节,对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表现文章主题,都

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

以共叔段的贪婪狂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嗾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以祭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Z高明;以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

剖析文意

"春秋笔法〃就是指寓褒贬于简洁的文笔之中。试分析本文的“春秋笔法〃。

提示:郑庄公是个阴险毒辣之人。杀共叔段是他的夙愿。大臣祭仲、子封等人,都不知道他的阴谋,十分焦急地劝他赶快行动。可见他隐藏内心活动十分成功。从倭氏欲之,焉辟害〃, 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再到“无庸,将自及〃“不义不艦,厚将崩〃,最后到"可矣〃。语义由浅到深,由轻到重。前面几句是量变,最后的“可矣〃是质变。庄公的老谋深算,从这里看得十分清楚。可以这样说:共叔段的野心,完全是庄公有意造成的,这样庄公才有可能找到借口灭段。《左传》中所说的“郑志〃说的就是庄公隐藏内心活动,不露声色。另外,庄公对他的亲生母亲姜氏也丝毫不讲情而,甚至将她放逐在外。最后的"既而悔Z〃以及“隧而相见〃那种乐呵呵的戏剧性场面,到底是人性尚未彻底泯灭呢,还是以此表孝道來迷惑人民、笼络人心,或者是《左传》的作者有意不指明,让读者自己去独立思考呢,很难说得清楚。作者用冷峻的“春秋笔法",表面看来不置褒贬,实际上却从字里行间十分成功地刻画出庄公的伪善和阴险,也曲折地反映出他的矛盾心理。

阅读鉴赏

哥是残缺藤,攀附弟而上

徐立新

据爹生前交代,当初,他和娘决定放弃原本只生一个娃的想法,转而又要了一个弟弟, 是因为,担心有一

天他们离开人世后,我遭人欺负。父亲说这些话时,我的心隐隐作痛,而冃我亦很清楚,这种痛将要伴随我一生。

很小的吋候,我得了一场奇怪的重病,之后留下了明显的后遗症一一不光腿脚不灵活,走不稳路,而且智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整个童年,我都是混淆在外人对我的肆无忌惮的取笑和爹娘对我坚持不懈的鼓励和呵护屮,矛盾而又自卑、忧伤地生长着。更糟糕的是,爹娘的鼓励和呵护很快就没了,在我上初二的那年,他们在贩卖水果的路途中, 被肆虐了多日的洪水冲走了,连一点踪迹都没有留下。

当时,比我小三岁的弟,也读初二。

我们的不幸遭遇,引起了一位好心人的同情,他愿意资助我或者弟,直到高中毕业。没有做丝毫的考虑,弟就坚决地让我接受资助,他说,哥,我念一天算一天,辍学了也没有关系,但是你情况特殊,不能不读书。我亦是坚持让他读书,否则自己也不读,弟拗不过我, 最后说,好吧,爹以前不是教过我们挣钱的本事吗,我现在就开始干!

弟说的挣钱的本事,指的是贩卖水果和蔬菜,从屮赚取差价。为此,弟休学了两年多, 集中精力挣钱,同时照顾我的饮食起居。

休学期间,弟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去进货,然后在脏水横流、潮气很大的菜市场里,大声吆喝,与同行展开激烈的竞争。由于天天都要穿着湿的胶鞋,年纪轻轻的弟,腿竟得了严重的关节炎,筱里常常痛得无法入眠,但他第二天照样早起.???.?

弟读过很多名著,文笔很好。上高屮后,他在班主任的推荐和帮助下,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去了镇上的电视台打工,帮他们准备一些和文字有关的材料,以获取一些稿费,补贴家用。

尽管弟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我们的日子依然艰难而苦涩。人间有许多美味的食品,我从不敢奢望,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吃上一口蛋糕,但我心想,这辈子恐怕都没有钱买蛋糕了。有一年,临近春节的一天晚上,十一点了,弟还没有回来,这让我焦急不已。

左吩右吩,弟终于回来了,令我欣喜不已的是,他还带回来了一块很大的蛋糕,要知道, 以我们的条件,哪能买得起蛋糕呀。弟看出了我的顾虑,说,哥,你别见怪,今天晚上电视台里录播春节文艺晩会,蛋糕是晚会上摆放的道具,没有人吃,我就一直在等呀等,好不容易等到晚会结束,抢在打扫卫生前,把蛋糕要了下来,让你尝尝鲜????.?

就在我狼吞虎咽的同时,弟又充满激情地对我说,哥,有一位名人说过,面包会有的,

将来我们一定能买得起蛋糕,天天把它当饭吃!

也许,苍天是真的看见了弟的努力,将恩泽和好运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断断续续读完了高中,高考时,竟惊人地考了582分,被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录取!而己是第二次参加高考的我,再次名落孙山。

弟要上大学,同吋坚持让我再复读。钱,再次成了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座高山,我想, 这次我和弟都无力攀越过去了。事实上,那时的我,已对考大学不抱任何希望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很难考上大学,即便是考上,也上不起。弟为我付出那么多,这次我要为他做些, 我要打工供他上学!

可是,就在我打算出门打工的前一天,弟给我汇来了4000元,说是学校奖励给他的,让我继续复读,一心一意迎接来年的高考。

如果不是弟的一个同学告诉我真相,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4 000元的真实来源,弟的同学对我说,你弟,他根本就没去大学报到,你快去看看吧。

几经周折,我终于在那所大学旁边的一个补习学校里找到了弟,我气愤地责问他,为什么不去上大学,弟说,我想再补习一年,來年和你一起考,考北大、考名牌

在我的一再逼问下,弟也说出了那4000元钱的真正来源。原来,为了吸引高分考生来学校补习,该学校规定,凡是当年高考分数在580分以上的,到学校补习,不仅一分钱学费不收,而且学校还给4 000块钱奖金。“来年如能考上重点大学,还有更多奖金呢!〃弟兴奋地如此说,而我早己被呛得热泪盈眶。

看我哭,弟慌了,又焦急地说:“哥,别哭呀,我明年指定能考上的,只不过是耽误一年罢了,你要是耽误了,可就是一生呀!〃我的眼泪出来得更凶了!

书上说,兄弟就是两棵并列生长的树,一起等待迎风花开的那天。可是,在这个世上, 有一对兄弟,哥哥一开始就是一根残缺的藤,为了让藤有一天也能长成树,作为弟的那棵树, 一而再地让步牺牲,只为让那根藤能攀附着他,一步一步地绚烂向上!

品读:统治者、富贵者为了利益,兄弟可以相残,母子可以反目。而在这篇文章中,兄弟二人相濡以沫,艰难前行,他们的路充满荆棘,也充满温情。

素材搜集

关于亲情的名言

1.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

__雨果

2.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

--- 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3.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一《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4.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吋隐藏着甜蜜的爱。

——萧伯纳

为了一件衬衣

1898年5月1日,美国的马尼拉湾大战开始。舰艇上,指挥员命令大家脱去衣服,准备行动,其中一位弹药手匆匆脱下上衣时,这件上衣从他手中滑了出去,飘进了大海。当这件上衣飞出船外的时候,他转身走到舰长跟前,请求允许他跳进大海把衣服捞上来,舰长没有答应他,于是这个弹药手就走到这艘船的另一边,径白沿着梯子爬下去,跳进海里,游过去抓住了衣服。当他回到船上以后,因为违反了军令而被戴上了镣铐。

战斗结束后,海军准将杜威对这个案子很感兴趣。因为他很想知道,为什么一个弹药手为了一件上衣,竟敢冒着生命危险去违犯军规。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识记《左传》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 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 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 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 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 ? 同学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原则吗? (如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 ) 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 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 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二、推进新课: 1.文体知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 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 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 文学价值。 2.解题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3. 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 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 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 史事实。 三、文意理解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 “寤生”,于是 (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 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 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 格。 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2 课时

郑伯克段于鄢艺术特点及人物性格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及人物特点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 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庄公把心理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颖考叔说:"

《郑伯克段于鄢》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①。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②,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③,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④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①请制:请求分封到制邑去。②雉:古代城墙长宽高各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③暱(nì):亲昵。 ④繄(yī):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B.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 C.缮甲兵,具.卒乘具:器具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 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 教学重点: 1、重点字音 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 ( 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 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 二、背景知识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释义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3、了解课文的出处以及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 1、文中文言词语较多,句式复杂,需要重点掌握。 2、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设想] 课文特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这篇文章代表了《左传》的语言的主要特点。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形象鲜明,绘生绘色,所以值得反复诵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郑庄公是先秦时期一位君王,隐公三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我们要认识郑庄公这个人就要学习《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这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可爱的郑庄公。本文选自《左传》同学们是否熟悉《左传》?中学里曾经学过《左传》的名篇没有?(要求学生回忆出自己所了解的《左传》的相关信息。)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3、课文的层次结构 全文共5段,分4个部分: 一、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公叔段。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开端) 二、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虚伪应对,实怀杀机。(矛盾的激化) 1、公叔段得到京地作封邑。 2、公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 3、公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 三、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矛盾的解决) 四、庄共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矛盾的解决) 1、颖考叔设法为庄公排忧解难。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析教学提纲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研讨,品味语言美,欣赏结构美。 2、通过课文的研讨,理顺情节结构。 3、通过课文的研讨,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理顺情节结构。 教学方法:研讨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先简述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再由先秦文学概述转入本文所出自的《左传》)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着重记叙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善于叙事,其中描写战争尤为精彩。 2、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3、《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

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二、诵读课文(播放朗诵录音,理解文意),分四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标题内涵。 2、故事情节结构。 3、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关系。 4、你对郑庄公这个人究竟怎么看待?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展示参考答案。 1、标题内涵: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元年,郑国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 2、情节内容 ①姜氏请立共叔段(1)(矛盾的开端) 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对两个儿子的爱恶之偏。正是母亲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 剧。“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教案1—《郑伯克段于鄢》

1、《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专升本大学语文的考试特点。 2.《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3.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4.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重难点】 1.《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2. 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3. 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 2020年(17级,大二)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作为所有专业考试必考的四门公共课之一(不考专业课),总分100分,语文学习面临的问题是学得不好不孬,考得不上不下,短时期突破较难。 文学常识 20 文言知识 20 大学语文(专升本) 阅读鉴赏30 作文30 二、授课过程 【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年),迄于鲁悼公思念(前464年),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左传》的特点及价值 (1)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2)《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A、文笔简练 B、善于描写战争 C、出色的外交辞令 “春秋”、“传”的含义

春秋:各国修的史书的统称 传:用来解释“经”的文字 2、《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二)、文言知识 概念相关: 通假字的概念: 古书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叫做通假字。 词类活用的概念: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文言知识: 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同“啎”,逆,倒着,意味难产。 2.佗邑唯命:佗,同“他”,别的。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5.焉辟害:辟,通“避” 6.无生民心:无,通“毋” 7.若阙地及泉:阙,通“掘” 8.永锡尔类:锡,通“赐” 9.无庸:不用。庸,通“用”。 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代词作动词,这样做; 4、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像一个当弟弟的; 弟,名词作动词,做弟弟; 6、闻之,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献上的东西;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

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2.识记《左传》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 同学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原则吗?(如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 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二、推进新课: 1.文体知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解题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3.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三、文意理解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读书儒家国学孔子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共叔段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设计: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以讲诵方式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柬》、《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大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并试着现代观念加以审视。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

《郑伯克段于鄢》注释、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比《春秋》增多二十七年。约成书于战国之初。《左传》散文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不少出色的艺术手法,使其叙事文约事丰,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但历来对此多有异说。现在看来,《左传》作者实难确指。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既以“左氏”为名,应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其中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大概比较可信。 左丘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初①,郑武公②娶于申③,曰武姜④,生庄公及共叔段⑤。庄公寤生⑥,惊⑦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爱⑨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⑩,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51。” 大叔完聚○52,缮甲兵○53,具卒乘○54,将袭○55郑。夫人将启之○56。公闻其期○57,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58以伐京。京叛○59大叔段,段入○60于鄢,公伐诸鄢○61。五月辛丑○62,大叔出奔共○63。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64,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65;称郑伯,讥失教也○66;谓之郑志○67。不言出奔,难之也○68。 遂寘○69姜氏于城颍,而誓之○70曰:“不及黄泉○71,无相见也。”既而悔之○72。颍考叔○73为颍谷封人○74,闻之,有献○75于公,公赐之食○76,食舍肉○7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78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79,请以遗之○80。”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81!”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82?”公语之故○83,且告之悔○84。对曰:“君何患焉○85?若阙○86地及泉,隧而相见○87,其谁曰不然○88?”公从之。公入而赋○89:“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90!”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91。”遂为母子如初○92。 君子○93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94。《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95。’其是之谓乎○96!” 【作品注释】 ①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②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③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 ④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及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及翻译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

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 学案 含答案 整理好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班姓名 (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 2.佗邑唯命。佗,通“”,指示代词,。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9.无庸,将自及。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这里是“”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 13.永锡尔类。锡,通“”。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用法,。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用法,。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词,。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词,。 5.无生民心。生,用法,。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词,。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词,。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句 2.制,岩邑也。句 3.郑武公娶于申。句 4.亟请于武公。句 5.有献于公。句 6.姜氏何厌之有?句意为:? 7.敢问何谓也?句意思是:?(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 3.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 7.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 (2)亟请于武公。介词,。 (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 (4)段入于鄢。介词,(作用)。 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 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 (2)克勤克俭。动词,。 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 (七)古今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今义:认为。

优秀教案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 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一、知识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 (1)关于《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 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3)古今春秋笔法示例 例一:《周语下》:鲁侯归,乃逐叔侨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晋侯弑。……齐人杀国武子。 析:“杀”可指杀人,杀有罪之人,无罪之人,也可指杀动物。“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并且“弑”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同时又可以解释为羞辱。同样有“杀害”的意思,但不同的用词寓含不同的褒贬态度。 例二:《晋语》载晋惠公在韩原之点中被秦军俘虏,言“亦不克救,遂止于秦”,不说晋惠公被秦国拘囚,而言“公在秦三月”。 析:止,执也,即被擒获。晋国史官用“执”字有损于君主的尊严,因此用“止”。写晋惠公被囚,说“在

(完整版)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一)有关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左传》这部书。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顾名思义,这部书是一位姓左的人为《春秋》所作的传。因此,我们首先谈一谈《春秋》。《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统称,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史官记载本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他们编写的历史书都叫“春秋”。不过除了鲁国的“春秋”以外,其它各国的“春秋”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重新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记载的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 年,截止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 年。人们就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完备,242 年的历史只有18000 多字,连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左”相传是指左丘明,“公羊”是指公羊高,“谷梁”是指谷梁赤,这是三位解说传授《春秋经》的人。本来,经与传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古人叫做“别本单行”。到了西晋,杜预着《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经》和《左传》按年编插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明《春秋经》的微言大义,所以历史史实的补充就很少,作为历史著作的价值远远不如《左传》。《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全书18 万字,远比《春秋》的内容丰富,加上文笔简练流畅,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因此自魏晋以来《左传》就压倒了《公羊》和《谷梁》二传。 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左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创作的,不过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的中期,这中间经过了他人的增补。 关于《左传》的特点和价值,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实际记事止于鲁悼公14 年(公元前453 年),比《春秋经》多了28 年。所谓编年体史书,是以国君在位的年份为线索记载历史。因为现存《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记载历史就以鲁国国君在位的顺序为线索,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2课时 【学情分析】 文言文教学易言文分离,先一字一句地梳理课文字词句,然后分析课文;以前者为重点,以后者为次。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只见字句,不见全文。单一的字词句的讲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陷阱。如今高考用全国卷,文言文考察更注重理解文意和迁移能力,所以文言文教学应既重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又注重学生个体的读懂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初中及高一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积累及读懂基础。本课拟在学生预习之后,发挥小组讨论解疑的功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难点: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脉络;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 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 知识积累: 1.解题及《左传》简介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的一句经文。《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鲁国及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本书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目的是传述《春秋》,即把《春秋》中所提到的,所简短记述到的事件,发展成为较完整的叙事散文,如《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就是由《春秋》中的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加以丰富,叙述成这个较完整的故事的。 《春秋》是“经”,文字俭省,微言大义。《左传》是“传”,“传”是对“经”的具体叙述。解释《春秋》的除《春秋左氏传》之外,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史称“春秋三传”。 2.背景: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如鲁国一度君权旁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件。 3、完成下列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