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1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v.,2006第15卷第6期

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5No.6

收稿日期:2006-08-25作者简介:葛

红(1969-),女,汉族,江苏沭阳人,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讲师。

有过求职经历的人都知道,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尽管对文凭有要求,但更为看重的还是应聘者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否被社会接纳,也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创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一)环境因素

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导致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功利性。不断增强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不得不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各种“实用”的证书上。如国家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导游证、驾驶证和各种出国考试都花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因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高。即便有一部分人想提高实

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但由于多种原因,社会和高校也不能给他们充分提供这个锻炼能力的平台,因此环境因素是限制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的因素之一。

(二)高校自身的因素

高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也存在明显缺陷与不足:

一是办学条件问题。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给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设施、学习生活条件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少高校办学条件一时跟不上规模扩大的需要,超负荷运转。因为教室不够用,很多选修课都还得采取大班制,实验设备不够用也使得实验课的开出率得不到保证。如此种种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否顺利转化为相应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模式的选择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葛红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要:本文从用人单位反馈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实践动手和创造能力较弱”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实践能力;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06)06-0091-03

AFewThoughtsabouttheImprovementofPracticingAbilityofUndergraduate

GEHong

(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Collegeofforestryandgardening,Hefei,230036,Anhui)

Abstract:Thefeedbackfromtheemployerproposedthequestionthatthestudentwhojustgraduated

fromuniversitywasweakattheabilitytopracticeandcreate.Itindicatedthatthepresent

educationalsystemhaddefectanddeficiencyincultivatngundergraduatestopracticeandcreate.

Inthispaper,

themajorfactorwhichrestrictedthecultureofundergraduateto

practicetheirknowledgewasanalyzed,andfurthermore,thechannelandmethodwhich

couldenhancetheabilityweresuggested.

Keywords:practicingability;affectedfactor;resolution

・91・

特别重要。目前大学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黑板上讲理论,学生在课桌上记理论,外出生产实习和实验动手、实践调查时间微乎其微,且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培养模式虽然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但对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内化为素质并无多大帮助。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满腹经纶”,但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不行。这也正是用人单位的抱怨所在。国外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非完美无缺,但其重视独立思考,重视能力培养,重视创新却是深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社会需要接轨、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方面显然还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

三是教学评价机制问题。教学评价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又引导教学工作的方向。若学校重书面考试,学生势必就会特别看重课堂笔记与背书;若学校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学生就势必会积极进实验室做科学实验或走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以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遗憾的是,我国的教育评价制度还停留在书面考试(记忆)成绩上,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完整复述课本或教师讲的理论,对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少要求。中考和高考就是这样一直引导着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方向。众多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通过考试而获取文凭,这种状况在大学教育阶段一时也难以突破。

(三)主客体的因素

从主体上看,年轻教师缺少科研实践。目前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各高校都陆续开设新专业,一度形成老师匮乏的局面,多数老师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讲台。由于他们是一种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型的,缺少科研实践,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因而在其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自然底气不足。其次是缺乏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在了解学生、备课、上课、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欠缺,由此也导致了其教学事倍功半现象的发生。再次由于学生多,教师少、过重的负担使教师成为讲课机器,老师是在无奈地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他的工作量的指标,以致于没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参加科研实践,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从客体看,学生构成发生了变化。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校学生年龄差异拉大,生活习惯差异拉大,贫富差距拉大,素质高低差距拉大……而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却远不能跟上时代发展,不具备应有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正确处理主客体在教育工作中的互动关系。教育者不是从被教育者的需要出

发,而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单方面强调把自己的意愿灌输给被教育者,使之成为一种单向活动,表现为“我教你听、我做你看”的从属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育者是主动的、积极的,而受教育者却是被动的、消极的,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制约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与动手能力的对策

(一)创新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有许多好的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例如,重视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专业知识传授等,但是面对未来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因而应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众所周知,2l世纪最根本的竞争是人的素质、人才的竞争,但人的素质中最为根本的是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校如果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在社会上就缺乏竞争力,长此以往,学校也就会面临生存危机。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尤其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注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改革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研究训练

现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局限在书本内,且强调“一刀切,齐步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21世纪是一个强调创造与个性的世纪,学校应顺应形势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为此,大力调整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积极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在课堂教学上,增加科学研究训练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课程论文、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讨论会、报告会。二是改革实验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在一些基础实验课中,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四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将一部分实验改成自选的研究型、设计性实验。三是学校可资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校每年可规划一批学生科研项目,并资助一定经费,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各院系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并组织学生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让学生共同参与一项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四是让高年级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特别要让优秀直接进入重大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五是学校应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下转第127页)

・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