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法治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
近日《法治中国》专题片热播,展现了中国依法治国、着力法治为民的求实、奋进之路。

也再次证明了“法治兴则国兴”的实践真理。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繁体的“灋”字: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

社会实践发展瞬息万变,既要法与时转,又要奉职循理,法令导民、奉法治国,疏通民意,畅民心。

因此,让民满意,尤需围绕民意着力“法”字。

着力“法”字,重视法治。

历史沧桑,兴衰交替,诠释着“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的深刻道理。

法治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准绳,重视法治、法治昌明,就国泰民安;忽视法治、法治松弛,就国乱民怨。

《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写道“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法律、法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秦国商鞅变法,赢得国家繁荣;宋代王安石变法增加财政收入,兴修水利,优化良田,军事实力增强,扭转其国家羸弱局面。

像这样变法图强的例子很多,不一枚举。

无论是富国强兵,还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抑或少数民族向先进汉文化的变革,足见古人对法治与国家的强大的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因此,让民满意着力“法”字,顺应时代发展、遵从社会发展规律,善法为民,就能畅通民意。

着力“法”字,向心民呼。

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面对人
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难点”“痛点”“疤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盲点”“梗点”,立法如何建章立制、定分止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迫切问题,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瘴固疾,考量着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切度。

《谏太宗十思疏》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此言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邦本地位,也为解民忧、畅通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方法遵循。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实施两孩政策;依法解决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问题;对土地制度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试点作了授权;制定电子商务法;修订环境保护法;修订安全法;制定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

都始终围绕民之所望,开展立法、修法。

北宋王安石《周公》语“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契合民意的法律、维护人民利益的良法善法,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固基石,凝心聚力,共促复兴梦。

因此,让民满意着力“法”字,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凿井之势掘地三尺的坚持,以打破沙锅问道底的不懈,紧紧围绕民之所望,在“法”字上下功夫,切实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

着力“法”字,依法公平。

《商君书.算地》言“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此语告诉我们无论是制定法律、国家制度,都要立足国情,坚持问题导向立法。

而对于行法、用法要坚持依法行政,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之下无例外。

从“天下之事,一断于法”的法律
思想,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司法理念,都体现了古人面对法律、法治公正公平的维护,而今的每一位执法者都应秉承持权自重、行权为公的依法行政理念。

而对于不遵守法律、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害群之马,不管其职务多高,只要亵渎法律、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绝不姑息,必依法严惩。

因此,让民满意着力“法”字,应充分让民感受到“法”的公正、公平,让民在法治下有获得感。

让民满意着力“法”字。

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法”字为民,离不开百姓的支持、赞许,而“法”字为民的前提是切实为民。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若安天下,让民满意着力法“字”,既要重视法治,更要立法应民,又要依法行政,真正实现民意与法治的高度契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