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INTELLIGENCE
人文论坛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
任婵媛
摘
要: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性化、全球化,已极大地打乱了人与自然的均衡。
在人
与自然关系问
题上,儒家看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因而主张尊重自然规律,“仁”不仅是爱人,而且还要爱物。
处于危机之中的人类可以从
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必要的生态智慧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为人类社会
的延续寻找有效途径。
关键字: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
道德伦理
生态环境
主义”思想滋生并逐步膨胀起来,人类误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把自己凌驾于自然
之上,并对自然进行了大大超出其承受范围的“征伐”,给这颗美丽的星球造成了无情的
伤害。
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曾出现过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等污染环境的公害问题。
现
在又出现了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森林与物种急剧减少和灭绝、酸雨、沙漠化、水土流失、淡水不足等生态问题。
面对严酷的现实,人类必须彻底反省以往的思维、行为,重新
认识自我,重新认识自然。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共生共荣,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二者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和谐
共存的。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0]人生活在自然中,必须按照“中和”的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儒家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节约自然资源,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和内核。
儒家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11]。
地“其为物不贰”是儒家爱悯万物、顾惜万物的思想基础。
因为天地“其为物不贰”,所以一种事物消失了、毁灭了,就是永久地消失了,毁坏了,就永远无法再现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儒家主张
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社会对生态系
统的需求急剧增加,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规模和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同自然
的斗争在一片凯歌声中进行着。
当人类仍陶醉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胜利之时,自然对人类的暴虐早已发出了严重的警告甚至给予了报复: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日
见增大,全球性气候变暖,酸雨连绵,土地沙化,江河污染,能源枯竭,垃圾成山等等,
不一而足[1]。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就
集中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对此,人类可以从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所蕴涵的人与
自然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一、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
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虽然,但他的思想
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中已包含了这一命题。
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
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4],他把自然视作与人同样的生命存在,把对人世的普遍关怀推广到宇宙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5]。
种爱物之
心是源于天命而有的道德心性与生生不已的天道的结合,即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
而诚,乐莫大焉”孟子认为天道与人性是一致的,[6]。
人心与天心可以互相感通,发
挥人心的能动性感知天心,以人心之至诚合于天心,就能把人的全部融入整个宇宙之这样,“仁”便中,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贯通于天地万物,周行于六合之间,于是有了人生之大乐,天地之从容,万物之得意,人则进入了与天地合德的崇高境界[7]。
《中庸》所言“赞天地之化育”,是对这一
“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和审美境界的高度概括,深得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要旨。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天人不分”。
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
的自然界。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8]这个天就是生
生不已的自然之天。
自然界自有其运行的规律,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支配,正如荀子所说
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9]。
因此,人类在为自身的生存而对自然进行
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把这种改造和利用限定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遵循上,即“制
天命”须以“应天时”为前提。
否则,就会破坏和危及人类的生存基础。
伴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急剧增强,一种“人类中心
[2]孔子肯定了天,即肯定了自然,人与自
然具有统一性。
孔子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入审美的视野来欣赏,使得自然界进入了主
体的精神活动领域,能够同人的精神活动形成映射和互动,从而使自然对象也具备了审美
的价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3]
INTELLIGENCE
人文论坛
儒家自孔子起就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2]。
只有
节用,才不致于无限度地开发自然资“使民以时”,老百姓才不致于荒源,只有
费生产,才能形成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
孔子坚决反对统治者搜刮民财,铺张浪费,
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于周公的季氏搜括财富,孔子对冉求大为不满,公开号召其学生对
冉求“鸣鼓而攻之”。
[13]《论语・述而》记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充分
体现了孔子取物有节、节制利用资源的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对统治者之穷侈极欲予以严厉的斥责,认为统治者“疤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此率兽而食人也。
”[14]孟子要求统治者节制
物欲,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合理利用资源,注意发展生产,使自然资源生产、开发、利
用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15]孟子认识到其他物类对人类的重要性,所以提倡“仁民爱物”。
他所提倡的“仁民爱物”反映了儒家重物节物的思想。
他认识到,只有重
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
但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能够尊重自然,不能从长远和全局考虑如何更好地与这个星球的
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速度超出了人类自己的预料,同时也正在因为自己
的行为而自食恶果。
江河洪水泛滥,资源枯竭,宇宙射线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所有这些
都警示人类:自然不是可以随意盘剥的对象,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警示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越来越无所顾忌地大肆攫
取和挥霍自然资源,造成了生物、水、土地和矿产资源的急剧减少,如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已减少了四分之一,生物资源减少了两万余种。
人类目前的主要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的
已探明的储量只能再开采50年。
资
源的急剧减少验证了儒家资源节约思想的正确性。
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取之有度,
用之有节,并依靠高科技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要开发新的非耗竭型的资源,才
能维持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
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是“仁爱”。
孔子一生都以实现“仁”为己任,以实现“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儒家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若随意破坏
浪费这些资源,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仁者爱人。
”
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不懈追求。
近代以来的工业化极力追
求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利益。
但一些人的精神、伦理、道义、美德等
崇高的价值却被忽略或异化了。
人与自然失去了亲密的交往,自然只被视为人类的工具和
手段。
人与自然处于分离与对立的状态,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裂与失衡,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的精神危机。
人只有与宇宙共生,与宇宙同行,与生命沟通,才能
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进化的崇高目标和理想境界。
儒家
生态伦理思想表达了人类对价值、对精神归宿的探求与追寻。
生态道德不仅反映了人与社
会的对话,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和要求。
有道德才
能高尚,有修养才能文明,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自觉遵循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
规范,履行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人类的未来掌握在社会每一个人手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人类文明与大自然永恒的话题———和谐,从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悟出“生态和谐”的真谛,与全人类一道,凭借
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保护好人类所居住的这个星球,共同努力,创造出一个绿色文
明的21世纪。
参考文献:
[16]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爱的
关系。
人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和征服,必须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的朋友,像爱护朋友那
样爱护自然。
《后汉书》中记载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17]我们知道孝是为人之本,这就意味着他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了道德要求的
高度。
儒家孔、孟继承了古代的天命思想,认为人道与天道是一致的,天不仅是自然万物的
主宰,也是道德和义理的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意义,因此,人要知天、敬天。
这样一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标志着人类的道德境界与完美人格,具有重要
的伦理价值。
能否爱物与能否爱人一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高下的标准。
儒家继承发
展了古代朴素的环境伦理思想,把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应用于自然界,一方面使伦理
道德具有了保护环境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人类的道德关怀,提升了人类的道德境界。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突破了固有的家庭与社会伦理思想范畴,由家庭、社会进一步拓
展到生态自然,把对待生物的态度看作是道德问题,初步实现了由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向
生态伦理的拓展。
虽然受时代所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还仅限于朴素的理论范畴,缺乏系
统和科学的论证,但它给后人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供了诸多启示,那就是要提
倡生态道德,按自然规律办事,节约自然资源。
[1][13]颜炳罡.儒家思想与当代环境
意识[J].社会科学,2000,10
《论语・泰伯》[2]
《论语・雍也》[3]
[4][7]鄯爱红,王志捷.简论儒家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
2000,5(3)
《孟子・尽心上》[5][6]
《论语・阳货》[8]
《荀子・天论》[9]
《中庸》[10][11]
《论语・学而》[12]
《孟子・梁慧王上》[14][15]
《论语・颜渊》[16]
[17]王雷松,曲岩.析儒家思想对当
代环境问题的启示意义[J].新疆社科论坛,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