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苏教版八年级上《声音是什么》教案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音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和试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和把握初步讨论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老师、同学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同学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学问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观看、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探究法、争论法【老师预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二、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让同学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状况。

2.观看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状况。

3.让观看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状况。

4.老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讨论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a.指导同学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同学自学P13课本,老师指导。

8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 教案《声音是什么》

8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 教案《声音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
(2)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2)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复习小结: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声音在固体、液体、真空中能否传播?
(3)声音的传播形式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1)拔动琴弦,琴发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2)击打音叉,小球振动说明什么问题,
(3)敲响音叉A,音叉B也会发声,靠在音叉B旁边的小球会被弹起,你能说明原因吗?
8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
《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课题
§1.1声音是什么
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型
新授型
三维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②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1)学生动手做实验;
(2)引导讨论,分析小结;
(3)引导学生共同做一做:你在讲话的时候,声带是怎样发声的,(手按住声带)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经历了上面的探索过程,你得到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
(学生回答后)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
③请你动脑想出一种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和同学交流。
5.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声音传递信息举例:
声音传递能量举例:演示实验
归纳: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这表明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与收获
四.作业布置
课本16页(3)并完成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测量空气中的声速,下节课交流。看哪组最接近真实值
想一想:
a、平时同学间的交流靠传递声音。
b、水能否传递声音?请举例说明。
c、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否像在地球上一样直接交谈?为什么?
d、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
阅读课本及教师简要介绍:
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
4.声速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亲身体验上述重点,并用透镜式教学。
教具
投影设备,锣鼓,钢尺,水,收音机,乒乓球等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声音的产生
做一做:
A、张开嘴巴发出“啊”,并用手指贴在声带上,你有什么感觉?
B、利用一张纸或一根橡皮筋,想办法使其发出声音,观察纸或橡皮筋的情况。
说一说: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有何不同?
思考: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有哪些现象或事实能支持你的猜想?
b、在运动会上,你是看到发令枪冒烟的同时听到枪声的吗?
读一读:你能获得哪些和声速有关的信息?
共同归纳及知识补充:
①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②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声音是什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声音是什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人耳的听觉范围:介绍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能区分它们。

3. 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难点:声音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如音乐、噪声等,感受声音的特色。

2. 知识讲解:(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展示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4) 人耳的听觉范围:介绍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声音的特征和传播原理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人耳的听觉范围:超声波、次声波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实验报告:观察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记录音调、响度和音色。

答案:1. 教材练习题答案。

2. 实验报告答案:观察到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记录了音调、响度和音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什么》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苏科版八上】

《声音是什么》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苏科版八上】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5.知道回声现象。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用具闹钟、真空罩、泡沫、音叉、水槽、铁架台、乒乓球等。

四、相关资源视频资源:【情境引入】声现象.mp4、【教学实验】声音的产生.mp4、《【教学实验】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mp4、【教学实验】真空罩中的电铃.mp4、【知识解析】声波.mp4、【教学图片】机械唱片.jpg、【教学图片】磁带.jpg等。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情境引入】。

提出问题:声音对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吗?【新知讲解】(一)声音的产生请同学们做两个小实验并注意观察。

1.用两根手指触试喉咙处,轻轻发出“啊—”的声音,体会手指的感觉。

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

请同学回答:1.手指触试喉咙处,轻轻发出“啊—”的声音,手指有什么感觉?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为什么会看到“水花四溅”?学生回答:1.手指感到喉咙处在振动。

2.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放在水槽后使水花四溅。

提出问题:你观察到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不发声的物体不振动。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教学实验】声音的产生.mp4此处图片是【教学实验】声音的产生.mp4视频截图观看视频,结合演示实验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接着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回答一些常见的动物和乐器是靠什么振动发声的。

(1)出示音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其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如图所示,利用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我们通常用转换法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间接地表现出来。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基本性质和测量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教具:音叉、响板、弹簧、音频设备等;3.实验器材:空瓶子、电吹风等;4.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自然界中不同声音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探究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实验一:使用音叉和弹簧进行实验。

–步骤:a.学生手持音叉的一端,将其在响板上敲击;b.观察响板的震动和声音的产生;c.将音叉的另一端贴近耳朵,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利用空瓶子和电吹风进行实验。

–步骤:a.将空瓶子的口部对准电吹风的出风口;b.打开电吹风,调节不同的风速;c.观察空瓶子的瓶口是否产生声音。

知识讲解1.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由此引入声音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而能够使人听觉器官产生听觉感觉的物理现象。

•声音的特征:–高低音调:与声音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高则声音高,频率低则声音低;–响度: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音振幅有关;–音色:声音的独特特征,由声音的谐波构成。

2.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

•机械振动传播:声音通过物体的振动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产生的,因此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音速度约为343米/秒。

实践应用1.针对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个人交流:声音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如语言、电话等;•音乐及演出:声音是音乐和演出的基本元素,如乐器演奏、演唱会等;•震耳欲聋声音:如火车喇叭、汽车喇叭等警示声音;•音响系统:声音通过扩音器、喇叭等设备放大和传播;•声纳及雷达:声音传播的原理可应用于声纳和雷达等技术。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然后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传播条件的学习。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敲鼓时离鼓近的人觉得声音大?”6.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什么?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1. 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如吹笛子时,吹得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如敲鼓时,敲得越重,声音越大;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如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曲目,音色不同。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教案(苏科版初二上) (10)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教案(苏科版初二上) (10)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教案(苏科版初二上)(10)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⑵明白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看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看能力和分析能力;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观看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爱物理的爱好,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⑵结合,观看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看的学习适应,勤于摸索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⑴声音产生的缘故,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躯体验中去发觉发声物体所具有共同物征,并通过观看、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⑵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演示〝瓶罩实验〞使学生了解、分析、推理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完成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猎取的信息中加工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用具教师用:多媒体、〝钟罩实验〞装置、玻璃缸〔铁棒〕,水槽、音叉、铁架台、吉它、锣、鼓、镲子等。

学生用〔2用一组〕:尺子、纸、水、笔套、竖笛、衣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课题引入:上课前出示:锣、鼓、镲子,请三位同学即兴表演一段。

设咨询:刚刚三位同学在表演时,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们答:〔看到敲打乐器,听到锣、鼓、镲子发出的声音〕设疑:你们是否摸索过,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声是什么?声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样被听到的?——引入新课,屏显:声是什么二、新课教学:1、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屏显〕第一请刚刚表演的同学谈谈,在使你手中的乐器发声时有什么感受?学生答:〔……〕其余的同学利用你周围的〔教师出示〕尺、纸、水、笔帽、竖笛等器材,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做实验的过程中,带着如此的咨询题去摸索。

物理一、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苏科版八年级上)

物理一、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苏科版八年级上)

物理一、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苏科版八年级上)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和了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过程与方法1、经历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开放性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与传播【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形式【教学用具】略【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人与人的交流,是利用什么来交流。

举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出课题二、新授(一)声音的产生活动一:探究声音的'产生(1)学生实验:如何使他们发出声音?器材:纸、橡皮筋想一想:①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②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做一做:①手摸发声的喉头②发声的音叉③扬声器与纸片结论: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找声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音入耳蚊子、青蛙乐器(二)声音的传播(1)空气传声:人与人的交流(2)固体传声①演示实验:衣架、棉线②举例:伏地听声③视频:蛇捉猎物(3)液体传声演示实验:拍手——金鱼(4)真空不能传声演示实验: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三)声波(1)类比:水波、弹簧波、声波(2)动画:观看声波动画得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四)声速(1)声速:声音每秒种传播的距离(2)表格分析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3)百米赛跑以什么开始计时?(五)回声(1)回声定义(2)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六)声能(1)视频实验(2)应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三、小结四、课堂反馈练习【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是什么》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是什么》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在此阶段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但独立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他们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学科存在恐惧心理,认为物理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声音的本质、传播规律和特性等方面的重点内容。
2.教师引导:通过提问、回顾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3.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是什么》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本章节的教学设计以“声音是什么”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了解声音的本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分析实例:讨论噪声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探讨降低噪声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课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声学实验,如制作土电话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组织课堂讨论:针对声音传播、特性等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
-演示活动:用不同频率的音叉演示音调的变化,用不同响度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响度的差异,通过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让学生了解音色的特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3.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2.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声音的定义; 2. 声音的产生原因; 3. 声音的传播方式; 4. 声音传播的速度。

四、教学准备材料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黑板、粉笔;3.实验用的水杯、铃铛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声音有关的图片或物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引入新课A. 声音的定义在黑板上写下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被人耳听到的。

”解释声音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B. 声音的产生原因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可以用水杯和铃铛进行实验,让学生敲击水杯和铃铛,并观察声音的产生。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C. 声音的传播方式在黑板上画出声音传播的波动方式。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的振动传播。

D. 声音传播的速度通过实验展示声音传播速度的测量方法。

可以使用敲击铃铛的方式,让学生测量声音传播的时间和距离,然后计算声音传播的速度。

3. 深化理解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1. 声音为什么需要介质传播? 2. 介质对声音传播有哪些影响?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差异吗?4. 活动与实践A. 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让学生在教室中选取一个指定位置,其中一人用力敲击桌子或其他物体发出声音,其他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

观察完毕后进行讨论和总结,分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B. 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速度在操场上设置起点和终点,由两名学生同时敲击铃铛,并记录时间。

一名学生在终点接收到声音时停止计时,另一名学生在起点停止计时。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种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声音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难点是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测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尺子、气球和塑料杯,以及一些辅助工具,如放大镜和声音计。

学具包括笔记本和彩色笔,以便学生记录和绘制实验结果。

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声音的概念。

我会拿起一根尺子,轻轻拨动它,让学生听它发出的声音。

然后,我会问学生,他们能告诉我这个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测量声音的特性。

我会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气球,同时用声音计测量声音的强度。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声音的强度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如何用工具来测量声音的特性。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重点解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如何测量声音的特性。

对于声音的产生,我会强调物体振动的重要性。

对于声音的传播,我会强调介质的作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对于声音的测量,我会介绍声音计的使用方法,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测量声音的强度。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部分,我会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和能量。

我还会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实验,如研究声音的回声现象,或者探索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特点。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通过引入生活经验来感受声音的产生,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声音概念的直观感受。

苏科物理八上第一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教学案

苏科物理八上第一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教学案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学习内容】一、声音的产生1.活动:如何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

2.探究:音叉的发声将不易直接观察的的微小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法。

3.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4.思考:(1)发声物体停止振动后,物体还在发声吗?为什么有时候停止发声后,还能听到前面发出的声音?如图,停止敲钟后,小和尚听见钟声“余音袅袅”。

是钟还在振动发声?还是听见停止振动发声后正在空气在传播中的声音?(2)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液体、空气能不能发声?能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吗?5.回答: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6.7.例题:例1.将击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

例2.下列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将答案填在横线上.(1)人唱歌声 .(2)笛子声 .(3)鼓声 .(4)二胡声 .(5)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6)流水潺潺 . (7)口琴声 .例3.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 .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 .大钟虽已经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1.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为什么?(2)把耳朵贴在盛水脸盆外面,在水中摇动铃铛,你听到铃铛声了吗?为什么?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2.思考1:(1)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2)如果慢慢让空气再进入瓶内,听到的声音怎么变化?(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

苏科版物理八上1.1《声音是什么》教案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上1.1《声音是什么》教案教学案

1.1声音是什么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产生2、知道声源的概念及会判断声源3、知道声音的传播4、知道声波及声速、声能二、学习过程:1、声音的产生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利用身边的器材发出各种声音,感知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并交流,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

叫声源。

、、都可以作为声源。

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中的声源分别是、、2、声音的传播活动:敲打桌子,分别在空气中听和将耳朵贴在桌子上听,能否都听到声音?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多媒体展示水是的音乐铃声,说明可以传声。

多媒体展示真空中的铃声,说明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总结: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3、多媒体展示:水波和声波的类比。

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

4、声速:猜一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有哪些现象或事实支持你的猜想?阅读并回答: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 ,声音在中传播最快。

5、声音有能量,叫能。

三、跟踪练习:1 . “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而发出声音 .我们把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 .液体 .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2 .声音的传播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都能进行,但在__________中不能传播 .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传声的缘故 .3 .大鼓被击打后发声时,用手按住鼓面,声音就会消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 .声音是一种波,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A .百米跑计时员不根据发令枪声计时B .雷雨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C .飞机飞过时,活动的窗玻璃也跟着振动起来D .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听到彼此的谈话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二胡的弦只要张紧就能发声B .被埋在废墟里的人用硬物敲击墙壁是一种有效的自救方法C .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掌声则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D .真空中听不到声音,因而没有声源6 .在敲响古刹的大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A.大钟的回声 B .大钟仍在振动C .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现象D .大钟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7 .给你一个空酒瓶 .一根竹筷,请你与同伴合作,设计两个发声的实验,并简述发声的原因 .课后请试一试 .8.小明同学为了探究“蜜蜂靠什么发声?”她剪去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出“嗡嗡”的声音,结果表明:蜜蜂并不是靠___________________发声。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声音是什么》教案
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演示:课本图1-4
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样从空气中传播到你的耳朵中?
(三)声音是一种波
视频投影演示:一滴水滴入水中激起的水波,音叉在水中振动激起的水波。
自主学习:声音在空气中也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然而人眼看不到。具体如何样传播,请大伙儿阅读书第9页最后一段。
学生讨论举例
这些物体什么缘故能产生声音,声音是如何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
活动1.1探究声音的产生
试一试:用你周围的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如何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教师分别找学生演示并说明
提示:注意观看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
演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录音机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能够看到烛焰在摇动。
结论: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三、课堂检测
多媒体出示测试题,学生当堂练习
四、总结拓展,提升巩固
教师投影出课前同学们对声音是什么的猜想,列出典型的几种。
指导学生问答书中“www”中的问题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1
主备教师
课题
1.1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得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活动探究认识到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通过观看认识到声音是一种波。
4、了解声波具有能量。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出示学习目标
情形:我们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能产生声音呢?

苏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1.1 声音是什么

苏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1.1 声音是什么

二、声音的传播
2. 声音的传播
(1)介质 把固体、液体和气体统称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可以在固 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实验推理法 对于无法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物理规律,我们可以在实验的 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 例如,我们实验观察到随着瓶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 音就越来越小,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理得出:声音不 能在真空中传播。
义务教育教科书
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导入新课
一、声音是什么
声音让自然界充满生机和活 力。听一听,你周围有哪些声 音?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 怎样传播到人耳的?
学习目标
0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0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波和回声。 03 了解声能,知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04 知道声速及其决定因素,知道空气中声速为340m/s。
二、声音的传播
1. 探究声音的传播 (1)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如图 (a)所示,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
当同伴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时,你听到的声音是 通过什么传到你耳中的?
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 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b)所示。猜一猜,当 同伴再次敲击时,你还能听到衣架发出的声音吗? 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
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鼓面发出声音的同时,会发现纸屑会被弹起,说明发 声的鼓面在振动,故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 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如果用手按住鼓面,鼓面的振动停止,所以声音会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xYzKw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优中考网xYzKw]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学优中考网xYzKw]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
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振动.
xYzKw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
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学优中考
(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
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
(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

学优中考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
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7.课堂练习:
(1).教材P10 WWW . 1. xYzKw
(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
A 声音被手挡住了
B 声音被手吸收了
C 琴弦的振动变小了
D 琴弦的振动停止了学优中考
(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
C 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 D耳朵失去听觉
(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
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
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
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6).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___________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
的.
(7).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能传声.
(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学优中考
xYzk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