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事迹虚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锋事迹虚构
篇一:试论真实与虚构
试论真实与虚构
------谈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于进行中应攻克的堡垒之一,许多教师付出了艰苦努力,收获微不足道,为难之极不可言状。
今年七月中旬,参加评阅小学升初中的考场作文,深感不幸的是学生的考场作文竟是如此窘迫难堪:一是赶政治时髦型的,复述赖宁或雷锋事迹;二是复制生活型的简述真人真事;三是无病呻吟型的,滥数幻想人物。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由该“管”中,可略“窥”作文教学现状之一“斑”。
在各级各类优秀作文泛滥成灾的今天,作文教学已经陷入这个深渊而不能自拔,舍近求远,曲径通幽。
每次作文,学生就像守门员抱住对方踢来的足球一样抱住优秀作文爱不释手,大有“爹亲娘亲没有优秀作文亲”之概。
升考前夕,读、背、默优秀作文之风,席卷教坛。
因为他们深知得优秀作文之益者,迄今甚众。
其结果呢,生搬硬套,机械呆板;矫揉造作,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弄巧成拙。
“救落水儿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帮老大娘排水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拾到钱包寻找失主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做好事不留姓名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诸如此类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人成了他们笔下顶礼膜拜的偶像,千般万种,唯此
为大。
其实质呢,我们的实际生活并不像学生的考场作文所述。
究其原因是:作文教学脱离了实际生活,形成了学生“两眼只读教科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格局。
教师仅在“怎么写”上翻来覆去地进行批改指导,对“为什么写”和“写什么”似乎
是漠不关心,难怪到升学考试时竭尽全力地垂死挣扎。
殊不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存在决定意识,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
“怎么写”是依附在“写什么”上的。
仅有巧妙的写作技法,没有感人的生活内容,再巧妙的技法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诚然,生活是学生作文的唯一源泉,学生的作文是实际生活在他们大脑中的反映。
我们深知:无论是百字短文,还是鸿篇巨制,无不来自作者的生活积累,无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和文章家,他们之所以握管如椽,妙笔生花,写出了光辉精湛、瑰丽宏伟的传世佳作,除了他们毕生勤奋,笔耕不辍,艰苦实践,造诣高深外,其“源”盖出于对当时社会的无比谙熟,对当时生活的深刻认识,正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必做一个“加工厂”,那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就是这个“加工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他们的作文便是这个“工厂”里,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学生作文与生活的这种血肉关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著名作家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说:“我可以说,我熟悉我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是我当时朝夕相处的,也是我所爱过好所恨过的。
”我们只要明白了作文与生活的这种关系,才能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
有情之人,让他们成为生活的“百万富翁”,为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反,如果学生的作文脱离了生活之“源”,那么,它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物质基础。
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柳青说:“一个对人冷漠无情和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的人,无
论他怎样勤于观察,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
”
综上所述,在不阅读优秀作文对学生的促进作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熟悉生活,热爱生活,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景,观察认识,思考积累,表达,打破读、背。
仿的格局,废止仅就“怎么写”做精心指导,在“为什么写”和“写什么”上倾注满腔热血,即在认识生活和积累生活两方面给予潜心诱导,让学生对生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表现欲望。
这就必须从根本上端正并进一步明确的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因为这是写作的一个总原则,应该且必须竭力坚持,忠贞不渝。
要求学生的作文具有上述的真实性,首先决定在学生对生活的积累之功,教师要通过阅读极力引导。
因为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大量占有,积累越丰富,使用就越方便。
积累务必求“多”。
茅盾说过:“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直消闻得好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
”如此,在作文时,就能够按照构思与主题的需要,如兵家用兵,调兵遣将,游刃有余。
从而写出内容充实,主题深刻的文章。
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咀嚼并且敏于捕捉那一触即发,稍纵即逝的情感,努力使作文教学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目的。
要求学生的作文内容真实具体,不仅仅是上述之理,而且还有着十分
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教师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性。
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能力。
小学生的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
表达出来,而不是要求学生写文学作品,因此,衡量小学生作文好坏的标准不是看其词语是否华丽,句式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写得真实、具体、生动、感人。
正如萧乾所说:“感人的不是文字,而是事迹本身。
”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的思想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总要求,不但向我们提出了语言文字训练的任务,而且也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毫无例外也有着两方面的任务。
要求写真实,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诚实的品质习惯。
如果不提出这个要求,允许学生无中生有,随心所欲,凭空杜撰,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一批华而不实,信口开河的“吹牛大王来”。
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写生活,写具体,也就是要求学生真实的反映生活。
而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必须仔细地观察生活,如果关在屋子里不去观察生活,是写不出文章的。
然而,要求学生写“真实”与引导学生“虚构”并不相矛盾。
写真实并不等于照搬生活原型,复制客观生活的实人实事,而是指导学生对周围的个别的具体的生活现象进行提炼、加工,使之典型化,从而显示社会生活的某些规律与本质,这样就比实际生活有更鲜明、更普通、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得不到统一,势必影响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的教师往往只是站在文章的对面去剖析文章,认为“写真实就是要求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看到,亲耳听得的人和事,且一点不走样地写下来”,稍有“虚构”,便斥之为不“真实”,缺乏真情实感。
其实,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对“虚构”这个概念缺乏全面准确地理解。
一般说来,“虚构”可以做两种解释:一作“创造性想象”;另可谓之“虚假”,即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这已超出了思维的范畴。
显然,“创造性想象”,正是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的,而后者才是应摒弃的。
况且,“虚构”在阅读教学中是经常被采用的,不少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以指导学生补充说明人物的心理活动,探测各种不同结局等方式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这些活动方式无不是要求学生凭合理的想象去“虚构”情节,使教学更丰富生动。
阅读教学普遍倡导这种“创造性想象”的思维方式;而在书面表达中却一味要求学生写真实,复制生活,不能有半点虚假,理解与表达岂不大相径庭了。
故要求小学生写作文要写真实,应包括合理的虚构(创造性想象)。
作文可写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但也可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去写自己的“真情”,这种真情虽不是实际中的具体事实,但若形象生动鲜明,有典型意义,只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得到”,同样也符合“写真实的”要求,同样也能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
如何使学生既写得真实,又不照搬生活原型呢?要从内容入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