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设计-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物理: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设计-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物理: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设计-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物理: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教学设计:生物的变

异教学设计

更多精品来源自jsfw8海量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5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教学中提倡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分子、原子,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微观结构和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究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可演示一些现象来说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对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介绍,应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来呈现,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究历程。教学中可让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通过交流、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物理学发展中,对某一问题不同看法的争论过程展示给学生,说明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形成了今天人们形成共识的理论和观点,不提倡只将今天认为正确的观点直接教给学生。提倡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今天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有疑问的问题告诉学生,号召学生继续探索,不提倡给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完美无缺、已经到头的感觉。

三、教具

挂图、有条的可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示各种原子、分子和原子核的模型。

四、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教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启发学生:我们人类观测到宇宙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宇宙和微观世界。

2.课前热身

让学生说一说宇宙是构成的,探索广袤的宇宙。

3.解读探究

(1)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

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

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

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

类对纳米科学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研究,说明了微观物质世界又影响了宏观物质世界的研究和开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有多大?

明确通过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图10-1-1展示的是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十万年的时间,显示了银河系之广,宇宙之大。图10-1-2是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置于银河系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于太阳系中,进一步说明了宇宙巨大无边。

互动2

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明确教师可通过地球是由什么组成推广到一切天体逐步启发学生,最后得出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在地球上,有空气、高山、大海、树木、花草、鱼虫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其他一切天体也是由一定的物质组成的,所以广阔无垠的宇宙是由组成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物质组成的。

互动3

广阔无限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明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摸得着、看得

到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例如:把玻璃杯打碎了,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直至微小颗粒不再是玻璃。再比如对糖粒

进行分割,开始时分割得到的颗粒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

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

不再是糖了。我们把能保持玻璃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

做玻璃的"分子",把能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教师总结:由上述事例可知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

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极其微小的粒子。一般分子的大小只有百

亿分之几米,用肉眼看不到,借助于电子显示微镜才能观察到它。

互动4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在这

三种状态中,分子的排列规律一样吗?

明确教师可通过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三种状态中分子的

排列规律。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

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

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而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

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物质的

状态变化时,体积要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

方式上发生了变化。教师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物质状态变化导致

体积变化的实例。

互动5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明确教师可继续举分割糖的例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将糖连续分割下去,当把糖粒分割到能保持有甜味的最小微粒叫糖分子,如果再继续分割下去,就没有甜味了,这时得到的就是糖原子了。

教师总结:由上述事例说明了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是由一种原子组成,指导学生观察图10.1-4;有的分子是由多种原子组成,指导学生观察图10.1-7。

互动6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可不可以再分呢?

明确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

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

运动。原子非常小,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中也包含了约5个微小的原子。经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也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互动7

纳米科学技术是人类在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的进

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那么纳米技术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明确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8页有关"纳米科学技术"的内容,不要求学生一定理解其中的术语,但要让学生知道"纳米"是一个长度的单位,纳米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符号是nm。1nm=10-9m。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为0.3~0.4nm。纳米科学技术是纳米尺度内(0.1nm~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科学研究表明:当物质被细分到纳米尺度,物质原有的属性一般会发生比较显着的变化。科学工作者正是通过对分子或原子的操纵,进行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讨论学习了宇宙和微观世界。知道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决定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知道分子可由一个原子组成,也可由多个原子组成。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在核外有一定数目的电子绕核高速运动。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了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真实画卷,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

&更多精品来源自jsfw8海量教案更多精品来源自jsfw8海量教案

nbsp;(二)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将一个普通的玻璃杯装满水,估算杯中水所含水分子的数量。

2.实践探索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如月球、火星或其他天体。从图书馆、因特网和学校的数据库中收集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和信息,写一份介绍宇宙的科学报告。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①分子: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

②分子非常小,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

3.原子结构

①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②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③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4.纳米科学技术

①纳米是长度单位,符号为nm,1nm=10-9m。

②纳米科学技术及应用更多精品来源自jsfw8海量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安岳县岳新乡中心小学的刘强,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变异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结构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重点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课题、位置:《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从教材第17页至19页) 2、教材的编排: (1)、本课与《生物的遗传》《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共同组成“遗传与变异”单元。这是小学科学课标中“生命世界”领域中的科学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比较一对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找出她们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初步了解个体间存在着差异。然后比较同学间外形特征的差异,揭示变异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种金鱼,康乃馨、玉米等的不同之处。利用图片展现了形态各异的金鱼、千姿百态的康乃馨、颜色各异的玉米的照片。这些动植的外形特征,颜色等各不相同,表现为生物之间也存在变异,说明变异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部分:查找关于变异的谚语。和遗传现象一样,人们很早已经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创造了丰富的关于变异的谚语和俗语。 第四部分: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第五部分:拓展知识,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学生已学习了生(2 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因为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本课先是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导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变异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3、教材前后联系: 这部分教材是以前面3至5年级科学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植物的一生》;《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等内容为基础,由浅入深来揭示生命的发展历程及其中的奥秘。 4、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同一类动植物的外形特征的差 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3)、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德育目标:(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5、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 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微观世界》精品教案

《微观世界》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微观世界》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让学生观察镜下的各种物体的微观世界,并让学生观察后描述看到的微观景象,用笔把见到的微观世界描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精神。在创作中,引导学生用点、线和颜色自由表达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的节奏、韵律、疏密的美的画面,描绘细致繁杂的微观世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认识微观世界,学会从不同角度体悟、观察、探究事物的构造和美感。 2.尝试运用点、线等造型元素,表现出观察到的微观世界的节奏、韵律、疏密的美。 3.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体验观察与绘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观察微观图像,用点、线、色彩结合的方法描绘微观世界图形。 2.教学难点:较好地运用点、线的节奏、韵律、疏密等方法来表现微观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 教师语言:我们来玩个连线游戏,你能将上下一种事物的图片连线吗? 2.出示课题 教师语言:这些画中表现的是海水和一滴海水放大25倍的图片,第二组是大树和大树的横截面(年轮),第三组是郁金香和它的花粉在显微镜下的样子。人们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微小的物体,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出现的图案,我们把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做“微观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微观世界”。

板书课题:《微观世界》。 (二)讲授新课 1.初探微观世界 由远到近的观察对比方法。 教师语言:这是海洋中的一种生物——海星,我们来看看在放大镜下它的样子吧! 放到显微镜下,是不是又变样了呢? 教师总结: A、海星外在的整体形状是多角形刺状。 B、局部观察时表面凹凸有致。 C、在显微镜下表面参差着无规则的小圆点,形态各异。 2.有趣的微观世界 欣赏图片:蚊子和蚊子的头部。 欣赏图片:高倍显微镜下的花粉。 欣赏图片:高倍显微镜下的人体细胞。 欣赏图片:显微镜下的雪花。 3.动手试一试 接下来各小组运用手中工具观察,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魅力和奇妙色彩。 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或一个放大镜,观察自己带来的树叶、花朵等,体验微观世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是怎么样的。 4.探究运用绘画形式表现微观世界 ①运用在微观世界中的点 教师语言:我们常用圆点、逗点、顿点,以及扩展成不同形状的图形表现物体的细节。 ②运用在微观世界中的线 教师语言:我们将点线化,形成精致、细腻的虚线。线条还可以是高耸、坚硬的直线,柔美、流动的曲线,锋利、紧张的折线。

生物的变异教案

生物的变异王琨2011/10/17 16:20:31彭阳县第二中学200 题目:第21章第2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彭阳县第二中学 姓名:董霞 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彭阳县二中生物组董霞 第2节生物的变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全班同学间个体差异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对变异现象有初步认识。 2)知道变异有能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 3)初步了解变异的意义。 4)初步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物变异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物变异的意义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2)通过学习“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变异的类型及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难点:能遗传的变异。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调查法、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讨论学习。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又叫做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引出课题,补充介绍: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新课: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提问:1、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 2、根据这些现象分析什么叫做变异?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教师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总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教师提问: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组织讨论、汇总结果,全班达成共识。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教师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教师: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片,进一步区别两种变异。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材分析: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在教学的建构模式上,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观察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2、技能目标: (1)学会调查及进行统计。(2)学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3、情感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知道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变异玉米实物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给学生提出问题: 1.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但是有的为什么就很难被认出来呢?(容易认出来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像,难被认出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不像)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不同的地方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揭示课题) (设计目的: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产生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调查探究,初识变异

1.游戏“找不同” (1)找一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进行汇报 2、汇报在课前调查的“自己与父母特征的异同”。 3、通过游戏“找不同”和课前调查“自己与父母的异同”,你发现了什么? (每人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4.班级同学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头发是否能卷”等。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 (3)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5、小结: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种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6、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7、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学生之间进行着不同见解的交流) 8、了解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课件出示金鱼、康乃馨、玉米图片,并请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几种玉米,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原来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着变异现象,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设计目的:观察、调查、统计、假设等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探究什么是变异现象。) 三、继续探究,拓展变异 课外知识补充: 1、交流有关变异现象的谚语。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等。(说明人们早已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 2、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3、了解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4、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111《宇宙和微观世界》导学案

11.1《宇宙和微观世界》导学案 预+展 主备_______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学一学: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广阔无垠的宇宙拥有数十亿个星系,_____系是其中之一,太阳是这个星系中_____星的一员,太阳周围有___个___星,依次是___星、___星、___球、___星、___星、___星、_____星、_____星。月球又是地球的____星,运行周期是_____。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_____由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____和_____中。 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任何物质是由____组成的,这种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____。它的直径和距离都是以_____为单位量度。 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 态, 态, 态 的形式存在 四、原子结构 物质是由_____组成的,分子又是由_____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种原子组成,也有的只由一种原子组成。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相似,它的中心是_____,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_____在绕核运动。 各种原子有相似的结构,原子的中心是 ,周围有 绕核运动。原子核又是由 和 组成。 练一练: 1.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自由运动,这是由于( ) A 、气体分子很轻 B 、气体分子很小 C 、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 D 、气体分子间没有任何作用力 2、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B .分子是物体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C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对于同一种物质而言,它呈固态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F 1,呈液态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F 2,呈气态时分子问的作用力为F 3,则这三个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关系为 ( ) A .F 1=F 2=F 3 B .F 1>F 2>F 3 C .F 1<F 2<F 3 D .无法确 状 态 微观分子结构 宏观特征 作用力 距离 位置 体积 形状 流动性 固体 液体 气体

六年级科学下册 生物的变异现象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二课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与它们的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来展开的,但是对于“变异”这个概念,学生的背景知识非常之少,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作为一节概念教学课,其中包含不少的名词、术语,如何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和准确?如何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关系处理本课的教学。 1. 知识与能力 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科学知识构成了科学的基本信息内容。科学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科学知识是科学能力的载体,科学能力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反之,学生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推测植物是否也存在变异现象后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对多个苹果进行观察,从而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和收集证据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这个结论性的知识。 2.探究与传授的时机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在概念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传授的作用。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在一些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些传授。在“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概念中“同一物种”、“子代与父代”等术语大部分学生对于它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起始我就把它拿出来做以解释,消除学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障碍。当然,我的设计是先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同一物种来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如果发现学生确实有异议后才开始解释的。这样做既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又可以扫除概念理解中的障碍,一举两得。而在归纳“变异”概念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事实信息,有了较多事实信息后,我就引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科学处理各种信息:“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水到渠成”的形成“变异”具体概念。

人教版 五年级美术下册 《第14课 微观世界》 公开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微观世界》公开课精品教案 微观世界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省视、探究事物的另一构造世界,培 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画面,体验观察与绘画 的乐趣 3.提高学生对抽象美的认识和熏陶 教学重点:微观事物的细致观察与表现 教学难点:微观世界的表现 教学准备:显微镜、放大镜、CAI微观动植物活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多媒体欣赏几种海洋与陆地的动、植物(如:海星、海螺、多种植物的根、茎及昆虫等) 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生活情境,观察它们外在的形状、颜色和质感 2. 欣赏与比较的几种方法 由远到近的观察对比方法: A、海星外在的整体形状是多角形刺状 B、局部观察时面部凹凸有所晰。 C、在显微镜下表面呈各式星状且形态各异,还参差着无规则的小圆点。 剖面观察法: A、两种不同植物的根、茎横切,虽都以圆为元素,但由于它们的轨迹不同,形成两种截然同 的图象 B、螺是一种贝类海洋动物,其质的坚实外表由外往里是旋状纹样。横剖切后,是发射式渐 变状,色彩也从蓝灰逐渐变成黄灰色。 二、发展、表现阶段 A、通过线条的粗细、蔬密、曲直组织,能表达出微观物体的运动态势。 B、以点的大小为排列基数,通过运动轨迹来体现形象的节奏感。

C、运用色彩要素体现各种不同的色彩倾向或冷暖变化,使学生懂得色彩能传递人们的思想感情。 D、注入自身的情感,更能创造出美丽丰富的微观世界,并从美的角度进行塑造,使其更具艺术性。 三、布置课堂作业 根据所观察的对象,用笔把见到的微观世界描绘下来。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1.作品让学生通过教学多媒体开展自评、互评与师评活动 2.谈运用哪些奇思妙想与作画方式来完成作业? 3.通过微观世界的观察与描绘你们有何收获? 五、教学廷伸与拓展 通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想象相结合,鼓励学生运用点、线、面和色彩方法来组织表现许多抽象作品,描绘出更多的微观世界画幅。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变异现象。 教学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1、游戏:同学们,我来考考大家的眼力,我为每组都准备一些相片,请你来找出他们的家人都是谁?是本班的送回本人处。 2、谈话:我们做了一个看相片找家人的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遗传。 3、回忆一下,什么是遗传?学生回答。 4、可是有的同学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的,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么这些不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请你们拿出与家人的照片,找一找你跟父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同桌互动) 小结:看来,我们大家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 2、今天我还给你们带来一组特殊的照片,照片中的孩游戏:请你来找出他们的家人都是谁? 学生回答:什么是遗传? 请你们拿出与家人的照片,找一找你跟父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子都是我们学校的,可他们却是双胞胎,知道什么是双胞胎吗?学生汇报已有经验。请你们仔细观察照片,找一找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小组活动) 小结:即使是双胞胎也与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 3、那么我们同学之间又有多大的差异呢?做一次班级调查,了解同班同学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有多大呢? 提出要求,教师并讲解各特征。 4、从统计结果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小结:同一种外形有不同的特征,有差异。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些外形特征是我们可以看见的,还有一些内在的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的差异。 5、我们同学在一起六年了,你们能来说说同学们在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的差异吗? 我们把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出示小黑板,学生理解)教师揭题,板书课题。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生物界的人类有变异现象,猜测一下,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观察图片,学生回答。 (金鱼---形态各异,颜色不同,师介绍金鱼的发展史;玉米---颜色各异,康乃馨-----千姿百态) 2、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3、小结:同遗传现象一样,生物的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学生汇报已有经验。请你们仔细观察照片,找一找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 做一次班级调查,了解同班 同学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有多大呢? 你们能来说 说同学们在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的差异吗? 猜测一下,动 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观察图片,学生回答。 思考: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 的差异?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设计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结构。 过程与方法: 会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会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到微观世界的精彩,发展研究生命世界的兴趣。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洋葱、小刀、放大镜、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清水、红墨水、餐巾纸、烧杯(50ML)、镊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美丽的图画。(课件1)生欣赏 2.师:刚才我们用肉眼看到的都是生命体的外部特征,它们的内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呢? 3.师:对要用显微镜。板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这节课我们就是要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1.师:要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我们先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课件2)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各个部分及名称。 3.师:同学们记住了吗?我来考考大家(老师拿着显微镜指学生说) 三,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并观察 1.师: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就可以观察物体了吗?(课件3)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今天我们(出示洋葱)就以洋葱为例,要研究它的内部结构,我们必须先学会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课件4)介绍所需材料和工具。 3.师:请同学们边看边记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方法。(讲解并演示课件5)(1)擦: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放在软纸上,轻轻的用纱布擦,注意拿的方法) (2)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间滴几滴清水。 (3)取:用小刀在洋葱鳞片内表皮轻轻划一个“井”字,用镊子取下中间表皮。(4)放:将撕下的表皮放入水滴中,用镊子将其展开,不能折叠。 (5)盖: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缘,倾斜地盖到标本上,注意不要有气泡。 (6)染:为了看得清楚,用碘酒染色。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4.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 制作玻片标本分几步? 5.小结:(课件6)葱表皮玻片标本制作方法:擦、滴、取、展、盖、染、吸。 6.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教师巡视,指导。(5分钟)师:实验中注意:强调操作时,洋葱离眼睛要远一些,不然会刺激眼睛;用小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着手。 四、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我们的标本已作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用眼睛观察以下你的标本是什么样的?画下来。 2.再用放大镜观察并画下来。 3.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课件7) 五、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呢? 2.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学习怎样用显微镜观察物体。 3.师: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课件8,9) 4. 师:请同学们分组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5. 师:(课件10)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请描述一下它的样子,并画出来。 6.小结:我们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我们看到了由一个个带黑点的长

《微观世界》教学设计

《微观世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省视、探究事物的另一构造世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画面,体验观察与绘画的乐趣。 3.提高学生对抽象美的认识和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微观事物的细致观察与表现。 难点:微观世界的表现。 课前准备: 显微镜、放大镜、可观察的动植物图片及实物。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多媒体欣赏几种海洋与陆地的动、植物(如:海星、海螺、多种植物的根、茎及昆虫等)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生活情境,观察它们外在的形状、颜色和质感 2.欣赏与比较的几种方法 (1)由远到近的观察对比方法: A.海星外在的整体形状是多角形刺状。 B.局部观察时面部凹凸有致。 C.在显微镜下表面呈各式星状且形态各异,还参差了无规则的小圆点。 (2)剖面观察法: A.两种不同植物的根、茎横切,虽都以圆为元素,但由于它们的轨迹不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图像。 B.螺是一种贝类海洋动物,其质的坚实外表由外往里是旋状纹样。横剖切后,是发射式渐变状,色彩也从蓝灰逐渐变成黄灰色。 (二)发展、表现阶段

(1)通过线条的粗细、蔬密、曲直组织,能表达出微观物体的运动态势。 (2)以点的大小为排列基数,通过运动轨迹来体现形象的节奏感。 (3)运用色彩要素体现各种不同的色彩倾向或冷暖变化,使学生懂得色彩能传递人们的思想感情。 (4)注入自身的情感,更能创造出美丽丰富的微观世界,并从美的角度进行塑造,使其更具艺术性。 三、布置课堂作业 根据所观察的对象,用笔把见到的微观世界描绘下来。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1.作品让学生通过教学多媒体开展自评、互评与师评活动 2.谈谈运用哪些奇思妙想与作画方式来完成作业? 3.通过微观世界的观察与描绘你们有何收获?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 通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想象相结合,鼓励学生运用点、线、面和色彩方法来组织表现许多抽象作品,描绘出更多的微观世界画作。

2019生物的变异教案设计(一)语文

生物的变异教案设计(一) 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于是色盲遗传。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脸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

六年级科学下册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1 苏教版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2 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 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2.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

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3.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三、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板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 变异: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特征1人数特征 2人数 1有耳垂无耳垂 2直发卷发 3单眼皮双眼皮 4舌头能卷舌头不能卷 5大拇指能弯曲大拇指不能弯曲

《微观世界》教学设计

《微观世界》教学设计 《微观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探究事物的另一构造世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2、运用点和线表现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体验创作的乐趣。 3、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创作的美丽画面,培养其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美术造型要素点与线表现微观世界。 教学难点:对微观事物的细致观察与表现。 教学准备: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微观的世界去旅行,让我们的双眼饱餐一顿微观世界的视觉盛宴。出发之前别忘了带上三件法宝:(教师板书:线、形、色)教师播放《微观世界》片段,学生欣赏,谈感受。 2、在小小的昆虫眼中,我们都是无比巨大的。那我们又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走进它们的微观世界呢,观察它们呢? 二、观察体验,探究分析: (一)、欣赏与比较的几种方法 1、由远到近的观察对比方法 (1)、对于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小蚂蚁来说,每一棵小草都是参

天大树,每一滴水珠都是汪洋大海,现在老师要求你们仔细观察眼前的这片叶子,并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只小蚂蚁,你会发现什么?”学生观察、体验、讨论。 (2)、下面我们看一看自己的皮肤,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我们再用手中的放大镜看一看自己的皮肤,会发现什么? (3)、观察海星外在的整体形状是多角形刺状。局部观察时面部凹凸有所晰。在显微镜下表面呈各式星状且形态各异,还参差着无规则的小圆点。 (4)、观察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的用由远及近的方法观察的不同物体的`图片。 2、剖面观察法 世界上的美都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下面我们再看看这是用什么方法观察的? (1)、两种不同植物的根、茎横切,虽都以圆为元素,但由于它们的组织结构不同,形成两种截然同的图象。 (2)、螺是一种贝类海洋动物,其质的坚实外表由外往里是旋状纹样。横剖切后,是发射式渐变状,色彩也从蓝灰逐渐变成黄灰色。 (3)、学生把自己带的物品进行剖面处理,能看到什么形状。 (二)、审美体验,寻找方法: 刚才我们欣赏到的这些微观世界图片,其实都可以用我们的造型要素把它们表现出来。 1、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疏密的组织能表达出微观物体的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教案

《生物的变异》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五节《生物的变异》的内容。本节课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 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 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教学难点】 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学生准备: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师准备: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一情境导入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二新知探究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1.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4.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及遗传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 爸妈妈眼睛的性状都是双眼皮, 而两个孩子中,一个孩子是双眼 皮,另一个孩子是单眼皮。这说明 了什么? 思考: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 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 叫遗传。另一个孩子的性状 与双亲不同,是发生了变异

2.探究一种变异现象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 之间总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 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引导学生阅读 课本P43内容,仔细观察图7-18 和图7-19各种变异现象,展示变 异现象的视频及图片,使学生认识 到变异的普遍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4-P45探究 一种变异现象活动内容,指导学生 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教师对学生 的讨论进行适当引导,并对讨论结 果进行小结。讨论以下问题: 1.根据两个品种花生种子在不同 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你能 得出什么结论? 2.把大花生种子种在贫瘠土壤里, 或者小花生种子种在肥沃土壤里, 结出的种子会怎样?你做出推测 的依据是什么? 3.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 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 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小结: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 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变异可分 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自主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及 图片,认识到生物变异的普 遍性。 阅读课本,设计探究活动, 完成探究活动,小组讨论得 出结论,思考回答老师问 题。 3.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6-P47应用 遗传变异培育新品种内容,播放遗 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相关视 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及课 件,了解依据遗传变异原理 培育出的新品种。对课本中

【优质课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微观世界》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4课微观世界 教材分析: 《微观世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五年级上册的第14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是一节独特的有别于以往的“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切片,通过欣赏图片和显微镜下各种细胞切片所呈现的形态视频,通过点线的不同排列,描绘细致繁杂的微观世界,体验创作的乐趣,学生在欣赏观察合作探究表现中体悟微观世界独特的美。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任务是用点线来表现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切片所呈现的精美形态。用点和线绘画语言表现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形态,对于五年级学生并不陌生,技法不是问题。但透过显微镜观察物体细胞切片,把观察到的细胞细致繁杂的形态用水性笔运用点线的排列来描绘出来,是学习中的难点。教学中,通过欣赏显微镜下物体细胞图片和视频,通过微课师范讲述等方法来解决学生作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发现和探究事物的构造和美感。 2、尝试运用点、线,表现微观世界中的美,体会点线组合排列产生的不同节奏感和趣味。

3、体验观察过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热爱自然表现自 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观察微观图像,用点、线语言表现物质的微观世界。 教学难点: 用点线组合排列的方法,有节奏有韵律的大胆表现微观物质世界。教学准备: 课件、粗细记号笔各一只、显微镜及切片、卡纸等。 一、导入 老师要画一个东西,同学们看看是什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让我们看到许多美丽的事物,可是有的事物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一样东西才能看见他,让我们看一看显微镜下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播放显微镜下的世界的视频) 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出示课题) 二、新授 1、你认为什么是微观?(微观是从微小的方面去观察事物) a、出示图片,同学们猜猜它们是什么? b、你从中发现了哪些美的? c、放大的海星,你看到了些什么?像什么? d、什么是点?当我把这些点再放大你又看到了什么? 小结:原来任何图形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点,甚至符号数字我们也都

宇宙和微观世界教案(人教版)

宇宙和微观世界教案(人教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设计理念] 科学源自对自然的辩证认识,科学观则是认知主体的辩证思维能力,本课试图通过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去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寸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物质观。 [教学流程] 导言:“宇宙”是一种时空观,古语: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仍在不断的变化,从中国古人的“天圆地方”说到近代西方的“日心说”,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甚至于以生命作为代价,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本节课我们所学到仅是前人留下的沧海一粟。 新授与探究: 你心中的宇宙: 让学生通过交流与阅读了解到宇宙的“广袤无莹” 宇宙阶梯 数十亿个星系组成 太阳系:十万光年:9。46X1015 m (师)这么大的宇宙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二、宇宙的组成 在学生回答后导出: 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都是由 物质 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略谈“坐地日行八万里”“斗转星移”——运动观 三、物质是由什么组成? 探讨:玻璃杯的分割?盐的分割?猜想:有没有限度? 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直径约10—10m (师)宇宙大的让难以想象,构成物质的小微粒小得另人惊讶? 四、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师)冰、水、水蒸气均是由水分子组成。从分子角度看,有什么不同? 从分子角度分析物质三态。 固态物质 液态物质 气态物质 有无固定形状: 流动性: 原因: 。 指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质三态。 思考:物质三态变化导致的体积变化(略) 五、分子又是由什么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