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自然纪录片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班级:12水利水电建筑工程4班姓名:徐德云

学号:2012011116

题目:选择一部你喜欢的国内纪录片和国外纪录片,分别从艺术性、纪实性、倾向性分析一下他们的不同,并谈谈你喜欢他们的原因。

一、《敦煌》与《篮球梦》

中国纪录片《敦煌》

佛教,从印度路传到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之传入的还有后来对众多佛教信徒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佛教精神以及他们在其引引导下历经世代酝酿积淀的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当一种精神衍生为一种行动的时候,那种意念化为行动所产生的巨大改变,是受控于那种精神之外的人所去发相信也企及的。而当这种改变以美好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比如文字、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那么这世间就又幸运的因了这些艺术瑰宝的产生和存在而更加美好。

敦煌莫高窟,一片由众多的佛教洞窟、壁画、彩塑等艺术作品等构成的巨大石窟群,就是这样一块在佛家精神的指引下诞生的艺术宝地,历经了一千多年,仍然灿烂的存在于敦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而敦煌也因为它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的圣洁。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一件重要的文物古迹被保存和参观,同样它身上的一个个迷也作为对历史和佛学研究的重要史料在考古学者们的不懈研究中被揭开。《敦煌》之千年的营造,就是通过考古学家彭金章作为线索,向我们展现了这恢弘壮丽的莫高窟是如何一步步历经千年的营造最终到达辉煌。

《敦煌》具备了真正的中国风格。同样的意蕴,曾经是中国诗歌和绘画最珍贵的遗产的风格特征。从内容风格的角度来看,《敦煌》很好地继承了从《故宫》开始,在《台北故宫》继续发展的中国风格。这种不紧不慢,而又堂皇大气的气派,其实在《台北故宫》中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敦煌》试图在此基础上做得更精细。或者由于其它的某些原因,留白的方式,在某些时间点上,用得稍嫌过度,而让局部或整体显得有些不太自然,或者说不过瘾。比如在论及敦煌壁画的一集中,一个再现的敦煌画师的故事,反转委婉,所有与敦煌壁画艺术有关的历史经验和知识要点,都以此带出。而这个人物故事的铺垫与应有的高潮,都在于一尊千手观音的不朽画作。但是当无数的细节和局部的铺垫之后,这个主题中应得到更充分展示的压轴画面,却只显示了大约几秒钟时间,并且在影像之外缺少了解说词的跟进。在很

多类似这样的双线转折点处,都存在转折过快而留白过于刻意的遗憾。从技术角度来分析,这种遗憾,也许在《敦煌》的发行版本中通过更多的篇幅得到解决。毕竟,用总共十集,单集每个主题之下不到四十分钟的篇幅,来全景展示关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这一件大事,会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难处。而《故宫》在播出版之外的编辑版,说明这种集中展示到全面铺陈的工作方式,在艺术表达和市场发掘上的可行性。《敦煌》刻意收敛的方式,和主题也许同样关系紧密。以就事论事的方式展示的话,无论敦煌令人赞叹的艺术,还是文化历史,都完全无法脱离开佛教经验。从主创团队的角度来看,要能够体验敦煌之美,敦煌的内在气质,就同样得有实修和理入两个法门的验证。从前者而言,以六年时间去磨练这个制作,本身就能够尽量多地去掉过程中的浮华气和焦虑感;从后者而言,则更直接地通过上面所述的一种含而不发、隐而不露的方式来表达一种由敬畏而生的对宗教传统的仪式性模仿。如果说总导演是整个节目内容风格的把关人的话,那么可以说总导演的这种敬畏感造就了整个节目的这种时刻收住一点的内敛气质。其遗憾之处在于,这种主观的敬畏感造成了客观上,很多内部关节之处戛然而止带来的叙事不充分的遗憾。而这种虔敬所带来的优势,却更无须讳言,和时下的“主流”节目体系越来越急功近利、吵闹无休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敦煌》的成熟,在内容上还体现为多种细节。比如几乎贯穿全部十集中间的叙事双线结构。古代和现代、虚拟和真实的穿插往复,让四十分钟这种已经属于长节目的单集时间,基本达到了收放的自由,让整个节目摆脱单纯记录当下的局限,也不至于让一部纪录片变成完全的电影故事。这种再现的手段,在之前的《故宫》中运用得就已经相当成熟,但还没有成为叙事的主要线索之一,而只是作为辅助性手段之一运用。这种辅助性手段,在现在绝大多数的专题节目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提高观众注意力的方式之一,是提高收视率屡试不爽的一招,因而往往进入了被滥用的尴尬境地。双线结构本身并不是新鲜的创造,也早已是成熟完善的叙事体系。《敦煌》将双线结构和再现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穿越时间的历时感和空间上的阔大感,这是贴合这种历史文化题材的恰到好处的处理方式。至于画面的质量,从技术角度而言,自然也没有太多可挑剔之处,六年时间的全高清拍摄,自然能够比较完全地获得接近于完美的影像。而其中有很多,也因为资料的稀缺性,比如一般不对公众开放同时却在侵染侵蚀的洞窟,正是因为这次的拍摄记录,得以永久性地保留。从这个角度来说,《敦煌》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一部电视纪录片。《敦煌》自身也因此,而比其它绝大多数的电视影像,更能够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美国纪录片《篮球梦》

这部表现当代美国青年梦想的电视纪录片摄制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反映了两个虽然年少但已被看好的美国年轻人是如何为了实现他们的梦寐以求进入NBA打球的目标而奋争的4年。同为14岁的美国黑人少年威廉·盖茨和阿瑟·爱吉怀有同样的梦想--到NBA打球,他们都出身贫寒,希望通过进入NBA改变他们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是一部以绘圆法来结构的纪录片,它的圆心便是两个美国黑人少年的梦想,而半径就是围绕着他们的梦想能否实现的家庭、学校、训练场以及赛场。在此,一切与少年们的篮球梦无紧密关联的内容全部被删减,诸如:威廉·盖茨的父亲的去向;母亲是否工作;家庭人员的构成等。而阿瑟·爱吉的父亲失业,母亲失业,父亲离家出走,父亲、母亲分居等都是在解说中通过一句话点到为止。其实,这些内容并非与两名少年的说梦、圆梦毫无联系,只是《篮球梦》的编导认为,这些内容应在被舍弃的范畴之列。当然,也许还涉及到了被摄者的隐私问题,我们在此不做详细的探讨。由于本片的编导紧扣圆心,并坚持在与圆心相关的半径内叙事,敢于删繁就简,不吝惜旁枝末节,使得这部纪录片的内部节奏异常紧凑,扣人心弦,迭宕起伏。

绘圆法要求在纪录片的开始部分就提示主要"论点",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并在那个场所对以上内容做最低限度的说明。然后,再展开对每一位登场人物的或者每一个"论点"的"个别论"。在节目的最后,再次将开始部分的登场人物或与之相类似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概括全片。

《篮球梦》向我们阐释了纪录片的灵魂,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为何处。今天的许多纪录片工作者已经意识到:纪录片的重心在于记录过程,而不是结果。但是,怎样的过程的记录才能够触摸到电视观众的心灵隐秘之处,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关注银屏上所发生的故事呢?《篮球梦》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威廉·盖茨和阿瑟·爱吉怀有的梦想正是这一代许许多多美国青年的梦想,而NBA也恰恰凝聚了美国的精神,它传达了美国的文化,播撒了美国的思想,宣扬了美国的时代风范。每一个少年都有过对于生活的憧憬,也都曾怀抱一个企盼成真的人生之梦,而出身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两个黑人少年,却欲摆脱他们父辈的苦难,逃离他们现在的生存环境,去那个人人神往的NBA世界飞黄腾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反差极大的梦幻。可他们又并非是痴人在说梦,因为他们身上有极好的被发现了的篮球天赋,他们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吗?在美国这个被认为是富于冒险的国度里,这个被描绘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