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记忆重点(详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复习记忆重点(详细)
一、小题
1、马克思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什么?
答:实事求是
3、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答: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答:人民当家做主。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答: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7、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哪?
答: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表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等。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答: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9、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都包括哪些?
答: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等。
10、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2、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党中央都提出了哪些主张?
答:(1)叶九条(2)邓六条(3)江八项(4)胡四点
13、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
15、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答: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6、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答: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7、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9、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⑴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⑵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⑶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反战道路。
⑷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⑸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0、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是什么关系?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第一,(政治上的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核心,是一项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都是独立的,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
第二,(政权中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在国家政权中超越政党的合作共事,具有中国的特色。
第三,(政党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友党关系,而不是互相竞争的在朝党与在野党、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党派之间的民主监督是执政党与参政党双向的相互监督。
21、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答: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3、改革、发展、和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简单的答: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复杂的答: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基本内容:第一,一个中国;第二,两制并存;第三,高度自治;
答: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第六,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第七,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第八,坚决反对“台湾独立”的言行;
第九,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第十,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重大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国家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5、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答:市场机制是指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
他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
计划机制是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计划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
它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等特点。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邓小平同志曾经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论述题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联系实际谈为什么要科学发展?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点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当前,我们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所以要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
2、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答: I、由中国两半的社会性质决定:
(1)在中国农民仍然是主要力量
(2)中国反动势力控制了大中城市,农村是它势力薄弱的地方
(3)中国城市、乡村问题和西方有性质上的区别
(4)中国的经济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
II、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可能性?
(1)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2)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3)不断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式
(4)有相当数量的红军
(5)有中共的正确领导
一、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
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
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
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三、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具体表现为:
(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
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
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
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
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
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
3、联系实际谈谈改革的性质,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
答:改革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种完善和发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始终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推动,通过开放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来加以发展。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4、联系实际谈和谐社会的内涵和重大意义?
答: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
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
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
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
同时,建设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
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
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
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
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