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雷电灾害特征与雷电防护基本思想及方法

合集下载

雷电知识与预防措施

雷电知识与预防措施

雷电知识与预防措施雷电知识与预防措施电闪雷鸣究竟是怎么回事,早在二百多年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天通过放风筝实验,证明了雷击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并建立了雷电学说。

下面我们来谈谈有关雷电的基本知识。

1.雷电的产生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

经过运动,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重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下部(一般为负电荷),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轻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上部(一般为正电荷)。

这样,同性电荷的汇集就形成了一些带电中心,当异性带电中心之间的空气被其强大的电场击穿时,就形成“云间放电”(即闪电)。

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雷电形成于大气运动过程中,其成因为大气运动中的剧烈摩擦生电以及云块切割磁力线。

闪电的形状最常见的是枝状,此外还有球状、片状、带状。

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

云间闪电时云间的摩擦就形成了雷声。

2.雷电的主要特点2.1 冲击电流大其电流高达几万-几十万安培。

2.2 时间短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

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微秒。

2.3 雷电流变化梯度大雷电流变化梯度大,有的可达10千安/微秒。

2.4 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3.雷电的破坏雷电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25—30kV/cm)时,所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

通常雷击有三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

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

感应雷是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出现局部高电压,或在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而发生闪击现象的二次雷。

浅析雷电危害及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浅析雷电危害及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雷电的特点
雷电具有高电压、大电流、瞬时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其放电过程非常短暂,通 常只有几十到几百微秒,但放电电流却非常大,可以达到几十万安培。
雷电对人类的危害
直接雷击
雷电波侵入
当人体或物体直接被雷电击中时,会 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直接雷击 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电击、烧伤和爆炸 等方面。
雷电放电时产生的雷电波会沿着导体 传播,侵入建筑物、设备或人体,造 成危害。
社会影响
雷电灾害还会对社会造成影响。例 如,电力供应中断、通信不畅、交 通受阻等都会给社会带来不便和损 失。
02
建筑物防雷措施的重要性
建筑物防雷措施的意义
保护建筑物和人员安全
雷电对建筑物和人员造成危害,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可以减少这 些危害,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
建筑物是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防雷措施的完善与否直 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感应雷击
当雷电放电时,会在附近导体上产生 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使导体产生火 花或过电压,从而造成设备损坏或人 员伤亡。
雷电危害的严重性
人员伤亡
雷电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 原因之一。在雷雨天气中,人们 容易被直接雷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建筑物、设备、农作物等都会受到 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引发火灾等 危险。
浅析雷电危害及建筑物的防 雷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雷电危害概述 • 建筑物防雷措施的重要性 •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 雷电防护设备的选择与安装 • 雷电防护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 雷电防护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01
雷电危害概述
雷电的形成与特点
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由于大气中的电荷聚集和放电现象产生的。当云层中的电荷达到一定程 度时,就会发生放电,形成雷电。

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及防护措施

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及防护措施

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及防护措施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及防护措施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灾害,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雷电灾害常常造成大量财产损失,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安全,给农村经济事业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对雷电的认识,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减少雷电灾害风险,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1.地形原因农村地区以山地、丘陵、平原等为主要地形,这种地形条件使得农村地区更容易吸引雷击。

当雷电云发生电荷分离时,在空气中使地面产生电位差,地势高的地方电位差更大,更容易成为公共放电的发生场所。

2.气象原因农村地区气候多变,天气瞬息万变,尤其是在夏季雷暴天气时更频繁。

雷暴天气中,农村地区的空气中含有更多的静电荷和导电颗粒,极易发生雷电灾害。

3.建筑原因农村地区通常建筑物结构简单,电器设施保护薄弱。

由于雷击电流极强,在农村地区,如果电线烧断、短路,或者与大面积的金属接触,就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火灾。

二、农村雷电灾害的防护措施1.提高人们的防雷意识在农村地区,要加强对防雷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自我防雷的能力。

特别是农村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应该放置防雷设施,提高安全意识。

2.建立完整的防雷系统农村地区应加强对防雷系统的建设,包括建筑物屋顶接地、大面积金属防雷网等。

通过大规模建设防雷针、避雷线等防护设施,建立完善的防雷系统,减少雷电灾害风险。

3.加强雷电监测在农村地区需要加强雷电监测系统的建设,及时监测天气状况,提前预警,做好防范和抢险准备工作。

在雷电频繁的地区,更要建立雷电预警系统和防雷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4.提高电器设施的防雷能力农村地区大多建筑物和电力设施老化,设备保护不力,更容易遭受雷电打击。

为此,应优先更新和改造老旧电器设施,加强新设施的防雷防护措施,提高电器设施的防雷能力。

结语:农村雷电灾害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只要我们认识到问题,并尝试改善,就可以有效降低农村雷电灾害的发生率。

雷电灾害与预防

雷电灾害与预防

汇报人:日期:目录•雷电灾害概述•雷电灾害的形成机制•雷电灾害的预防措施•雷电灾害的应急处理•雷电灾害的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雷电灾害概述•雷电灾害:指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大气中的雷云与地面之间放电时产生的电闪雷鸣现象。

当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设备和人时,产生的危害和损失就称为雷电灾害。

雷电灾害的定义间接危害包括供电中断、通信中断、计算机系统损坏等。

这些危害可能对工业、商业和家庭造成长期影响。

直接危害包括电击、烧伤、爆炸等。

电击可导致生命危险,烧伤可使皮肤和器官受伤,爆炸可使建筑物和设备损坏。

01地域分布雷电灾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分布较为广泛,但在其他地区也可能发生。

02时间分布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和春季,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频率相关。

03行业分布工业、农业、林业、交通、通信等各行各业都可能受到雷电灾害的影响。

雷电灾害的形成机制雷电的形成过程积雨云的形成01积雨云是雷电活动的主要载体,它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气象条件,如水汽、上升气流等。

云内电场的产生02云内水滴和冰晶的摩擦会产生电荷,形成云内电场。

闪电的形成03当云内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绝缘强度时,会发生闪电现象,即云层与大地之间或云层内部的电荷放电。

雷电的危害机制感应雷击指雷电击中附近导体或线路后,产生的电磁感应电压和电流,对设备和人身造成危害。

雷电波侵入指雷电放电时产生的冲击电流和电磁辐射,通过线路和金属管道侵入建筑物,对设备和人身造成危害。

直接雷击指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人体或其他物体,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对人和物造成伤害。

某些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增加了该地区雷电活动的频率和强度。

地理因素建筑物因素防雷设施因素一些高层建筑、金属屋顶等建筑物容易成为雷电的目标,增加了人员和财产受损的风险。

一些建筑物由于防雷设施不完善或年久失修,导致不能有效防止雷电侵入和危害。

03雷电的致灾因素0201雷电灾害的预防措施在室外时,应尽量远离高大建筑物,以减少被雷电击中的风险。

雷电安全防护技术

雷电安全防护技术

雷电安全防护技术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

在电子设备中,雷电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因素,雷电不仅可能使设备损坏,还可能给人身体造成伤害。

因此,雷电安全防护技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雷电的危害雷电对电子设备的作用是产生共模电压,导致设备故障和损坏。

具体而言,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正常功率下,雷电通过导体与设备的地线之间的电阻会产生高热而引致器件损坏2.超过器件额定电阻带键最大额定值,会出现器件永久性损坏3.可能引起系统逻辑损坏除了对电子设备产生的危害外,雷电还有对人身安全的影响。

当雷电靠近时,爆炸声,火花飞溅和气体释放所产生的噪音和辐射造成的生理应激,其对人体的影响一样不能忽视。

雷电安全防护方法为了避免雷电对电子设备产生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它们。

目前,存在以下几种防护方法:接地防护接地防护是一种最基本和经济的防雷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散电荷,减小电场强度。

接地防护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建立良好的接地网,连接防雷器等电器设备的外壳等。

屏蔽防护屏蔽是一种通过屏蔽电子设备来保护它们不受雷电影响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专业设备和电子仪器等设备。

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金属屏蔽罩和大面积的金属屏蔽接地罩等。

防雷针防雷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防雷设备,通常被安装在高点和暴露物的表面上,具有较强的防雷保护能力。

防雷针是采取接地的方式进行工作,其安装位置应该在高于周围物体的地方,并且与设备之间的距离应该足够远。

防雷综合保护系统防雷综合保护系统是由几种类型的防雷设备组成的综合性防雷系统。

这种系统通常包括:防雷针、避雷线、避雷带和防雷接地设备等。

它们都能有效地降低雷电对电子设备造成的危害。

总结雷电安全防护技术是保护电子设备和人身安全的重要方法。

为了减小雷电对电子设备产生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接地防护、屏蔽防护、防雷针和防雷综合保护系统等措施。

箱对这些方法不能完全消除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但是可以有效地减轻雷电的危害,从而保障我们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

探析雷电的形成危害及现代防雷技术

探析雷电的形成危害及现代防雷技术

探析雷电的形成危害及现代防雷技术雷电指的是空气中电荷的不平衡所引起的电流和电压的释放,通常是由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产生的。

雷电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威胁,还对电力设备、电脑等电子设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对于雷电的形成机制以及相关危害要有深入地了解,并采取适当的现代防雷技术来减少损失。

首先,雷电的形成机制是由天气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就会形成云。

在云内部,不同的气流会导致温度和湿度的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会导致水分子分成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离子。

这些电离子就是雷电的形成原因。

云与云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的电离子被运动着的水滴或冰粒子吸附着,从而产生电流和电压,形成闪电。

其次,雷电对于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雷电经常伴随着强烈的雷声和猛烈的电磁场,这两者都会对人的健康和大脑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雷电不仅可以直接击中人造建筑物,还可以影响电力供应系统和通信网络。

对于电力系统来说,雷电不仅会导致停电和损坏设备,还会使电力系统中的供电质量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用电;而对于通信网络来说,雷电会干扰数据传输和妨碍人们的手机通话等。

最后,现代防雷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减少雷电造成的损失。

现代防雷技术包括避雷针、避雷挂线、防雷网、雷达预警系统等。

避雷针是一种金属尖头的装置,可吸引云内的电离子,从而减轻了雷电的危害。

避雷挂线和防雷网同样能够吸引云内的电离子,从而保护建筑物和设备。

雷达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雷电的形成和发展,及时发出预警,帮助人们采取避雷措施。

总之,雷电的形成机制、危害和现代防雷技术都需要得到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采取适当的防雷措施可以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并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雷电防护技术ppt

雷电防护技术ppt

雷电防护技术的未来挑战与机遇
挑战
雷电防护技术在未来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雷电现象的复 杂性、防雷设备的维护和管理、防雷技术的更新换代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机遇
雷电防护技术在未来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机遇,如新兴技术 的应用、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加强、新市场的开拓等,可以推 动雷电防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国外研究
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雷电防护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广泛应用在电 力、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
国内研究
我国在雷电防护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 距。
雷电防护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精细化研究
未来雷电防护技术将向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的雷电效应和防护需求,采取 更加精准的防护措施。
多学科融合
雷电防护技术将与多学科进行融合,包括气象、电磁、材料科学等,以推动该领域的技术 创新和进步。
智能化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雷电防护技术将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实现雷电预警、 防护、评估等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雷电防护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01 02
材料创新
新型材料的出现和应用将为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型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耐高温 性能,可提高防护装置的性能。
雷电防护技术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雷电防护技术的分类
直击雷防护
根据雷电的危害方式和特点,雷电防护技术 可分为直击雷防护、侧击雷防护、感应雷防 护等。
主要是通过避雷针、避雷带等设备将雷电流 引入地下,从而避免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 设备。
侧击雷防护
感应雷防护
主要是通过避雷网、避雷带等设备将雷电流 引入地下,从而避免雷电侧击击中建筑物或 设备。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雷电的形成原理在大气中,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均,产生静电场。

当这个静电场足够强时,电荷通过空气击穿而形成电流,我们称之为闪电,或者称为雷电。

闪电在很短的时间里放电,其温度能达到3万~6万摄氏度,电流可以达到超过百万的电安。

闪电造成的灾害往往是极其严重的。

雷电的形成与大气上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有关,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了空气层的击穿电压。

云和地面之间的电场主要是由云内的水滴、冰粒和云间的静电场组成,这两者在大小和方向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就形成了空气局部区域的电场强度很大,导致局部空气被电离而形成通电路径,从而产生闪电。

雷电灾害防御措施作为一种由高温、高压、强电流构成的天然灾害,雷电带来了高风险的自然灾害,同时也是保护安全,减少损失的一道重要课题。

以下为雷电灾害防御的措施:1.避免空旷露天的活动一旦发生雷电灾害,避难是理性的处理方式。

在>室外活动的时候,及时了解当天是否有雷电天气预报,如果预报存在雷电天气,应尽量避免在空旷露天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游泳等活动。

2.室内避难如果身处较大建筑内部或外观类似建筑的树林等状况中,可以选择一个安全的避难区域,如不靠近外墙、屋顶、烟囱等,并且不直接接触金属直接通往地面的物体,如水龙头等。

需要注意的是,局部地面只有去除局部聚电体才有效,因此,避免单脚站在电视机、电脑等金属接头处。

3.避开高义建筑物避开高义建筑物,如有必要进入此类建筑内部时,避免在屋顶,尤其靠近伸出的物体,比如天线、高起伏的地面等处,且要远离门、窗、烟囱以及电线等有铁栏杆的部位。

4.特定工作场所的防护雷电天气对于特定工作环境下的工作人员,要给予额外注意。

如高空作业、高压作业、战术演练、飞行、炸药爆破、化工、建筑工程等具有高前景风险的工作,都应该采取相应防雷措施。

5.了解雷电保护技术实现科学的防护工作,同样需要了解相关的防护技术。

雷电的危害与防护

雷电的危害与防护

雷电的危害与防护(一)雷电是自然界存在的物理现象,打雷是指带正负电荷的雷云之间或是带电荷的雷云对大地快速放电而产生的声和光。

雷云之间正负电荷放电现象,就是我们平时看到天空闪光和随之而来的巨大隆隆声。

天空打雷对现代微电子的电气设备有伤害,但对自然界生物和净化空气十分有好处。

但是天空中带电荷的雷云对大地放电。

这种强烈直击雷,不仅产生刺眼闪光和巨大雷声,而且打雷所产生的强大雷电流(几十KA~几百KA)、炽热高温(6000~10000℃)。

猛烈冲击波,对打雷附近的人畜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使建筑房屋损坏,森林着火,石油、电力、气象、通信、航空航天建筑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沿着雷电流流动方向,使周围数公里空间造成强大剧变电磁场,静电场和强烈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

把感应出来雷电压、雷电流通过供电线路、信号线路和各种金属管线传到各家各户造成人员伤亡,特别对微电子设备(计算机、电视、通信设备、电气设备等)造成严重破坏,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打雷是年年重复发生的自然现象,根据有关方面统计资料报告,全球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伤亡人员达一万多人,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也达数亿人民币。

(二)雷电灾害年年有,我们人类对雷电防护认识和经验也是逐年提高。

200多年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实际上是引雷针,使雷电沿引雷针引入地下),开创了人类雷电防护新纪元。

由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接地网构成了建筑防雷措施,大大减少了建筑物因雷击造成的损失。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新型电子设备广泛应用,雷电流引起的感应雷击已成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上面提到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电子设备损坏占绝大部分。

因此,我国上世纪90年代就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同时通信、电力、广播电视、石油和铁路等电子产品密集部门,根据国家防雷规范,结合自身情况又制定出更加具体的行业防雷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雷电的基本知识电闪雷鸣究竟是怎么回事,早在二百多年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天通过放风筝实验,证明了雷击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并建立了雷电学说。

下面我们来谈谈有关雷电的基本知识。

1.雷电的产生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

经过运动,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重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下部(一般为负电荷),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轻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上部(一般为正电荷)。

这样,同性电荷的汇集就形成了一些带电中心,当异性带电中心之间的空气被其强大的电场击穿时,就形成“云间放电”(即闪电)。

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雷电形成于大气运动过程中,其成因为大气运动中的剧烈摩擦生电以及云块切割磁力线。

闪电的形状最常见的是枝状,此外还有球状、片状、带状。

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

云间闪电时云间的摩擦就形成了雷声。

2.雷电的主要特点2.1 冲击电流大其电流高达几万-几十万安培。

2.2 时间短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

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微秒。

2.3 雷电流变化梯度大雷电流变化梯度大,有的可达10千安/微秒。

2.4 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3.雷电的破坏雷电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25—30kV/cm)时,所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

通常雷击有三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

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

感应雷是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出现局部高电压,或在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而发生闪击现象的二次雷。

雷电防护技术ppt

雷电防护技术ppt

雷电防护技术的应用前景
未来雷电防护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泛,不仅应用于电子设备及人身安全防护领域,还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从而为人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雷电防护技术的未来挑战
虽然目前的雷电防护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提高雷电防护的效率、降低防护成本等,因此未来的雷电防护技术仍然面临着不断的挑战。
某通信基站防雷实例分析
该机场拥有众多建筑物和设施,包括航站楼、跑道、滑行道等,对防雷要求较高。
某机场防雷实例分析
设备情况
该机场的防雷方案主要包括接地、电源浪涌保护等措施,同时也采用了信号浪涌保护器等现代防雷技术。
防雷方案
通过这些防雷措施的有效实施,该机场在雷电天气下能够正常运行,未发生雷电事故,证明了防雷方案的有效性。
防雷装置的检测与维护
03
雷电防护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雷电防护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由于电力系统的线路和设备在户外运行,容易受到雷电的影响。雷电对电力系统的危害表现为设备损坏、电压波动和电力中断等。
电力系统遭受雷击的危害
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雷电防护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理设计防雷方案,选用合适的防雷设备,以及定期检测和维护防雷设施,能够降低雷电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危害。
THANK YOU.
谢pt》
CATALOGUE
目录
雷电防护技术概述雷电防护技术基础知识雷电防护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在雷电防护技术中的应用雷电防护技术实例分析总结与展望
01
雷电防护技术概述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云层与地面之间电荷的放电现象引起。雷电按发生时间可分为直击雷和感应雷。
雷电防护技术在通信系统应用的重要性

雷电防护技术

雷电防护技术
防雷方案
根据输电线路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加装避雷线、降低杆塔接地电 阻、安装线路避雷器等多种措施进行防雷。
效果评估
经过改造和优化后,输电线路在雷电天气下未再出现跳闸事故,证 明了雷电防护工程的实用性。
06
总结与展望
雷电防护技术的成果与不足
成果
雷电防护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 应用,包括电力、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 。在雷电防护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 了很多进展,例如对雷电的形成机制、雷 电的危害和防护措施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 的认识。
感谢观看
内部防护
在建筑内部安装电涌保护器、等电位联结等措施,有效防止 雷电波侵入和电磁脉冲干扰。
电子设备的雷电防护
接地措施
将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线路等接地,使电流迅速流入大地,避免设备受损 。
安装电涌保护器
在电子设备前端安装电涌保护器,限制雷电波的电压和电流,保护设备免受 雷电冲击。
电力系统的雷电防护
架空地线
挑战
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 ,雷电预警和预测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还需要进一 步提高;对于一些特殊区域的雷电防护,需要研发更 加适合的防护技术和设备;同时,雷电防护技术的应 用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军事 等领域的应用,需要更加注重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THANKS
雷电的危害及方式
雷电的危害
雷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物的破坏、对电子设备的干扰以及对人的电击三个方面。
雷电的危害方式
雷电的危害方式主要有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入侵三种方式。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人员,造成 极大的破坏和电击伤害;感应雷是指雷电引起的电磁感应现象,导致电子设备受到干扰和破坏;雷电波入侵是 指雷电通过电力线、信号线等途径入侵室内,对电子设备和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浅析雷电危害及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浅析雷电危害及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浅析雷电危害及建筑物的防雷措施雷电在人类社会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

雷电能对人类、家禽、家畜、农作物、建筑物等造成一定的危害。

而建筑物的防雷措施也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对雷电危害及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做一下浅析。

一、雷电的危害1、对人类的危害雷电伴随着强烈的电磁场和高温,这种情况下人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受到极大冲击,人会感受到头晕、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的症状,而在严重的情况下,雷电还会导致人的死亡。

2、对家禽、家畜的危害在雷电天气下,动物会感到很不舒服,有的甚至会出现自发性的奔跑和躲避的行为,这是由于动物的生理系统受到了极度的刺激。

同时,雷电也会对动物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3、对农作物的危害雷电在农业生产中也是一种很难避免的灾害情况。

在雷电天气下,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导致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流失、叶面灼伤等。

4、对建筑物的危害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打击造成损坏雷电在击中建筑物时会造成巨大的损坏,如墙体爆开、瓦片掉落、钢筋烧断等。

(2)电流侵入导致火灾由于雷电过大的电流,易造成火灾,如引线导体、接地线、管道及设备等都可能被雷电击中而燃烧起来。

(3)电压差引起设备损耗雷电会对低压电设备、电器及电缆等造成永久性损伤,甚至使其不能正常工作,从而导致电路故障。

二、建筑物的防雷措施为了避免雷电对建筑物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我们需要在建筑物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结合防雷措施进行。

目前,建筑物防雷措施大致包含以下五种类型:1、金属避雷带金属避雷带是指在建筑物高处、墙壁及屋顶等搭建避雷设施,如拉锁式接地带、棒形接地带、空芯电缆、覆铝波形板等,采用这些设施可以形成一个可靠的防雷系统,能将电荷带到地下或周边空气中,从而避免电荷积累,减少雷击的可能性。

2、接地系统接地系统也是一种常见的防雷措施,其作用是将雷击过程中形成的电荷量释放到地面或大气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壁市雷电灾害特征与雷电防护基本思想及方法摘要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出建筑物防雷分为外部防雷保护系统和内部防雷保护系统两部分,两者缺一不可。

经调查,这两个受灾单位仅有外部防雷保护措施,均无内部防雷保护措施。

因此,一套完整的雷电防护系统在城市建筑物防雷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鹤壁市近十年来雷灾事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鹤壁市雷灾特征,从而提出了雷电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该地区的防雷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雷电灾害;特征;防护;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tn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58-0099-02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雷击灾害造成的损失在10亿美元以上,伤亡1万多人。

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及其微电子仪器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抗雷电电磁脉冲的能力越来越弱,由此,雷电造成的灾害也越来越重。

1 鹤壁市雷电灾害特征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

区内地貌类型主要由低山、丘陵岗阜及平原组成,地势落差较大。

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8天,属于多雷区。

根据1998年~2006年近十年来鹤壁市雷灾事故统计分析,鹤壁市境内雷暴发生全年都有,但绝大多
数发生在3月份~9月份,占90%以上。

由于雷击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山地、江河、湖泊及地下矿藏等地区以及高楼大厦最易遭受雷击,因此,鹤壁市雷电灾害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

市区雷电灾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县区,县区高于乡镇。

城市的雷电灾害主要表现为雷击建筑物和损坏现代化设备,农村的雷电灾害主要表现是危及人畜。

例如2004年3月31日,鹤壁市火电厂遭雷击,内部通讯网络及信息系统受雷电感应影响严重损坏,并且一部分发电设备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余万元;2006年8月28日,鹤壁市消防支队遭雷击,击坏变压器、计算机、交换机、ups电源几十台,楼道声控自熄开关全部损坏,电源及网络系统全部瘫痪,此次雷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十几万元,索性当时没有火灾报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出建筑物防雷分为外部防雷保护系统和内部防雷保护系统两部分,两者缺一不可。

经调查,这两个受灾单位仅有外部防雷保护措施,均无内部防雷保护措施。

因此,一套完整的雷电防护系统在城市建筑物防雷中显得尤为重要。

2 雷电防护基本思想
2.1 综合性
综合性即是全面性,全面考虑雷电的防护问题,应从直击雷的防护、雷电感应的防护进行综合考虑。

直击雷防护又要注意接闪系
统、接地系统。

雷电感应又要考虑电源系统、信号系统、等电位系统等。

假如说防雷应注意5个方面,如果只注意了4个方面,他的安全系数并不是80%,其实际安全系数多说只有10%。

这是因为雷电并不是专门袭击你防护很好的地方,而恰恰相反,雷电常常袭击你防护最弱,隐患最多的地方。

2.2 系统性
所说的系统性即雷电防护各方面之间都有着各种联系,不应把各个方面的雷电防护截然分开,孤立看待。

应把雷电防护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

2.3 科学性
即采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而不要使用落后的废止理论、技术及规范,以提高雷电的防护能力,提高安全系数。

2.4 实用性
实用性即是在保证科学、合理、安全的前提下,以尽量低的资金投入,达到降低被保护设备的雷击损坏概率,从而提高设备的安全运行系数。

3 雷电防护基本方法
3.1 接闪
指控制雷击点的范围。

为雷电提供泄流通道,从而在一定范围把闪击能量从这个通道引入大地的接闪装置,其耐流耐压能力和连续接闪效果直接关系到泄流的效果。

3.2 分流
指引下线对分流效果的影响。

引下线的粗细和数量直接影响分流效果,引下线多,每根引下线通过的雷电流就小,其感应范围就小。

引下线相互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规范中的规定。

3.3 均压
指使建筑物内形成一个等电位体。

现代建筑物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屋面、梁、板、柱及基础内钢筋的大部分都是自然而然的焊接或绑扎在一起的,其整体建筑框架形成法拉第笼。

在均压恒电位的同时,也可保证建筑物内不会产生反击和危及人身安全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

3.4 屏蔽
屏蔽的主要目的是使建筑物内的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等精密仪器以及自动控制系统免遭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

建筑物内的这些设施,在防雷装置接闪或附近打雷时会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有时在邻近建筑物接闪时,也会受到从该处传来的电磁波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尽量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即建筑物内地板、顶板、墙面及梁柱内的钢筋,使其构成一个六面体的网笼,从而实现屏蔽。

3.5 接地
接地是为了泄放雷电能量。

在iec等标准中均不提倡单独接地,“共地”已成为当今接地的主流。

现代建筑物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时,符合规范条件的应利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装置。

当达不到
规范中规定的条件时,可用人工接地装置,但应形成环形接地网。

3.6 布线
指如何布线才能获得最好的综合效果。

现代化的建筑物都离不开照明、动力、电话、电视和计算机等设备的管线,在防雷设计中,必须考虑防雷系统与这些管线的关系。

除考虑布线的部位和屏蔽外,还应在需要的线路上加上浪涌保护器。

因此,笔者认为在设计室内各种管线时,必须与防雷系统统一考虑。

4 结论
上述防雷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具体技术方法,是达成防雷核心技术措施的有效途径。

这六种技术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一般要结合使用才能起到隔离雷电能量的作用。

因此,防雷装置只有组合成完整的防雷系统,才能够为保护对象提供其所需的防雷安全空间,才能确保防护对象的防雷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常余.接地技术220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13.
[2]李景禄.现代防雷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