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十年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十年散文:散文的发生与自觉
鲁迅曾指出:"五四"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

这观点有利于我们对这一阶段散文创作状况及地位的理解。

应从文体与时代关联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五四"散文发达的原因。

首先叙述《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然后评介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第三介绍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第四评述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第五评述"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这一部分所论涉的各家各体散文很多,若掌握概貌,可依流派或作家群为考察的单元,但重点应放在代表性散文家的评介上。

散文的评论应偏重风格把握,因此要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四"时期散文的兴起概况及原因
现代散文没有像其它文学体裁那样有过大力的提倡或激烈的论争,它几乎是在默默无闻中张大、成熟的,但当人们蓦然回首时,却发现它已硕果累累。

鲁迅在30年代《小品文的危机》曾经这样回顾: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未曾出现过散文创作的如此盛况。

"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数量之大,文体品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都是异常触目的。

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

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

"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

(一)"五四"散文兴起的原因:
1、中国乃散文大国,有悠久深厚的散文传统,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散文、明清小品文等。

散文不同于小说、诗歌,近代以来有巨大的变化,同传统文化结合紧密,没有断裂感,因而五四时期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是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存在的。

2、受到外国散文形式的影响。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五四"散文"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
3、时代的需求。

"五四"是一个激进的时代,各种思潮、现象纷杂,而小说创作需艺术构思且不成熟,散文被称为"文学轻骑兵"形式多样,自由灵活。

(二)"五四"散文成熟标志:
1、散文作家众多。

鲁迅、朱自清、郁达夫、周作人、冰心、瞿秋白等。

2、题材广泛。

不受时空限制,"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内,重要的是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3、散文体式众多,风格各异。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纪实散文、日记体散文、针砭时弊的杂文、美文,或嬉笑怒骂,或华丽,或冲淡,或杂糅古风,或欧美气度。

鲁迅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时间: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随感录"式的杂文,它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专登短小的时评或杂感,与长篇论文配合作战。

接着,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也相继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其他一些进步报刊则没立了诸如"杂感"、"评坛"、"乱谈"等类似的栏目。

于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一类短文的写作,便形成了相当的声势。

艺术形式及内容:这些"随感录"式的文章,大都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个性突出、富有情调,对文化痼疾、社会时弊以及保守文人的种种奇谈怪论作了及时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它们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一批杂文作品。

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一批散文作品。

代表作家:《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鲁迅的杂文写作开始于这一时期,他后来成为中国现代写作最勤、成就最大的杂文作家,对中国现代杂文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陈独秀是"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杂文作者之-。

他最早写作"随感录"用的是浅显的文言,后来才改用白话。

他的杂文大都写得居高临下、要言不烦,往往几句话就能点出症结,指破迷津。

他还有一些警句或格言式的杂文,如《研究室与监狱》这样写道:"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

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
的生活。

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
李大钊也不是职业作家,但同样是一位文章能手。

刊登在《新青年》第4卷第4号上的《今》和第5号上的《新的!旧的!》是两篇脍炙人口的白话论文,写得生动活泼,文采斐然。

他的"随感录"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

如《解放后的人人》就很有代表性:"放过足的女子,再不愿缠足了。

剪过辫的男子,再不愿留辫了。

享过自由幸福的人民,再不愿作专制皇帝的奴隶了。

作惯活文学的人,再不愿作死文章了。

"短短几句话,就把获得解放的人们不堪回首的那种心境充分展示了出来。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杂文《复王敬轩书》则因推进新文化运动而名留清史。

意义及影响: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作家群,所谓"言志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是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槐寿,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是鲁迅的二弟。

1906年从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

留学期间开始致力于中西文化研究,并且掌握了日、英、希腊等多种外国语言。

回国后自1917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投身新文化运动。

长期的学者生涯对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整个"五四"时期,周作人一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他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

1921年6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文》的短评,热情号召"治新文学的人"去大胆尝试现代的小品散文,并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积极推进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五四"时期,特别是参与语丝社工作时期,周作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尤其是风格鲜明的小品散文。

从1923年起,周作人先后创作出版了24本散文专集。

他在1928年以后的散文创作虽不乏艺术境界炉火纯青之作,但艺术性、战斗性俱佳的作品,则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

这一时期周作人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有《自己功园地》(1923)、《雨天的书》(1926)、《泽泻集》(1927)、《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

《永日集》(1929)等。

"五四"落潮之后,周作人于1928年底写下《闭户读书论》一文,表明了躲进书斋,谈经论史.远离现实,安心养性的所谓中庸主义的"绅士"态度。

对于周作人来说,其思想和创作从激进向保守的转变,从封建传统的"叛徒"向谈鬼说禅的"隐士"的退缩并不是突发的。

早在"五四"时期,在他的心中就已经隐伏着深深的思想矛盾,"浮躁凌厉"的积极姿态与"隐逸洁身"的消极意识是交织在-起的;至于抗战爆发之后,周作人依附日伪,丧失民族气节,也正是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周作人的散文观。

1、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

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第七版发表一篇题为《美文》的文章,号召人们致力于"美文"的创作。

他的这篇《美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散文创作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理论体现,在新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周作人推崇明清小品文,其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

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来概括。

分自己的散文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

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二)周作人散文创作发展过程
向封建主义斗争的"叛徒",同反动势力妥协的"隐士",两种思想纠结在一起,清晰地映现在周作人的散
文作品里。

1、五四时期散文现实感强,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对广泛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猛烈攻击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

带杂文风格,形成了一种激进昂奋的"浮躁凌厉"的战斗风格。

《卧薪尝胆》、《偶感》、《死法》、《门前遇马队》等对反动军阀屠杀革命者、进步学生和无辜群众的暴行进行了控诉;《祖先崇拜》、《思想革命》等揭露了封建传统礼教,呼唤思想革命;《碰伤》、《沉默》等对摧残言论自由,武力镇压群众运动等军阀统治暴行采用了反语式的嘲讽;《日本人的好意》、《裸体游行考证》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的本质,如此等等。

周作人的这些杂文不仅和鲁迅等人的一些杂文-'起在当时的现实斗争中发挥了投枪与匕首的战斗作用,而且也写出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周作人的杂文善于正活反说,文辞表面平静,而内里情感热烈,在从容不迫的引证和戏谑洒脱的论析之中,达到讽喻的目的。

2、"五四"运动过后,他虽然"思想动摇与混乱"但仍能以"语丝体"的作品,尽排击旧物催促新生之力。

他不仅在"三.一八惨案"的斗争中,以《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一文,表示了对杀人者的愤慨,而且,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黑暗岁月里,还抗议过国民党反动派的野蛮屠杀。

但是,由于他自身反封建思想武器的局限性,促使"隐士"思想频频活跃。

在激烈的阶级搏战中,他宣扬"费厄泼赖"精神,反对打"落水狗"。

3、30年代,面对国民党严酷的法西斯统治,他的"隐士"思想恶性发展,周作人的世界观由"叛徒"转向"隐士",主张"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鼓吹闭门读书论",从此躲进"苦雨斋"。

散文渐渐趋向"消闲"一类。

与林语堂提倡小品文,包括30年代后期写的关于读书笔记性的散文。

作品失去了"五四"时期凌厉浮燥的锋芒以闲适、幽默为主要特征。

他写于20年代的《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都是现代散文的名篇,很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的风格。

小品散文的艺术特征:周作人的小品文以清新随意的笔触写出生活中的一件事、-段情、一种景,玲珑剔透,情趣盎然。

从思想性上看,虽然他的小品文不及他更具有战斗锋芒;但就艺术性而言,小品散文这-形式在他手中确实发展得更为圆熟、精粹了,可以说是他对散文艺术的又一贡献。

他常常在旁征博引之中自然而然地传授出丰富有趣的知识,或是抓住生活中-鳞半爪的现象,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旁敲侧击,左右逢缘,充分显示了学者式散文的特色。

如《喝茶》所沉醉的是"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凡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读者,读了周作人此类描写,往往都会心领神往。

周作人的小品文常在冲淡的情感之中深含着诗意。

写于1924年的名篇《故乡的野菜》,通过介绍家乡的野菜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怀乡之情。

文章本身虽然写得平和、质朴,细细咏味,便不难被那恬淡、深长的诗意所吸引。

作于1926年的另一名篇《乌篷船》,在描述家乡优美的山光水色的同时,也自然地烘托出作者轻快、愉悦的心情,在乌篷船上玩赏水乡盛景,一种悠远的故乡之恋便会油然而生。

短小精悍、简洁老练是周作人小品文的一般特征。

他的小品文大都几百宇到千把字,遣词用字恰到好处,体现了一种朴实、古雅含蓄、凝重的文风,在周作人的影响下,经过俞平伯、钟敬文等众多作家的努力,此风长盛不衰,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仍有不少出产,但闲谈式的作品少了,他试验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即是笔记体散文之一种,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周作人的评点,则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常兼两种文体之美,而总体风格则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人古雅遒劲的一途了" 。

5、解放后,写回忆录和史料性文章,多关于鲁迅,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

(二)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1、众体兼备: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实践,曾对各种各样的散文体式做过尝试。

政沦、随感、游记、速写、书信、序跋等,都进行过探索并获得广泛的成功。

这一点,在同时期的作家中是不多见的。

2、取材范围十分广泛。

大至社会人生的重要问题,小至酿酒品茗的身边琐事,真是"无意不可入,无辜不可言"。

而在取材广泛,体式多样的作品中,作者的独特艺术风格一以贯之。

3、广泛的知识性。

海阔天空,上下古今,旁征博引。

不仅内容充实丰富,也以广泛的知识开阔了读者的眼界。

特别是大量的外国民主主义思想与文学艺术的知识,对于唤起个人的与国民的自觉",是有进步意义的。

4、丰富的幽默性。

他善于以庄谐杂出之笔,自然质朴的抒情方式,创造含蓄隽永的意境,因而形成了冲
淡清涩的风格特征,从而把广泛的知识性和丰富的幽默性统一起来。

5、独特的语言风格: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

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应该指出,周作人的早期散文,就不乏炫卖知识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意义,或追求幽默而流于趣味主义的作品。

三十年代后期,出版《永日集》时,他正埋首故纸堆里,沉浸在花木虫鱼、苦茶古玩之中'以"掉书袋"或叙述市井琐闻为自得,叛逆性减少而隐逸性渐增,并日渐发展,抗战期间,周作人竟变节事敌,沦为民族罪人,终于没有作成隐士,但他的散文创作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俞平伯(1900-1990)的散文多收在《杂拌儿》、《燕知草》等集中,其中,如《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在20年代曾受到一部分读者的喜爱。

这些作品多构成一种朦胧、空灵的意境,透露出玄妙的哲理与感伤的思绪,是远离现实的。

周作人赏识他,说他散文的风致"是那样的旧而又这样的新"。

说俞平伯代表最有文学意味的一派新散文,实际上便是将他归人自己一流。

俞平伯初期散文的文笔,繁缛晦涩,后期则刻意模仿明人小品,甚至干脆用文言撰写小品,名土味也很浓,以旧格调自享。

钟敬文(1903年-2002)北京师范大学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之父。

在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荔枝小品》的题记里曾承认"我的文章,很与周作人先生的相象"。

他善于写咏物小品,如《荔枝》、《茶》、《黄叶小谈》;也写出许多情思清朗的游记,如《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

废名,即冯文炳(1910-1967年),几乎每部集子都由周作人来作序他的作品专写农村乡镇宁静生活里的人事,对小人物寄同情,初时尚注重社会意义。

《竹林的故事》等作品名为小说,实则也是散文,很注重意境的传达,清新素朴,抒情气息浓郁,也喜闲谈琐事,以冲淡为衣,表现出朴讷哀伤的风格。

后来将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与西方现代派技巧引入,追求朦胧的散文意境。

但语言修饰得愈发生涩古怪,陷入歧途。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在"五四"美文创作中,持缜密、漂亮风格的,比冲淡一派人数为众。

这几乎可以囊括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这两大文学社团的主要作家。

一、冰心的散文创作
最早的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表现了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她优美的抒情散文《笑》,发表于1920年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上,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

表现了乐观进取的"
五四"时代精神。

"五四"退潮后,她的散文和她的小说、诗歌一样,更多地转向了对人生哲学的探求和个人心绪的书写。

散文集《往事》(二篇)《山中杂记》、《寄小读者》等(主要写作者1923年去美国留学途中和到美国后的生活、见闻等)作品,大部分写于国外,其中描写自然、母爱、童心的占有重要地位,表现了作者企图摆脱封建桎梏,求得个性解放的要求,但也表现了她脱离现实,逃避退隐后的苦闷与彷徨。

冰心体散文:冰心对于现代散文史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成就的突出。

她是一个杰出的"文体家"。

她所创造的文学语言与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时人誉为"冰心体"。

1、所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2、内容: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其间。

《往事(一)·七》
3、语言:能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

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一)生平: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人,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3赴英留学并漫游欧陆,归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抗战时任西南联大教授。

抗战结束以后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人民,制造了"一二.一"惨案和"李闻血案",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战士。

后回北京继续执教于清华大学,在当时的黑暗统治下,他虽然过着贫病交迫的生活,却仍然坚持工作,参加了许多力所能及的进步活动,直至重病不起,仍告诫家人不买"美援"面粉,表现了一位中国作家的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8年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成员,早期从事新诗创作,1924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

1925年转向散文创
作,成为著名散文家,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1934)、《你我》(1936)、《伦敦杂记》(1943)、《标准与尺度》(1948)等。

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可与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家。

他的重要性如很多评论家所公认,只要学校选讲范文,或编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体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

(二)朱自清的散文观:
朱自清既不满意陶醉于抒写琐屑小事的"言志派",也不满意后来的所谓幽默派,写作态度严肃不苟,始终执著地表现人生。

无论是朴素动人如《背影》,或者明净淡雅如《荷塘月色》,委婉真挚如《儿女》,从中都能感到他的诚挚和正直。

(三)散文创作分类:
1、纪实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从现实出发,针砭时弊,针对性强。

《执政府大屠杀记》、《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记叙一个小女孩仅以七毛钱的价格被卖掉的悲惨故事,并从生活现实出发,设想她被卖后将遭遇的种种境况。

作者愤怒地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他指出"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从而深刻揭露这应负罪责的黑暗社会。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写于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的第十九天,朱自清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生活中许多"可爱的小孩",反衬电车上遇到的"小西洋人"的可憎,进而从他旁若无人的傲慢神情;看到"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

"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欺凌和压迫的爱国主义思想。

《执政府大屠杀记》写于1926年,朱自清亲自参加了"三.一八"游行示威,以亲眼目击的事实,揭露出北洋军阀屠杀爱国学生的残暴罪行,叙事真切,言之凿凿,戳穿了反动派妄图一手尽掩天下耳目的阴谋'并以愤怒的议论,对封建军阀段祺瑞进行质问。

2、抒情、叙事、写景散文(美文)。

与冰心并驾齐驱,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是他叙事、写景抒情的名篇,具有深厚的情感,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背影》,是朱自清叙事抒情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现代散文史上值得重视的篇章。

它"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却不仅在当时誉满文坛,而且能够"历史传诵而有感入至深的力量"。

《背影》不仅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旧社会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通过家庭逢遭变故时父子别离的描述,表现了社会中下层人们父子之间真挚淳厚的人情美。

那淡淡感伤与深深自责紧密交织的语调,极为平实的叙述与"白描"的情事笼罩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散文语言质朴自然,宛如对座叙谈,富有真实感,这与表达父子相亲的真挚之情,是十分合谐的。

朱自清还是散文领域里卓越的风景画家。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都是美妙的山水风景画。

尤其是后者,摆脱了前篇那种纤侬繁褥之气,文笔绮丽而又自然清新。

散文细致描摹了池塘的幽静,荷花的风姿韵色,而且衬之以轻烟与谈雾的交替,月光与云影的更迭,构成一幅变幻的奇妙的画图。

毫无疑问,在"五四"以来的现代散文史上,朱自清是有着重要贡献的建树者。

他以清新简约,细腻委婉的艺术风格和漂亮缜密的文体,在新文学的散文园-地开放了一枝别致的花朵。

(四)艺术特点:
1、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

《给亡妇》悼妻与自惭之情、《背影》父亲的舐犊之情,无不真诚亲切。

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氛围。

诗人写散文不失其诗人本色。

3、构思缜密、精巧,脉络清晰。

散文篇幅不长,构思匠心独具。

《背影》出奇制胜、《荷塘月色》意在写"颇不宁静"但一路写来,却处处见静。

4、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背影》的质朴,《绿》的纤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有口皆碑。

继《背影》之后,朱自清又先后出版了《你我》《欧行杂记》等散文集。

后期的作品,朱自清更注意从口语中采撷提炼,追求一种"谈话风"。

因而,语言质朴平淡而周密妥贴,生气盎然,富有一种逼人的风采。

丰子恺(1898-1975) 从20年代中期开始写小品,此时期的散文结集有《缘缘堂随笔》。

他的特殊之处是以某种源自佛理的眼光观察生活,于俗相中发现事理,能将琐细的事物叙说得娓娓动听,落笔乎易朴实,有赤子之心。

加上佛理的渗入,文章萧疏淡远,带着哲理深味,染有清淡的悲悯之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