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题目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释题
1.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是指在先秦时代以鼎和簋为代表的,被赋予礼的内涵,成为一种礼器的青铜器。
礼器是一种体现礼治的器物,且在先秦时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以商及西周为代表的礼治社会中,青铜礼器成为王权和等级的特定标志和具体特征。
其功能主要通过祭祀以及各种礼仪活动体现出来。
2.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凿于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36),后持续至元代,北朝隋唐为其鼎盛时期。
窟型主要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三类。
现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共492个,壁画四万五千余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多身。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3.曹衣出水
“曹衣出水”是指北齐重要画家曹仲达所画的人物衣纹线描细劲,犹如从水中出来的独特风格。
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以画“梵像”著称。
“曹衣出水”这种衣服细窄,线条细劲被称为“曹家样”的绘画风格对佛教美术具有重要影响。
4.披麻皴
“披麻皴”是指南唐画家董源的山水画笔墨技法,他首创的皴擦点染并用的水墨画法“披麻皴”和“点子皴”成功的营造出山川远近层次和氤氲气氛,与江南的景致相适应。
董源,字叔达,是五代南唐著名的山水画家。
董源的“披麻皴”和“点子皴”改变了唐代山水画画风,他的画为北宋画家米芾所推崇,并在元明以后产生重大影响。
5.郭熙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代表了北宋中期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宋神宗熙宁元年任画院艺学,后升翰林待诏直长。
初无师承,自学成材,后受李成影响,画风细致秀美。
他在李成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在山水的创作中更加真实细腻的表现自然的微妙变化,传造出既反映自然特质又折射画家情感的山川景象。
代表作品《早春图》《窠石平远图》。
同时郭熙也是一个理论家,他的理论成就集中于他的儿子郭思记录整理的《林泉高致集》,《林泉高致集》全面阐述了郭熙所总结的山水画创作的规律和方法,代表着北宋中期山水画理论研究水平,也是中国山水画理论进入成熟期的标志。
宋哲宗时仍在,享年80有余。
6.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擅花鸟、山水。
其花鸟画极富个性,上承林良、沈周、陈淳、徐渭之笔墨,却借古开今,自出性灵。
其作品大多缘物抒情,以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借墨表达自己倔强傲岸的性格以及愤世嫉俗之情感。
他笔下的花鸟形象夸张变形,磊落峥嵘,简括凝练。
构图以取势为主,大开大合,虚实相生。
笔情纵恣,不拘成法。
常以书法之笔如画,千变万化,转折处提按顿挫有节奏感。
代表作《河上花》,《安晚帖》。
对清中期的“扬州八怪”。
清末民初的“海派”以及现当代花鸟画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7.人面鱼纹盆彩陶
人面鱼纹盆彩陶是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件典型的半坡类型彩陶。
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彩陶是最富特色之一,其中鱼纹在半坡类型彩陶中是最重要的母题。
图案丰富构思巧妙,序列完整,不仅展现了早期图绘艺术的构思理念和造型模式,还传达出史前巫术、信仰方面的某些信息。
人面鱼纹盆所绘纹样奇特诡秘。
盆内壁绘有两个人鱼复合纹样,人面圆形,头戴尖冠,耳朵位置绘有两尾鱼,嘴里衔着两尾鱼。
两个人面之间还绘有两尾鱼。
人面装饰性较强,其含义难以明辨,有图腾符号说、祈求渔猎丰产说、生殖繁衍象征说等不同见解。
8.东汉击鼓说唱佣
东汉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天迥山,是东汉陶塑的代表作。
东汉陶塑非常丰富,表现领域广泛,造型活泼生动。
其中四川汉墓出土的陶塑最具特色,有各种人俑以及动物、浮雕佛像器座、摇钱树座等等。
俑是其中最生动者,塑造方法灵活多变,造型不求形似但求表现人物情态。
东汉击鼓说唱俑生动地表达出说唱者说到精彩之处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的瞬间情态,充满了欢快活泼的气息。
9西汉帛画引魂升天图
西汉引魂升天图出土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
汉代帛画以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和3号出土作品最为丰富。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是西汉早期大型木椁墓,墓主人为长沙相轪侯的夫人。
西汉帛画引魂升天图是墓中保存的一副帛画,覆盖于内棺棺盖表面,呈“T”形。
帛画自下而上营造了阴府、人间、昆仑、天庭四个虚拟空间,画面内容凸显了引魂升天的主题,并传达出永生的丧葬信仰。
帛画保存完好,画面构图饱满,布局对称,线条刚劲,设色沉着。
人物造型秉承战国样式,表现为侧面或正侧面,但装饰气息明显减弱。
女墓主人雍容华贵,初步具备了肖像画的特征,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堪称汉画经典。
简述题
1.宋代院体花鸟画的特点
花鸟画在两宋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在北宋初期,宋代院体花鸟画以黄筌、黄居寀父子为代表,形成了“黄氏体质”,影响宋代宫廷长达90余年之久。
其特点为先以工细线条勾出轮廓,然后层层渲染,敷以重色,最后达成细腻精工、富丽华贵的风格面貌。
宋仁宗、神宗时期,以崔白为代表的画家改变了宋初的院体花鸟画风,一改黄氏父子精工刻板的路子,擅长表现不同季节、自然环境中的花鸟情态,营造真切动人又极富感染力的气氛空间,形象单纯,画风自然,融入了水墨画的新成果。
宋代院体画鸟画在宋徽宗时期达到了高峰,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对中国美术产生重大影响。
赵佶的画作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水墨为主的作品,一种是以工笔赋色的作品,前者特点为笔墨厚重、气韵闲静、不尚铅华;后者特点为构思严密,以造型敷色的工致富丽专胜,具有典型的皇家色彩。
北宋末年的院体花鸟画传世作品很少,难以窥视其全貌。
南宋时期的院体花鸟画家多为装饰感较强的小幅作品,明显受到北宋徽宗时代的宫廷取向影响。
宋代院体花鸟画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
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
宋代院体花鸟画对中国美术有巨大贡献,成为花鸟画领域演变进程中的推动力。
2.“马一角、夏半边”反映了山水画变迁的什么信息
“马一角、夏半边”中的“马、夏”分别是指被称为“南宋四家”的著名南宋时期山水画家其中两位——马远和夏圭。
马远、夏圭引领了南宋大笔触山水的简括画风。
马远是宁宗时期的画院待诏,夏圭是宁宗、理宗时期的画院待诏。
两人在取景上皆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往往只画一角或半边的景物造成画面一虚一实的强烈对比,突破了北宋全景式山水图式,而形成了充满空灵而诗意化的“边角山水”。
因而被称作“马一角、夏半边”,共同代表了南宋画院的风格。
北方民族入侵,宋室南迁,称为南宋。
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
南宋院体山水画与北宋院体山水画已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
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来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
被称为“一角半边”式的艺术境界。
“马一角,夏半边”正是其中的代表。
这种构图简洁,主体鲜明的山水画有一种全新的境界。
正是这种创新引起了许多评论,而有的评论甚至从政治的角度认为他们的山水是对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的“残山剩水”的反映,已属附会之说。
“马一角、夏半边”反应了山水画变迁的政治和地域变迁因素,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3.北宋文人画创作的特色与艺术思想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文人画开始兴盛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文人画的根本特点就在于“不求形似”,“以形写神”,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
在艺术手法上则不断强化笔墨的表现力,提倡“墨戏”,崇尚笔墨、形式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并逐步推衍出与“墨戏”相匹配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画题。
对中国画风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人画的风格特征是“萧条淡薄”、“简而易足”,这种风格特征的形成于中国老庄美学中强调的“平淡”、“简易之美”有关。
认为真正的美并不是一种有限具体的美,而是一种大美至美,是一种天地之美,所显示出来的朴素、自然、怡然之美。
4.元四家中的倪瓒为什么被后代画家特别推崇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
擅山水、竹石、枯木等,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
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创作出“折带皴”。
皴擦点染,率意为之,干浓结合,尤擅枯笔淡墨。
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
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
他也善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
画中题咏很多。
倪瓒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构图笔致疏放简括,格调荒寒萧疏,但在空旷虚无中又洋溢着顽强不屈的气质与生机。
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
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
5.明末清初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兴起与成就
明末清初的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吴门画派”时期的花鸟画创作,反应了一步步由工笔勾勒向写意画发展的过程,完成明代花鸟画“水墨大写意”格局的是画家徐渭。
水墨写意花鸟画的代表人物石涛,他以墨笔飞扬、畅快淋漓的效果,大大的增强了花鸟画的表现力极其内涵,
达到“不似之似”的艺术妙境。
一反“吴门画派”的安详风格,具有震慑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标志着中国花鸟画从“写实”演变为大“写意”的最终完成。
清初“野逸派”的代表人物石涛,朱耷在写意花鸟画领域也极有成就。
他们在继承徐渭大写意花鸟传统的同时,彰显出更多自由率真的艺术精神,朱耷的花鸟画极富个性,将物象人格化,借以更多的表现画家的性格与情感。
他们对清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民初的“海派”,以及当代花鸟画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6.海上画派与任伯年
海上画派是指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工作的结果与风尚。
在19世纪末,在民族矛盾和中西文化的激烈碰见下,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首先在沿海城市兴起,画家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外来艺术思想,以一种新的视野和心态进行艺术创作,上海画派是继承扬州画派之后的一支绘画生力军,他们既学习传统又学习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使绘画作品充满新鲜活泼的生气,在画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页,对后世影响很大.
任伯年,名任熙,浙江绍兴人,“海上三任”之一。
擅长花鸟,人物。
他的花鸟画充分体现出当时上海世俗商业社会的特殊欣赏口味,其独特风格背后隐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同时融合西方色彩理念,写生受西方写实画风影响,是中西艺术融合的有益尝试。
7.石涛在山水画中的艺术成就
石涛,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
中国清代画家,僧人。
眼光博大,技艺全面。
极少依赖以往模式,往往取自然实景。
一生行踪不定,漫游名山大川,他的画多是是旅行中的实景或者事后的回忆。
画题意境极富变化,作画构图新奇,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生动的表现出自然中的氤氲变幻和奇妙之处。
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讲求气势。
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成熟后的作品更为变化无穷。
他师法自然,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在写生实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前人的种种规范,创作出大量新颖独特、千情万态的优秀作品,为山川造像,为山川传神,他的山水画十分着重形式美,善于用点.在艺术上有很深刻的见解,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题画诗跋>,概括起来绘画美学思想有两个:一是强调“有我”,一是“一画”.在《变化章》提出:“故群子惟借古以开今也.”这段话抨击了复古的陈词滥调,艺术贵在创新,抒发情感、给清代绘画带来了生气.。
8.明代吴门派沈周,文征明的画风与元代绘画的渊源
吴门画派崛起于苏州,起源于沈周,成于文征明。
名家辈出,影响明代中后期画坛长达百余年。
吴门画派属于文人画体系,以元四家为宗,推崇尚意趣,精笔墨,饶“士气”的元末文人画,进而发展为宁静典雅的艺术典范。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
是吴门画派的开派立宗者。
其绘画在明清文人画领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博采众长,继而开创出刚柔并济的早期面貌。
40岁左右,风格出现进一步转折,能为巨制大幅,画法有粗有细。
晚年,用笔粗放,墨色浑噩,气势雄强。
文征明,字征仲,“吴中四才子”之一。
绘画风格粗细有别,以细笔为其主要面貌。
画法受沈周,赵孟頫影响,笔墨含蓄,格调清雅。
是沈周以后的“吴门画派”领袖。
苏州远在唐代就是繁荣的都市之一,为各种艺术活动的集中地区.明中期以后,吴门画派在此兴起.沈、文等人的出现不仅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标志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他们以在野士大夫、文人学士的角色,有着不大受约束力,在艺术上,他们在继承元代文人画的基础上,追求气韵神采的笔墨效果,以一种新倾向,接近世俗生活。
9.五代北宋初南北山水画风与不同地域条件及文化原因
五代、北宋时期是山水画大发展到日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纷呈,画家众多。
其中以荆浩,关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由于北方地域特征中的石质坚硬,北方画派所表现的画风多为峭拔雄杰,画作多为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是五代至北宋初的北方画派的几位画家的共同特色。
与以柔性线条描绘平缓温润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表现的多为是江南一带的丘陵坡峦,尤以南京一带的风景为依据。
由于南方的丘陵多覆以土层,所以,在表现技法上,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
这种由董源创立的“披麻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论述题
1.宋代画院制度对中国古代绘画的贡献
宋代画院是中国历史上画院最为隆胜的时代,其制度完备,群星璀璨,名家辈出。
既是创作机构,也具有培养人才的任务。
画家地位提高,按职务设画学正、艺学、待诏、柢候、供奉、画学生.多数通过考试录取。
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取士标准,不仿前人,重构思。
并在酷爱书画的宋徽宗当政期间达到极盛并有重要的发展。
宋代画院制度使得画家的地位得以大大提高,使中国绘画全面发展达到高度繁荣。
画院阵营强大,培养出一代代极为优秀的画家。
朝廷对绘画的重视使得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布衣百姓,都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因而鉴赏,收藏蔚然成风。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绘画著录,绘画史作大量出现,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探究深入。
绘画的发展使得绘画技法也随之丰富多彩,探研技法的著作也随之兴起,对中国古代绘画贡献极大,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
2.徐悲鸿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影响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
早年受康有为思想的影响,后在蔡元培,傅增湘等的资助下赴法留学,研究西方古典主义艺术。
回国后以欧洲写实传统为基础确立其美术创作与教育思想,形成了强调师造化,重视基础训练,忠于客观描写的“徐悲鸿体系”,极大的扭转了只知闭门造车,不求师法自然的颓败画风。
是民国时期“引西润中”的典型。
他的高涨的爱国热情和“为人生而艺术”的观点,重视教育的思想,极大的影响着中国当代美术发展。
力求摆脱传统中国画框架的束缚,对于改良中国画做出重要贡献。
强化了艺术反应现实生活、干预社会的责任与使命。
3.秦始皇陵园大型雕塑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陕西秦始皇陵封土东侧发现的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3个陪葬坑中埋藏兵马俑约八千余个,目前出土两千余个。
秦始皇陵园大型雕塑以陶俑,青铜为主。
陶俑形象生动逼真,散发着浓郁的自然主义作风。
青铜雕塑结构复杂,铸造精良,作风自然朴实,和整个陵园的陶塑风格一致,即手工与器具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和自然朴实大气的艺术风格。
坑中雕塑以军阵布局排列,整齐有序,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气势憾人,主题鲜明,洋溢着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其内涵十分丰富,如同一个虚拟的地下皇朝。
其布局完全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4.谢赫“六法”于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理想
谢赫,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
善作风俗画,人物画。
提出绘画“六法”。
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表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人物的鉴赏评论所一致强调的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的表现。
这些言论是谢赫提倡“气韵生动”的根据。
“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可见古代画家和评论家对这一点的重视。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构图。
“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也是复制的方法,是一个画家所必须熟悉的。
由此可见,“六法”是古代绘画实践经,提高为理论的。
六法论为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理想。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创作和流传各方面,皆概括进去。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