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
三峡大坝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484afd43186bceb19e8bb46.png)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一、建设三峡大坝的不利影响 二、建设三峡大坝的有利影响
建设三峡大坝的不利影响
1、三峡大坝对地质的影响 2、三峡大坝对生物的影响 3、对库区文物的影响 4、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back
三峡大坝对地质的影响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在孙中山时代的三峡大坝规划 通过查阅资料, 是建在现在的宜昌市三游洞景区附近, 是建在现在的宜昌市三游洞景区附近,毛泽东时代将这 一原有规划进行了修改, 一原有规划进行了修改,将大坝位置上移至现在的三峡 大坝所在地。单纯就发电量而言, 大坝所在地。单纯就发电量而言,中堡岛坝址的发电量 小于南津关坝址。之所以进行这样的修改, 小于南津关坝址。之所以进行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南津 关的地质条件不如中堡岛。 关的地质条件不如中堡岛。岩心取样的结果也证明了这 一点。中堡岛岩心是坚固的花岗岩, 一点。中堡岛岩心是坚固的花岗岩,在水的重力作用下 面会更安全一些。但是三峡大坝作为世界第一大坝, 面会更安全一些。但是三峡大坝作为世界第一大坝,其 巨大的水库容量所产生的巨大重力作用, 巨大的水库容量所产生的巨大重力作用,对下面地址带 的影响还是不容小视的。 的影响还是不容小视的。水库诱发地震是水电站很怕的 一个后遗症,三峡蓄水到168前后,坝区曾经发生过一 一个后遗症,三峡蓄水到168前后, 前后 次有明显震感的轻度地震。09年元旦之后宜昌又发生过 次有明显震感的轻度地震。09年元旦之后宜昌又发生过 一次明显震感地震。现在, 一次明显震感地震。现在,对诱发地震的警惕性相对较 高。
三峡大坝对环境的影响
组长: 组长:王师楠 小组成员:吴仪君、张迪、 小组成员:吴仪君、张迪、韦农 高二ป่ตู้
开题报告
大家都知道建设三峡大坝的首要目的是为了 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其次还可以起 到发电,航运,旅游等目的。看起来三峡大坝的 建设似乎百益而无一害。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 的么?我们知道,三峡大坝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 能源,但其对周边乃至整体环境的影响却也是不 可小觑的。那么,就让我们来深入的研究三峡大 坝光辉,及光辉的背后所付出的环境的代价。
三峡大坝中的地质问题
![三峡大坝中的地质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2e7d497d4d8d15abe234ef9.png)
三峡大坝中的地质问题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
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
这是一个创举,不过一件事物不能单纯的说它是好的,或是坏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也一样,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获悉福之所倚”三峡大坝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南水北调等好处,但也引发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生态、人文安全以及水坝能引发一些问题 1.生态安全以及水质问题大坝阻挡了淤泥流向下游,使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长江入海口收缩,海洋的咸水正在倒灌入内陆。
据了解,三峡库区水质的好坏和变化,不仅取决于库区内的污染物排放和污染治理状况,同时也与上游来水的质量密切相关。
三峡库区上游流域面积大,接纳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多,世界野生动物协会今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通过大坝的水流速度正在加快,对下游的防洪大堤造成破坏。
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化肥残留物被不断排入大坝水库,导致巨型水藻生长泛滥,并威胁到下游的水供应。
2.人文安全古今中外,水库大坝一直都是军事对抗中的主要打击目标,也是恐怖分子破坏和要挟的主要目标。
因为三峡大坝是静止不动在明处的固定目标,虽然这个坝的确很大,可能要五千万吨核弹正面摧毁,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他和世界上的许多混凝土重力大坝的结构不同,水轮发电机的26条进水管,以及众多的泄洪管,泄沙管都是安装在大坝中。
此外,三峡大坝中还有三道深55米宽34米的横截大坝的槽(一道为升船机用,二道为船闸用),而这三道深槽都只用一层薄薄钢板控制,一旦这层钢板被炸毁,就可造成与溃坝一样的效应。
三峡大坝若全溃时,百余亿立方米库水短时间内下泄,坝址至沙市间沿岸,受洪水波直接冲击,灾害损失严重,造成极大地损失。
3.水坝能一起的一些问题①泥石流其中在2010年7月15日晚12点,一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将长江三峡左畔的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掀翻了天”:集镇的农贸市场被泥石流整体掩埋;一幢5层楼房的1-3层被淤泥填满;大街上到处“飘”着冰箱、洗衣机……据统计,此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63万余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湖北三峡大坝
![湖北三峡大坝](https://img.taocdn.com/s3/m/508a9c2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d.png)
湖北三峡大坝湖北三峡大坝是中国的一项重大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本文将介绍三峡大坝的背景、建设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带来的益处。
一、背景作为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承载着中国数亿人民的经济发展。
然而,长江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流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
为了保护沿岸居民免受洪水侵袭,同时利用长江水资源,中国政府决定兴建三峡大坝。
二、建设过程三峡大坝的建设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正式动工是在1994年。
整个工程大约持续了17年,耗资超过2400亿元人民币。
在建设过程中,数十万工人参与其中,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如陡峭的山坡和复杂的地质条件。
三、对环境的影响虽然三峡大坝的建设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大坝蓄水导致了局部地区的水位上升,淹没了大片的土地和植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次,大坝的修建阻断了部分鱼类的迁徙,对当地渔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三峡大坝所囤积的水库也会带来一些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如滑坡和地震。
四、对经济的益处尽管存在环境问题,三峡大坝的建设依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益处。
首先,大坝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为下游农田的灌溉和城市的供水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其次,三峡大坝的发电能力巨大,为中国的电力供应提供了重要支持,减轻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降低了碳排放。
此外,三峡大坝也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带来了旅游收入。
综上所述,湖北三峡大坝是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大坝的建设对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其带来的经济益处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合理利用三峡大坝所提供的资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期围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勘察研究与建议
![二期围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勘察研究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26ee59ee53a580216fcfe96.png)
二期围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勘察研究与建议摘要三峡工程二期围堰是三峡工程二期建设时期最关键的安全屏障,施工技术难度大,施工期短。
为保证在一个枯水期完成一个土石方填筑总量达1032万m3,混凝土防渗墙面积近9万m 2的工程,自1972年起至1997年间,长江委三峡勘测研究院对二期围堰枯水河床基岩深槽问题、堰基细砂层振动液化与渗透稳定问题、堰基岩土渗透问题、堰基块球体分布及对防渗墙造孔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勘察与研究,并据此提出了二期围堰设计思路上的关键点和施工难点作为设计依据,保证了二期围堰工程的胜利建成。
关键词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工程地质勘察研究二期围堰是长江三峡工程重要的临时建筑物之一,由上游和下游两道围堰组成,分别位于三峡大坝轴线上游200~450m及坝轴线下游400~700m。
两道围堰呈折线横跨长江布置,与已建成的混凝土纵向围堰在长江河道内围成二期基坑,在二期施工期间担负着保护基境内安全施工及下游城乡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围堰运行期间上游库内蓄洪容积达20亿m3,万一失事,将造成工程及下游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会严重推迟三峡工程的工期。
它是三峡工程二期建设时期最关键的安全屏障。
二期围堰的施工技术难度大、施工期短。
要想在一个枯水期完成土石方填筑总量达1032万m3,混凝土防渗墙面积近9万m2的二期上、下游围堰工程,首先必须对堰基工程地质条件作详细勘察与研究。
自1972年起,长江委三峡勘测研究院就开始对二期围堰基础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勘察研究工作。
到1992年提交初设报告。
查明该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工程地质问题:(1)二期围堰最大挡水水头85m,水下填筑深度60m,堰基下存在着较厚的细砂层,其承载力小,稳定性差,易产生管涌破坏,不利于二期围堰堰体的稳定。
(2)河床深槽部位水深,基岩面形态复杂,特别是上游围堰河床深槽的左侧存在着60°~75°的基岩陡坡,给防渗墙的嵌岩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对三峡大坝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对三峡大坝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a5de7c31b765ce050814bc.png)
对三峡大坝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三峡大坝曾被我国誉为20世纪的建筑奇迹之一,但现在这个横跨浩荡长江的大坝却成为一个威胁环境的灾难。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三峡大坝的建立使得人多地少、土地短缺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当地植被破坏,气候变化,对各种动植物产生影响生,使得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同时还影响了当地的地质基础的稳定。
有地质学家称,三峡大坝拦截水量的庞大重力已开始在好几个地点侵蚀长江陡峭边岸。
再加上水位波动频繁,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滑坡灾害,也使得大坝附近的地区的地质结构被破坏。
大坝四周的侵蚀和山体滑坡现象极为严重。
07年7月14日,一条长江支流发生特大滑坡灾害,滑坡山体长、宽均在1公里左右,而厚度达18米。
13名农民被吞没在泥石流中。
滑坡体进入长江支流后激起两层楼高的大浪,摧毁了20余艘船舶,并导致11名渔民丧生。
虽然官方称此次灾害乃暴雨所致,但地质学家称,是江水水位突然变化导致河岸岩石松动引起的。
二、对水资源的影响在大坝初建时,江水淹没了许多有毒工厂。
大坝建成后,由于江水被大坝阻拦,农业残留物、生活及工业污染物无法顺流而下排入大海,而是倒灌回水库,使得库区水体的污染不断加重。
虽然政府部门说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但实际上许多污水处理厂并未与城市污水系统相连通。
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
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
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特别是香溪河、大宁河、梅溪河等情况突出。
今年丰度县因支流富营养化而发生5万人饮用水污染,小江浮萍、水葫芦疯长等问题。
三峡大坝对中国两大河流之一———长达3900英里、旱涝无常的长江的调节能力也遭到质疑。
今年春天,下游城市遭遇大旱,通常可停靠港口的船只无法航行,但三峡大坝未能发挥调水功能消除这一问题,本月湖北省大约40 万人缺水。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82553801711cc7930b71629.png)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三峡工程大坝总长 2 309。
47 m ,由河床泄洪坝段及其左右两侧厂房坝段和两岸非溢流坝段等组成。
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三峡大坝的坝体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为183 m。
基础最大压应力达5MPa,要求基岩坚硬完整,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大坝下游水深达 60~70 m,因而要求对坝基有可靠的防渗降压措施,确保大坝稳定安全.为经济合理地做好坝基处理设计,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地勘和科学试验工作,查明了工程地质问题,验证了设计方案及参数,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一、工程地质条件大坝基岩为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中间含多种岩脉,岩脉多与围岩紧密接触,基岩较为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基岩中的断层以陡中倾角斜穿坝基的NNW、NNE组为主,规模较大,呈压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良好,空间展布具疏密相间的等距性, 主要有: 两岸 F23、F9,河床F7、F4、F410~F413等;其次为陡中倾角的NE~NEE 组,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张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较差,少数呈松软状,风化强烈,主要有:左岸F215等; 缓倾角断层少见.裂隙走向与断层近一致,亦以陡中倾角的NNW、NNE组为主,多显压扭性; NNE、NWW组次之,多具张扭性;裂隙多闭合,长度一般 2~5 m,少数 10~ 20 m ;缓倾角裂隙不发育,多集中分布于左岸 F7附近及 F7和F23之间。
岩体自上而下分为全、强、弱、微四个风化带,全强风化带平均厚 15~ 30m,弱风化带平均厚 9~10 m。
岩体有沿陡倾角断裂构造面,局部加剧风化的特征,风化深度一般至微风化顶板以下10~30 m。
三峡大坝工程风险管理方案
![三峡大坝工程风险管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1ceba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7.png)
三峡大坝工程风险管理方案一、风险分析在三峡大坝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
首先,由于该工程的规模较大,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天灾人祸的风险。
其次,大坝工程涉及大量的水利设施,存在设备损坏、漏水等风险。
再次,大坝工程所在地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地质灾害的风险。
此外,大坝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存在环境风险。
因此,为了保障大坝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管理。
二、风险管理方案1.建设阶段风险管理在大坝工程的建设阶段,需要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首先,应对天灾、地灾等自然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
其次,应加强对施工设备和工程质量的监管,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同时,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施工安全有序进行。
另外,还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环保和生态保护,减小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2.运营阶段风险管理在大坝工程的运营阶段,需要对水利设施、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风险进行全面的管理。
首先,应加强对水利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确保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其次,应对大坝周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和预警,确保大坝的安全。
另外,还需要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减小大坝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应急预案在大坝工程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
首先,应建立应对自然风险的应急预案,包括洪水、地震等灾害的应对措施。
其次,应建立针对设施故障、安全事故等的应急预案,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
另外,还需要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协同性。
4.监测与评估为了保障大坝工程的安全运行,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与评估机制。
首先,应加强对水利设施和地质环境的监测,及时掌握设施和环境的变化。
其次,应建立对大坝工程风险的评估体系,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评估和分析。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施工过程和运营状态的监督检查,减小可能存在的隐患。
5.管理体系建设为了有效地管理大坝工程的风险,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长江三峡大坝的渗流问题研究
![长江三峡大坝的渗流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99ae4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1.png)
长江三峡大坝的渗流问题研究长江三峡大坝是中国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工程之一,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位于湖北、重庆和四川之间的一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然而,随着大坝的建设和水库的充水,渗流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渗流是指水流通过大坝或堤坝的裂缝或孔洞进入周围土壤或岩石中的现象。
渗流问题对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方面,大坝渗流问题的出现与地质条件有关。
长江三峡大坝所在地区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区,岩石中常常存在有裂缝和孔洞,这些不规则的构造对渗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外,地质条件还决定了地下水位的高低,高地下水位往往会加剧渗流问题的出现。
另一方面,大坝渗流问题与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缺陷密切相关。
首先,大坝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渗流的问题,包括渗流路径和量的计算,以及相关的渗流控制措施的提出。
然而,由于对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情况了解不足,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漏洞,导致渗流问题的出现。
其次,施工过程中的一些质量问题也可能导致渗流问题。
例如,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质量不过关,施工工序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都可能导致渗流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长江三峡大坝的渗流问题,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这包括对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和大坝结构的详细调查分析,以了解存在的渗流问题的具体来源和规模。
同时,还需要研究渗流路径和量的计算方法,以及渗流现象对大坝安全性的影响。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渗流控制措施,包括大坝结构的增强和维护,渗流通道的封堵和改善,地下水位的调控等。
在实际施工中,还需要加强质量控制和施工工艺的规范,确保大坝的建设质量和稳定性。
在研究渗流问题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
长江三峡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之一,大坝渗流问题的解决需要兼顾到水库和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
因此,在渗流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总结而言,长江三峡大坝的渗流问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地质条件、工程设计和施工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大坝选址科学原理——以三峡大坝为例
![大坝选址科学原理——以三峡大坝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0fe89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b.png)
大坝选址科学原理——以三峡大坝为例大坝选址是指确定建设大坝的具体位置,是大坝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的大坝选址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确保大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三峡大坝为例,其选址科学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文地质条件:大坝选址需要考虑周边地质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在选址过程中,必须明确基岩界面、断层裂缝等情况,以便评估大坝承受水压力的能力。
三峡大坝选址基于对长江流域地质构造、断裂分布和地质构造的研究,确定了基岩塌陷带狭窄、地层发育完整且稳定的巫山–菱形山断裂带。
2.水文条件:选址时需要充分考虑流域的水文条件,如河流的水流量、洪水频率、泥沙负荷等。
对于三峡大坝来说,长江是全球最大的有益水资源和泥沙资源之一,水力资源丰富,流量稳定,有着较长的洪水集水期和极低的河床梯度。
3.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大坝的选址还需要充分考虑周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
三峡大坝选址处于巫山、秀山和湖北的地缘交界处,周边山地较多,地势起伏较大。
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大坝的垂直作用,并能够有效降低堤防和大坝建筑物的面积。
4.工程可行性:大坝选址还需要考虑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选址要具备良好的水运、通讯、供应及施工条件,并有便于开展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基础设施。
三峡大坝的选址处于城垣、樟树岗和黄石山的交汇处,地形较为平坦,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水陆的交通联络。
以上是以三峡大坝为例来说明大坝选址的科学原理。
当然,不同地区的大坝选址可能会有不同的考虑因素,但科学原理是一致的。
选址的科学性决定了大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保证大坝工程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进行大坝选址时,需要进行详尽的地质、水文、地理、生态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以确保选址的科学可靠性。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6326c0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a.png)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引言:三峡大坝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发挥水利资源的最大潜力,提供洪水控制、发电和航运等多种功能。
然而,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一、三峡大坝的建设三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94年,于2009年竣工。
该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0兆瓦,年发电量约为1000亿千瓦时。
大坝的建设包括堆石坝、水电站和船闸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措施。
二、环境影响1. 水文变化: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长江水文条件的改变。
大坝蓄水后,下游河段的水位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然而,大坝蓄水也导致了上游水位的上升,影响了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破坏:三峡大坝的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大坝蓄水导致了河道的水流减缓和水质变化,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此外,大坝的建设还导致了大量的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3. 土地沉降:三峡大坝蓄水后,上游地区的土地沉降问题逐渐显现。
大坝蓄水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升高,进而引发了土壤的压缩和沉降。
这种土地沉降不仅对当地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建筑物的损坏。
4. 移民搬迁: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大量的移民搬迁。
根据统计数据,超过100万人被迫离开原居住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和安置政策,然而,移民搬迁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三、利弊分析1. 利益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可观的水电资源,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坝的建设还有效控制了长江的洪水,保护了下游地区的安全。
此外,大坝也提供了航运的便利,促进了区域的交通发展。
2. 不利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三峡大坝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三峡大坝](https://img.taocdn.com/s3/m/5bd89c6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3.png)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峡大坝作为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规模和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对水利工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处理方法,以提高我的工程地质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参观、实地考察、听取讲解以及与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了解了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情况。
1. 工程地质条件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大坝基岩为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中间含多种岩脉,岩脉多与围岩紧密接触,基岩较为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
基岩中的断层以陡中倾角斜穿坝基的NNW、NNE组为主,规模较大,呈压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良好,空间展布具疏密相间的等距性。
2. 工程地质问题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处理:大坝基础最大压应力达5MPa,要求基岩坚硬完整,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大坝下游水深达 60~70 m,因而要求对坝基有可靠的防渗降压措施,确保大坝稳定安全。
(2)岩脉接触问题:基岩中的岩脉与围岩紧密接触,可能导致岩脉破坏,影响大坝的稳定性。
(3)断层处理:大坝基岩中的断层对大坝稳定性构成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工程地质处理方法针对上述工程地质问题,三峡大坝采取了以下处理方法:(1)基础处理:进行了大量的地勘和科学试验工作,查明了工程地质问题,验证了设计方案及参数,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岩脉处理:对岩脉与围岩接触部位进行了加固处理,以防止岩脉破坏。
(3)断层处理:对断层进行了加固处理,提高了大坝的稳定性。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处理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工程地质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峡工程施工影响因子(3篇)
![三峡工程施工影响因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b8297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2.png)
第1篇三峡工程,作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水利水电工程,自1994年正式开工以来,对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三峡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影响因子。
一、生态环境影响1. 水质污染: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及上游地区的污水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导致水质恶化。
此外,移民开垦荒地加剧了水土流失,进一步污染了水体。
2. 生物多样性减少:三峡大坝阻隔了鱼类洄游通道,影响了鱼类生活习性和遗传多样性。
此外,蓄水过程中淹没的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
3. 气候变化:三峡工程蓄水后,冬季气温增高、湿度减小,对冬雾的形成不利,但秋季深秋时节雾日略有增加。
二、社会经济影响1. 移民安置:三峡工程淹没大量土地和村庄,导致大量移民。
移民安置过程中,涉及到土地、房屋、生计等问题,给当地社会带来较大压力。
2. 水资源分配: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分配,对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湖泊的水域面积和水量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3. 旅游业发展:三峡工程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部分旅游资源被淹没,对旅游业造成一定影响。
三、工程技术影响1. 水土流失:三峡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量土石方开挖和运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2. 地质灾害: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3. 能源消耗:三峡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如电力、燃油等,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四、政策法规影响1. 环保政策:三峡工程施工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政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土地政策:移民安置过程中,需遵循国家土地政策,合理调配土地资源。
3. 安全法规: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执行安全法规,确保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三峡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因子众多,涉及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工程技术、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
三峡工程对地质的负面影响
![三峡工程对地质的负面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e2a76514b35eefdc9d33375.png)
三峡工程对地质的影响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但同时三峡工程对地质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三峡工程与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由于水库地应力和构造地,应力叠加以及水库地震能量和构造地震能量叠加而诱发产生。
水库诱发地震因素复杂, 其形成机理及发生发展过程尚难准确控制, 发生时间、空间及强度更难预测预报。
主震发震时间一般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
蓄水早期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升降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较强地震活动高潮大多出现在第一、二个蓄水期的高水位季节、水位回落或低水位时。
但发震时间也无一定规律性,。
从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统计资料看, 诱发地震的发生概率随着坝高、蓄水深度和库容的增大而明显增高。
由于水库诱发地震震源较浅, 与天然地震相比, 具有较高的地振动频率, 较高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和震中烈度; 但极震区范围很小, 烈度衰减较快。
三峡库区可划分为结晶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三种主要岩类。
结晶岩类分布于库首黄陵结晶地块内,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和侵入其间的花岗2闪长岩体, 岩体完整性好, 断层多已胶结, 岩体透水性微弱, 产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碳酸盐岩分布于干流庙河至白帝城库段及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支流中。
强岩溶化碳酸盐岩有利于诱发岩溶型地震。
碎屑岩主要分布于秭归、巴东、巫山等向斜及白帝城以西广大地区, 为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的砂、泥岩, 不利于诱发水库地震。
三峡库区属弱震区。
水库附近曾经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79年秭归龙会观5. 1级地震, 距库边约6 km。
其岩性为碎屑岩类岩层, 蓄水后不易诱发地震。
综上所述, 三峡工程除了坝高和库容属有利于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因子外, 其他条件均不利于诱发较强的构造型水库地震。
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 随着蓄水位逐步升高, 库容加大, 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
必须加强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监测及预报, 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 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 确保长治久安。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https://img.taocdn.com/s3/m/90f6f4fdf705cc175527092c.png)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yuanzi16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巨型工程。
它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通航、供水、灌溉、水产和旅游以及发展库区经济等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如何,对于工程的安全稳定、正常运行和经济合理,对于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发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根据公开发表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概略论述关于长江三峡工程的主要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供读者了解和研究参考。
一、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长江三峡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内部的一个由出露的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构成的稳定地块。
其区域地壳稳定性良好。
尤其是在我国华南地区,这种地块对于筑坝建库,确实是一种得天独厚、不可多得的优越的环境地质条件。
在我国华北地台的古老基底上筑坝甚多,如大伙房、潘家口、岗南、下静游等坝址,筑坝建库以来一直都很安全稳定。
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库坝,建在古老基底上,也很安全稳定。
在长江三峡地区古老地块周围,虽有一些弱活动性断裂,但是其近期的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都比较微弱。
巴东至宜昌剖面的地震和重磁探测成果表明,这一带未反应出有陡梯度的深大断裂存在。
在茅坪和秭归两处,分别进行的800米和500米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定以及深孔电视和孔隙水压力测定成果,也进一步证明长江三峡地区属于稳定地块区。
二、长江三峡工程坝区环境地质三斗坪坝址是一个符合长江三峡工程整体要求的大坝坝址。
坝区面积为18.7平方公里。
坝基岩体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岩体。
专家论证报告指出,三斗坪坝址“基岩完整,力学强度高,透水性弱,工程地质条件优越,适宜修建混凝土高坝”。
岩体结构研究是研究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基础。
有关专家在三斗坪坝基和船闸岩体结构研究中,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出露岩体结构面参数的实测,采用计算计网络模拟技术,分别建立了岩体结构面产状、间距、迹长概率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坝基和船闸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评价。
三峡水利工程施工现状调查
![三峡水利工程施工现状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95beb13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e.png)
三峡水利工程施工现状调查一、背景及意义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位于我国湖北省与重庆市交界处的长江干流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工程以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为主,经过近70年的规划和建设,于2006年全面完成大坝施工建设。
工程总投资约1800亿元人民币,建设过程中吸引了全球关注,被誉为“世纪工程”。
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和运行,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电力供应、航运条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和完工后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问题,如移民安置、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安全等。
因此,对三峡水利工程施工现状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施工现状1. 大坝主体工程三峡大坝主体工程主要包括混凝土重力坝、船闸、升船机等部分。
大坝全长2335米,最高处达18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船闸共有5个,可满足大型船舶的通行需求。
升船机为世界上最大的单级垂直升船机,每小时可提升船只1艘。
目前,大坝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
根据相关数据,三峡大坝自2003年开始蓄水以来,已累计发电超过3500亿千瓦时,船闸累计通过货运量已突破3亿吨。
2. 移民安置工程三峡工程涉及大量移民,据统计,共约有113万人需要搬迁。
移民安置工程主要包括新建城市、农村安置点,以及为移民提供就业、教育、医疗等服务。
截至2009年,移民安置工作已基本完成。
3.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为保护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避免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大影响,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主要包括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珍稀动植物等。
此外,还建立了三峡生态环保监测体系,对水质、空气质量、生态系统等进行实时监测。
4. 地质安全工程三峡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完工后,地质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为保证地质安全,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地质监测、治理地质灾害,如加固岩石、排水、防渗等。
同时,建立了地质安全预警体系,确保工程建设者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峡工程的弊端
![三峡工程的弊端](https://img.taocdn.com/s3/m/3099f8cb58f5f61fb736667a.png)
三峡工程的弊端1,三峡大坝蓄水之后,清水下泄,造成大坝下游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
2004年冬,荆江长江干堤发生多处崩岸。
2006年春传来岳阳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的消息,湖南省水利厅负责人紧急赴京向水利部和国家防总汇报险情。
一千多年来,长江干堤保护着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8年长江洪水后中央政府动用几千亿国债加固长江干堤,1991年联合国又资助长江干堤维修。
三峡大坝蓄水后发生的长江干堤崩岸问题和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十分相似。
1962年黄河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导致黄河大堤溃塌,中央为此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加以讨论,决定改变工程运行方式,并开始改造。
黄万里教授用“清水顶冲长告急”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2,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畅通。
三峡工程根本不能使万吨轮船直达重庆,最多只能使万吨船队在一年中的五、六个月的时间内直达重庆。
万吨船队只不过是将四艘或者六艘驳船捆绑在一起而已。
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通过能力马上得到饱和,运行的实践证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不可能达到每年五千万吨,最多只能保证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三千万吨左右。
目前长江货运需要用机械翻坝来协助完成。
原计划在1997年完工的升船机至今未见踪影,客轮过船闸的平均时间为七小时,乘客难以接受,造成长江客运和三峡旅游事业的萎缩。
3,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不稳定的地区。
三峡工程移民对安臵工作不满,每年信访的次数高达八万多件次,连年持续不减。
三峡工程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措施,不但没有使百万移民致富,而是使绝大多数移民陷入赤贫状态。
负责三峡工程移民信访的官员将移民生活用“三低”和“三无”来描述∶收入低于搬迁前的水平;低于安臵地当地农民的水平;家庭生活水平处于当地贫困线之下以及无田种,无工做,无出路。
三峡工程移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颗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到2006年年初,上报批准的三峡工程移民113万人已经安臵完毕,批准的400亿元人民币移民安臵费已经全部用完,但是还有数十万居民要搬迁安臵。
三峡大坝环境地质问题全篇
![三峡大坝环境地质问题全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2dd56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3.png)
三峡大坝环境地质问题““三峡大坝, 环境之殇!_度娘这么说搜索三峡大坝环境地质问题作为人类群体中的一员,你想过吗?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坝是阿斯旺大坝。
当时的埃及政府和水利专家们认为。
修建尼罗河大坝是-箭数雕的高明之举。
首先,大坝既可以控制河水泛滥,又能够存储河水,以便在枯水季节用于灌溉及其它用途。
埃及的可耕地主要位于尼罗河两岸以及尼罗河三角州的洪泛区,建成大坝后可以大幅度扩大可灌溉的耕地面积,以适应迅速增长的人口。
其次,大坝建成后可以产生巨大的发电能力,为工业化提供充裕而廉价的能源。
再次,修造大坝所形成的巨人水库及对下游水位的调节,可以发展淡水养殖及内河航运。
确实,当阿斯旺大坝建成后,这些目标都一一实现了。
结果呢?说不出话了?不知道了?因为你…工程的负面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这些当初未预见到的后果不仅使沿岸流域的生态和环境持续恶化,而且给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如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沿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土壤盐碱化、尼罗河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尼罗河出海口处海岸线内退等。
?几十年后,中国建成了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比阿斯旺大坝更大,成了世界第一大坝。
和阿斯斯旺大坝一样,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三峡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地质岩性三峡地区地层自老至新出露比较全,除缺失志留系上统,泥盆系下统、石炭系上统和第三系外(白垩系或老第三系是否存在尚有争议),自前震旦系岭岭群至第四系皆有出露。
上述各系地层大多呈整合及假整合接触,不整合仅见于震旦系与前震旦系、白至系与前白至系、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之间。
地层分布具有以黄陵背斜核部的结晶岩体为界,分别向东、向西渐新的展布规律。
黄陵背斜核部,三斗坪一带为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类及闪长斜长花岗岩、闪长岩及花岗岩。
周围分别出露震旦、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系及三叠系中、下统地层。
三峡大坝的知识问答精选全文完整版
![三峡大坝的知识问答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2c884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3.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三峡大坝的知识问答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工程。
下面将通过一些问题来了解三峡大坝的相关知识。
问题一:什么是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位于中国长江上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湖南省三峡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之间。
问题二:为什么要建造三峡大坝?建造三峡大坝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1. 控制长江的洪水,减轻洪灾的影响。
2. 发电。
三峡大坝建有大型水电站,能够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
3. 改善航运条件,提高江面的通航能力。
问题三:三峡大坝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三峡大坝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高度:三峡大坝的最大高度为185米,相当于一个60层楼的高度。
2. 长度:大坝的总长度约为2.3公里。
3. 容量:大坝的总库容为398亿立方米,能够调节长江的水位。
4. 水电站:三峡大坝水电站由32台发电机组成,总装机容量为22500兆瓦。
问题四: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环境有什么影响?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库蓄水后会导致大片土地被淹没,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
2. 水库蓄水会影响河流的水质,增加了水质污染的风险。
3. 大坝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石方开挖和混凝土浇筑,会对周围的土壤和植被造成破坏。
问题五:三峡大坝的建设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好处?三峡大坝的建设给当地带来了以下几个好处:1. 水电资源:三峡大坝建有大型水电站,能够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满足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电力需求。
2. 发展旅游业:三峡大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 提高航运能力:大坝的建设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提高了江面的通航能力,促进了物流运输的发展。
问题六:三峡大坝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三峡大坝的建设确实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洪水风险:大坝建设后,长江上游的洪水会被大坝拦截,一旦大坝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洪水泛滥。
三峡大坝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484afd43186bceb19e8bb46.png)
back
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关于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有利影响主要 长江中游, 是: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 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 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 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是:库区, 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是:库区, 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 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 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 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 地震、 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 。 back
建设三峡大坝的有利影响
1、防洪效益大 2、发电量大 3、航运效益显著 4、三峡工程对宜昌的影响 5、总结
防洪效益大
三峡水库运行时预留的防洪库容为221.5 三峡水库运行时预留的防洪库容为221.5 亿立方米, 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削减洪峰流量达 27000-33000立方米 27000-33000立方米/秒,属世界水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 立方米/ 之最。 之最。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一、建设三峡大坝的不利影响 二、建设三峡大坝的有利影响
建设三峡大坝的不利影响
1、三峡大坝对地质的影响 2、三峡大坝对生物的影响 3、对库区文物的影响 4、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back
三峡大坝对地质的影响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在孙中山时代的三峡大坝规划 通过查阅资料, 是建在现在的宜昌市三游洞景区附近, 是建在现在的宜昌市三游洞景区附近,毛泽东时代将这 一原有规划进行了修改, 一原有规划进行了修改,将大坝位置上移至现在的三峡 大坝所在地。单纯就发电量而言, 大坝所在地。单纯就发电量而言,中堡岛坝址的发电量 小于南津关坝址。之所以进行这样的修改, 小于南津关坝址。之所以进行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南津 关的地质条件不如中堡岛。 关的地质条件不如中堡岛。岩心取样的结果也证明了这 一点。中堡岛岩心是坚固的花岗岩, 一点。中堡岛岩心是坚固的花岗岩,在水的重力作用下 面会更安全一些。但是三峡大坝作为世界第一大坝, 面会更安全一些。但是三峡大坝作为世界第一大坝,其 巨大的水库容量所产生的巨大重力作用, 巨大的水库容量所产生的巨大重力作用,对下面地址带 的影响还是不容小视的。 的影响还是不容小视的。水库诱发地震是水电站很怕的 一个后遗症,三峡蓄水到168前后,坝区曾经发生过一 一个后遗症,三峡蓄水到168前后, 前后 次有明显震感的轻度地震。09年元旦之后宜昌又发生过 次有明显震感的轻度地震。09年元旦之后宜昌又发生过 一次明显震感地震。现在, 一次明显震感地震。现在,对诱发地震的警惕性相对较 高。
三峡工程建设难点
![三峡工程建设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4d3b9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4.png)
三峡工程建设难点一、工程设计的复杂性说到三峡大坝,那可真是个庞然大物!要知道,这可不是盖一个小水池子那么简单。
它不仅要拦住滔滔江水,还要兼顾发电、航运、抗洪等多个功能,想想都觉得压力山大。
每个细节都得考虑得清清楚楚,容不得半点马虎。
不仅是设计上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设计融入到长江那条奔腾不息的大河里。
这条河可不是一般的小溪,它的水量那叫一个大,工程的难度自然也就上去了。
像什么水流的速度、泥沙的沉积、甚至是水温的变化,都是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别看咱们现在能在电视上看到那么壮观的三峡大坝,背后可是经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细心推敲和反复试验。
设计师们头发都快掉光了,就是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方案。
说白了,设计本身就是一场“脑力大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定的事。
二、施工的艰难与风险再说施工,哎呦喂,那可真是比打仗还复杂。
三峡大坝不光是在平地上修,而是要面对长江这个“大家伙”的各种挑战。
施工地点就在江边,随时可能遭遇水位上升、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
施工人员就像是“兵马俑”,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别看他们穿得整整齐齐,心里可没少打鼓。
这么庞大的工程,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得前功尽弃。
施工期间的安全问题也是个大难题。
想象一下,工人们站在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上,下面就是汹涌的江水,风大浪急,真的是一步错步步错。
再加上那时候技术条件还不像现在这么好,很多设备和工具都不那么先进,许多操作得靠人工,一点点慢慢摸索出来。
就算是最基础的运输问题,都让人头疼不已。
工地上,轰轰烈烈的机械声不绝于耳,整天都是忙得不可开交的模样,气氛紧张得能切出一块冰来。
更别提这施工的环境了。
三峡地区山高水深,气候多变。
有时候晴天一片好,转眼间就暴雨倾盆,风云突变。
工人们往往得穿着雨衣、带着防水设备,冒着大风大雨在工地上拼命干活。
天知道他们每天的生活有多辛苦,只能靠那点工资和对完工后美好未来的憧憬坚持下去。
至于工程出现任何问题,甚至是稍有延误,都会牵动全体人员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
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三峡工程大坝总长 2 309.47 m ,由河床泄洪坝段及其左右两侧厂房坝段和两岸非溢流坝段等组成。
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三峡大坝的坝体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为183 m。
基础最大压应力达5MPa,要求基岩坚硬完整,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大坝下游水深达 60~70 m,因而要求对坝基有可靠的防渗降压措施,确保大坝稳定安全。
为经济合理地做好坝基处理设计,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地勘和科学试验工作,查明了工程地质问题,验证了设计方案及参数,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一、工程地质条件
大坝基岩为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中间含多种岩脉,岩脉多与围岩紧密接触,基岩较为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
基岩中的断层以陡中倾角斜穿坝基的NNW、NNE组为主,规模较大,呈压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良好,空间展布具疏密相间的等距性,主要有: 两岸 F23、F9,河床F7、F4、F410~F413等; 其次为陡中倾角的NE~NEE 组,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张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较差,少数呈松软状,风化强烈,主要有: 左岸F215等; 缓倾角断层少见。
裂隙走向与断层近一致,亦以陡中倾角的NNW、NNE组为主,多显压扭性; NNE、NWW组次之,多具张扭性;
裂隙多闭合,长度一般 2~5 m,少数 10~ 20 m ; 缓倾角裂隙不发育,多集中分布于左岸 F7附近及 F7和F23之间。
岩体自上而下分为全、强、弱、微四个风化带,全强风化带平均厚 15~ 30m,弱风化带平均厚 9~10 m。
岩体有沿陡倾角断裂构造面,局部加剧风化的特征,风化深度一般至微风化顶板以下10~30 m。
基岩透水性微弱, 70%~97%的压水试验段属微、极微透水,相对不透水岩体顶板一般在微风化岩体顶板以下 30~50 m。
地质缺陷部位,基岩透水性相对较强。
受岩体结构控制,基岩具有水流入渗迅速而疏干导排缓慢的特点。
二、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 基岩深层抗滑稳定问题: 三峡工程绝大多数坝段不存在浅层和深层抗滑稳定问题。
但左岸厂房 1~ 5号坝段及升船机上闸首部位,由于结构需要基础后方形成高陡开挖坡面,岩体中又存在不利的缓倾角长大结构面,有可能与其它结构面组合,构成影响坝基抗滑稳定的不利条件。
2. 基岩不均匀变形问题:河床建基面下局部存在15~20m 厚的卸荷岩体,表现裂隙张开,风化严重,透水性较强; 此外F9、F7、F23等断层、中堡花岗岩脉及局部顺断裂风化带,规模较大,构造岩强度较低。
受坝体荷载作用,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变形。
3. 坝基渗流问题: 虽然大部分的微新岩体单位吸水量小于1L u ,但坝基中存在贯穿上下游的断裂构造带,特别是NE~NEE向断裂及缓倾角裂隙发育带,对基础防渗不利。
三峡大坝1~5号坝段
三峡大坝1~5 号坝段位于左岸山体及临江斜坡部位建基岩体为微新闪云斜长花岗
岩,岩体坚硬、完整,岩性均一,力学强度高,完全满足大坝建基岩体的质量要求。
但坝址区历经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坝基岩体被许多断层及裂隙切割。
其中构造裂隙以陡倾角 (大于60°)为主局部地段也有缓倾角裂隙及断层发育。
左区1~5号坝段为缓倾角裂隙相对发育区,该坝段建基岩体内发育有走向10°~30°倾向SE倾角20°~30° (倾向下游偏左岸)的缓倾角裂隙,还有少量的倾向下游的中倾角裂隙发育。
该坝段坝后布置坝后式厂房,大坝建基高程 85~90m,最低建基高程为22.2 m,致使坝后形成坡度约54°,临时坡高 67.8 m,永久坡高39.0 m的高陡边坡。
上述因素构成了1~5号坝段深层滑动的边界条件。
为查清1~5 号坝段缓倾角结构面的性状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的勘探工作包括大量的地表地质调查 ;在左岸坝段进行了不同高程的两层平硐勘探。
大量的大、小口径钻孔勘探等29个钻孔的特殊补充勘探等。
补充勘探线间距约为一个坝段宽度(约40m),同一勘探线内钻孔间距约 20 m ;采用了先进的钻孔技术,岩芯获得率为100 %。
对钻孔进行彩电录象,获取孔内岩体结构面构造及其性状资料。
在此基础上结合结构面性状及其长度的统计规律、已开挖面揭露的地质条件、资深地质师的判断、钻孔的布置等综合分析确定结构面的性状及其展布经过这些勘探工作,已基本确定了1~5号坝段坝基岩体内结构面的性状、展布及深层滑动的边界条件。
缓倾角结构面性状及展布规律
控制坝基滑动的长大缓倾角结构面(长度大于10 m 者)均为硬性结构面,其充填物多为绿帘石及长英质等坚硬物质,无泥质或较软物质充填。
长大缓倾角结构面大多数为平直稍粗面和粗糙面,平直光滑面仅占3.8 %。
结构面在走向和倾向方向大多被陡倾角面切错,切错距一般 3~10 cm ,其优势产状为走向28°(与坝轴线交角
15.5°,坝轴线为43.5°),倾向118°倾角25°~27°。
缓倾角结构面倾角小于15°的极少。
缓倾角结构面(裂隙) 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一致性。
3号坝段缓倾角结构面最为发育。
根据 23个特殊勘探钻孔的统计资料分析, 3号坝段长大缓倾角结构面平均垂直线密度达0.121条/m,相邻的2号及4号坝段坝基则仅为0.071~0.078条/m 。
即使是3号坝段,不同的钻孔及相同钻孔的不同孔段亦有显著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