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原因。
C好像。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时时:不时。
间或:偶然。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是为民众除害,不是想来推动危害大家,不用惊恐!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本段先写齐威王下令纳谏及奖励方法,然后写臣民纳谏的情况,最后写纳谏所产生的效果。
据此概括为: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甲】邹忌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意思就是说,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怎么才能不受蒙蔽呢,必须广开言路,修明政治,这样才能使齐国富强。
【乙】是刘邦的入关告谕,在这个告谕中,刘邦首先陈述秦法的严酷,然后陈述与众诸侯的约定,接着与父老约法三章,最后说我是在这里等待诸侯实践诺言的,因此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故答案为:⑴ B;
⑵ 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⑶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⑷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⑸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⑶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⑸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认真思考语句中蕴含的意思,然后再综合起来概括作答。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亦若是则已矣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是谓大同
D. 今夕是何年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困于心,衡于虑
D. 其人舍然大喜
(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答案】(1)B
(2)B
(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分析】⑴ A 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三句中的“ 是”的意思都是: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
D是:表判断,故选D。
⑵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C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D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释然。
谓疑虑隔阂顿消。
舍,通" 释 "。
B 项没有通假字,故选B。
⑶来自于本文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意思是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
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故答案为:⑴B;⑵B;
⑶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
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互相借用;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
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
答题时应注意,汉语成语的来源,有的是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人们喜欢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长期习用,便变成了成语。
根据文章内容作答。
【附参考译文】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
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
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
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答案】(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
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年轻;比得上;
⑵王安石为人怎样?
⑶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
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时间,要善于归纳。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管夷吾/举于/士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必/先苦/其心志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
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A
(2)C
(3)B
(4)C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A项正确,故选:A。
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于”意思是“在”。
A动词,到;C在;D比。
故选:C
⑶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句意: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奋发。
A项有误,“苦恼”错误;“坚持思考”错误;C项有误,“振作起来”错误;D项有误,“苦恼”错误;“平衡”错误;“表现出来”错误。
B项正确,故选:B
⑷C项有误,文章列举了六个人生平的事例证明了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A;⑵C;⑶B;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辨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各个选项断句的情况,判断正误即可。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5.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标注读音。
①浅草才能没马蹄________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是日更定矣/明辨是非
B. 见余大喜曰/喜出望外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具匠心
D. 余一小舟/不遗余力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________。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
(4)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
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白乐天________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________
【答案】(1)mò;yǔ
(2)B
(3)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春日(或“初春”“春季”等);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解析】【分析】(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
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故读音为mò。
“与”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
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故读音为yǔ。
(2)A.是:代词,这/正确。
B.喜:都是高兴的意思。
C.别:辞别,离开/另外的。
D.余:我/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故选B。
(3)①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俱:都。
绝:消失。
应翻译为: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迷。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应翻译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首古诗的主题的理解。
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
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所以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赏美景”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寄幽思等都可
以。
故答案为:⑴mò;yǔ;⑵B;
⑶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⑷春日(或“初春”“春季”等);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读音。
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识读。
考查的大多数是常见的基础字,在阅读时要多留心。
⑵本题考查文言词意义的表现。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要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能够运用掌握是知识对其进行推断,在理解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文言重点语句的翻译。
考生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做到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按照要求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影子。
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6.古诗文阅读
(甲)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小石潭记(选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饮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他做到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两层含义:忘世、忘我。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动静结合,写出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全石以为底
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C. 斗折蛇行
D.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问君何能尔尔(________)②心乐之乐(________)
③亭亭净植亭亭(________)④日光下澈澈(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乙)文首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6)(丙)文作者笔下的“莲”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答案】(1)B
(2)B
(3)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
(4)①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②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移步换景。
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解析】【分析】(1)B少了第三层含义,忘言。
(2)例句是倒装句,B项相同。
A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是被动句。
(3)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澈:穿透。
词类活用词,乐:以……为乐。
(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悄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