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通卫星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卫星发展史历程
![中国航天卫星发展史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dc70f2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f.png)
中国航天卫星发展史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航天卫星作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中国航天卫星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航天卫星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1956年-1970年)中国航天卫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
1956年,中国开展了第一次人造卫星研究,目标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
然而,由于条件有限,中国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
二、初步发展阶段(1970年-1980年)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航天卫星的研制和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多颗地球卫星,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经验。
三、技术突破阶段(1980年-2000年)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航天卫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
1984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标志着中国航天卫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通信、气象、遥感等卫星,并逐渐提升了卫星技术水平。
四、多领域应用阶段(2000年至今)21世纪初,中国航天卫星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
中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的高精度观测和测绘。
此外,中国还发射了一些科学实验卫星,用于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实验验证。
同时,中国航天卫星在通信、导航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总结起来,中国航天卫星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技术突破阶段和多领域应用阶段。
从最初的试验与探索到如今的多领域应用,中国航天卫星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中国航天卫星将继续致力于航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与物联网应用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与物联网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ae43fa9561252d380eb6ed4.png)
自然灾害
突发事件
3
一、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总体架构
系统管理与 控制中心
性能 管理
资源 管理
切换 管理
运控 代理
西安信 关站
01星 02星 接入网 03星 备用
广州信 关站
01星 02星 接入网 03星 备用
站控系统
核心网
网管代理
OMC-R
OMC-N
业务系统
射频操作 维护
站控系统
核心网
网管代理
国外发展现状-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物联网应用 作为卫星物联网的雏形,基于卫星通信系统实现数据采集、系 统监控、跟踪定位、报文传递等方面的应用,在国外建成的典型商 用系统主要有Orbcomm、Argos、 铱星SBD和Inmarsat D+等。
19
三、天通一号的物联网应用
国外卫星物联网
ORBCOMM是美国轨道通信公司开发运营 的首个全球双向短数据卫星采集和通信系统 ,包含约60颗LEO卫星分布在7个轨道面上组 成星座网。可提供全球范围内提供低成本、 双向、窄带数据通信(但不包括语音)服务
北斗用户机 北斗用户机
26
三、天通一号的物联网应用
我国的卫星物联网计划
商业航天中的卫星物联网计划 虹云工程:航天科工,以天基互联网接入为主要目 标,计划于十三五期间年完成4颗业务试验星发射。 行云工程:航天科工,行云工程以物联网服务为主 要目标,计划于2023年底完成系统构建。 鸿雁星座:航天科技,2018年调整目标,移动、宽 带、ADS-B、AIS、导航增强等多功能综合,324颗 卫星,2018年首星发射。 商业卫星:天启星座等。
整星重量 太阳阵出功率
使用寿命 载荷重量 平台重量 通信频段 上行速率 上行通道数 其它载荷 姿态控制
我国太空卫星发展历程
![我国太空卫星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a4396b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6.png)
我国太空卫星发展历程
中国的太空卫星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质的静止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技术领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太空卫星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制自主设计的卫星,如实验性的海洋卫星和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
这些尝试奠定了中国卫星技术的基础。
到了1990年代,中国的太空卫星发展开始加速。
199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
这颗气象卫星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自主设计和制造卫星的能力。
2000年代初,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实用性的通信卫星,这标志着中国太空技术进入了实用化的阶段。
此后,中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通信、导航、遥感和科学实验卫星,扩展了在太空技术领域的应用。
2011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和技术目标的卫星,包括月球探测卫星、载人航天器和空间实验室。
这些成就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太空探索国家。
到了2017年,中国开始着手实施包括行星探测、空间站建设和远程航天等在内的更具挑战性和远见的太空计划。
这些计划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太空卫星的发展,使中国在太空技术领域的
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中国的太空卫星发展前景仍然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中国太空卫星的发展不仅对科学研究、国家安全和通信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中国的技术实力和国际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通量卫星新技术(上)
![高通量卫星新技术(上)](https://img.taocdn.com/s3/m/890c356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65.png)
前言2020年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由火箭、卫星、空间飞船、深空探测器制造和发射以及相关应用构成的航天产业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高地和全面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其中卫星作为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战略资源。
加快加强卫星产业发展既是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的优先领域,也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依托。
高通量卫星(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HTS)凭借超越传统通信卫星的高吞吐量和逐渐成熟的运营服务模式,成为未来卫星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拥有广阔的商业化前景。
随着制造技术更加成熟,发射成本日益低廉,应用场景不断丰富,高通量卫星经过近几年的密集发射阶段,在卫星数量、通信容量、市场需求和运营收高通量卫星新技术(上)+ 任佳熙 郭威随着我国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2020年成为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元年,在国家大力实施“新基建”的政策支持下,在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下,中国的高通量卫星产业必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放量增长阶段,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入等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增长,迈入了产业化阶段。
当前,在数字经济的风口下,不仅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环球卫星公司(SES)等老牌卫星通信运营商相继推出GEO高通量卫星计划,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一网公司(OneWeb)等新兴科技公司也在加速布局LEO/MEO高通量卫星星座。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2020年成为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元年,在国家大力实施“新基建”的政策支持下,在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下,中国的高通量卫星产业必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放量增长阶段,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天通卫星电话,中国自己的卫星电话
![天通卫星电话,中国自己的卫星电话](https://img.taocdn.com/s3/m/5830e05450e2524de5187eb9.png)
天通卫星 - 诞生缘由2008年汶川地震突如其来,当时8级地震发生后,震区地面通信网络全面瘫痪,由于中国没有自己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只能租用国外的卫星电话抗震救灾。
而国际上的移动卫星系统已经形成了多个覆盖全球或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不仅广泛应用于个人通信、海洋运输、远洋渔业、航空客运等领域,而且在遭受地震、洪水、霜冻等自然灾害情况下能够实现无障碍通信并确定位置。
汶川地震后,中国启动了自主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立项论证,决心填补国家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的空白。
201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提前启动研制攻关,并为中国第一颗高轨移动通信卫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天通一号01星”。
天通卫星 - 发展历程2016年8月6日天通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
2016年8月20日中国电信在西安信关站打通FirstCall。
2016年10月- 2017年6月完成东至钓鱼岛、西至红其拉甫、南至曾母暗沙,北至漠河的卫星在轨应用测试。
压力测试,实现了单区域400台,多区域1000台终端同时长时间通信。
2017年7月工信部批复专用号段 1740(0-5)。
2018年11月工信部发放第一张天通终端进网许可证(试用批文)。
2018年3月中国电信开展天通卫星业务试商用,中国电信31省推出天通卫星业务销售品,在应急抢险和生态保护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9月,农业部、中国电信组织和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渔业厅组织120条渔船开展天通渔业试点。
2019年3月,农业部组织评审通过天通卫星海渔试点,天通系统具备在海洋渔业推广条件。
2019年11月,农业部组织审定通过天通渔业终端农业部行业标准。
2019年2月,应急管理部将天通纳入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实施指南。
2019.9月,中国电信终端产业联盟天通终端产业分会成立2019年12月18日,工信部批复中国电信天通业务正式商用。
这就是天通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实现我国领土、领海的全面覆盖,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移动通信服务。
卫星通信一二三部曲的发展历程
![卫星通信一二三部曲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2436dc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9.png)
卫星通信一二三部曲的发展历程卫星通信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和演变,这些发展可以被称为卫星通信的一二三部曲。
卫星通信的一二三部曲代表了卫星通信技术的演进,从最初的原始技术到现代高速广泛的无线通信技术。
这篇文章探讨了卫星通信的一二三部曲的发展历程。
一.卫星通信的第一部曲卫星通信的第一部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开始研究和开发用于国防目的的卫星通信技术。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卫星,这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促使他们开始大力发展和研究卫星通信技术。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始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和试验,他们的工作使得卫星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段时期,人造卫星的数量不断增加,通信卫星技术的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962年,卫星通信的先驱Telstar-1发射并工作,这是卫星通信技术的里程碑式成果。
此后,全球范围内的通信开始变得更加快速和稳定。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卫星通信技术由军事领域逐渐渗透到了民用领域。
二.卫星通信的第二部曲卫星通信的第二部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时卫星通信技术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变。
在这个时期,欧洲提出了IDC(Integrated Digital Communications)方案,这方案建议将多种通信技术整合到一起,包括卫星通信技术。
这个IDC方案的提出让卫星通信技术从传统的话音通信向数字通信方向发展,这大大扩展了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
在这个时期,卫星通信应用领域也得到了巨大的扩展,数字电视、卫星移动通信及一些卫星导航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三.卫星通信的第三部曲卫星通信的第三部曲起始于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卫星通信开始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近年来,卫星通信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突破,新技术的研发、新应用的推广和新市场的拓展使得卫星通信技术迎来了高速发展。
我国太空卫星发展历程
![我国太空卫星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913e4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0.png)
我国太空卫星发展历程我国太空卫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当时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处于受到外部威胁和严重经济困境的时期。
然而,中国政府意识到太空技术的重要性,并决定将其作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之一。
这标志着中国太空卫星的发展取得了第一步。
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不久,中国政府就开始计划并建立自己的太空计划。
196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太空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首次成功发射了探空火箭。
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和试验工作。
1980年代,中国决定将太空技术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用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FY-1A)。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技术应用的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中国太空卫星的发展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实现了人类在太空中的首次交会对接。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可以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除了载人航天,中国在通信、观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200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北斗一号”,并逐步建立了北斗导航系统。
2011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施月球软着陆任务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太空卫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基础。
2018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高分辨率多模式对地观测卫星,“高分一号”也被称为中国版“世界之眼”。
在太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与俄罗斯、法国、巴西等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推动了太空科技的发展和资源的共享。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不仅将太空技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将其视为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全人类事业。
中国致力于推动太空技术的和平利用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太空法律的制定和国际事务的协商,为太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6274b8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6.png)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载人航天工程,开展更深入的空间探索和研 究,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更大贡献。
04
深空探测工程
月球探测工程
嫦娥一号
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实现了绕月飞行和科
学探测。
嫦娥二号
获得了全月图等科学数 据,为后续月球探测奠
定了基础。
嫦娥三号
首次实现了月球软着陆 和月面巡视勘察。
拟等训练。
训练设施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拥有先 进的训练设施,如模拟失重水槽 、模拟舱等,为航天员提供全面
的训练支持。
载人航天任务回顾
任务次数
截至2023年,中国共执行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成功将多名航天 员送入太空。
任务成果
通过载人航天任务,中国不仅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还开展 了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国航天的起步 • 载人航天工程 • 深空探测工程 • 应用卫星工程 • 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中国航天的未来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通过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中国航天工业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01
02
03
04
重型运载火箭
研发更强大的运载火箭,为深 空探测提供有力支撑。
深空通信技术
加强深空通信技术的研究,确 保与深空探测器的稳定通信。
先进推进技术
探索新型推进技术,提高深空 探测器的飞行速度和机动能力
。
深空探测科学目标
制定更具挑战性的深空探测科 学目标,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
国产卫星通信落地5个月:“天通一号”规模瓶颈待破
![国产卫星通信落地5个月:“天通一号”规模瓶颈待破](https://img.taocdn.com/s3/m/67fbab3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c.png)
国产卫星通信落地5个月:“天通一号”规模瓶颈待破“天通一号”是中国第一颗民用高轨卫星,于2020年4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卫星通信进入高轨时代。
自卫星成功上天以来,已经过去了5个月。
那么,“天通一号”在落地运营中,到底有哪些进展呢?据报道,“天通一号”已经完成了投入使用的准备工作,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提供商用服务。
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开始使用该卫星提供的卫星通信服务,如远程教育、应急通信、物联网等领域。
同时,该卫星也已通过国家认证,获得了航天及信息行业的资质认证。
但是,目前“天通一号”在规模和覆盖范围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卫星容量不足作为中国第一颗民用高轨卫星,“天通一号”的容量并不是很大。
据报道,该卫星的总带宽只有1Gbps左右,而美国GEO卫星的带宽通常超过10Gbps。
因此,在应用覆盖范围和规模上,目前“天通一号”还存在不少瓶颈。
不过,据了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开发新的高轨卫星,将提供更多的卫星通信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
2.开发应用场景仍面临挑战“天通一号”虽然已经开始提供商业化服务,但是由于它与地面设备之间的速率和时间延迟较高,使用该卫星提供的卫星通信服务可能会影响网络速度和性能。
因此,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利用卫星通信优势,同时克服其与地面设备之间的通信困难,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同时,卫星通信的高昂费用也是制约卫星通信应用发展的因素之一。
3.未来需加大维护力度卫星通信系统是一项高科技产品,由于其中所涉及的技术、软件等各种因素复杂多样,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维护。
因此,维护卫星通信系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资金也是需要加大投入的。
总之,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推广,卫星通信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而“天通一号”作为中国第一颗民用高轨卫星,虽然已经开始提供商用服务,但是仍需要在技术、应用场景等方面不断加以优化和完善,以满足市场需求。
海事卫星天通一号
![海事卫星天通一号](https://img.taocdn.com/s3/m/4c475b0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f.png)
WEST CHINA DEVELOPMENT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海事卫星天通一号——西安“智造”再次闪耀太空2016年8月16日,由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中国版海事卫星“天通一号”有效载荷正式开通,卫星功能被“激活”,标志着这颗卫星开始正式为中国国土及周边海域的各类手持和小移动终端提供语音和数据通信服务。
西安“智造”又一次闪耀太空。
文/特约记者 关颖 魏鑫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07 有效载荷系统包含几百路卫星通信转发器有效载荷是决定卫星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系统,在“天通一号”卫星上,有效载荷系统包含了几百路卫星通信转发器、形成了几百个点波束,能够实现业务的自主动态分配,系统功能和集成复杂,新技术含量大,配套的单机产品数量多,仅功能复杂的微波集成电路模块就有2000多块。
针对如此复杂的系统,在卫星产品研制之初,西安分院率先采用了三维数字化设计,有效解决了复杂的系统集成,创新性地采用高密度分组集成的机电热一体化设计,使一台单机可以实现过去多台单机才能实现的功能,有效提高了卫星效能。
在研制过程中,对原材料、元器件、制造、调测试及试验等过程进行了严格的一致性控制,确保了产品性能满足极其苛刻的一致性要求。
大型可展开天线“控得住,展得开,瞄得准”要实现卫星的移动通信,首先要解决的是通信能力和通信容量的问题。
在通信卫星上,只有卫星天线越大,地面手持的手机通信终端的小型化、灵便性、机动性才有保障。
大型可展开天线作为通信信号收发的重要装置,成为整个研制任务的重中之重。
西安分院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星载天线研制单位,承担了大天线的研制任务。
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由于研制技术跨度大、结构复杂、试验验证难度大,其研制能力成为国际航天衡量卫星研制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控得住,展得开,瞄得准”,这是对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应用的要求。
西安分院采用了多项最新技术,有效提升了大型可展开天线的研制水平,通过大型可展开天线可以使卫星实现实时的大范围信号覆盖。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与物联网应用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与物联网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ae43fa9561252d380eb6ed4.png)
业务定制。
15
目录
一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二 应用系统2.0版新增的功能 三 天通一号的物联网应用 四 CETC54在卫星移动中的工作
OMC-R
OMC-N
业务系统
射频操作 维护
IT支撑系统
门户系统
营销 门户
中国电信云平台
APP 门户
公众号
小程序
4
一、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典型应用架构
定制化 一体化 便携化
地面移动、固话互通 互联网、用户专网可通
语音、消息、图像 GIS与定位 数据采集 物联网
5
一、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7
一、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终端型谱
手持终端
便携终端
物联网终端
载体终端
8
目录
一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二 应用系统2.0版新增的功能 三 天通一号的物联网应用 四 CETC54在卫星移动中的工作
9
二、应用系统2.0版新增的功能
应用系统2.0版能力提升 业务能力的完善与提升:物联网功能、系统自主定位功能、传真
基于短信 的定位
VPN专线
终端
短信中心
Internet
西安信关站
定位服务平台
第三方SP
12
二、应用系统2.0版新增的功能
位置追踪与服务
应用需求:各应用场景下人员、航 迹追踪,渔船跨界监管等;
系统现状:通过北斗上报,需频繁 交互,大量耗费系统资源;
新功能:通过对通信信令的解算获 得终端位置信息,无需终端与网络 额外交互,耗费资源少,支持用户 数多;
覆盖范围
01星: 国土、领海及其外延200km。 02星: 西太平洋。 03星: 东南亚地区。
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时事政治
![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时事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ed8656ea4693daef5ef73d40.png)
2016年6月时事政治1、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任务的城市,青岛以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为目标,创新驱动发展结出硕果,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为促进发明专利成果转化,青岛依托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已有26家众创空间被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涉及生物制药、橡胶化工、海洋、农业、船舶、软件、文化创意等众多领域。
2、习近平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
3、6月20日,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超算大会(ISC)公布了新一期世界500强排名,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成为全球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三项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开展的应用课题荣获“戈登贝尔奖”提名,中国超算上榜总数量首次超过美国名列第一。
4、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8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问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
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标本兼治,最根本的就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管党治党的责任担当起来。
各级党组织都要把自己摆进去,联系实际、以上率下,敢于较真碰硬、层层传导压力,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
要紧紧围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问责,倒逼责任落实,确保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党的团结统一。
6、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宣布,2016年共有29项遗产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其中包括申请自然遗产的中国湖北神农架和申请文化遗产的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
其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于7月10日至2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第四十届会议,将对29处申遗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提议进行审核。
中国卫星通信
![中国卫星通信](https://img.taocdn.com/s3/m/cf2e2b0b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60.png)
中国卫星通信2020年11月12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2星。
天通一号02星是我国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第二颗卫星,基于东方红四号平台,主要为我国周边海域提供稳定、可靠的卫星移动通信服务。
天通一号02星成功发射穿越时空的长廊,对于全人类来说,卫星通信是从科幻走向现实的绝妙构想;对于中国人来说,卫星通信是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先的伟大历程。
回望我国卫星通信事业发展的征程,从“331工程”立项到今天,中国卫星通信事业“通天盖地”的历程已经走过45年。
这45年,是一部敢于在一穷二白中战天斗地的波澜壮阔斗争史,是一部凝聚意志、敢于较真碰硬的尖端科技攀登史,更是一部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史诗。
01卫星通信:从科幻走向现实——人类远距离通信方式的绝妙构想时光回溯到1945年,英国。
当时,一位年仅28岁的英军空军雷达技术人员,在期刊《无线电世界》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设想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Extra-Terrestrial Relays,Can Rocket Stations Give World-wide Coverage?)文中,作者首先从当时的通信情况出发,分析了实现全球范围的全天候通信和电视广播的必要性,继而首先提出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如果人工发射卫星到地球轨道上,就可以将它作为接收和反射地面信号的中间站,实现将广播和电视信号远距离通信和跨海通信的能力。
为此他建议采用三颗相互等距离间隔的同步卫星,组成除两极以外的全球通信网,并提出了可以利用卫星同时向几个地区转播广播节目的设想。
这篇论文首次用清晰的术语解释同步卫星系统在通信中的运用,在当时的学术领域引起过不小的反响。
他对卫星通讯的描写与实际发展惊人的一致,几十年后,这位全球卫星通信理论的奠定人,成了当今最著名的太空题材科幻作家。
航天发展的历程
![航天发展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4f1b0e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3.png)
航天发展的历程航天发展的历程从20世纪初期开始,经历了许多里程碑式的事件和重大成就。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发展阶段和事件:1. 火箭技术的发展:20世纪初,火箭技术成为航天发展的关键。
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在1923年首次提出了利用火箭进入太空的概念,并于1933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
2. 二战期间的V-2火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工程师维尔纳·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种被称为V-2火箭的武器。
虽然主要用于军事目的,但这个项目对于航天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该事件标志着人类首次进入了太空,并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航天竞赛。
4. 阿波罗登月计划:20世纪60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开展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在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并向世界发出了“这是个人类的一小步,却是巨大的飞跃”的经典宣言。
5. 长期空间驻留: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苏联开始进行长期的空间驻留计划。
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和美国的“天空实验室”(Skylab)为进一步研究太空环境和太空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6.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20世纪90年代,国际空间站项目开始,这是由多个国家合作开展的最大的太空项目。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为人类在太空中进行长期驻留提供了基础,并且也成为各国合作的典范。
7. 商业航天的崛起:21世纪初,随着私营企业对航天技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商业航天开始崛起。
企业如SpaceX、Blue Origin等开始进行私人航天任务,大大推进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航天发展的历程仍在继续,各国和私营企业正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太空和利用太空资源铺平道路。
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前景
![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a736431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1c.png)
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前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卫星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中的重要分支,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关键的地位。
本篇文章将从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历程、功用及前景等角度为大家展开述说。
一、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历程卫星通信技术最早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美苏冷战时期。
1957年10月4日,苏联首颗人造地球卫星赫鲁晓夫一号成功发射,卫星通信技术自此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在此之后,美国于1960年发射了着名的“提奥斯”卫星,西方国家也相继进入卫星通信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领域。
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卫星轨道技术、卫星电路技术和地面站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快速成熟并开始实现商业化运营,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通讯方式。
随着市场的扩张,1990年代以后,卫星通信技术逐渐走向高清视频、定位导航、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等多元化应用领域。
目前,卫星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军事、民用通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必需品。
二、卫星通信技术的功用1. 无视地域限制卫星通信的一大优点就是跨地域性强,能够克服地域限制,链接不同地区的通讯网络。
通过卫星通信技术,我们可以进行地球尽头的网络连接,无论你身处何方,都可以轻松地与全球任意位置进行通讯交流。
因此,卫星通信技术在灾难场合、需要远隔千里实时联系的军事行动和外交交流等方面能够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2. 信息传输速度快相对于传统的有线电信传输,卫星通信技术具有高速传输、不受天气、物理条件等条件影响等特点,极大地提升了通讯速度。
目前,不论是高清视频还是大数据传输,卫星通信技术都能够胜任,且可靠性极高。
3. 能为移动设备提供连续的覆盖面卫星通信技术可以为移动设备提供连续的覆盖面,从而无论你身处何方,都可与远程交流。
当然,这需要卫星通信系统将移动对象定位并保持连接状态。
目前,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移动通信的应用范围将会不断扩大。
实现梦想的翅膀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与创新
![实现梦想的翅膀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437e940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d.png)
中国航天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通过共享技术成果和资源,提升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在关键领域保持领先优势,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THANKS
感谢观看
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结合,推动了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
对人才培养的借鉴
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 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 培养体系,激发人才的 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重视实践经验
航天领域对实践经验要 求极高,中国在人才培 养中注重实践操作和模 拟训练,以提高人才的 专业技能和应对能力。
据支持。
通信卫星技术
在通信卫星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 破,如天通一号、天通二号等通 信卫星的成功发射,提升了中国
通信卫星的性能和应用水平。
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 统已逐步完善,为用户提供全球
卫星定位服务。
月球探测的成就
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
01
中国已成功发射多个月球探测器,如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
小行星探测
中国将开展小行星探测任务,对小行星进行近距 离探测和取样返回,以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历史。
探测器探索
中国计划在未来继续开展太阳系探测器探索,探 索更远的天体和行星系统,以揭示宇宙的奥秘。
空间站建设的规划与进展
中国空间站建设
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包括核心舱、实验舱和 货运飞船等组成部分,为开展长期太空实验和研究提供平台。
人才挑战与对策
总结词
中国航天事业在人才上面临着培养、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的 挑战。
详细描述
中国航天事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激 励机制,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同时,还需要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参与中国航天事业的 发展。
天通一号---中国版的国际海事卫星
![天通一号---中国版的国际海事卫星](https://img.taocdn.com/s3/m/212ae8f75901020206409cba.png)
天通一号---中国版的国际海事卫星张杰楠2021/2/232016年8月6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的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被誉为中国版的国际海事卫星的天通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并进入距离地球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进入了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以往在国内想通过卫星打电话,传数据,都需要一个硕大的室外天线,如动中通,静中通,便携站等,就像下图这样,外出携带或使用起来那是非常不方便,但现在有了天通一号,这些统统都不需要了,只需要一部卫星电话手机,轻轻拉开天线就可以愉快的打电话,发短信,微信聊天了,So Easy!那么,天通的卫星电话长啥样咧?啰,就像下面这样。
看着是不是有点眼熟,和我们现在常用的手机差不多?是的,区别只是多了一根大大的棒状全向天线而已。
天通手机的主要技术要求或特点如下:①支持信息速率为1.2-9.6kbps;②支持语音、数据、短信业务和定位功能;③重量<250g,待机时间≥72小时,工作时间≥ 6小时;④支持网内和出网语音及短信息,可与地面公网移动终端互联互通;⑤所有终端产品均支持基于北斗/GPS的位置管理与控制;使用起来也很简单,只需几步就能正常使用:①插卫星sim卡②开机③拉开天线④手动搜网⑤打电话。
所以它携带和使用起来那是非常的方便的,不再需要有人出门背黑锅了(窃笑)。
紧接着,我国在2020年11月和2021年1月,分别发射了天通一号的02星和03星,至此,中国版的国际海事卫星全部发射完成,形成了3星覆盖全球的全天候全时段的卫星移动手机打电话时代。
至于南北极,sorry ,由于实在过于偏远,暂时还覆盖不到!为了能够正确的识别身份,避免有限的卫星资源被无端占用,还要为地面设备加上一个身份识别证明,好让卫星分辨你是合法进入还是非法入侵,简单来说就是需要为它办理一张中国电信的卫星电话卡。
国产卫星通信落地5个月:“天通一号”规模瓶颈待破
![国产卫星通信落地5个月:“天通一号”规模瓶颈待破](https://img.taocdn.com/s3/m/0e41a48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f.png)
国产卫星通信落地5个月:“天通一号”规模瓶颈待破自2021年4月底我国首颗高密集星座通信卫星“天通一号”成功发射以来,我国卫星通信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个月的时间里,“天通一号”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规模瓶颈成为了当前国产卫星通信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卫星通信的发展现状卫星通信是一种环境适应性强,通信范围广,通信质量稳定可靠的通信方式,具有在广域范围内提供通信服务的优势。
在军事、民用通信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卫星通信的投入力度,提出了建设新型国家通信卫星系统的战略目标,致力于打破国际垄断,提升国产卫星通信系统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
二、天通一号的成绩与问题“天通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高密集星座通信卫星,是我国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5个月的时间里,“天通一号”取得了诸多成绩。
它实现了全球通信网络的覆盖,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
它成功完成了国内首次直播卫星产业化应用测试,为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可能。
“天通一号”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虽然卫星的工作状态良好,但整体规模还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卫星通信系统的市场开拓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我国卫星通信系统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升国产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三、规模瓶颈的解决路径面对“天通一号”发展中的规模瓶颈问题,我国卫星通信系统需要着力解决。
具体来说,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对卫星通信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
只有不断加大对卫星通信技术研发的投入,才能推动卫星通信系统的更新换代和规模扩大。
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攻克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难题。
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提升国产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国内卫星通信市场的管理与监管体系。
通过完善市场准入机制,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卫星通信市场的开拓与建设,以推动卫星通信系统规模的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通卫星 - 发展历程
2016年8月6日
天通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
2016年8月20日
中国电信在西安信关站打通FirstCall。
2016年10月- 2017年6月
完成东至钓鱼岛、西至红其拉甫、南至曾母暗沙,北至漠河的卫星在轨应用测试。
压力测试,实现了单区域400台,多区域1000台终端同时长时间通信。
2017年7月
工信部批复专用号段 1740(0-5)。
2018年11月
工信部发放第一张天通终端进网许可证(试用批文)。
2018年3月
中国电信开展天通卫星业务试商用,中国电信31省推出天通卫星业务销售品,在应急抢险和生态保护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9月,农业部、中国电信组织和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渔业厅
组织120条渔船开展天通渔业试点。
2019年3月,农业部组织评审通过天通卫星海渔试点,天通系统具备
在海洋渔业推广条件。
2019年11月,农业部组织审定通过天通渔业终端农业部行业标准。
2019年2月,应急管理部将天通纳入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实施指南。
2019.9月,中国电信终端产业联盟天通终端产业分会成立
2019年12月18日,工信部批复中国电信天通业务正式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