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生的酸气
因声求义的名词解释
因声求义的名词解释拼音: yin sheng qiu yi。
【解释】因:依据;声:言语的声音;义:意思,含义。
根据声音寻找意思。
【出自】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惟因声求义,其最为下乘。
”【示例】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一到这时候我的眼睛便模糊了,心里只是想着‘好人呀!’”“因声求义”的意思因声求义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指的是从作品的声音和形象入手,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内在含义。
它是与“就文论文”相对立的一种阅读理解方法。
同“就文论文”相比,因声求义具有较高的要求。
1、内容上,要注意作品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形式上,要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结构特点。
以往的古代文学史著作在介绍古代作家及其作品时,都很重视作家作品所用的语言形式,而较少提及其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事实上,各类古代文学作品除却不同程度的白话性质外,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不同语言风格,诸如语体色彩、音律色彩、感情色彩、形象色彩等。
一般地说,语体色彩,即不同的文体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音律色彩,即句式整齐划一、平仄分明的格式;感情色彩,即强烈或淡雅的感情色调,鲜明或微弱的感情基调;形象色彩,即典型化的艺术形象。
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些语言形式和艺术风格,就等于掌握住了作品的某种语言特色。
这种特色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有的直接就反映在作品的名称上,如“咏怀诗”、“杂言诗”、“杂言古诗”、“讽喻诗”、“闺怨诗”、“边塞诗”等等;有的则显示在作品所运用的语言形式和所体现的风格特征上,如散文的“散”与“文”,骈文的“对偶”与“排偶”,韵文的“用韵”与“句式”,诗歌的“意境”与“比兴”,词的“用典”与“铺陈”等等。
因此,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欣赏前人的优秀作品,一定要抓住其内容上的特点和形式上的特点。
2、在理解作品内容上,应当深入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必须认真体味其字面意义之外的东西,并结合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处境遭遇等等,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形容书生的贬义词
形容书生的贬义词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书生一词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2.主体:分析书生一词的贬义含义及其来源
3.结论:总结书生作为贬义词的原因及其在现代的用法
正文
【引言】
书生,原指古代中国读书人,特指正在读书或准备应试的年轻人。
在我国历史上,书生一直是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中,书生这个词却带有了贬义。
本文将探讨书生作为贬义词的原因及其在现代的用法。
【主体】
书生作为贬义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酸腐气:书生往往被认为是脱离实际、沉溺于书本知识的人,这种气质被称为“酸腐气”。
他们可能对现实生活缺乏了解,过于追求理想化的东西,因此在实际问题上可能显得迂腐、无能。
2.缺乏实际能力:书生有时被认为只擅长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他们可能过于依赖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情况,导致无法解决问题。
3.墨守成规:书生往往被认为过于遵循古法,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
他们可能过于坚守过去的传统和规矩,而排斥创新和变革。
这些贬义含义源于古代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
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使得书生成为特权阶层,他们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却往往脱离实际,沉溺于书本,忽视现实生活的需要。
因此,书生这个词逐渐带有了贬义。
【结论】
总的来说,书生作为贬义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佳,如酸腐气、缺乏实际能力和墨守成规等。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所有的书生都是如此。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许多书生在各行各业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在阅读《论雅俗共赏》的过程中,我对于朱自清先生的观点和见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对雅俗共赏这一主题的探讨,更是对文学、艺术、审美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朱自清先生对于雅俗共赏的探讨让我深感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雅俗共赏并不是简单的折中或调和,而是对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产生共鸣和感染的艺术形式。
这种共鸣和感染来自于对于人性、情感、社会等方面的真实、深刻的表现,以及对形式、技巧、审美等方面的精妙、独到的运用。
这种观点不仅对于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也对于艺术和审美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朱自清先生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文学作品的例子,这些例子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雅俗共赏的本质和特点。
他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雅俗共赏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我发现,这些作品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都能够超越时代、地域、文化、阶层的限制,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动。
这种共鸣和感动来自于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情感、社会等方面的真实、深刻的内容,以及所运用的精妙、独到的形式和技巧。
“雅俗共赏,并不是要打成一片,而是从对立中求同,所谓‘和而不同’。
”(出自《论雅俗共赏》)这句话是朱自清先生对于雅俗共赏的独特理解。
他指出,雅俗共赏并不是将高雅与通俗合为一体,而是从两者的对立中寻求共同点,即“和而不同”。
这种观点强调了不同文化、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而不是简单的折中或调和。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乎有这‘永久性’。
”(出自《论百读不厌》)这句话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永久性”价值。
朱自清先生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持久的魅力,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这种“永久性”不仅来自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刻性,也来自于作品所运用的形式和技巧的独特性。
“欣赏和批评都是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但欣赏重感性,批评重理性。
”(出自《论逼真与如画》)这句话揭示了欣赏和批评的不同之处。
朱自清散文修辞手法
浅谈朱自清散文修辞手法摘要:朱自清作为现代文学散文巨匠,其散文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装饰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他的语言朴实,清新自然,平易畅达,有白话文的精彩,又有文言文的庄重。
他丰富的修辞手法,精炼的词语运用,以及在音韵、句式上的拿捏,美化文章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修辞手法;词语锤炼;音韵;句式选择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的巨匠,朱自清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风格以朴素缜密,清新自然为主,通过精炼的语言,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与文字完美结合,写出了一篇篇佳作。
著名教育家杨振声说过:“他的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
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们自迩以致远,自卑以升高。
”他的散文多为写景抒情,多种修辞手法结合所创作出的感情触发点,常常拨动读者心弦。
下面本文着重从修辞角度,结合朱自清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进行浅析。
一、词语锤炼朱自清的散文在词语锤炼方面十分注重,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平淡的词语创造出不一般的意境。
(一)表意准确得当、选词妥帖“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
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歌声》) 该句中“洒”字突出了小雨的细腻,“润泽”、“轻松”来形容小雨洒在身上的感觉,强调了暮春的雨给人的感觉是温柔,不同于夏天暴雨带给人感觉,这两个词也让读者感觉到身心舒畅,表意得当准确。
(二)词语色彩鲜明,形象生动1、感情色彩:朱自清的散文多是有感而发,感情细腻敏锐,散文的感情抒发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色彩。
“这是袭击,也是悔蔑!大大的悔蔑!我因了自尊,一面感着空虚,一面却又感着愤怒;于是有了迫切的国家之念。
我要诅咒这小小的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三个感叹号加深了作者的感情,句中富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一面是因为“小西洋人”对自己的“袭击”,践踏了自己的自尊而愤怒,一面也表达了自己“迫切的国家之念”。
论书生的酸气读后感
论书生的酸气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啊,就感觉像是有人把那些文绉绉、酸溜溜的书生们一下子拉到了我面前,让我好好瞧了个明白。
作者说书生的酸气,那可真是形容得妙极了。
我就想啊,以前那些书生,整天之乎者也的,走路都好像带着一股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劲儿。
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穿着长衫,摇头晃脑地吟诗,感觉他们像是活在自己的一个小世界里,这个小世界满是那些文绉绉的规矩和酸溜溜的做派。
你看,书生们读书读得多了,有时候就有点迂腐。
文章里举的那些例子,什么只知道按照书上的道理行事,不懂得变通,真的是太贴切了。
就像一个书生看到了一个新问题,不是想着根据实际情况去解决,而是先在脑袋里翻找那些古书里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这就有点像拿着旧地图找新宝藏,能找得到才怪呢。
不过呢,这酸气也不完全是坏事。
书生们的酸气里其实也有着对知识的敬重和对高雅情趣的追求。
他们会因为一句好诗而兴奋不已,会为了一个文化传统而坚守。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有些人痴迷于某种艺术,别人可能觉得他们有点怪,但他们自己却乐在其中。
这种酸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要是没有这些书生带着他们的酸气,我们的很多文化瑰宝可能就传不下来了。
而且啊,书生的酸气有时候也是一种反抗精神的体现。
在一些黑暗的时代,书生们用他们那股酸劲,用文字去批判社会的不公。
虽然他们可能看起来弱不禁风,但那股子从书里来的倔强,就像一把软剑,也能刺痛那些恶势力。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让我对书生的酸气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只觉得书生酸气是个贬义词,现在才明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内涵。
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一样,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签去定义。
这书生的酸气,既是他们的特点,也是时代的一个印记,里面有可笑的地方,也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就像一杯特制的酒,初尝有点怪,品一品,还挺有味道的呢。
书有关的成语
书有关的成语
“与书有关”的四字成语有:博览群书、读书得间、书声琅琅、罄竹难书、奋笔疾书、书香世家、焚书坑儒、书香门第、琴棋书画、世代书香、压脚图书、学书学剑、刺股读书、雁足留书、白面书生、蒲牒写书、徒读父书、仰屋著书、走笔疾书、雁足传书、知书达礼、虫书鸟篆、黄耳寄书、等。
成语解释
1、读书得间: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飏翁!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
2、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邹韬奋《抗战以来》:沦陷区的同胞在抗战中所表现的奇迹,真是所谓罄竹难书。
3、奋笔疾书: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金瓶梅传奇》第二十七回:世贞昼夜伏案,奋笔疾书,日书一回,不得片刻喘息。
4、一介书生: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读书人又称书生。
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思。
5、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原文及赏析【导语】:论书生的酸气是朱自清写的一首散文,来了解一下论书生的酸气原文及赏析吧论书生的酸气读书人又称书生。
形容读书人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读书人的成语16个
形容读书人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读书人的成语16个八百孤寒bā bǎi gū hán成语解释: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
许许多多贫寒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清·黄景仁《两当轩集·十四·岁暮怀人》:“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
”傲贤慢士ào xián màn shì成语解释:贤:有才德的人。
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
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布衣韦带bù yī wéi dài成语解释: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
”例句: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韦带。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白面书生bái miàn shū shēng成语解释: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
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例句:雪儿呵,偏则把白面书生奚落。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二出)读书种子dú shū zhǒng zǐ成语解释: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例句: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明史·方孝孺传》)招贤纳士zhāo xián nà shì成语解释: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
招收贤士,接纳书生。
指网罗人才。
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朱自清写故乡的文章
朱自清写故乡的文章“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出自朱自清的《冬天》朱自清思念家乡的文章《背影》、《儿女》、《悼亡妇》朱自清的作品共有132部1.匆匆[朱自清]2.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3.背影[朱自清]4.荷塘月色[朱自清]5.圣诞节[朱自清]6.序[朱自清]7.女人[朱自清] 8.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朱自清] 9.歌声[朱自清]10.阿河[朱自清] 11.哀韦杰三君[朱自清] 12.飘零[朱自清]13.白采[朱自清] 14.温州的踪迹[朱自清] 15.一封信[朱自清]16.《梅花》后记[朱自清] 17.怀魏握青君[朱自清] 18.儿女[朱自清]19.旅行杂记[朱自清] 20.说梦[朱自清] 21.海行杂记[朱自清]22.扬州的夏日[朱自清] 23.看花[朱自清] 24.我所见的叶圣陶[朱自清]25.论无话可说[朱自清] 26.给亡妇[朱自清] 27.你我[朱自清]28.谈抽烟[朱自清] 29.冬天[朱自清] 30.择偶记[朱自清]31.说扬州[朱自清] 32.南京[朱自清] 33.《忆》跋[朱自清]34.《山野掇拾》[朱自清] 35.《子恺漫画》代序[朱自清] 36.《燕知草》序[朱自清] 37.叶圣陶的短篇小说[朱自清] 38.威尼斯[朱自清] 39.佛罗伦司[朱自清]40.罗马[朱自清] 41.滂卑故城[朱自清] 42.瑞士[朱自清]43.荷兰[朱自清] 44.柏林[朱自清] 45.德瑞司登[朱自清]46.莱茵河[朱自清] 47.巴黎[朱自清] 48.西行通讯[朱自清]49.三家书店[朱自清] 50.文人宅[朱自清] 51.博物院[朱自清]52.公园[朱自清] 53.加尔东尼市场[朱自清] 54.吃的[朱自清]55.乞丐[朱自清] 56.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 57.房东太太[朱自清]58.动乱时代[朱自清] 59.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朱自清] 60.回来杂记[朱自清]61.论严肃[朱自清] 62.论气节[朱自清] 63.论吃饭[朱自清]64.论雅俗共赏[朱自清] 65.论百读不厌[朱自清] 66.论书生的酸气[朱自清]67.论老实话[朱自清] 68.说话[朱自清] 69.沉默[朱自清]70.撩天儿[朱自清] 71.如面谈[朱自清] 72.人话[朱自清]73.论废话[朱自清] 74.很好[朱自清] 75.是喽嘛[朱自清]76.不知道[朱自清] 77.话中有鬼[朱自清] 78.正义[朱自清]79.论自己[朱自清] 80.论别人[朱自清] 81.论诚意[朱自清]82.论做作[朱自清] 83.论青年[朱自清] 84.论东西[朱自清]85.憎[朱自清] 86.父母的责任[朱自清] 87.春晖的一月[朱自清]88.执政府大屠杀记[朱自清] 89.哪里走[朱自清] 90.悼王善瑾君[朱自清]91.白马湖[朱自清] 92.赠言[朱自清] 93.春[朱自清]94.哀互生[朱自清] 95.论说话的多少[朱自清] 96.买书[朱自清]97.松堂游记[朱自清] 98.初到清华记[朱自清] 99.绥行纪略[朱自清]100.蒙自杂记[朱自清] 101.北平沦陷那一天[朱自清] 102.这一天[朱自清]103.重庆一瞥[朱自清] 104.新中国在望中[朱自清] 105.外东消夏录[朱自清]106.重庆行记[朱自清] 107.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朱自清] 108.我是扬州人[朱自清]109.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朱自清] 110.我所见的清华精神[朱自清] 111.论不满现状[朱自清]112.论且顾眼前[朱自清] 113.刘云波女医师[朱自清] 114.南行通信[朱自清]115.南行杂记[朱自清] 116.文物·旧书·毛笔[朱自清] 117.悼何一公君①[朱自清]118.潭柘寺戒坛寺[朱自清] 119."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朱自清] 120.前言[朱自清]121.欧洲之旅: 带你领略欧洲的文化[朱自清] 122.潭柘寺戒坛寺[朱自清] 123.悼何一公君[朱自清]124.细雨[朱自清] 125.赠友[朱自清] 126.小舱中的现代[朱自清]127."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朱自清] 128.文物·旧书·毛笔[朱自清] 129.全文下载[朱自清]130."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朱自清] 131.奖券热[朱自清] 132.朱自清散文全编[朱自清]。
与书籍有关的四字成语
与书籍有关的四字成语“与书有关”的四字成语有:博览群书、读书得间、书声琅琅、罄竹难书、奋笔疾书、书香世家、焚书坑儒、书香门第、琴棋书画、世代书香、压脚图书、学书学剑、刺股读书、雁足留书、白面书生、蒲牒写书、徒读父书、仰屋著书、走笔疾书、雁足传书、知书达礼、虫书鸟篆、黄耳寄书、等。
扩展资料成语解释1、读书得间: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飏翁!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2、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回去。
邹韬奋《抗战以来》:沦陷区的同胞在抗战中所整体表现的奇迹,真是所谓罄竹难书。
3、奋笔疾书: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金瓶梅传奇》第二十七回:世贞昼夜伏案,奋笔疾书,日书一回,不得片刻喘息。
4、一介书生:旧时读书人的自称为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读书人又称书生。
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思。
5、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高云详《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撕了,也还是维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
“与书有关”的四字成语有:博览群书、读书得间、书声琅琅、罄竹难书、奋笔疾书、书香世家、焚书坑儒、书香门第、琴棋书画、世代书香、压脚图书、学书学剑、刺股读书、雁足留书、白面书生、蒲牒写书、徒读父书、仰屋著书、走笔疾书、雁足传书、知书达礼、虫书鸟篆、黄耳寄书、等。
拓展资料成语解释1、读书得间:形容读书能够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飏翁!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2、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回去。
邹韬奋《抗战以来》:沦陷区的同胞在抗战中所表现的奇迹,真是所谓罄竹难书。
3、奋笔疾书:指精神积极向上地诗句快速书写。
《金瓶梅传奇》第二十七回:世贞昼夜伏案,奋笔疾书,日书一回,不得片刻喘息。
4、一介书生:旧时读书人的自称为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朱自清议论文式长篇散文(2)
朱自清议论文式长篇散文(2)朱自清议论文式长篇散文:论书生的酸气读书人又称书生。
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
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
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都是嘲讽书生的。
呆是不明利害,迂是绕大弯儿,腐是顽固守旧,学究是指一孔之见。
总之,都是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食而不化的读死书或死读书,所以在现实生活里老是吃亏、误事、闹笑话。
总之,书生的被嘲笑是在他们对于书的过分的执着上;过分的执着书,书就成了话柄了。
但是还有寒酸一个话语,也是形容书生的。
寒是寒素,对膏粱而言。
是魏晋南北朝分别门第的用语。
寒门或寒人并不限于书生,武人也在里头;寒士才指书生。
这寒指生活情形,指家世出身,并不关涉到书;单这个字也不含嘲讽的意味。
加上酸字成为连语,就不同了,好像一副可怜相活现在眼前似的。
寒酸似乎原作酸寒。
韩愈《荐士》诗,酸寒溧阳尉,指的是孟郊。
后来说郊寒岛瘦,孟郊和贾岛都是失意的人,作的也是失意诗。
寒和瘦映衬起来,够可怜相的,但是韩愈说酸寒,似乎酸比寒重。
可怜别人说酸寒,可怜自己也说酸寒,所以苏轼有故人留饮慰酸寒的诗句。
陆游有书生老瘦转酸寒的诗句。
老瘦固然可怜相,感激故人留饮也不免有点儿。
范成大说酸是书生气味,但是他要洗尽书生气味酸,那大概是所谓大丈夫不受人怜罢?为什么酸是书生气味呢?怎么样才是酸呢?话柄似乎还是在书上。
我想这个酸原是指读书的声调说的。
晋以来的清谈很注重说话的声调和读书的声调。
说话注重音调和辞气,以朗畅为好。
读书注重声调,从《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殷仲堪的话可见;他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闲强,说到舌头,可见注重发音,注重发音也就是注重声调。
《任诞》篇又记王孝伯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熟读《离骚》该也是高声朗诵,更可见当时风气。
《豪爽》篇记王司州(胡之)在谢公(安)坐,咏《离骚》、《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
《陋巷箪瓢》《哀鸿遍野》《犬兔俱毙》《焚书坑儒》等成语故事合集
陋巷箪瓢的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他的学生中最喜欢颜回,他十分尊敬孔子。
孔子指出缺点马上就改正,孔子问为何不去谋个一官半职。
颜回说只要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去做官。
孔子赞叹颜回箪食瓢饮,住陋巷,不去追名逐利,是一个大贤人。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陋巷箪瓢成语拼音:lòu xiàng dān piáo成语解释:陋:简陋,窄小;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
形容生活极为穷苦。
典故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雍也》:“一箪事,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成语例句:仆本窭人子耳,陋巷箪瓢,何尝不惯。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二十六首)哀鸿遍野的成语故事《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
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哀鸿遍野成语拼音:āi hóng biàn yě成语解释:哀鸿: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
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典故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成语例句:旧社会,每逢水灾战乱,人民就被迫四处逃亡,哀鸿遍野,一片凄凉。
犬兔俱毙的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准备去攻打魏国,大臣淳于髡认为这样会两败俱伤,十分不利,就对齐王进谏:“天下最快的狗韩子卢去追天下最狡猾的兔子东郭逡,兔子在前面拼命跑,狗也拼命在追,经过一段时间,狗没追上兔子,双方都疲劳而死。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犬兔俱毙成语拼音:quān tù jǜ bì成语解释:比喻双方同归于尽。
典故出处:《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成语例句:《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若玩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毙。
论书生的酸气读后感
论书生的酸气读后感"The sourness of the Scholar" left me with a profound impression. It captured the intricate emotion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scholars in their pursuit of knowledge.《书生的酸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捕捉了学者在追求知识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情感和挑战。
Reading this piece, I was struck by the poignant portrayal of the scholar's loneliness and perseverance.读这篇文章时,我被书生孤独而坚韧的刻画深深打动。
The author's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scholar's emotional ups and downs resonated with me, reminding me of my own struggles in academic pursuits.作者对书生情感起伏的生动描述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学术追求中的挣扎。
The acidity alluded to in the title is not just a sentiment, but a reflection of the complex emotional landscape of the scholarly life.标题中暗指的酸气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学者生活复杂情感图景的反映。
Overall, this essay provided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life of scholars, highlighting their resilience and the beauty of their dedication to knowledge.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为学者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突出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之美。
标准与尺度读后感
标准与尺度:朱自清的文学观与创作实践朱自清的《标准与尺度》是一部深入探讨文学标准和尺度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分析,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标准。
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文学创作和评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朱自清强调了文学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虚假和矫情的。
同时,文学也应该追求自然流畅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避免过于雕琢和刻意。
这种对于真实性和自然性的追求,不仅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和人心,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朱自清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因此,文学创作应该注重语言的优美和形式的创新,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感受力。
这种对于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追求,不仅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具有艺术魅力,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朱自清还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公,通过作品传达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文学作品也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给予读者正面的启示和引导。
这种对于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的关注,不仅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人文精神,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思考和启迪。
在《标准与尺度》中,朱自清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和评价的经典语句。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语句的解读:“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它照进现实,又构造现实。
”(出自《序》)这句话强调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
文学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同时又通过这些表达和塑造来影响和改变现实。
这种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和理解,突出了文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文学是以出世的眼光看人生的,它不直接表现社会,却也不完全脱离社会。
”(出自《论表现》)这句话阐述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有关书与字的四字成语
有关书与字的四字成语白面书郎白面书生伴食中书闭户读书闭门读书秉笔直书博览群书不刊之书刺股读书大书特书丹书白马丹书铁契丹书铁券掉书袋读书百遍,… 读书得间读书君子读书破万卷读书三到读书三余读书种子咄咄书空燔书阬儒燔书坑儒飞书走檄废书而叹焚书坑儒奋笔疾书奋笔直书衡石程书衡石量书洪乔捎书狐鸣鱼书黄耳传书黄麻紫书寄雁传书家书抵万金借书留真尽信书不如… 据鞍读书立地书厨立地书橱两脚书橱临池学书目不识书目不知书囊萤照书牛角挂书牛角书生飘零书剑曝书见竹骑牛读汉书弃书捐剑琴棋书画磬笔难书磬竹难书罄竹难书然荻读书三余读书胜读十年书诗书发冢十年读书识礼知书识字知书史不绝书世代书香手不释书书不尽言书不尽意书不释手书读五车书画卯酉书空咄咄书囊无底书缺有间书生之见书声琅琅书声朗朗书通二酉书同文,车… 书香门第书香门户书香人家书香世家四书五经摊书傲百城摊书拥百城通书达礼徒读父书文弱书生无巧不成书乡书难寄悬石程书学书不成,… 学书学剑燕颔书生仰屋著书仰屋着书一介书生以书为御殷浩书空郢书燕说映雪读书映月读书拥书百城拥书南面有脚书厨有脚书橱鱼笺雁书鱼书雁帛鱼书雁帖鱼书雁信凿楹纳书凿柱取书折节读书枕经籍书知书达礼咫尺之书著书立说着书立说左书右息左图右书坐拥书城。
学书学剑:学文练武。
无巧不成书: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书香人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香门户: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不尽言:书:书信。
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
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同文,车同轨:车轨相同,文字相同。
比喻国家统一。
书通二酉: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生之见: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书缺有间: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不尽意:指文辞难充分达意。
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释手: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
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书生的酸气
论书生的酸气
了。
就是眼光如豆的真正的“村夫子”或“三家村学究”,也要哼哼唧唧的在人面前卖弄那背得的几句死书,来嗟叹一切,好搭起自己的读书人的空架子。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似乎是个更破落的读书人,然而“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人家说他偷书,他却争辩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孩子们看着他的茴香豆的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破落到这个地步,却还只能“满口之乎者也”,和现实的人民隔得老远的,“酸”到这地步真是可笑又可怜了。
“书生本色”虽然有时是可敬的,然而他的酸气总是可笑又可怜的。
最足以表现这种酸气的典型,似乎是戏台上的文小生,尤其是昆曲里的文小生,那哼哼唧唧、扭扭捏捏、摇摇摆摆的调调儿,真够“酸”的!这种典型自然不免夸张些,可是许差不离儿罢。
向来说“寒酸”、“穷酸”,似乎酸气老聚在失意的书生身上。
得意之后,见多识广,加上“一行作吏,此事便废”,那时就会不再执着在书上,至少不至于过分的执着在书上,那“酸气味”是可以多多少少“洗”掉的。
而失意的书生也并非都有酸气。
他们可以看得开些,所谓达观,但是达观也不易,往往只是伪装。
他们可以看远大些,“梗概而多气”是雄风豪气,不是酸
气。
至于近代的知识分子,让时代逼得不能读死书或死读书,因此也就不再执着那些古书。
文言渐渐改了白话,吟诵用不上了;代替吟诵的是又分又合的朗诵和唱歌。
最重要的是他们看清楚了自己,自己是在人民之中,不能再自命不凡了。
他们虽然还有些闲,可是要“常得无事”却也不易。
他们渐渐丢了那空架子,脚踏实地向前走去。
早些时还不免带着感伤的气氛,自爱自怜,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这也算是酸气,虽然念诵的不是古书而是洋书。
可是这几年时代逼得更紧了,大家只得抹干了鼻涕眼泪走上前去。
这才真是“洗尽书生气味酸”了。
《论书生的酸气》
附送:
论代表议案工作机制的合理构建
论代表议案工作机制的合理构建
地考虑事先定下的会议期限和议程的稳定性,致使符合构成要件、时机成熟的代表议案(包含涉及重大事项、具有现实急迫性的议案)根本无法列入大会议程,同时对于“不列入大会议程的”议案的处理,各地做法不一,往往是由大会主席团直接交付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或者交有关机关和工作机构办理后直接答复代表,这是违背代表议案制度本义的,也是对代表权利的不尊重。
当然,人民代表大会的会期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议案均列入本次会议议程在实践中是不现实的,但是根据“急需先审”原则,将具有现实急迫性、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或者涉及本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工作的重大事项的议案列入本次会议议程,应该是可行的。
对于
那些并不急需或者存在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调研的议案,可以不列入本次会议议程,但是现行法律对不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的处理机制并未作出规定,这是导致实践中对议案处理机制认识不统一的原因之一。
鉴于法律规定的缺漏,在议案处理中适用单一的现行法定处理机制,是难以实现对所有议案的有效处理的,因此,议案处理机制的多样化势在必行。
(二)处理机制多样化的制度分析及构建1.多样化机制选择的制度误区为了填补单一的法定处理机制的缺漏,各地人大纷纷选择了处理机制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并建立相关制度。
目前比较通行的多样化机制是:
由大会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大会会议议程,列入会议议程,由大会会议审议并作出决定或决议;对于不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有些地方规定由主席团交人大常委会在大会闭会后审议决定,有些地方规定由主席团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主任会议在大会闭会后审议办理,还有些地方则规定由主席团决定转为建议、意见办理[3]。
从弥补法定处理机制之不足的角度来看,这些处理机制有其合理之处,但从代表议案的本义来看,又存在一些违背基本法理的因素,尤其是对于不列入大会会议议程的议案直接由主席团交由常委会、专门委员会、主任会议审议处理或者转为意见、建议办理的做法,缺乏法理依据。
除尘滤布如前所述,代表议案是人民群众通过代表行使国家权力的民主参政形式,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决定代表议案的“命运”;对于不列入大会议程的议案,其处理方式应当由大会决定,如果需要由常委会或其他机构处理,也应当经大会审议并作出授权决定;至于将符合条件的议案转为意见、建议的做法,更是混淆了议案
与意见、建议的基本界限。
2.多样化机制的合理选择从代表议案的法理本义和制度内涵出发,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代表议案多样化处理机制应做如下选择:
(1)列入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
符合构成要件、客观条件成熟、不存在需要进一步调研的重大问题的议案,应当列入本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
除此条件外,对列入大会议程的条件不应再做限制。
(2)授权常务委员会审议决定。
从理论上说,代表议案的审议决定主体只能是人民代表大会,现行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地方组织法也未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接受和处理代表议案,因此由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代表议案似乎于法于理均无依据。
但是,常务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不仅在法定职能上具有协助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性质,可以弥补人民代表大会因会期短而无法承担日常性工作之不足,而且还承担着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联系代表、为代表依法履行职务提供服务的工作职责,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实际上也无法在短短的会议期间内完成对所有议案的审议决定工作,因此,由常务委员会适当分担一部分议案的审议决定工作,是有现实意义的。
另一方面,由于现行法律对人民代表大会与常务委员会之间职权范围的划分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多处交叉,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代表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议案中,有相当部分议案所涉及的事项同时也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这就为常务委员会审议决定部分代表议案提供了法律依据。
因此,由常务委员会对属于自身职权范围内的部分代表议案进行处理,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是可行的,但是由于代表议案是代表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同时也属于代表大会的职权范围,在具体
制度的设计上,就不能越过人民代表大会而直接交由常务委员会处理,而是应当由大会主席团向大会提出报告,由大会会议审议作出决定,授权常务委员会在大会闭会后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下一次代表大会报告。
(3)列入常务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工作计划。
代表议案符合构成要件,但存在需要进一步调研的重大问题,或者客观条件并未成熟,或者需要等待国家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政策之后再做审议决定的,不列入大会议程。
对这类代表议案的处理,可以由主席团向大会提出建议,由大会决定交由常务委员会或有关专门委员会列入其工作计划,对有关问题做进一步调研。
常务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经过调研,认为议案所涉及事项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应当向人民代表大会下一次会议提出报告,并建议将议案列入大会议程进行审议;认为议案所涉及的事项尚需进一步调研的,也应当向人民代表大会下一次会议提出报告。
(4)关于“特别议案”的特别处理机制。
代表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针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质询案、针对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和“一府两院”领导人员的选举案、罢免案以及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案,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对其提出和处理的条件、程序、方式等各自作了专门规定。
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特别议案”的处理机制除了具有议案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别性质,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各级人大代表议案中,“特别议案”的数量极少,而各级人大也很少关注对“特别议案”提出和处理机制的制度建设,即使有个别代表提出“特别议
案”,也往往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得到有效处理,这种现状与代表议案的法定目标和代表履行职责的法定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注释:
[1]参见《中国人大网》关于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通过的代表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2]此处所谓“法定处理机制”,是指“一般性议案”的处理机制,不包含对选举案、质询案、罢免案和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案等“特别议案”的处理机制;关于“特别议案”的处理机制,法律有另外的专门规定,本文不再作专门探讨。
[3]参见楼永坚、朱铭:
《关于代表议案处理程序几种模式的分
析》,/printpage.asp?ArticleID=1554.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迄今约有20个省、市地方人大制定了地方法规性质的代表议案处理制度,可参见上海、山西、辽宁、新疆、青海、云南、天津、内蒙古等省区市和哈尔滨、武汉、昆明、苏州、大同、深圳等市的有关规定。
《论代表议案工作机制的合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