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材分析】本篇教材是高三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讨论了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两个方面的关系以及我们生活中所应该追求的“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掌握让自己与生活充满变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归纳、分析、辩证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学生充满变化、接受多样性的思想,让学生在与生活人际交往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
2.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归纳总结文章中提出的方法,培养学生丰富多样的生活经验,并能活学活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变化”这一词语的深度理解。
2.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探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与引导、讨论、归纳总结、情景模拟。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让学生预读全文,了解文章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并思考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让学生预测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二)整体控制,完成阅读1.师生共同阅读全文,并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千篇一律”?什么叫“千变万化”?(2)文章第一段内容表达了什么含义?(3)文章第二段对“千篇一律”的态度是什么?(4)阅读文章中,你有哪些共鸣和体会?(三)深化思考1.归纳文章中提到的让生活充满变化的方法,进行讨论。
2.思考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关系,并讨论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3.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充当一些日常场景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状态,锻炼变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观察能力。
(四)课堂讲述1.介绍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其关系。
2.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总结文章中提到的让生活充满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丰富多样的生活经验。
(五)课后作业1.总结本课所学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形成自己的观点。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标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并能够应用于教学中。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举例解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引发学生对教案设计的思考。
2. 概念解释:详细解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于实际情境中。
3. 实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数学中的几何图形,通过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千变万化和千篇一律的规律。
4. 创新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新颖的几何图形,并解释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学经验,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组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某些事物千篇一律,而有时候又有无限变化。
2. 概念解释:向学生介绍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并与他们进行互动讨论。
解释这两个概念对于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3. 实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数学中的几何图形。
通过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千变万化和千篇一律的规律。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4. 创新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新颖的几何图形,并解释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与传统几何图形不同的设计思路,并鼓励他们进行实践和展示。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学经验,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评估:1. 小组活动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解说:在学完前两课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提要钩玄的方法,本课则以课文为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方法。
对思维的训练、对文化艺术之美的欣赏是学生永恒的学习内容。
)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明确: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2.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时间与空间持续性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明确:(1)作者在文中以广博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中美感的细腻体察,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
阅读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读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帮助。
(2)关键词是文章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关键词的点拨也就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3)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宽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力量。
教学重点:1、精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制造出胜利的建筑'。
教学难点:精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1、指导同学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同学反复阅读课文,领悟、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重雄伟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洪亮的名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介绍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诞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高校、东北高校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月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爱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3、背景简介作为建筑艺术大师的梁思成,对建筑的设计和审美要求很高。
他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量的阅历论文。
本文写于上世纪六十年月初,对我过建筑艺术的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通读全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指出在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其次部分(2---7)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掌握使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3.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4.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实例和案例。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 提出问题:你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千篇一律”的特点?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千变万化”的特点?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他们的回答。
步骤二:讲解理论知识(10分钟)1.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2.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城市里的建筑、人们的穿着习惯等,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熟悉的场景,比如学校、超市、餐厅等,描述其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2. 指导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和策略,分析该场景中的典型特征并找出不同之处;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观点。
步骤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邀请不同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2. 强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步骤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2. 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勉励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步骤六:达标测评(10分钟)1. 定期考查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理解和应用;2. 根据测评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指导他们改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
1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2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3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④明确写作目的
作业设计
1、具体说说文章副标题“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中“通感”指的是什么,再结合你喜欢的乐曲或绘画谈谈理解。
(明确:这里的“通感”指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副标题意为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乐曲中主题与变奏随时间持续表现出重复与变化,绘画的千态万状在时间与空间的持续中重复与变化,音乐与绘画,流动与静止,虚幻与实在,相同而和谐。)
1、试举一个艺术门类的例子,具体谈谈你对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理解(诗歌、小说、舞台剧、绘画、雕塑等均可),比如绵延的万里长城、卢沟桥的石狮子,是否也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审美原理?
2、在我国各类艺术形式中,美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有含蓄蕴藉之美、形神兼备之美、虚实相生之美等等,你能否学习课文写法,结合几种艺术形式,就其中你感受较深的一个原则,谈谈它们之中的相通之处?如“谈诗歌、书法与雕塑之间所共同体现出的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
2、举出本文其他能够通俗、明白、形象地说明事理的语言。
比喻说理:15段“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风趣而生活化的说理:16段“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3、谈谈本文在结构、语言或举例方面有无体现“重复与变化”的原则。(说明:加深学生对“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理解)
明确:
结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变化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不变的艺术规律;本文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标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比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这两个短语的意义;2. 分析和讨论在教学中使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效果和影响;3. 创造性地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和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运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这两个短语;2. 分析和比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优缺点;3. 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和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学生练习册;3. 班级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场景,引起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思考;2. 引导学生讨论并解释这两个短语的含义。
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典型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概念理解:1. 通过PPT演示文稿,详细解释“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用这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并列举实际例子。
应用:1. 学生个人学习计划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并制定个人学习计划;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总结“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优缺点;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
拓展活动:1. 学生可在其他课程中应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如数学、科学等;2. 学生可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他们对“千变万化”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式: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中的积极程度;2. 学习计划评估:评估学生设计的个人学习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3. 反馈评估:学生之间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的质量和深度。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关键信息:1、教案的教学目标2、教案的教学内容3、教案的教学方法4、教案的教学过程5、教案的教学评估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111 学生能够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及其在艺术和生活中的表现。
112 学生能够分析艺术作品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
113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艺术鉴赏方法,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21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2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31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132 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中创新和个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创新。
2、教学内容21 介绍“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11 解释“千篇一律”的含义,即指文章、格式、手法等固定不变、缺乏变化。
212 阐述“千变万化”的意思,强调多样性、变化性和创新性。
22 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221 以建筑艺术为例,如故宫的布局体现了一定的规律和统一性(千篇一律),而每个宫殿又有独特的装饰和细节(千变万化)。
222 欣赏绘画作品,探讨画家如何在色彩、构图等方面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23 探讨生活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231 观察城市街道的建筑风格,思考哪些方面存在“千篇一律”,哪些又展现了“千变万化”。
232 讨论服装时尚的潮流,分析其在款式、颜色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311 教师讲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
32 直观演示法321 展示艺术作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表现。
33 小组讨论法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第三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语文版第三册课本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课的教学设计。
该课语文知识点为比喻、借代等,旨在通过学习对比千篇一律的表现和千变万化的表现,让学生了解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以及对语言的形象化和抽象化的处理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手法;2.能够感知和体验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3.启发学生对语言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语言表现兴趣。
教学重点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对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及步骤1.课前准备:教师从课本中摘选与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相关的文段,放置课堂上供学生观摩并涂鸦。
学生可以用涂鸦或言语方式,简单表达他们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处。
2.开场:教师利用丰富的形象来阐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这两种表现形式所特有的句法结构和意思表达方式。
将学生不同的涂鸦以及言语形式进行收集整理,体现学生们对于语言表现形式的感知和认知。
3.讲授:教师介绍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手法,解析其在文本中的应用和效果。
示范利用这一表现方法进行创造性表达,给学生提供具体操作的实践体验。
4.练习:学生根据课本中所给出的往例,进一步进行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运用的练习。
让学生自行发挥,尝试创造更实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可以对全班进行组队演练,以此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5.讨论:在调查之后,让学生围绕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方法,进行小组内或全班讨论。
学生可根据所了解的相关内容,探讨其中的优缺点、运用时有哪些技巧,如何应用或避免等话题。
6.后续任务:让学生进行一段小文作业,以比喻和借代等为中心,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进行表述,以此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可以深入理解对比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能较为流畅地运用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技巧,同时还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感知和体验到语言表现的美感和多样性。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通读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根据第8段明显的过渡语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
) 2第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第5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前几段与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例,具体阐释第1段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原则,并由此引出对建筑艺术中这一原则的探讨。
这样写,是先用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原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蹈谈起,引入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让读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
此外,还打开了视野,让读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
3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的?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明阐释中心观点。
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写作中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如: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动物图片、植物图片等。
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诗歌,并思考其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教师指出,在写作中,我们也要注意文章或诗歌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并引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讲解1.千篇一律的含义及运用。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讨论如何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写作中。
教师总结:“千篇一律”是指在写作中运用相同的结构和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内容,以突出主题。
例如,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反复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来突出人物形象;在写景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反复描绘来突出景物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运用“千篇一律”手法的文章或诗歌,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2.千变万化的含义及运用。
教师展示一组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变化和多样性。
教师总结:“千变万化”是指在写作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同一个主题,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进行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在写景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景物进行描绘来突出景物的变化和多样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运用“千变万化”手法的文章或诗歌,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3.举例分析。
教师选择一篇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手法的文章或诗歌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手法和技巧。
4.写作实践。
教师给出一些题目和要求,如:“我的老师”、“家乡的变化”、“四季的景色”等,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写作练习,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手法。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建筑、音乐、绘画等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艺术作品图片、音频、视频教材及参考书籍4、教学时间:总课时:X小时具体分配:讲解X小时,讨论X小时,案例分析X小时,总结X 小时5、教学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11 教学背景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领域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概念。
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来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11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对于“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分析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总结。
112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内涵及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这两个概念,以及如何欣赏和评价具有这两种特点的艺术作品。
12 教学目标的详细阐述12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定义和特点,并能列举出在不同艺术形式(如建筑、音乐、绘画等)中的具体例子。
1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地对艺术作品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尊重和包容态度。
13 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1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讲解过程中,结合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一)[教学设计ABC]设计A一、入课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1.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要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
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自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
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
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3.自读8-15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案教案撰写: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探讨教案的设计与编写,突出教案的个性化与创新性。
通过了解教案的基本要素和结构,以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案目标:1. 了解教案的基本要素和结构;2. 掌握设计个性化教案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案内容:1. 教案的基本要素:a.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b. 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c. 教学资源与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d. 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包括导入、讲解、练习、巩固和扩展等环节。
e. 教学评价:确定评价方式和标准,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2. 设计个性化教案的方法和技巧:a.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其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的教学活动。
b.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c.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定开放性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d. 教学内容的灵活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案实施步骤:1. 教师介绍教案的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教案的基本要素和结构,让学生了解教案的重要性和作用。
3. 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个性化教案。
4.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设计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教案。
5. 学生展示和交流各自设计的教案,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6.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教案。
五、教案评价与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教案设计和展示情况,评价其教案的个性化和创新性,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请学生欣赏《硕鼠》、《鳟鱼》、《清明上河图》、《临韦偃放牧图》和建筑典范(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等),领悟“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特别重要”以及“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的含义。
五、作业
1. 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显示)
2. 课后练习一。
第三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纯的“千篇一律”太“板”;单纯的“千变万化”则太乱,在音乐、绘画、建筑中这截然不同的两者是怎样做到和谐统一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梁思成先生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吧。
二、再读课文
本次为二读课文,要求能抓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明确:
第1段是理解全文“纲”,提出了论题和论点,说明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第2段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乐句、乐段的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第3段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明确地阐述了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辩证关系。
板书设计见教案
作业布置书后练习、练习册
得
教后反思
失
改进想法。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整体感知和领会课文内容的能力,理解文中阐述的观点。
2.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抓住脉络,把握论证思路。
3.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疑难的学习习惯。
4.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准备】1.运用工具书,积累下列词语散漫零乱层出不穷万变不离其宗悠然自得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左睇右盼荒谬绝伦欲扬先抑杂乱无章2.通过阅读判断: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二、解题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2.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明确:1.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
2.“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
建筑是时空艺术。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1[教学目标]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意义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和对多样性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准备1. 预先准备好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或图片。
2. 准备好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思考和猜测。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教师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进行解释,并给出相关的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理解千篇一律指的是相似或雷同的事物或现象,而千变万化则表示多样性和变化无常。
步骤三: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找出身边存在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并就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步骤四:拓展思维(20分钟)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在生活中有些事物呈现千篇一律的特点?如何为千篇一律的事物添加一些千变万化的元素?步骤五:设计实例(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能够既有千篇一律又能有千变万化的实例。
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主题,如服装、食物、家具等。
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成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建议。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发现和欣赏身边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事物,并培养他们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讨论和设计实例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也促使学生对多样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观点鲜明,结构清晰、举例广泛,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明白晓畅
四、布置作业
单招一点通
五、教学反思
四、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业
对口单招一点通
五、教学反思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总第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方法
本课第3课时
2、体味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引导学生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
课型: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方法
3.本文论述涉及哪些艺术领域?作者从这些领域各选取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证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音乐:舒伯特《鳟鱼》、舞蹈:动作、绘画:张择端、李公麟
建筑:首都人民大会堂北京的明清故宫颐和园里的谐趣园和长廊
(二)赏读文章,理解主旨
1.通过这些绘画作品,作者想要强调什么?
作者要强调的是有些绘画作品是时间、空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绘画创作在重复中有变化。各门类艺术在某些方面往往是相通的,这种重复中的变化与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变化关系非常相似。
4.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所谓的持续性包括几种?
“持续性”这是前提,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与变化。
(1)时间的持续,如音乐
(2)空间的持续,空间转移的持续,如绘画、建筑等,也具有时间持续的特点
(3)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如舞台艺术(舞蹈)、绘画
三、总结与检测
总结: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大连电子学校、大连女子职业中专李宏伟井绪伟
【教学目标】
1.着重理解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和谐即美”的文章主旨,并注意积累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学习作者巧用材料进行论证的方法。
3.体会理解通感的用法。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中心,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意义,把握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情境,感知文题
通过PPT,让学生了解《鳟鱼》、《清明上河图》及人民大会堂等绘画、音乐、建筑作品的风貌,体会并探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
三、学生朗读,理清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7自然段):该部分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层(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所谓“持续性”的含义;第二层(第2~3自然段)以音乐作品为例,一首歌曲或乐曲总有重复,音乐的主题和演奏也都是通过重复和变化取得统一的;第三层(第4自然段)以舞台艺术为例,通过重复与变化突出某一种效果;第四层(第5~7自然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论证绘画中也是在重复中突出某一效果,并以此取胜的。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15自然段):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也
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从四个方面分层论述,第一层(第8自然段)过渡段,作者由音乐、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转到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方面来;第二层(第9自然段)举人民大会堂为例,以重复为主,只是“这一列和另一列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第三层(第10~14自然段)以故宫为例,论证成功的建筑都是重复与变化的高度统一;第四层(第15自然段)小结以上举例内容,指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简评我国12年来的建筑情况,指出不足,提出论点--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和谐的统一。
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
四、学生自读,讨论
1.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
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自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
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
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
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
整个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
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
但统一中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庑、楼、门的不同也是变化,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
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长廊的前奏,重复和变化和谐统一。
4.自读最后一段,明确写作目的。
结尾一段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
五、随堂练习:
1.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试试用这些词语造句。
散漫杂乱层出不穷万变不离其宗悠然自得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左睇右盼荒谬绝伦欲扬先抑杂乱无章
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左睇(dì)右盼鳟(zūn)鱼前瞻(zhān)后顾
廊庑(wǔ)散(sǎn)漫零乱水波涓(juān)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
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二、分组讨论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持续性”的含义是什么?
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3.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
连用20个“一根”的表达效果怎么样?
4.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三、讨论明确:
1.如果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了。
2.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
3.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
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
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4.这一问题允许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
四、教师小结
1.全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文章运用了口语,在表达准确严谨的同时,也显得活泼有趣,是一篇典范的科技论文。
如“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还运用了文言词语,如“万变不离其宗”、“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目之所及”等,使得全文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2.文章在写法上也有特点。
从人们熟悉的事物引入正题,由浅入深,易于为人接受。
运用通感,把音乐、舞蹈、绘画与建筑联系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
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论点新颖明确。
3.本文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文章在论述音乐中的重复与变化时,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在论述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时,举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在论证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时,举了成功的著名建筑,如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
通过举例论证,给人具体形象的感觉,论证也很充实。
在谈到千变万化时,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述,如颐和园八百米长廊的柱子,如果风格各异,将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千变万化不当造成的结果,而乐寿堂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变化得恰当,令人回味无穷。
五、作业
1.从各自熟悉的歌曲(音乐)或建筑中找出一些实例来,具体谈谈对重复和变化的理解。
2.请你为自己的城市设计一个主题公园(画图或图文并茂)(选做)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