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痉挛综合症的诊断

合集下载

排粪造影检查

排粪造影检查

排粪造影检查排粪造影(defecography)是用钡悬液或钡糊进行直肠造影,观察排出过程中肛门、直肠、盆底组织形态变化,判断直肠排空障碍(出口功能性梗阻)原因的影像学检查。

读片测量及正常标准目前测量采用与照片同一放大率的放大尺(可自制)和底边为10cm的角度仪,卢伍华教授研制的排粪桶带有尺标,且透视摄片效果较好,由于个体变异较大,采用的造影方法不同,排粪造影测量标准有异。

北京二龙路医院对120例排粪障碍者进行观测,提出了国人的正常参考值。

(一)肛直角测量肛直角系肛管与缘端直肠形成的夹角,其角度对排粪力的导向,对粪便排出作用力的发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肛直角在力排时增大,提肛时变小,直接反映了耻骨直肠肌及盆底组织收缩和弛张功能,对诊断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痉挛肥厚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二)功能性肛管测量肛管即直肠通向肛缘的一段短通道,由肛周括约肌群包围,平时呈闭合状态。

有解剖肛和外科肛管之分。

所谓功能肛管指排粪过程中显示的影像肛管,静息时肛管上界较易确定,相当于肛直环水平,提肛时肛管向上伸长,力排时肛管功能性变短,所谓变短,即随着粪便泵出,肛管呈漏斗状自上而下扩展,肛管上界随之下移所致。

此时肛管上界较难确定,通常是将漏斗与管形部的移行区定位肛管上界。

肛管的长度变化与其周围括约肌群等盆底组织发育营养及其功能状态相关。

钡糊法检查时显示的肛管宽度相当于排出软便时的表现,对诊断肛管远端扩张不良,尤对内括约肌失弛缓异常肛管狭窄具有可靠诊断价值。

(三)会阴下降度测量力排时会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程度与盆底会阴组织的发育营养和紧张度有关。

目前国内学者采用的测量方法不同,多数学者以耻尾线肛上距为评判标准。

耻尾线肛上距:即为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的连线,静息时它相当于盆低上界的水平位置,肛管上界与其接近。

力排时随粪便的泵出肛管自上而下呈漏斗状扩展,肛管随之功能性变短增宽,粪便顺利泵出,所谓肛管上界亦随之下移,肛上距增大。

外科功能性便秘临床诊疗精要

外科功能性便秘临床诊疗精要

外科功能性便秘临床诊疗精要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肠病,表现为持续困难的、不频繁的或不完全的排便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006年5月通过并发表了功能性便秘罗马Ⅲ标准,是目前全球用于功能性便秘诊断、治疗的共识性文件。

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

②至少有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

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

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

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

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

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

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

患者须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一)疾病分类为了便于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方案和药物的选择,目前大多采用根据结肠动力学特点而进行的分型,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

这种分型的依据是以结肠或肛门直肠动力障碍特点为基础的。

1.慢传输型便秘是最常见的类型,系指由于结肠动力障碍,使内容物滞留于结肠或结肠通过缓慢的便秘,结肠测压显示结肠动力降低,导致结肠内容推进速度慢、排空迟缓。

同时可能伴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如胃排空迟缓或小肠运动障碍。

患者主诉多为排便次数少、粪便质地坚硬、无便意。

用闪烁照相术或不透X线标记物法检查提示结肠通过时间延缓可确立诊断。

因此有人称之为结肠无力,它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类型。

治疗上首选促肠动力药。

2.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正常的结肠传输功能,由于肛、直肠的功能异常(非器质性病变)如排便反射缺如,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或排便时肛门括约肌不协调所致,包括横纹肌功能不良、直肠平滑肌动力异常、直肠感觉功能损害、肛门括约肌失协调症以及盆底痉挛综合征等。

患者主诉是排便困难,肛门直肠阻塞感,排便时需要用手协助。

多发生于儿童、妇女和老年人。

治疗上可优先考虑生物反馈治疗。

盆底肌检查评分标准

盆底肌检查评分标准

盆底肌检查评分标准盆底肌是支撑并控制骨盆腔内脏器官的肌肉群,对于保持尿液和粪便的正常排泄、性功能和妇女生殖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盆底肌的功能评估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盆底肌功能评估方法,盆底肌检查评分标准。

一般来说,盆底肌检查的评分是根据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的:1.张力评分:通过触诊患者的肛门周围区域,医师可以判断盆底肌的张力。

盆底肌的张力可以分为五个级别:0级表示无张力,1级表示轻微张力,2级表示适中张力,3级表示较强张力,4级表示最强张力。

2.弹性评分:医师通过触诊患者的肛门周围区域,用手指迅速按压盆底肌,观察其回弹情况。

弹性评分可以分为五个级别:0级表示无回弹,1级表示轻微回弹,2级表示适中回弹,3级表示较好回弹,4级表示最佳回弹。

3.协调性评分:医师通过观察患者在咳嗽、用力排尿或排便时盆底肌的协调性来评估其功能。

协调性评分可以分为五个级别:0级表示协调性完全丧失,1级表示轻微协调失调,2级表示适中协调失调,3级表示较为正常协调,4级表示完全正常协调。

4.功能评分:医师通过询问患者是否有尿失禁、便秘、性功能障碍等情况,来评估盆底肌的功能。

功能评分可以分为五个级别:0级表示功能完全丧失,1级表示轻微功能障碍,2级表示适中功能障碍,3级表示较轻功能障碍,4级表示功能正常。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评分,可以得出患者盆底肌功能的综合评分。

一般来说,评分越高,说明盆底肌的功能越好。

医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为患者设计个性化的盆底肌功能康复方案,包括肌肉锻炼、物理疗法、行为疗法等,以提高盆底肌的健康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盆底肌检查评分标准只是一种评估盆底肌功能的方法之一,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患者的主观感受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评判。

另外,评分标准可能会因不同的医院或医生而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盆底肌检查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总之,盆底肌检查评分标准是评估盆底肌功能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对盆底肌张力、弹性、协调性和功能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盆底肌的健康状况,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的研究新进展【摘要】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属于一种由于盆底肌和筋膜的病变而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其主要表现为腰、骶、臀、腿等部位的肌肉僵硬和筋膜疼痛,同时还伴随有高度敏感的肌筋膜触发点。

该病发病率高达14%-23%,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交叉,容易导致漏诊,耽误治疗,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病。

当前,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心理干预、物理治疗及针灸等,而在我国,物理治疗还处在起步阶段。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研究新进展1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和临床特点1.1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生机理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及痛觉产生的机理尚未阐明。

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有关。

由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会引起组织的缺血和缺氧,从而引起局部的乳酸积累,从而引起疼痛。

另外,还会导致疼痛或疼痛过敏,也就是肌筋膜触发点。

此外,疼痛物质会向邻近节段传播,造成肌肉筋膜触发的牵拉痛,而中枢痛敏又会使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使其感受域增大,从而导致难治性牵拉痛。

肌筋膜可以感受到肌肉的张力变化,从而激活神经,进而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扩张,调节机体姿势,稳定和平衡机体运动。

肌筋膜在超负荷损伤后,会发生病理变化,导致肌肉的生物力学改变,最终导致肌肉收缩力降低。

以上炎性反应可加重病变,引起疼痛或加重[1]。

盆底的结构非常复杂,牵扯到了多个器官,它参与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其中有上下肢的肌肉骨骼支撑、膀胱和肠道的控制以及性功能等。

与此同时,它还会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所以它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另外,妇女在妊娠和分娩的过程中,很容易在盆底肌和筋膜上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或者拉伸变形,造成肌筋膜的损害或者形成“肌筋膜触发点”,最终发展为“盆底肌筋膜疼痛”。

盆底痉挛综合症有哪些症状?

盆底痉挛综合症有哪些症状?

盆底痉挛综合症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盆底痉挛综合症症状,尤其是盆底痉挛综合症的早期症状,盆底痉挛综合症有什么表现?得了盆底痉挛综合症会怎样?以及盆底痉挛综合症有哪些并发病症,盆底痉挛综合症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盆底痉挛综合症常见症状:
腹胀、便血
*一、症状
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均有排便困难、不适和疼痛等症状;排便2~3日1次。

可有腹胀、便血和长期便秘,会阴部神经可能同时受到损害;也可发生其他继发性变化(如肠疝、内脏下垂等),肛门指诊有直肠前突,粘膜松驰或内痔及外痔等。

*二、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X线造影检查为“鹅征”进行诊断,其他辅助检查有:肛门测压,盆底肌电图和结肠通过时间等,在除外器质性排便困难后诊断可成立。

*以上是对于盆底痉挛综合症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盆底痉挛综合症并发症,盆底痉挛综合症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盆底痉挛综合症常见并发症:
痔疮
*一、并发病症
并发肠疝、内脏下垂等。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盆底痉挛综合症症状,盆底痉挛
综合症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盆底痉挛综合症”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盆底功能失常诊断表(PFDI20)

盆底功能失常诊断表(PFDI20)

盆底功能失常诊断表(PFDI20)盆底功能失常诊断表(PFDI20)简介盆底功能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尿失禁、便失禁、尿频、尿急等症状。

为了准确评估盆底功能失常的程度和类型,盆底功能失常诊断表(PFDI20)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评估项目PFDI20包含20个评估项目,用于评估盆底功能失常的不同方面。

以下是这些项目的简要介绍:1. 活动性尿失禁 - 评估在活动期间是否出现尿失禁的频率和程度。

2. 压力性尿失禁 - 评估在咳嗽、打喷嚏等压力情况下是否出现尿失禁的频率和程度。

3. 急迫性尿失禁 - 评估是否存在突发的尿急和无法控制的尿失禁的频率和程度。

4. 频尿 - 评估尿频的频率和影响程度。

5. 夜尿 - 评估夜间起床排尿的频率和影响程度。

6. 尿液滴漏 - 评估尿液滴漏的频率和影响程度。

7. 排便困难 - 评估排便困难的频率和影响程度。

8. 灼热感 - 评估盆底区域灼热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

9. 肛门坠胀感 - 评估肛门坠胀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

10. 会阴疼痛 - 评估会阴疼痛的频率和影响程度。

11. 性功能障碍 - 评估性功能障碍的频率和影响程度。

12. 全身不适感 - 评估全身不适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

13. 焦虑 - 评估焦虑程度和对盆底功能失常的影响。

14. 抑郁 - 评估抑郁程度和对盆底功能失常的影响。

15. 生活质量 - 评估盆底功能失常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6. 症状骚扰 - 评估盆底功能失常症状对生活骚扰的程度。

17. 个人关注 - 评估个人对盆底功能失常的关注程度。

18. 医疗寻求 - 评估对医疗干预的需求程度。

19. 治疗干预 - 评估已接受的治疗干预对症状的缓解程度。

20. 满意度 - 评估对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

使用方法使用PFDI20进行盆底功能失常的诊断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 将PFDI20提供给患者,让其填写评估表。

2. 确保患者理解每个评估项目的含义和评分标准。

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摘要: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临床症状多变,对产妇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本文全面总结了MPPS的发病因素、评估诊断及目前常用治疗措施,旨在为产后MPPS的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评估诊断;治疗方式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 postpartum myofascial pelvic pain syndrome,MPPS)是由于产后盆底、盆壁肌肉和筋膜损伤造成局部黏连、挛缩,形成触发点,而引发的疼痛、压痛和自主神经现象,多在触碰局部盆底肌筋膜时引发,疼痛评分高,严重者会引发相关的功能障碍。

该病常常误诊为盆腔感染而延误治疗,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

本文拟对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总结,旨在对治疗MPPS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研究和治疗MPPS提供临床依据。

一、病因研究产后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病因复杂,研究证实其可能与多次妊娠、密集生产、多胎妊娠、产道损伤、激素水平异常等原因导致盆底肌肉筋膜松弛、结构缺损等有关[2-3]。

妊娠后随着子宫不断增大,妊娠附属物逐渐增重,身体重心后移,脊柱过度前凸,骨盆前倾加剧,腰背伸肌群处于持续性紧张收缩状态[3]。

盆腔肌筋膜受到长达数月的体位性负荷,肌纤维持久性紧张收缩导致出现痉挛,压迫从中穿行的肌肉、神经及血管,导致局部触发点的形成[4],再加上产时往往发生盆底肌肉、筋膜、韧带及神经等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如果产后自我修复不佳最终就会发展为产后MPPS[5]。

二、评估诊断MPPS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牵涉到多系统、多部位,主要表现为可为钝痛、酸痛、胀痛、灼痛或针刺样痛,疼痛程度及疼痛部位模糊,且可能发生骶尾部、大腿根部,外阴等部位的牵涉痛。

疼痛发作时间不定,白天或晚上以及间隔时间无规律,部分患者伴有局部的肿胀、麻木、无力及感觉异常等。

因患者主诉模糊不清,增加了诊断的难度[6]。

盆底肌肉收缩评分标准

盆底肌肉收缩评分标准

盆底肌肉收缩评分标准
盆底肌评估一般在80分以上,属于正常。

盆底肌评估满分为100分,如果大于等于80分,说明盆底肌肉韧带功能正常,如果低于80分,可能是盆底肌肉、韧带功能修复不良。

盆底肌评估检查一般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轻度:检查结果70到80分,盆底肌属于轻度症状。

2.中度:检查结果50到60分,说明盆底肌处于中度状态,没有恢复到正常形态。

3.重度:检查结果为40分时,说明盆底肌处于松弛状态,会出现尿失禁、排尿次数增加等现象。

如果盆底评估小于80分,需要及时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比如缩肛运动、使用盆底治疗仪等,治疗恢复盆底肌肉、韧带及筋膜的正常功能,保持阴道的弹性,必要时可以选择局部组织手术修补,以维持盆底脏器的正常运转。

盆底痉挛综合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盆底痉挛综合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盆底痉挛综合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盆底痉挛综合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盆底痉挛综合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盆底痉挛综合症如何诊断鉴别,盆底痉挛综合症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盆底痉挛综合症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腹部CT、腹部平片
*一、检查
X线造影检查:特点为"鹅征",即将侧坐位片坚摆(耻骨联合朝上),整个影像酷似一只在水中游泳的鹅;直肠前估为鹅头,肛管为鹅嘴,痉挛变细的直肠远段为鹅颈,直肠近段及乙状结肠远段为鹅身及尾部,"鹅征"的出现率为100%。

*以上是对于盆底痉挛综合症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盆底痉挛综合症应该如何鉴别诊断,盆底痉挛综合症易混淆疾病。

*盆底痉挛综合症如何鉴别?:
*一、鉴别
与耻骨直肠肌综合症鉴别。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盆底痉挛综合症应该做哪些检查,盆底痉挛综合症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盆底痉挛综合症”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排粪造影测量及疾病诊断标准

排粪造影测量及疾病诊断标准
精品课件
各种疾病诊断
• 便秘一般分三类病变: • 1、结肠慢传输型; • 2、出口梗阻型; • 3、混合型。 • 出口梗阻型分两类: • 1、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PRMH • 2、盆底松弛综合征:AMD、IRI、ERP、RC、
PD、SP、PFH、S-RS。 • 盆底松弛综合征是盆底和盆底结构的松弛性改变,
内脏下垂 (splanchnoptosis,SP)
• 盆腔脏器如小肠、乙状结肠和子宫等的下 缘下垂在耻尾线以下者即为内脏下垂。
• 见于力排时,乙耻距和小肠距均为正值。
精品课件
盆底疝 (pelvic floor hernia,PFH)
• 名称较多。Douglas陷窝疝、阴道疝、肠疝、乙状结肠疝、 直肠生殖陷窝疝。直肠前陷窝滑动性内疝等。
• 表现:肛直角变小,肛管变长,造影剂不排或少 排和耻骨直肠肌“搁架征”(shelf sign)。
• 排粪造影时见到“搁架征”即可诊断PRMH,而 肛直角小、肛管变长可供参考。
• 鉴别:主要与SPFS鉴别(耻骨直肠肌痉挛、肛直 角小,但各排粪状态相先后有变化,且常见耻骨 直肠肌压迹,而无搁架征)。
精品课件
• 依IRI发生部位,可分为直肠近段套叠、远 断套叠、直肠套入肛管。
• 有的IRI与AMD并存,或由AMD发展成为 IRI。
精品课件
• 1、IRI测量:套叠深度为套叠入口至其顶端的距离,厚度 为套叠环内外层间宽度,肛门距为套叠顶端至肛门的距离。
• 多发套叠为直肠内有两处彼此不连续的套叠;多重叠为几 个套叠连续重叠在一起,多为粘膜套叠。
精品课件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SRUS)
• 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良性疾病,活检有典型的组 织学改变。

浅谈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疗

浅谈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疗

浅谈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疗摘要】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指患者排便时,盆底横纹肌反射性弛缓功能失常,导致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等反常收缩,粪便不能顺畅排出体外的一种病症;是由于支配盆底横纹肌的神经反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

包括了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和盆底痉挛综合征。

目的讨论浅谈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疗。

方法通过临床表现对患者作出诊断并进行治疗。

结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应该及时进行治疗。

【关键词】浅谈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诊断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指患者排便时,盆底横纹肌反射性弛缓功能失常,导致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等反常收缩,粪便不能顺畅排出体外的一种病症;是由于支配盆底横纹肌的神经反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

包括了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和盆底痉挛综合征。

其临床特征为排便时盆底肌不松弛甚至反常收缩,从而阻塞盆底出口,引起排便困难。

一病因和病理病因尚不清楚。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局部感染耻骨直肠肌周围的感染是常见的病因之一,感染刺激该肌肉痉挛收缩,久之则形成反常收缩,长期痉挛性收缩会引起肌肉纤维化、瘢痕形成,导致耻骨直肠肌失去松弛功能。

2.先天性因素先天性耻骨直肠肌痉挛、肥厚也是常见原因之一。

3.滥用泻药可诱发耻骨直肠肌痉挛、肥厚、反常收缩。

4.盆底痉挛喻德洪等认为与盆底痉挛有一定的联系。

5.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有一定的诱发作用。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病理变化是耻骨直肠肌反常性收缩、肥厚、纤维化和瘢痕形成;盆底痉挛综合征病理变化是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不能松弛,出现反常的过度收缩,肌细胞没有发生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1.症状(1)缓慢、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随着病程增加,排便困难逐渐加重。

(2)过度用力排便:排便时肛门梗阻感,常大声呻吟,大汗淋漓,越用力粪便排出越困难,甚至排气也困难。

(3)排便时间延长:每次常需0.5~lh,有的长达数小时。

(4)便次频繁:便后肛门坠胀、排便不畅感,排便前后常有肛门及骶骨后疼痛,或直肠下段重压感。

盆底综合征

盆底综合征
产生。肛门内括约肌收缩,防止肠内容物泄漏,肛管高压带和直肠内压之间的压力 差,是较长时间能节制大便的重要条件。
file:///C|/html/消化科/盆底综合征.html(第 4/8 页)[2008-4-27 17:31:26]
file:///C|/html/消化科/盆底综合征.html
②肛门外括约肌的缩窄压:如不能立即排便,则肛门外括约肌和盆底的耻骨直肠肌 收缩,产生缩窄压,比静息压高出2~3倍,对节制大便起加强作用,但持续时间较 短,往往不超过1min。因而,如直肠内压明显增加,近端肛管的肠内容物可能会泄 漏。
立位或卧位时消失,故多发生于白天。也可表现为持续性烧灼感,患者常描述 为“坐在球上”之感。疼痛可向臀部放射,行肛门指诊可触发疼痛。长途行车、女 性分娩、泌尿生殖器手术有可能使疼痛加重。部分患者与精神紧张有关。查体无阳 性发现,有时可能触及肛提肌紧张感,甚至呈索带状。应注意排除其他器质性原 因。
(2)痉挛性肛门疼痛:痉挛性肛门疼痛(proctalgia fugax),也称为一过性肛门疼痛, 为肛提肌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型,为肛提肌痉挛、直肠肛管缺血或直肠痉挛所致。可 能还与心理因素有关,患病以女性居多,多数为职业女性,常伴有焦虑过度或神经
file:///C|/html/消化科/盆底综合征.html(第 3/8 页)[2008-4-27 17:31:26]
file:///C|/html/消化科/盆底综合征.html
在任何时间,常在后半天,取卧位时有时可缓解。 5.特发性大便失禁(idiopathic faecal incontinence) 又称为神经源性大便失禁,其病
D ulcer syndrome)。可引起出血、肛内疼痛、排便障碍等。很可能是功能性出口受阻在 C D 先,由于用力排便,继发直肠脱垂。直肠脱垂及会阴下垂都会反复牵拉并损伤阴部

阴道痉挛是什么 会有什么表现

阴道痉挛是什么 会有什么表现

阴道痉挛是什么会有什么表现*导读:阴道痉挛主要发生在性交的时候,阴道和盆底肌肉系统出现不自主的剧烈而持续的收缩,导致阴茎无法进入阴道,有的即使能够进入,性交之后阴道口和阴道深部会出现疼痛和不适,这就是阴道痉挛。

……阴道痉挛主要发生在性交的时候,阴道和盆底肌肉系统出现不自主的剧烈而持续的收缩,导致阴茎无法进入阴道,有的即使能够进入,性交之后阴道口和阴道深部会出现疼痛和不适,这就是阴道痉挛。

阴道痉挛的病因大多是心理因素,大多患者对性交感到极端的焦虑和恐惧,有的患者曾经受到过性暴力或外阴和阴道有创伤史等。

有的女性会因为夫妻感情不和,或对伴侣不满意而产生自主性的阴道痉挛。

因此阴道痉挛也叫做社交恐怖症。

医学专家综合临床患者多方面的因素,通过了解夫妻双方的婚姻、性生活史及社会心理背景,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原因,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将阴道尽量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阴道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大多患者发生的时间实在性交前爱抚时间过短,性交粗暴,或性交的环境不安全等。

阴道出现痉挛的时候,涉及的肌肉只局限于会阴部的肌肉和提肛肌群。

二级:发生痉挛时,涉及的肌肉不局限在会阴部的肌肉,而是包含整个盆骨的肌群。

而且很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阴道痉挛。

二级的患者不能进行性交。

三级:三级阴道痉挛的患者出现痉挛的时候,整个臀部都会不由自主的抬起,臀部肌肉发生频繁性、痉挛性收缩,而且痉挛非常频繁,同样无法性交。

四级:四级是严重的阴道痉挛症状。

发生的时候,不仅臀部会抬起,患者会患者双腿内收并极力向后撤退整个躯体,并且表现的极度惊恐,大喊大叫。

而且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实际的性交或者妇科检查导致的。

而是每当患者有预感或检查人员试图靠近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盆底超声检查诊断及评价老年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盆底超声检查诊断及评价老年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老年医学与保健2021年第27卷第2期Geriatr Health Care,2021,Vol.27.No.2446盆底超声检查诊断及评价老年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赵芸珂1,2,罗红1,肖蓉2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超声科,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超声科,四川成都610041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 )指盆腔及生殖道支持组织缺陷、自然衰老及妊娠分娩等各方面因素引起的盆底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发生功能障碍性疾病[1]。

临床表现多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肛提肌损伤及性功能障碍等,是中老年女性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并已成为继高血压、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后对老年人群生活质量构成重大威胁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2]。

其主要发病机制多在于年轻时不正确妊娠、分娩方式、肥胖及慢性咳嗽等腹压增加所致,若不及时干预,长此以往会导致患者自信心下降、社交生活减少、体力活动减弱以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等一系列负性作用。

据统计,我国有37.8~45.2%已生育妇女伴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并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3]。

目前,缺乏统一治疗方法指南,多以前期各类功能康复锻炼和后期手术治疗为主。

但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性、创伤大及费用高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及时在早期发现病情并制定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案,可有效避免后期患者承受手术的痛苦。

目前,检测PFD 影像学方法较多,其中主要包括盆腔器官造影术、腔内、动态盆底MRI 及超声检查等方法[4]。

其中盆底超声的检查因操作简单、无创性及无辐射性等优点,已广泛运用于PFD 诊断及评估临床[5]。

基于此,本研究小组通过总结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对盆底超声的检查在老年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运用进行总结,从而为医护人员在日后工作选择盆底超声对老年女性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依据,利于提高对患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和评价的准确率,同时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形态学参数。

3种方法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3种方法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Me t h o d s On e h u n d r e d a n d t h i r t y- e i g h t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P F S c o n f i r me d b e t w e e n Oc t o b e r 2 0 0 7 a n d
( ro g u p C , n= 4 5 ) .C l i n i c a l s y mp t o m s ,a n o r e c t a l p r e s s u r e a n d a n x i e t y a n d d e p r e s s i o n s c o r e s w e r e
c o m b i n e d b i o f e e d b a c k a n d D e a n x i t t r e a t me n t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p a s t i c p e l v i c l f o o r s y n d r o m e( S P F S ) .
J a n u a r y 2 0 1 2 w e r e r a n d o m 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g r o u p s : b i o f e e d b a c k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g r o u p A , n = 5 0 ) ,
捅 要 : 目的 对 比 生 物 反 馈 治 疗 、 黛 力新 治疗 及生 物反 馈联 合黛 立新 治疗 盆底 痉 挛综 合征 ( s p a s t i c p e l v i c l f o o r
s y n d r o me , S P F S ) 的疗 效 。 方法 2 0 0 7年 1 0月 至 2 0 1 2年 1 月确诊的 S P F S患者 1 3 8例 。 按 随 机数 字表 法 分 成 生 物 反 馈

盆底肌力分级标准

盆底肌力分级标准

盆底肌力分级标准
盆底肌力分级标准通常用于评估盆底肌肉的功能,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分级标准:
0 级:检测时手指无法感觉到肌肉收缩。

1 级:检测时手指可感觉到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持续。

2 级:检测时肌肉可以收缩,并能持续2-
3 秒,但无法对抗阻力。

3 级:检测时肌肉可以收缩,并能持续4-5 秒,可以对抗轻微阻力。

4 级:检测时肌肉可以收缩,并能持续6 秒或以上,可以对抗较大阻力。

5 级:检测时肌肉收缩强度最大,且可以对抗最大阻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盆底肌力的分级只是一个参考,实际的评估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肌肉的协调性、收缩的速度和耐力等。

盆底肌力的评估对于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非常重要。

通过评估盆底肌力,可以确定患者的盆底功能状况,并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如果你对具体的盆底肌力评估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或盆底康复专家,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指导。

同时,盆底肌肉的锻炼和康复训练对于改善盆底功能也非常重要,可以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相应的锻炼。

针刀医学在肛肠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举隅

针刀医学在肛肠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举隅

针刀医学在肛肠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举隅作者刘金和刘星肛肠疾病是肛门、肛管、直肠病的总称,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10年来,笔者运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疗法,依据针刀医学理论,对临床上比较棘手的肛裂、肛门直肠狭窄、盆底肌痉挛综合症施行了针刀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肛裂(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浅部切断术)1、操作方法:体位:取在侧卧位,肛门常规消毒,局部麻醉。

定位:按时钟法,3、6、9点位。

治疗:肛缘1-1.5cm处针刀,深达内括约肌下缘,左手食指插入肛内引导,右手持3号针刀将内括约肌及部分内括约肌下部表层增厚挛缩的肌纤维一并切断。

一般情况下,病发时间越长,肛门局部肌纤维粘连、挛缩、疤痕也越严重。

2、术后处理:①手术当天适当休息;②每天用祛毒汤液200ml热敷外洗;③每天按摩肛门2次,每次5分钟,坚持2周。

3、注意事项:①术后观察有无出血及不良反应;②针刀操作时食指引导准确,不得刺破直肠,以免造成感染。

二、肛门直肠狭窄:多因患内痔行注射术引起的直肠狭窄,多为术者操作不当,注射的痔团、药物过于集中或浓度比不正确,致炎作用产生硬结,3、7、11点因痔区最常见,通过肛镜及指诊反复检查,确定狭窄部硬结的大小、高低、硬度,以便治疗时心中有数。

因手术切除外痔组织,创口过快愈合,易形成疤痕,所引起的肛门狭窄,一般前后位发生较多,严重的致肛门很小,大便排放困难或疼痛。

体位:左侧卧位或截石位定点:直肠狭窄处下缘定点:与人体纵轴平行治疗: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左手食指深入直肠引导,右手持3号针刀在狭窄处下缘进针,刺入到狭窄处上缘,但不要穿破硬结,视硬结大小1-3刀,出针按压5分钟,10天复查,视狭窄处硬结情况,一般1-2次即可,而肛门因创口疤痕狭窄,局麻下用针刀切开疤痕然后扩肛,一般1-2次针刀手术即可。

三、盆底肌痉挛综合症盆底肌痉挛综合症是指盆底肌群在排便时收缩功能失调,不能完成正常排便功能,病人自觉有便排不出或有坠胀感,或会阴部不适等,此类患者肛门外观及肛镜检查往往正常,只有熟悉肛门局部解剖,通过指诊检查,可触及直肠环上方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痉挛的条索状肌纤维,当按压肌纤维时,患者坠胀感明显,反复按压后症状减轻,通过针刀手术切断痉挛状态的肌纤维,症状可立即缓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