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学基础(藏象)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其二指脏腑的生 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
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 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
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
化生气血
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 病理:① 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
② 内脏下垂:脱肛等。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3)脾 统 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 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 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
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如 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四)肝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 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 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 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 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 说。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 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 主要有如下三种: 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 性,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 《内经》谓之“神机”—— 自然之神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 之为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 生理之神
3、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 动,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心理之神
※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脏腑又是 核心之核心。 ※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 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 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1、基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临床验证三方面。
●其华在面 心之气血上荣于面,其精华可以表现于面部。 反之,面部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之气血盛衰、 盈亏。 机理:心主血脉,而面部为血脉极丰富之处。
(二)心开窍于舌 开窍——有相互联系的意思
司 味 觉
舌之功能
调节语言
结构上 心之别络系于舌本,经络沟通 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 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舌謇或 失语 功能上
肺的生理特点:气之本;娇柔脆弱;清肃下 降;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之经脉:属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
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 ●含义 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内含两个方面:
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肺主气
中医基础理论_藏象课件
主脉
血脉流畅
血液充盈——“物质够”
脉道通利——“道路畅”
面色、舌色、脉象、胸部感觉可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 常
(2)主藏神(主神志、主神明)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 ——主宰人生命活动: 君主 外在表现 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神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主司精神意识思维: 任物
秋季气候干燥,肺阴易伤致“肺燥”
三、脾——五行属土,“阴中之至阴”,与长夏 之气相应,为 “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气 血生化之源”。 √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外在联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 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1、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消化、吸收、转输水谷(固体及液体食物) 包含了胃、小肠 等的功能 脾化 水、谷 水谷精微 液态(津液)
一、心 (一)心——五行属火,“阳中之阳”,与夏气相应, 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 为喜,在液为汗。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行血——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血液运 心阳化赤 行 生血—— 营气+津液 血 主血
心
脉统属于心,脉搏反映心气强弱
1、主气
主一身之气
调节全身气机 肺吸入自然界 的清气 脾胃运化产生 的水谷精气 走息道司呼吸, 贯心脉行气血 下行至下丹田(关 元)资助先天之气
宗气积于膻中 (中丹田)
通过肺朝百脉输送 至全身
2、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向外布散。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清肃通降。
呼出浊气
胸闷、咳嗽 皮肤干燥、 皮毛焦枯
4、肺朝百脉——周身的血脉都汇聚于肺,肺生成 的宗气能助心运行血液(相傅之官)并将宗气输送至 全身。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藏象(概述)知识点总结第一节藏象概述一、藏象的概念“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一)藏,有 zàng 和 cáng 两种读音。
1.音“cáng”--藏匿。
2.音“zàng”--指人体的内脏,包括脏和腑。
3.藏象一词中藏应读“zàng”,而兼有贮藏的含义。
(二)象1. 外在现象:是指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比象:五脏与外在自然事物和现象类比所获的比象。
(三)“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附】1.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
2.脏器,一般是指人体器官的现代解剖概念,特指其具体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一)古代的解剖学知识(二)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三)反复医疗实践的印证与反证(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二)五脏是综合性的功能单位四、脏腑的分类及特性(一)脏腑分类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府(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
奇恒之府(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它们多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内藏精气功能又类脏,似腑非腑、似脏非脏,故名之。
【附】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二)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 “藏而不泻”(三)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 “泻而不藏”。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脉象
胸部的感觉
1.面色红润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
(2)心藏神
(1)概念:又称心主神志,心主神明。指心具有主宰人体
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命活动和人体精
4.功能系统
肺-大肠-皮-毛-鼻-涕-魄-悲忧
5.特 点
1)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气之本,水之上源。 2)喜润恶燥,为娇脏,贮痰之器。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主气
主呼吸之气 宗气的生成
主一身之气 调节气机
(1)主呼吸之气 ——指肺是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浊吸清,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 腑
名称
结构特点
生理功能
功能特点
阴阳 表里
经络 络属
五 脏
肝、心、脾、肺、 肾
实体性器官 (中满)
化生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满而不实
有
有
六 腑
胆、胃、小肠、大 肠、膀胱、三焦
中空性器官
受盛传化水谷
胸闷 心悸 唇舌青紫 心血瘀阻
3.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
排出浊气
向上升宣
(1)肺主宣发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宣发卫气
肺失宣发 呼吸不利 胸闷 咳嗽 鼻塞 无汗
气、血、水
吸入清气
肺气清肃
(2)肺主肃降 向下通降 输布精微和津液 清肃异物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
体(五体)
皮、肉、筋、骨、脉
形体官窍 官(五官) 官窍 窍 九窍 七窍 目、舌、口、鼻、耳 头面之窍有七,即眼二、 鼻孔二、耳二、口舌合一。 七窍,再加上前阴和后阴。
肾
膀胱
骨
耳
发
(二)五脏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四、脏腑分类与各自的生理特点
五脏 心、肝、脾、 肺、肾之合称 生理 功能 功能 特点 “藏精气” 即化生和贮藏精微物质, 主持复杂生命活动。
第三章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的含义
藏 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①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 ②脏腑与外界事物或现象的比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 窍(七窍)、四肢百骸等沟通联系成有机整体。 五脏 • 心系统 心 六腑 小肠 五体 官窍 脉 舌 五华 面
• 肺系统
• 脾系统 • 肝系统
肺
脾 肝
大肠
胃 胆
皮
肉 筋
鼻
口 目
毛
唇 爪
• 肾系统
“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属实体性器官) “传化物 ” 即受纳和腐熟水谷, 传化和排泄糟粕。
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第1单元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单元藏象(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要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内部脏腑组织器官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要点二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要点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心要点一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2.心藏神:即心主神志,或称心主神明。
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是心所主之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心被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
要点二生理特性1.心主通明。
心属火,华彩见于面,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2.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3.心应夏为阳中之太阳。
要点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3.心在志为喜4.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5.心与夏气相通应附: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故心包属于脏。
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机,归之于“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包”等。
肺要点一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
(1)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2)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2.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一宣发:1.将津液布散至全身以濡润之;2.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
二肃降:1.将体内的津液不断地向下输送,至其他脏腑以濡养之;2.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3.肺朝百脉,主治节(1)肺朝百脉:是指肺具有辅心行血的作用,即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1、在体合肉,主四肢 生理:
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 脾气健运 → 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病理: 脾气虚 → 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
足痿软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生理:
脾之精气通于口→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病理: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异味; 口唇淡白无华。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长夏为夏末秋初,跨越农历夏至至处暑5个节气。
生理:
脾之运化旺于长夏。
病理:
长夏之湿气容易困脾。
治疗:
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 品。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1.4 肝
3.1.4.1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 主疏泄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心藏神的概念内涵
中医所谓的心
病理生理学 解剖学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哲学思辩
归类标记
心藏神
中医将现代医学中脑的 功能归属于心,而分属 于五脏。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调节 是以心脑为主的,多脏腑 相互协调的共同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肝主疏泄 肝失疏泄
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 出现黄疸。
目黄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气血正常运行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疏泄不及
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 沉默寡言,喜太息。
疏泄太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 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 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今日学习藏象学说概念、形成条件、特点以及生理特点。
首先,我们学习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气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内脏包括:1、五脏:心、肝、脾、肺、肾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的意思是“异常”,奇恒之腑是象脏又象腑的意思)。
其次我们看看藏象学说的形成的条件:1、古代的解剖学认识:我们要记住,中国古代是有解剖的,也要记住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就是中国。
我们古人在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上认识了一部分人体。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这个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司外揣内”,意思就是根据外治现象,推测体内处于什么状态。
3、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这句话是说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之后通过”去伪存真“的方法让我们的中医学大部分理论都是有理有据、正确的。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意思是古代哲学思想让我们的中医学理论化、系统化。
再来我们学习藏象学说的特点:1、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包括①五脏与六腑有关:即一脏带一腑,五脏配五腑,脏与腑的关系还是以脏为主;②五脏与形体官窍有关:形体包括:五体:皮、肉、筋、骨、脉,官窍包括:眼、耳、口、鼻舌,五体、五官均分属五脏,哪个体、哪个官窍出问题就能对于到相关的脏腑上。
③五脏与精神情志有关:④五脏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最后我们了解一下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特点:第一、首先是脏的特点:1、脏的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2、脏的形态特点:多为实体性器官;3、脏的阴阳:阴;4、脏的表里:里。
第二、再次我们看看腑的特点:1、功能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2、腑的形态特点:多为空腔器官;3、腑的阴阳:阳;4、腑的表里:表这些功能均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十三五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十三五中医基础理论-藏象1. 藏象概述藏象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外部形态、言语、脉搏、舌象等进行疾病诊断和辨证施治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各个部位的形态、色泽、机能变化等都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内在病理变化,从而为中医师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2. 藏象的包括内容藏象主要包括外观形态、言语、脉搏、舌像四个方面。
2.1 外观形态外观形态指的是通过观察人体的面色、体型、肤色、脸色等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面色、体型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肤色的变化则与气血运行状况有关,脸色的变化则与情志、学业、饮食等有关。
2.2 言语言语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语言表达、声音、语气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问题。
中医相信语言中的声音、语气、方式等都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例如,声音低沉、语气呆板可能与气虚有关,声音短促、语气焦虑可能与气滞有关。
2.3 脉搏脉搏是中医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中医师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气血运行状态以及病变程度。
中医根据脉搏的细部特征,如脉速、脉象、脉力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
2.4 舌像舌像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舌苔的变化与脏腑功能有关,舌质的变化与气血状况有关,舌形的变化与体质有关。
通过观察舌像,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指导治疗。
3. 藏象的临床应用藏象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师在诊断疾病时,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观形态、言语、脉搏、舌像等,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进而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藏象的应用也为中医师提供了更全面、准确、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4. 结语藏象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独特的诊疗模式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外观形态、言语、脉搏、舌像等,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并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藏象的临床应用,为中医在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诊疗准确性和个体化程度。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一.定义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二.五脏:心、肝、脾、肺、肾。
共同的功能:贮藏精气,形态都是实质性器官内脏的内容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形态:中空的器官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象藏形态象府三.内脏分类的依据根据功能的不同把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根据形态的不同四.藏象学说的形成形成年代:春秋战国时代,标志:《黄帝内经》①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基础三个方面②长期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③反复的医疗实践五藏象学说有何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详于脏略于府3.详于功能略于解剖4.中医学的内脏不仅是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生理病理的概念。
五脏(一)心在胸中偏左在五行属火与小肠相表里。
心主血脉功能心主神志心主血脉心动力推动血液运行心脏搏动血营养物质脉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是指心脏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发挥营养作用。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血液运行的三大要素血液充盈脉管通利脉象和缓有力心气充足血(液)运(行)正常*生理面色红润光泽血液充盈但以脉管通利为前提条件心慌气短心气无力脉象无力血行障碍*病理心血不足─面色淡白胸部刺痛心脉瘀血口唇青紫脉涩心主神志①广义: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②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精神振奋生理:心主神志正常————————————神志清楚反应灵敏思维敏捷记忆力强精神不振、神志不清、反应迟钝病理:心主神志异常思维混乱、记忆力差(健忘)失眠、多梦、心烦不安心主血脉之间的关系是:血液是神志的物质基础,神志是血液心主神志的外在表现。
心血充足:心主神志正常。
心血不足:心主神志异常心在志为喜喜由心生,大喜伤心,故喜为心志。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中医护理学课件)
四肠发 脏的、 。吸转
经脾气作用
脾系统
运化水液
脾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
运化水湿
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
脾主运化水液
肺 宣发 汗
气化
肾、膀胱
尿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35
脾系统 2、脾主升清
①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 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汗液的排泄 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 汗为心之液/心在液为汗 ? Nhomakorabea心主血脉
01 第 二 部 分
肺系统
肺系统
(一)肺的解剖结构
胸腔之中,居横膈膜之上, 与气道相连,以喉为门户。 肺分为两叶,在五脏六腑中 所居的位置最高覆盖着其他 脏腑,故有“华盖”之称
肺系统
(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肺、肾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概述
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脏
腑
奇恒之腑
功能 特点 化生和贮藏精气 受盛与传化水谷
形态 特点
多为实体性器官
多为空腔性器官
阴阳
阴
阳
表里
里
表
形态似腑 功能类脏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 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
别论》
概述
心藏神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
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 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生理方面 1、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3、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
中医基础理论2-1藏象概论
详细描述
藏象,即人体内脏,与气血津液等物质相互关联。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依赖于脏腑的功能,而脏腑功能的正常 发挥则需要充足的气血津液供应。因此,藏象与气血津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方的异常都会影响另一 方的正常功能。
藏象与五脏的关系
总结词
五脏是藏象的核心组成部分,主管着不同的生阴阳的平衡,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预防与养生
通过调理生活习惯和饮食, 增强脏腑功能,预防疾病 的发生。
05
中医藏象理论的应用
中医藏象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
中医藏象理论通过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结合望、闻、 问、切四诊,对疾病进行诊断, 为治疗提供依据。
指导治疗
藏象的病理特性
脏腑病变
藏象的病理特性是指人体内部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常会影响到其他脏腑器官的功能。 例如,肝病可以影响到脾胃,心病可以影响到肾等。这种病变过程往往存在着传变规律,
需要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进行调理。
经络病变
藏象的病理特性还表现在经络系统上。当经络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影响到脏腑器官的功 能。例如,经络痹阻可以导致气血不畅,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经络瘀滞可以引起
藏象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
人体各组织器官虽然功能不同,但都以五脏 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 体。
整体观念
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在功能上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保持内外环境的统一协调。
动态平衡
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通过相互调节,维 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
藏象与脏腑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人体各脏腑之 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因此治 疗时需根据脏腑的生理特性、病 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科的核心之一,涵盖了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什么是藏象
藏象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内外各种现象,来推断和判断人 体内在的生理状态。
藏象的分类
,如脉搏、舌苔、尿液等。
外藏象
指的是人体表面的各种外在表现,如面色、体温、皮肤状况等。
望
通过观察面色、舌苔、体表疾病等外 部表现,来推断人体的内在状况。
问
通过与患者交谈,询问症状、病史等, 来进一步了解人体的内在状况。
结论和要点
• 藏象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的重要概念 • 藏象包括内藏象和外藏象两个方面 • 通过观察和分析藏象,可以了解人体的内在状况和判断疾病的性质 • 藏象诊断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
藏象与疾病的关系
1 反映内在状况
通过观察和分析藏象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和健康状况。
2 辅助疾病诊断
藏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程度。
藏象诊断的方法
1
闻
2
通过闻取气味、听取声音等,来获取
有关人体内在状况的信息。
3
切
4
通过触诊脉搏、局部检查等,来检测 人体的器官功能和病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 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六、三焦
三焦位于腹腔,是上焦、中焦、下 焦的合称。
具有主持诸气和通行水液的生理功 能,与心包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 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与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五 腑相同,有具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 变化。
《类经·藏象类》:“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 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 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 焉”。小肠泌别清浊,与尿液的形成密切相关。
《医宗必读》:“小肠……泌别清浊,水液渗 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如小肠 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稀薄,小便短少。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上通于肾,下连 尿道与外界相通。
《医宗必读》:“膀胱当十九椎,居 肾之下,大肠之前”。
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生理功能,与 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功能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经过肺、脾、 肾、三焦等脏腑的作用,敷布全身,濡养人 体,其浊者则经气化下输膀胱而成尿液,并 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而排出体外,维持着 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
七冲门
饮食物在消化排泄过程中,要通过七 个关隘,《难经》将其称为“七冲门”。
《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何在?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 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 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一、胆
《灵枢•本输》胆为“中精之府”, 又有“清净之府”、“中清之府”等名 称。
泌别清浊,又称分清别浊,或分别清 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 方面:
①将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 渣两个部分;
②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 下输送;
③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吸收大 量的水液。
3、小肠主液
是指小肠吸收水液的功能。小肠在吸收水谷精 微的同时,吸收大量水液,由脾转输以滋养全身。
由于《内经》对三焦的具体部位描述不够 明确,而《难经》又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 因而引起了后世的争论。
胆为空腔的管状或囊状器官,与饮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关,属于六腑。
胆为空腔器官,内藏“精汁”,与 五脏特点相似,又属奇恒之府。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 之官,决断出焉。”
生理功能 1、贮存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余气所化生。
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 制和调节。 2、主决断。
若胃气不降,胃气上逆,可出现呃逆,嗳气, 恶心,呕吐等症。
三、小肠
小肠位于腹腔,上接于胃,下接大 肠。小肠与胃的相接之处为幽门,与大 肠的相接之处为阑门。
小肠具有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和 主液的生理功能,与心的经脉相络属, 构成表里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受盛化物
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 具有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作用。《素问•灵 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 焉。”
3、主勇怯。
二、胃
胃在膈下,上接食管,下连小肠。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 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 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 包括幽门。
胃具有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生理功 能,与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 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通降,即通畅、下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有通畅下降的生理特性。 胃之通降,与脾之升清相互协调。 藏象学说是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消化系统生理功
能的,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 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胃失通降,不仅影响食欲,并可因浊气在上而 发生口臭、脘腹胀痛;浊气不降,大便秘结等。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疗腹泻的方法,是 小肠主液原理的具体应用(二便均与小肠有关)。
“分消走泄”,治疗水肿。
四、大肠
大肠位于腹中,包括回肠和广肠两 部分。大肠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接, 下端为肛门,即魄门。
大肠具有主传化糟粕和主津的生理 功能。与肺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 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 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第二节 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六个内脏的总称。
六腑的生理功能虽各有专司,但共同的生 理特点是受盛传化水谷。《素问·五脏别论》: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 则肠实而胃虚。”
六腑传化饮食物,具有“泻而不藏”和 “实而不能满”的特点,故“六腑以通为用”。
生理功能
1、传导糟粕
传导糟粕,是指大肠接受经小肠泌别清 浊后下传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 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
大肠传导变化,是胃降浊功能的延伸, 同时亦与肺的肃降也有关。此外,大肠的传 导作用,亦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唐宗海《医经精义·脏腑之官》:“大 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 达,故能传导”。
受盛,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 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 方面:
①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 的盛器。
②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 肠内停留一定时间,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 食物,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2、泌别清浊
2、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 物残渣和多余水液,并将其中的部分水液 再吸收,参与体内水液调节。
《脾胃论》:“大肠主津,小肠主液, 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 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 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枯竭 焉”。
大肠吸收水分过多,则大便干结难下; 反之,则腹泻,便溏。
生理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 谷的功能。
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 之海”。
腐熟水谷,是指胃对饮食物的消化作用。胃 腐熟饮食物,依靠的条件是胃的阳气。
胃的阳气正常,则腐熟水谷的功能正常,消 化功能正常。
若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胃寒,则不欲饮 食;胃阴不足,虚火内生,则饥不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