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环境保护情况汇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园区环境保护情况汇报

工业园区应加强的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对工业园区建设必须落实园区规划环评,先评价后建设,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

二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进入园区的项目应充分考虑国内环境保护管理的要求,大力推广环保高新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确保建成后该项目和园区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总量控制目标要求。新建(含搬迁)化工类项目必须进入化工园区,化工项目环评文件应报市以上环保部门审批。

三是要坚持建设项目先评价后建设的原则。要认真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切实把好审批关。严格落实入园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入园项目必须在取得环评批复和总量指标后才能建设。要加强经常监督检查,污染治理设施的经常性监督,健全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制度,提高工业园区环

1

境监督管理水平。

四是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污水不能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工业园区,要建设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园区内不允许再上燃煤锅炉。确保整个园区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

篇二:永修县工业园环境保护及饮用水源保护情况汇报

永修县工业园环境保护及饮用水源保护

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永修县环保局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环境保护作为第一生命线,创新发展理念,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生态

建设,推动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近日,我局对县内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源保护进行了专题调研,肯定了好的做法,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现将此次专题调研所了解到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业园环境保护

一、坚持以创新理念为先导,全面确立环保优先地位

一是坚持环保优先。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积极实施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切实防止因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将环境保护规划作为编制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以及其他各项专项规划的指导性规划,切实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污染防治

2

与生态建设并举;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积极设置绿色“门槛”,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坚决杜绝产品档次低下、技术水平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进区建设。

二是坚持链式招商。把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产业链的培植与整合,推进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聚,实现协调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特色化、链锁化、创新化的化工产业发展之路。

三是坚持循环发展。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实践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产业为单元,拉长产业链条,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园区为单元,强化供应链整合,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加快建立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循环型园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环境

容量,合理选择延伸产业链条,切实做到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统一、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良好相一致,着力打造绿色生产、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

3

二、坚持以健全机制为重点,着力强化环保监督管理

一抓源头,建立健全项目准入机制。一方面,积极设置进区门槛,引进产业链配套项目;另一方面,严格实行“准入制度”,坚决做到“四个不批”: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不符合准入门槛的项目不批,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批,污染负荷严重、超过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积极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的产生。

二抓重点,建立健全执法管理机制。对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项目选址的科学性、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治污设施的可靠性;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严格执行开工核准与竣工验收制度,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与治污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积极加强排污口的规范管理,确保排污总量持续下降。对现有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切实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时,采取“驻厂环保专员”的方式,全面加强现场监督、监测,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对区域环境,建立环保职能部门、工业园区、相关企业三级环保监督网络,不断加大区域环境的监测力度。

三抓监督,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在项目环评时,广泛征求群众特别是项目所在地周边群众对环境质量、拟建项目

4

可能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等方面意见,鼓励广大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等方面意见,鼓励广大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

督。在项目开工前,通过广播电视、上网发布、张贴公告等形式,及时向广大群众公布项目相关信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积极稳妥地处理各类环境纠纷,确保社会稳定。

四抓联动,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响应,平战结合、专兼结合”的原则,编制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从组织指挥、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等五个方面,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工作做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三、坚持以加大投入为抓手,努力提升长效管理水平

一是加大环保规划投入。我们在做好园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努力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二是加大环境基础建设投入。按照“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方针,大力推进区域环境基础设施、集中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体系等环境基础建设,确保有效保护区域整体环境,降低区域环境和社会风险,努力实现产业日趋集聚、污染集中治理。

三是加大生态系统建设投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

5

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一方面,正确处理项目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适度缩减工业用地规模,积极留足生态建设用地,工业项目选址也尽可能远离修河岸线和水源保护地;另一方面,加快生态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着力打造富有生态内涵和优良人文环境的现代化工区。在具体实施上,坚持科学规划生态系统,科学规划绿化带的空间布局,既注重生态景观的审美性,更注重所选树种的实用性,着力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