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物理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
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ppt课件

dt
5
照射量与能量注量的关系
对于单能X(γ)射线,在空气中某点的照射量X
与同一点上的能量注量之间有以下关系:
X
Ψ
μen ρ
e W
μen/ρ是给定的单能X(γ)射线在空气中的质能
吸收W系是数电;子e是在电空子气的中电每荷形;成一个离子对所消
耗的平均能量。
19
比释动能
X或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能量转换分
空气阻止时,(意味着无剩余能量)(在导
致空气电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同种符号
离子的总电荷量的绝对值。
X dQ dm
(C/kg)或(R伦琴)
SI单位 专用单位
1R 2.58 104 C/kg
15
照射量 X
照射量是一个从射线对空气的电离本领角度说明X 或γ射线在空气中的辐射场性质的量,它不能用于 其他类型的辐射(如中子或电子束等),也不能 用于其他的物质(如组织等)。
解:根据题意已知:dm=0.388毫克=3.88×10-7千克
dQ=10×10-9库仑 dt=5分钟
所以照射量X及照射量率分别为:
X
dQ dm
10 10 9 3.88 10 7
2.58 10 2 库仑 千克1
X
dX
2.58 10 2
5.16 10 3库仑 千克1 分1
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X(γ)
E
带电粒子 (K)第二:带电粒子 电离、激发 物质 Nhomakorabea收 (D)
X或γ光子传能 给带电粒子(K)
电离、激发(被物质吸收 D) 轫致辐射 (不被物质吸收)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高频听力易受损伤旳解释
①以为早期受损伤旳是耳蜗基底部; ② 外耳道对高频音有共振效应。
噪声所致听力损伤旳机制
➢长久强烈噪音致毛细胞纤毛机械损伤; ➢长久强烈噪音致耳蜗末梢血管痉挛。
听力损伤分级
▪ 轻度听力损伤26~40dB ▪ 中度听力损伤41~55dB ▪ 重度听力损伤56~70dB ▪ 噪声聋71~90dB
单位面积内声波旳能量(W/m2) ②声压:因为声波振动而对介质产生旳压
力(1 Pa=1N/m2)
(2)声压级(LP) 为便于计算和测量而提出旳概念
LP=20 Log PP0(dB) LP:声压级(dB) P:被测声压 P0:基准声压(1000Hz纯音听阈声压)
(3) 响度 人耳对声音强弱旳主观感觉量
循环系统
皮肤血管扩张,末梢循环血量增长,出汗造成血浓 缩,血粘,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工作肌群需要足够 血液灌注。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脉压差大,是高温作业 工人生理性适应体现。
消化系统
消化腺分泌功能减弱,消化酶旳活性降低, 胃液酸度降低 胃肠蠕动差,吸收、排空速度降低 唾液分泌降低,淀粉酶活性降低 消化道血流量少,影响营养吸收 大量饮水胃液稀释加重消化道承担
分类
机械性噪声
(1)噪声起源 流体动力性噪声
电磁性噪声
(2)强度变化
低频:< 300Hz
稳态噪声 中频:300~800Hz
连续噪声
高频:> 800Hz
非稳态噪声:声压波动
间断噪声
(脉冲噪声:连续时间<0.5s、间隔时间>1s、
声压变化>40dB)
(二)声音旳物理特征及评价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2024版】

一、放射性基础知识
1、基础概念
2、射线分类及危害
3、常用的辐射量及单位
二、放射卫生法规
1、《职业病防治法 》
2001年
国务院令60号
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52号)
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号
( GBZ101-2002 )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 GBZ67-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总则)等
25 2024/11/1
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
主要管理对象及范围
放射工作卫生 防护管理办法
放射防护器材与 含放射性产品卫 生管理办法
放射事故管理 规定
放射工作单位
生产、销售和 进口企业
22 2024/11/1
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
(一)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GB 18871-2002 )
《用于X、γ线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因 子》(GB11712-89)
《不同年龄公众成员的放射性核素的ALI值》 (GB/T16142-1995)等为剂量估算提供基本 参数的标准也属于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国家标准
专业标准 地方标准 企业标准
21 2024/11/1
二、放射卫生标准
2、放射卫生标准按其性质和使用范围共分6类: (一)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二)职业照射的防护标准 (三)公众照射的防护标准 (四)医疗照射的防护标准 (五)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六)监测规范和方法标准
发给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方可上岗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每年复核一次,每5年焕
清华大学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期末公式总结

第一章 放射性及辐射场的量和单位01/21ln 2tN N e T λτλλ-===活度:A=λ∙N [Bq]or[Ci] N=m ∙N A /M 连续衰变:N1→N2→N312121,021=()-t t N N e e λλλλλ--- 非平衡:λ1>λ2暂时平衡:λ1<λ2,A 2/A 1=λ2/(λ2-λ1)22111ln m t λλλλ=-长期平衡:λ1≪λ2,A 2 = A 1粒子注量 ϕ=dN/da (小球体截面积)=∆L/∆V 粒子注量率 φ=d ϕ/dt=d 2N/(da∙dt) [m -2∙s -1] 能量注量 Ψ=dE n /da [J ∙m -2]能量注量率 ψ=d Ψ/dt [J∙m -2∙s -1] 0d E E dE dE ∞Φψ=Φ⋅ψ=⋅⎰0()()d E d E dE E dE dEdE∞∞ΦΦΦ=ψ=⋅⎰⎰第三章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 线碰撞阻止本领:()coldE dEdl dx= 质量碰撞阻止本领:11()col dE dEdl dxρρ=各类粒子的碰撞阻止本领分析:PPT-P9 电子能量转变为轫致辐射的份额 β射线厚靶:f β=3.5×10-4ZE m(Z 吸收介质的原子序数,E m 为β粒子最大能量[MeV])电子束厚靶:f e =1.0×10-4ZE 总质量阻止本领: 1()()()()colrad S dE S S S dl ρρρρρ==+ rad / col ≈ ZE/800 射程(1)α~空气~E <4MeV: R=0.56E; α~空气~4<E <8MeV: R=1.24E-2.62; α~其他介质:R m =0.56A 1/3R(R m 介质射程[mg/cm 2],R 空气射程cm) 介质厚度 T= R m /ρ(2)电子和β射线(铝)0.01~2.5MeV :R=412E 1.265-0.0954lnE [mg/cm 2] >2.5MeV :R=530E-106 [mg/cm 2]比电离(单位径迹长度上产生的离子对数): S p,i =(dE/dl)col /W [ip/cm]; S average =E/(WR) 传能线密度(能量的就地沉积)L ∆=(dE/dl)∆2. X 、γ射线的衰减(I/I 0=e -μt ) (1) 光电效应线衰减系数:=n ττσ [cm -1]光电效应截面:57/2(1)Z h τσυ∝ [cm 2]原子密度:/A A n N M ρ= [cm -3](2) 康普顿效应 PPT-P53(3) 电子对效应 PPT-P62线衰减系数:μ=τ(光电)+σc (康普顿)+σcoh (相干散射)+κ(电子对) 线能量转移系数:212(1)(1)tr a a ac E mc cmh h h ττσκδτσκυυυ-=++=-++- 质能吸收系数:μen /ρ=μtr (1-g)/ρ(g 为次级电子轫致辐射损失的能量份额) 混合物/化合物:()i i iμρμρω=∑(ωi 为元素i 的重量百分比)3.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PPT-P83)非弹性散射阈能:E tr =E r (M N +M n )/M N(E r 靶核第一激发能,M N 、M n 反冲核靶核质量) 中子能量转移系数:,,()()L L J n L J n L J tr nN E E E εσμρρ⋅⋅=⋅∑∑第四章 辐射防护的相关量与系数 剂量学的量=辐射场的量×相互作用系数 1. 基本量比释动能K 是不带电粒子在单位质量物质中向次级带电粒子转移的能量。
[物理]第一章电离辐射领域中常用的量及其单位
![[物理]第一章电离辐射领域中常用的量及其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ef4a4aadbcd126fff6050b51.png)
9
辐射分类
按与物质的作用方式,辐射又分为两类:
1、电离辐射:能够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 *从一个原子中释放出一个价电子需要的能量:4~25eV ; *能量>10eV的光子
2、非电离辐射:<10eV光子,波长>100mm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和射频辐射。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 慢化过程:能量损失和角度偏转。 (a) 电离损失(电子阻止)-带电粒子与靶物质原子中核外电子的 非弹性碰撞过程。 (b) 辐射损失-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的非弹性碰撞过程。
(c) 核阻止—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的弹性碰撞
(d) 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弹性碰撞
从微观上看:
碰撞机制: 与核外电子、原子核碰撞;弹性、非弹性碰撞。
33
3.角分布和辐射度 角分布:描述粒子入射方向的分布。
d / d d 2 N / dad
d sin d d
4
2
d sin d d
0
0 0
辐射度:注量率的角分布 粒子辐射度p:
p= d / d d 3 N / dadtd
单位:m-2.sr-1.s-1
4
2
Pd Psin d d
中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
时间:1930~1960年代 特点:
医学界把辐射看作是时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却缺乏 对辐射远期效应的认识,病人由于接受高累积剂量而 诱发过多的白血病、骨肿瘤、肝癌等恶性肿瘤。 损伤对象:
接受超剂量辐射照射的病人,较突出的例子有: (1) 1935—1954年,在英国应用X射线局部照射治疗
(2)1896年,Edison和助手Morton自身试验,眼部受照 数小时后,眼痛,结膜炎;
辐射物理量

2. 2照射量 X dQ X= dm
(C/kg)或(R伦琴)
−4
1R = 2.58 × 10 C/kg 伦琴的定义: 在X或γ射线照射下,0.001293g 空气(相当于0ºC和101kPa大气压下1cm3干燥 空气的质量)所产生的次级电子形成总电荷量 为1静电单位的正离子或负离子.即
1静电单位电荷 3.336 × 10 −10 C 1R = = = 2.58 × 10 − 4 C/kg 0.001293g 1.293 × 10 − 6 kg
2. (3) 比释动能 K 定义: X或γ光子等非电离辐射粒子在与 物质相互作用时,物质中原子核外电 子接受能量形成次级粒子射线,在单 位质量的物质中,不带电粒子转移给 带电粒子的全部初始动能之和叫作比 释动能。
数学表述: 不带电射线使物质释放出来的全部带电粒 子初始动能之和与物质质量之比.
dE tr K= dm
4. 当量剂量 H
修正因数:取决于照射条件
H = QND 或为 H TR = w R DTR
品质因数 : 取决于 辐射类型和能量大小 单位: 辐射权重因子
[J/kg]或[Sv]或[rem] 物理 防护 旧单位
4. 当量剂量 H
辐射类型 光 子 电子和μ子 中 子 能量范围 所有能量 所有能量 <10keV 10-100keV 100keV-2MeV 2-20MeV >20MeV >2MeV 权重因子WR 1 1 5 10 20 10 5 5 20
质 子 α粒子,碎片,重核
4. 当量剂量 H
辐射场中,当WR由不同的辐射类型和照射 条件构成时,总当量剂量为各辐射当量剂量的 线性迭加。
H = ∑ w R DTR
R
当量剂量率
辐射防护中常用的辐射量及单位

M
4.3 比释动能和吸收剂量随穿过物质深度的变化关系
同一深度,D K ?
M
N
释出的带电粒子主要是沿入射粒子方向发射,因此 图中次级带电粒子在 N 点损失的能量,一般起源于 之首的 M点。因为 M 点的比释动能比 N 点的大,所 以次级带电粒子在 N点被吸收的能量,比初始不带
电粒子在 N 点释放的能量要大。所以在准平衡状态 下,同一点深度,D K。
tr
= Etr
= k f
K Etr
比释动能因子
有谱分布的辐射场:
dK d(E) ( tr )EdE dE
K E0 d(E) ( tr )EdE
0 dE
第四节导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能量的转移,即不带电粒子能 量转化为带电粒子能量,现在我们关心的是这些 带电粒子的能量是如何被介质吸收的,是否被全 部吸收,如果不全部吸收,是怎样损失的
D d dEtr (1 g) K (1 g)
dm dm
g —为带电粒子能量转化为韧致辐射份额
一般在 103 ~ 102 之间,份额较少
4.3 比释动能和吸收剂量随穿过物质深度的变化关系
间接电离辐射
比释动能:随着入射深度增加,粒子有明显衰减, 则比释动能将随入射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小 吸收剂量:由于一开始处于浅层,所以开始一段深 度是逐渐增加的,后来达到最大值,之后不断减小
dEtr tr dadl da — da面积内的辐射能量
datr — da面积单位距离转移的能量 datrdl — da面积dl内转移的能量
dm dadl —体积元
K dEtr tr dadl tr = Etr
dm dadl
三. 比释动能与粒子注量的关系
K
辐射基本知识

初期症状或损伤程度
不明显和不易察觉的病变 可恢复的机能变化,可能有血液学的变化 机能变化,血液变化,但不伴有临床症状
骨髓 型急 性放 射病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 度
乏力,不适,食欲减退 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白细胞短暂 上升后下降 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白细胞明显下降 多次呕吐,腹泻,休克,白细胞急剧下降
电离辐射分为直接电离辐射和间接电离辐 射。
安徽省环境保护局 顾群
18
电离
电离前
安徽省环境保护局 顾群
电离后
19
电离
由α粒子和β粒子产生的电离(直接电 离) γ射线(非带电离子)产生的电离(非 直接电离)
体内α源比体内β源对人产生的伤害更大
安徽省环境保护局 顾群
20
根据带电的电离辐射静止质量的差 别可分为重带电粒子(如α粒子、质子等) 和轻带电粒子(电子和正电子)。 在核技术应用领域内所涉及的重带电 粒子能量绝大部分在10keV到10MeV之间, 在此能量范围内的重带电粒子穿透物质 时,在气体内最多穿透几厘米,在液体 和固体内最多穿透几十微米的深度后就 全部停滞在该物质内。
0.05
27
辐射量和单位一览表
活度 单位 国际 单位 Bq(贝可) S-1
(1/ 秒)
吸收剂量 Gy(戈瑞) J*kg –1
(焦耳/ 公斤)
当量剂量 Sv(希伏) J*kg –1
(焦耳/ 公斤)
有效剂量 Sv(希伏) J*kg –1
(焦耳/ 公斤)
内涵
辐射源
受照射物平 均,纯物理 量,可监测
对受照射物的 根据辐射源 不同器官的加 的类型进行 权,经对每个 修正,可以 人,不可监测, 监测 一般推算
辐射防护中常用的辐射量以及单位

d D dm
— 平均授予能,是随机量授予能的期望值;
D — 吸收剂量,单位为焦耳每千克(J/kg),
单位的专门名称为戈瑞,简称戈(Gy) 1Gy=1J/kg
10
第二节
吸收剂量及其单位
2.随机量授予能和平均授予能
g --直接电离粒子的能量转化为轫致辐射的份额
g值与电子能量E和原子序数Z之间的关系,近似的为 g 值一般在10-3-10-2之间,可忽略
EZ EZ 800
19
第三节
比释动能及其应用
5.比释动能概念的应用
在辐射防护中常用比释动能的概念计算辐射场量,推断生物组织中某 点的吸收剂量,描述中子源的输出额等。 (1)射线的吸收剂量
J / m2 s
能注量率与注量率的关系
E
【例题】3分钟内,测得E=4MeV的中子注量为1012中子/米2。求 , 9
第二节
吸收剂量及其单位
所谓剂量,实际上指的是吸收剂量, 现在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放射生物学、放射化学、辐射防护等学科中。
1.吸收剂量 D
当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用来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
2) 两种物质相邻的界面附近
3) 高能辐射
17
第三节
比释动能及其应用
4.比释动能与吸收剂量的关系
(2) 比释动能与吸收剂量的关系
在带电粒子平衡条件下,若轫致辐射直接电离粒子的能量dEtr,就等
于该物质所吸收的能量
d
即:
d dE tr d dE tr D K dm dm
E
0
第六章常用的辐射

在辐射防护中,常用粒子注量率φ
表示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的 球体内的粒子数,即:
d dt
(二)能量注量
用通过辐射场中某点的粒子的能量来表
征辐射场的性质,即能量注量。它用于 计算间接致电离辐射在物质中发生的能 量传递以及物质对辐射的吸收。
三、比释动能
射线的吸收及其引起的效应直接取决于射线 在介质中的能量转移。当间接致电离辐射与 物质相互作用时,首先是间接致电离粒子将 能量传递给直接致电离粒子,然后直接致电 离粒子在物质中引起电离、激发,粒子能量 最后被物质所吸收。辐射剂量学中以比释动 能描述间接致电离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 传递给了直接致电离粒子的能量。
(一)比释动能K及单位
1.比释动能K 比释动能是指间接致辐射与 物质相互作用时,在单位质量物质中由间接致辐 射所产生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动能之总和。即:
dEtr K dm
式中,dEtr为间接致电离辐射在指定物质的体积 元dm内,释放出来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动能总 和,单位为焦耳(J)。dm为所考虑的体积元内物质 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
(一)带电粒子平衡 达到带电粒子平衡的条件是:在介质中体积 元周围的辐射场是均匀的,且体积元周围的 介质厚度等于或大于次级带电粒子在该介质 中的最大射程。
(二)比释动能和吸收剂量随物质深度的变 化
根据带电粒子平衡条件,物质表面的 任意点不存在着带电粒子平衡,因此,对 介质表面(或表层)一点,射线转移给介质 的能量要大于介质在该点真正吸收的能量, 所以吸收剂量小于比释动能。
放射防护习题

放射物理与防护习题第三章X线的产生1、X线是1895年11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2、X线的本质是电磁辐射电磁波,频率高、能量大、具有波粒二象性,X线在传播时突出表现为波动性,在与物质作用时突出表现为粒子性;3、X线的基本特性有不带电、穿透能力、荧光作用、电离作用、热作用、感光作用、生物效应;X线透视时主要运用X线的穿透能力和荧光作用特性;X线摄影时主要运用X线的穿透能力和感光作用特性;X线治疗时主要运用X线的穿透能力、电离作用和生物效应特性;4、X线的穿透本领的强弱取决于X线能量、物质密度和原子序数等因素;X线的能量大小由频率决定;5、电离作用分直接电离和间接电离,X线的电离作用属于直接电离;6、X线的产生条件电子源、高速电子流高压、高真空、阳极靶面;7、医用X线机分为诊断机和治疗机两大类;X线机由X线发生装置和辅助装置组成;X线发生装置包括X线管、高压发生器和控制装置三部分;8、X线管由阴极、阳极和管壳等部件组成;X线管的焦点分单焦点和双焦点大小焦点;通常习惯按阳极是否转动将X线管分为固定阳极和旋转阳极;9、管电流:阴极灯丝加热至一定温度时,释放出电子,在管电压的作用下,加速飞向阳极,形成管电流;管电流的单位毫安mA;10、阳极的作用是接受高速电子的撞击产生X线,阳极产生X线的效率极低<1%,大部分电能转变为热能;11、X线管的玻璃管壳的作用是保持高真空条件、支撑作用;12、X线是在高速电子与物质作用损失能量过程中产生中,在此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包括碰撞损失和辐射损失;高速电子与原子外层电子作用属碰撞损失,能量转换成为热能,与内层电子或原子核作用属辐射损失,能量转换成为X线能;13、根据X线光谱可分为连续X线和特征X线;与原子核作用产生的是连续X线,与内层电子作用产生的是特征X线;14、连续X线的最短波长由管电压峰值决定,影响连续X线的因素有管电压kV、管电流mA和原子序数Z;15、产生特征X线的条件是高速电子的能量大于电子的结合能,影响特征X线的因素有原子序数Z、管电压kV和管电流mA;16、X线的量是指X光子的数目,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管电流与曝光时间的乘积m A·s来反映;17、X线的质是指X光子的能量硬度,直接决定X线的穿透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管电压kV来衡量;18、影响X线量的因数有管电压kV、管电流mA和原子序数Z;影响X线质的因数有管电压kV、整流方式和过滤情况,但特征X线的质只与原子结构原子序数有关;19、X线的产生效率是指X线机将电能转换成X线能的比值,一般X线机产生X线的效率极低1%,与管电压kV和原子序数Z成正比,并且X线的利用率低10%;20、阳极效应:厚靶阳极产生的X线强度分布上的特点是靠近阳极侧X线衰减大,强度小;解决办法有组织密度大、厚度大的物质体靠近阴极侧摄影、使用中心线附近较均匀的X线;第四章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X线通过物质时,小部分直接透过,大部分被吸收和散射,最终造成生物损伤;2、光电效应是X光子与原子的内层电子的作用过程,其实质是物质吸收X线使其产生电离的过程;3、光电效应过程:X光子与原子一个内层电子相互作用,能量被全部吸收,电子摆脱原子束缚自由运动成为光电子,原子变为正离子,原子处于激发态,外层电子跃入填充,同时放出特征X线,若此X线又击出外层电子,成为俄歇电子;4、光电效应的发生几率与原子序数、光子能量和边界限吸收有关;5、光电效应对于诊断放射学而言,有利方面有不产生散射线、增加影像对比度;有害方面有增大人体吸收剂量,为此可采用高千伏摄影技术达到降低剂量的目的;6、康普顿效应又称康普顿散射,其产生过程为:入射光子与原子中的一个内层电子相互作用,光子将部分能量传递给它,使其脱离原子射出,成为反冲电子,同时,入射光子能量降低,偏离方向后射出,成为散射光子;7、康普顿效应的条件是hv>>W;其发生几率受原子序数和光子能量的影响;当入射光子的能量等于或稍大于电子的结合能时,光电效应最可能发生;当入射光子的能量远大于电子的结合能时,光电效应降低,康普顿效应增加;8、康普顿效应的有害面为降低影像质量、增大防护难度;9、电子对效应:入射光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光子消失,转化为一对正负电子,体现了能质转换过程;湮灭辐射:正电子在停止的瞬间与自由电子结合,产生两个光子,体现了质能转换过程;10、电子对效应的条件是hv>1.02MeV,所以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不可能发生,其发生几率受光子能量、原子序数和单位体积原子数的影响;11、相干散射又称折射,是入射光子与原子内层电子相互作用,原子激发,随即又跃迁产生折射X线,其能量相同,但传播方向改变,整个过程不产生电离作用;12、光核作用是入射光子与原子的原子核相互作用发生核反应的过程,会产生质子中子、γ线和放射性核素,条件是hv>阈值,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不可能发生;13、在20~100keV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只有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是重要的,低能X线高原子序数时,光电效应占优势,高能时康普顿效应占优势,相干散射所占比例小,电子对效应不可能发生;第五章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1、X线的衰减包括距离衰减和物质衰减,距离衰减也称为扩散衰减,其规律满足平方反比法则,物质衰减主要是指X线通过物质时发生了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等作用,是X线检查、放射治疗和屏蔽防护的理论根据;2、单能X线是指由单一能量的光子组成的X线,窄束X线是指不含散射线的单能X线,由X 线通过铅准直器产生,窄束X线呈指数衰减规律,并且只有光子数量减小,而无光子能量的变化;宽束X线与窄束X线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散射线;3、连续X线是指光子能量由0到最大值连续变化的X线,其衰减的特点是量减少、质提高、低能X线衰减多高能X线衰减少;4、影响X线衰减的因素有射线性质能量、原子序数、物质密度和物质每克电子数;5、对于低原子序数物质,入射X线能量越强衰减越少,但对于高原子序数物质,由于边界限吸收现象的影响,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锡比铅的屏蔽防护性能好;6、X线的滤过包括固有滤过和附加滤过,滤过量通常用铝当量mmAl来表示;为了得到软组织和表层放射治疗用的软X线,专门设计了铍窗口;7、低能X线的滤过通常选用铝,高能X线的滤过通常选用铜;复合滤过板材料组合上的特点是,从面向X线管开始原子序从高到低依次排列;8、高千伏高滤过条件时,能减少受检者剂量,但照片对比度会降低,同时,需延长照射时间;9、X线影像是人体不同组织不同X线衰减的结果,若全部光子都透过,胶片呈黑色,若没有光子全被被吸收,胶片呈白色;10、人体组织中吸收X线最多的是门牙,吸收X线最少的是充满气体的肺;X线衰减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骨骼、肌肉、脂肪、空气;11、透视时,影像为正像,即组织密度大的呈黑色,组织密度小的呈白色;摄影时影像为反像,即组织密度大的呈白色,组织密度小的呈黑色;造影检查时,造影剂分阳性和阴性两类,阳性是指原子序数高、密度大的造影剂,阴性是指原子序数低、密度小的造影剂;12、CR是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的简称,其X线影像信息的载体是影像板IP板;DR是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的简称,其X线影像信息的载体是平板探测器FPD,它能将X线影像直接转化为数字图像;DSA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简称,使用的是数字减影技术;IVR介入放射的简称,相比普通外科而言,有微创或无创的优点;X-CT/CT是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的简称,形成的影像是人体体层数字图像;第六章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1、照射量表征的是X射的对空气电离的能力,只适用于X线或γ线在空气中的辐射场,单位是伦琴/C·kg-1;2、比释动能表征的是X射传递给次级粒子的初始动能,适用于非带电粒子辐射在任何介质中的辐射场,单位是戈瑞/J·kg-1;3、吸收剂量表征的是X射的用于电离或激发的能量,适用于任何辐射在任何介质中的辐射场,单位是戈瑞/J·kg-1;4、当量剂量表征的是不同类型射线对组织或器官形成的辐射危害,单位是希沃特Sv;5、有效剂量表征的是不同类型射线对不同组织或器官造成的总的随机性辐射损伤,单位是希沃特Sv;生物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后者包括辐射致遗传性疾患和辐射致癌,用危险度来评价,辐射致癌的危险度用死亡率来表示,辐射致遗传损害的危险度用严重遗传疾患发生率来表示;第九章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1、人类受到照射的辐射源有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其中人类受到的最主要的辐射是天然本底照射;2、辐射生物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其中随机性效应无阈剂量,确定性效应有阈剂量,永久不育属于确定性效应,下一代畸形属于随机性效应;3、随机性效应分为发生在体细胞内的致癌效应和发生在生殖细胞内的遗传效应;4、皮肤效应主要由低能软X线造成的,为此可使用高千伏或厚滤过,皮肤癌的死亡率低;5、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有电离辐射因素、受照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第十章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1、与放射防护相关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我国现行的放射防护标准是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2、屏蔽防护的基本原则有正当性、剂量限制和最优化;3、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年平均有效剂量是20mSv,16至18岁接受就业培训人员的平均年有效剂量是6mSv,公众的年有效剂量是1mSv,16岁以下不允许接受职业照射;第十一章放射线的屏蔽防护1、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2、若从防护效果考虑,首选铅材料;若从经济成本考虑,移动式防护屏蔽首选铁材料,建筑防护屏蔽首选砖和混凝土材料;3、屏蔽防护性能通常用铅当量mmPb表示,6mm铁的铅当量为1mmPb;24cm实心砖的铅当量为2mmPb;第十二章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1、医用诊断X线的防护原则正当性和最优化;2、X线机机房的位置最好设在建筑物的底层,200mA单管头X线机房面积应不小于24m2,双管头应不小于36m2,摄影机房主防护墙的防护厚度为2mmPb,次防护墙的防护厚度为1mmPb,透视机房各侧墙的防护厚度为1mmPb;3、在不影响获得诊断信息的前提下,一般应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4、在摄影中应对受检者非受检部位进行屏蔽防护,特别是性腺、眼晶体、乳腺和甲状腺等辐射敏感器官的防护;5、孕妇一般不宜做X线检查,必要时尽量选择摄影,儿童摄影时不使用滤线栅;第十三章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管理1、医疗机构要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必须向所在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再到卫生行政执业登记部门办理诊疗科目登记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核辐射防护概述

500 mSv。
辐射防护标准
“标准”中规定,对于年龄在16~18岁涉 及到辐射照射的学徒或学生,应控制其职 业照射使之不超过下述限值。
年有效剂量:6 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50 mSv。 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150
库仑每千克(C·Kg-1) 伦琴(R)
焦耳·千克-1(J·Kg-1) 拉德(rad) 戈瑞(Gy)
焦耳·千克-1(J·Kg-1) 雷姆(rem) 西沃特(Sv)
辐射防护中的基本概念及单位
剂量 单位
照射量 吸收剂 剂量当 单位 量单位 量单位
照射量是表征X或γ射线对空气电离本领大小的一个物理量。 照射量(χ)的定义是:X或γ射线在质量为dm的某一体积 元的空气中,与空气中的原子相互作用产生次级电子,这些次 级电子可导致空气电离,所释放出的全部离子(电子和正离子) 完全被空气阻止时,在空气中产生任何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 的电量(库仑)的绝对值除以dm ,即:
我们的防护目的是:限制随机效应,杜绝非随机效应 的发生
辐射防护标准发展史
1902年将7分钟不感光的X射线量看作是无害的。 能引起皮肤明显发红的剂量“红斑剂量”,约为
600R。 1925年30天受照剂量不超过红斑剂量的1/100
(每天约0.2R)。 1950年将最大允许剂量由过去的0.2R/天,下降到
第三章 核辐射防护
1、为什么要进行核辐射防护? 2、如何进行核辐射防护? 3、防护到怎样的程度为安全? 4、污染如何处理? 5、放射性实验室的 级别、要求。
曾经担任过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 室保健物理部部长的摩根(Morgan) 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