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中国新媒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新媒体的简介
1.新媒体的两大特点
2.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
二、中国新媒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统一
2.对通俗文化的兴起思想准备不足
3.新闻出版行业内信息化程度较低
4.新闻出版行业的新媒体技术标准滞后
5.正版音像、电子出版发展滞后
6.互联网管理没有主动跟上
7.新媒体的管理亟待加强
三、如何解决中国新媒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的需要
2.把握风云变化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3.实现以人为本观念的传播理念的需要
四、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及潜力分析
1.中国新媒体发展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的关系
2.中国新媒体发展的重要特征
五、影响新媒体前景的几大主流媒体
1.网络媒体的新媒体特性
(1).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
(2).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3).传播的交互性和方式的多样性
2.移动媒体的新媒体特性
(1).表现形式的丰富性
(2).使用的便捷性和成本的低廉性
(3).互动性强且个性化特征显着
3.图书馆对新媒体信息传播手段的应用
(1).图书馆信息检索
(2).跨库检索
(3).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展望
①手机移动业务和手机电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②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形成p--p的使用模
六、我国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1.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
2.使用新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3.新媒体的终端已经相当普及
4.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正在日益丰富
5.国家十分重视新媒体公共平台的建设
七、总结
内容摘要:
1.中国“新媒体时代”的起步与发展恰恰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动期同步的。
当今新媒体发展现状中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了解中国新媒体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意义重大无疑。
中国新媒体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呢?
2.中国新媒体面临的问题促使我们实事求是地深入的思考:面对技术进步,面对新的媒体、载体、材料和传播方式巨大变革,我们如何应对?是阻挡变革还是顺应潮流?是抓住机遇发展还是用落后的生产力阻挡先进的生产力?目前,我国新媒体所面临的制约、发展和传播技术问题……
引言:
在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先进生产力总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为自己开辟一条道路,任何时代都不例外。
社会进步本质上是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的,文化也是这样。
事实上,凡是适应了人们的需求不断更新进步的科技和文明,才会被人们所拥赖。
媒体从诞生至今,从远古文化到当代传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及结果,它的改革与发展,它的成长过程,具有历史必然性。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文明和科技每天都在发展进步,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新媒体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今中国新媒体所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发展的趋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简介
1.新媒体的两大特点
首先来了解一下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传统媒体”比较而言。
“新媒体”有一个本质的特征,就是它是数字化媒体。
因此“新媒体时代”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加快
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尽管最后的形态还是以纸介质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制作全过程已经数字化;传统摄影正在向数字摄影发展;传统电影正在向数字电影发展;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电视也正全面迈向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
完全数字化后的传统媒体自然也就演变为“新媒体”,因为它不但将原有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而且具备了众多新的功能,且可以与其它任何数字传播进行信息交换。
(2).基于数字技术新的传播工具层出不穷
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录机、数码录音笔、PDA、eBook、MP3播放器、摄像头、扫描仪、DVD、光盘刻录机、3G手机、PS2及XBOX 游戏机等等。
当然,对于全球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力首屈一指的互联网,也可视为“新媒体”,即今天常说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
2.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诞生于传媒技术和信息革命,以“开放符号”方式“有利于受众”。
其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的草根性和自主性是它们的本质特征,展现出新的新闻场域特性,使新闻场域权利分享,社会秩序平等。
相对于传统媒体有以下几大优势:
首先,新媒体颠覆了信息传播的垄断权。
新媒体场域中由于“把关人”职能的相对弱化乃至缺失,传者和受者一定意义上处于了相对平等的位置。
以“自主媒体”、“草根媒体”形式的新媒体,拥有许多以前没有的选择和发表的虚拟自由。
受众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可分享信息控制权,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新闻垄断,突破了传统新闻场域的信息垄断和资讯控制。
其次,新媒体颠覆了社会监督的垄断权。
以往公众把监督政府及社会的任务交给新闻媒体,但是新闻场域往往受制于政治和经济场域,因此,这种监督是一种弱化的软约束。
但自从有了新媒体之后,掀起了“全民监督”的风气。
新媒体将“信息平台”和“意见市场”融为一体,从而构建了一种新的公共的社会功能。
再次,新媒体颠覆了信息的生产权。
以往信息是垂直线性模式,是规模生产,受众接收的信息是同质的。
新媒体场域中,信息是立体网络模式流通于受众之间,网络是个人化的平台,每个人都有机会制作、分享新内容,具有自己的原创性和独创性,公民记者得以诞生,信息变成有限生产。
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势不可挡,深入了解掌握新媒体文化,必定对
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深远作用。
二、中国新媒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新媒体时代”的起步与发展恰恰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动期同步的。
当今新媒体发展现状中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了解中国新媒体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意义重大无疑。
中国新媒体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呢?
1.思想认识不统一
对待新技术一定要统一的思想认识,不要惧怕新媒体,更不能排斥先进的东西,而要研究它、应用它。
在这方面“左”的影响还比较多。
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小的冲击。
就像当年互联网刚刚兴起,人们还没来得及弄清是该抵制还是积极应对时,它就做大做强了,变成了主流渠道,进入了社会各个方面。
我们必须坚信的一点是,新媒体是阻挡不了的,但也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媒体。
新媒体的信息虽然更新快、装量大,但传统媒体却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人们对互联网论文的应用远远低于书报刊论文应用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各自的优势。
因此,新闻出版的行业领导急需统一思想认识、分析利弊,看清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媒体的紧迫感,加快发展新媒体。
2.对通俗文化的兴起思想准备不足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比较正统的文化,历来对通俗文化不够重视。
在古代官方修编史书的时候,往往将对通俗文化的记述排斥在外或只列存目。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由于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性,更难把文化通俗化、生活化提上日程。
改革开放之初,打开国门后很多通俗文化进入国内,邓丽君、迪斯科不胫而走,但很多年都被当作是精神污染,予以抵制,后来才被动默认了,因为已经普及到全国。
3.新闻出版行业内信息化程度较低
新闻出版总署每周通报行业内的发展情况,手机报、手机刊、数字出版等新兴事物不断涌现,新媒体发展得很快。
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新媒体的研发单位多是IT公司、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出版单位和新闻单位自主研发的却很少。
几大通讯公司都在办手机报、手机刊、手机电视,而我们主流的传媒单位却没有参与,这给新闻管理体制带来很大的问题,对我们整个传媒业的体制也带来巨大影响。
过去的准入制度是否有效?传统的国有的出版单位是否能够进入新的传媒体系?IT产业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有国际背景或属于股份制和民营领域,他们通过新媒体技术介入新闻出版行业,那么整个管理制度就应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4.新闻出版行业的新媒体技术标准滞后
从科学技术角度讲,技术标准滞后,这是当前引导新媒体发展最大的问题。
数字出版的技术系统和装备系统尚需要加大研发和创新,特别是行业标准滞后,信息化的水平低,原数据和信息交换格式未能
形成标准,数字出版管理格式、数字出版防伪、保密、版权保护等等技术问题还不完善。
互联网的特点就在于互联互通、大容量、大规模,而我们现在却把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跟传统体制的信息化混为一谈,现在是每个单位一个制式,每个地区一个标准,不能互联互通,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
比如新华书店系统和民营公司建立起的大型物流中心,最大的问题就是标准不统一,上下没有统一的接口,难以处理来自各方面的数据,有的省不得不用几百人,每天重新编码、重新排码,这样的信息化还不如不信息化。
不重视标准是不能发展的,例如,日前有16个国家参加的杭州制定国际信息标准的会议上,中国的企业竟然只有华为一家参加新媒体标准的制定。
标准就是生产力,就是市场,我国在标准方面却非常滞后,传统行业的技术标准还没有成为体系,新媒体的标准更是严重滞后。
5.正版音像、电子出版发展滞后
音像、电子出版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却面临不景气的局面。
高压缩比的音像、电子非法出版对市场冲击很大。
正版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发展由于原创投资、国家税收等因素价格居高不下,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另一方面,盗版产品的技术可谓是与时俱进,一张光盘可以容纳48集电视剧,一部电视剧一张光盘就可以全部容纳,而正版的光盘却做不到,仍然是一盘一集。
直到现在,正版技术依然落后,正规音像、电子出版市场仍极为困难。
6.互联网管理没有主动跟上。
互联网进入中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合法地位,不承认它是新的传播载体。
后来互联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高校调查中,90%的学生把互联网作为了解外部世界和知识的工具,这才被确定为一种媒体,130多个互联网站作为有新闻传播权的互联网站,被正式纳入新闻出版管理范围。
今天有影响的互联网站,都是企业和市场行为所形成的,如果当初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能够因势利导、主动参与、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就不致于丧失了管理主动权。
7.新媒体的管理亟待加强
由于认识上的不统一和对新媒体技术的陌生,我们在新媒体管理方面严重落后于发展。
怎样建立以法制为依据,建立新媒体的管理体系,目前还在探索阶段,而管理如果不跟上,则会影响新媒体的发展。
目前虽出台了一些互联网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办法,但是在新媒体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定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急需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法规体系。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清楚了了解了中国新媒体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下,使新媒体更有利的突破,发展,进步与提升,达到真正的为我所用。
三、如何解决中国新媒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新媒体面临的问题促使我们实事求是地深入的思考:面对技术进步,面对新的媒体、载体、材料和传播方式巨大变革,我们如何应对?是阻挡变革还是顺应潮流?是抓住机遇发展还是用落后的生产力阻挡先进的生产力?目前,我国新媒体所面临的制约、发展和传播技术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高度重视,被列入国家重点规划。
而要实现规划目标,又需要我们共同实践。
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已加快启动新媒体研发的重大工程,加大对新媒体发展关键技术方面的投入,加快制定有关新媒体发展和管理的重大政策,以投入、项目、技术、管理四个方面的重大举措,推动我国新媒体的大发展。
对新技术和新媒体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即“主动参与、积极应对,为我所用,趋利避害”。
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使得建立在市场不断向好基础上的获利意图无奈折戟。
原先天女散花般的新媒体投放策略开始转变,新时代媒体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国新媒体想要适应进步的需要,成功的发展,在认识与解决新媒体发展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的需要
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也暴露出种种不和谐因素,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各种社会矛盾也与日俱增,“三农”问题、失业问题、拆迁问题、公民权利保障等问题构成了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危机的基础。
这使得整个社会矛盾复杂化,甚至在某种条件和环境下还会被激化,无不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利用有效的社会问题新闻报道,对这
些矛盾进行显现和化解,可将其消化在萌芽状态或者将事态控制处理好。
2.把握风云变化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位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日益加深。
各国之间合作和竞争共存,利益趋向相互交织。
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的冲突与矛盾都可能成为世界的焦点,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何防止区域热点成为经济政治全球危机,已成为解决发展问题的一个突出课题。
如2003年的SARS危机,2008的“三鹿奶粉”事件,都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形象的国际环境提出严峻的挑战。
3.实现以人为本观念的传播理念的需要
知情权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
满足大众的知情权,是让大众了解和参与国家的决策制定的需要。
当今时代是信息社会的时代,业已形成的市场经济使公众对信息的获取更加迫切,知情权的意识也非常高涨,对媒体和社会新闻报道的关注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我国,以前群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重视,社会问题报道没有得到重视,在出现应急状态和发生突发事件时群众常常是在猜测、谣传,加之网络上某些歪曲报道,误导受众,就会造成政治上的被动,以至造成巨大的公共危机。
新媒体存在的意义是使信息在传递的同时产生了价值,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意义的。
因此应重视新媒体的特点和内容的需求,在内容生产上,要注重先进性,在传播上,注重使用新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过渡。
四、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及潜力分析
1.中国新媒体发展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媒体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
随着我国经济向纵深发展,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而言,它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并且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尽管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新媒体的发展影响重大。
中国社会变革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开放环境。
新媒体在传播方面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使信息的自由流通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这在网络媒体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中国社会变革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市场环境。
很难想象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业垄断和行业壁垒森严的社会,能够为各类新媒体的研发生产和普及提供内在持久强大的动力。
由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最重大的变革,市场化运作同样是中国互联网及其他新媒体持续高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社会变革提供国民购买及使用新媒体经济实力。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经济实力的贫国穷民的社会,能够为各类新媒体的大普及和大
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的逻辑关系。
不同国家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同,使用新媒体的时间早晚不同,使用新媒体的广泛程度不同,新媒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政府对新媒体进行监管的力度不同,完全取决于国家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实力、传播体制及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等因素。
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传媒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
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新媒体的变革和新一轮的竞争,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媒企业之间的大规模购并、联合,正成为新一轮新媒体竞争中的显著特点。
国内传媒行业的相对垄断性和进入壁垒,能产生一定的垄断利润,中国传媒产业方兴未艾。
目前中国传媒还没有完全实现企业化经营,无论从经营管理体制、经营规模,还是从市场成熟程度来看,中国传媒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传媒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传媒市场将面临制度性的变革,最终将确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游戏规则,优胜劣汰的市场铁律在这个领域也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随之而来的将是传媒市场的充分发育和走向成熟。
中国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企业竞争空前激烈,它们对传媒广告的依赖和重视有增无减,广告作为目前新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市场规模仍在继续扩大。
此外,中国社会迅速的信息化也为传媒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领域和新的思维方式。
2010年是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是史上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一年,互联网和手机等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介绍,将继续高歌猛进,快速的向全球扩张,纵深向社会渗透,新媒体领域“革命”不断、热点频发,新媒体的发展出现了质的跨越。
2.中国新媒体发展的重要特征
全球视野下,中国新媒体2010年表现出三个重要发展特征:新媒体的民族品格和中国特色彰显;在社会化、融合化中的主流作用凸显;普及化中的有序性渐显。
在发展广度上, 2010年全球互联网网民已突破20亿、手机用户超过50亿,中国互联网网民超过4.5亿,手机用户超过8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在发展形态方面,中国三网融合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宽带、移动互联网以及3G网络的蔓延下,台式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掌上电脑等新媒体终端极为多样化,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应用层出不穷,社交网站、微博、新闻网站、新媒体音视频、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形态推陈出新、日益丰富。
在发展深度上,中国新媒体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媒体经济、网络民主、新媒体颜色革命、网络意识形态战、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路流行语的“火热”则让新媒体纵深渗透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
2010年以来新媒体领域极为活跃:“火热”微博登场,“水军”网络泛滥,3Q“大战”热演,……这些热点正是反映了中国新媒体的深刻变革。
向我们展现了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五、影响新媒体前景的几大主流媒体
近些年,移动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必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恐怕是历史上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
移动传播媒介凭借其快捷性、便利性、互动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已经成为有史以来增长速度快、普及性程度高的新型传播手段,被誉为“第五媒体”。
1.网络媒体的新媒体特性
(1).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
网络媒体以45Mb/s的速度传输信息,可在瞬问将信息发送给用户。
在传播时间上的自由性则主要体现在传播本身的可往复性,易于检索和随时获取信息。
(2).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网络可以联通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动态网络用户,网络上的任何信息资源可以被世界各地的网民看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网络是唯一的全球性信息传播媒体。
可以说,全球互通的网络有多大,网络传播的空间就有多大。
(3).传播的交互性和方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传播理念中,其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双方无法随时随地地进行反馈和沟通。
而网络媒体则突破了这一传统传播模式的限制。
传者与受者能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及时反馈和有效沟通,实现互动。
网络媒介的这种特性,也满足了网民的个性化心理需求。
2.移动媒体的新媒体特性
移动媒体通常是指无线传播的短消息、多媒体短消息、W AP网页和手机电视等媒体形式。
移动媒体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比,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表现形式的丰富性
移动媒体的表现形式兼具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势,通过文字、图像、影音、动画、Flash等多种表现形式向用户传递信息。
其传递的信息声情并茂,使得信息更加丰富和饱满,同时也增强了用户的多媒体体验。
(2).使用的便捷性和成本的低廉性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检索和筛选,并可随时定制和退定所需信息,使用便捷,提高效率并节约时间。
(3).互动性强且个性化特征显著
用户可以随时针对信息的内容与信息的传播者或是其他的信息受传者进行探讨和交流,并可通过意见反馈等形式修正、补充和完善信息资源,对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广和促进作用。
移动媒体可以借助其新媒体特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