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枝特区
六枝特区地处贵州西部,是“中国凉都”和“江南煤都”六盘水市的东大门,系“三线建设”时期由原“六枝特区”与“郎岱县”合并而成,距省会贵阳172公里,距六盘水市中心城区98公里。

东连镇宁、普定两县,南接关岭,西靠水城,北抵织金、纳雍,西南与晴隆、普安两县接壤。

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56公里,土地面积1792平方公里,辖9 镇6 乡3 街道,总人口6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1万人,占总人口的20.33%。

境内居住有汉、彝、苗、布依、仡佬等3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0.52%。

六枝矿产资源富集。

全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6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达5.17万千瓦。

境内有煤、铁、硫、砷、铅锌、萤石、冰洲石、重晶石、水晶石、石膏、石灰石、硅石、粘土等20余种矿产资源,已探明煤炭储量33亿吨,煤层中蕴藏着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煤层气,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和商品粮基地县、省地道中药材种植基地县。

境内有六枝工矿(集团)有限公司、六盘水煤矿机械厂等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

株洲—六盘水复线电气化铁路、贵阳—烟堆山公路、水城—黄果树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区,交通便利。

六枝生物资源极为丰富。

有野生动物、岩羊、狗獾、黄麂、
果子狸、山兔、野猪等20多种。

天然林面积为9197.8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2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5.26%。

主要树种有杉、马尾松、华山松、云南松、榆树、青杠、白杨、楸树、柳杉、香椿、楠木以及核桃、板栗、漆树、油桐、银杏等40多种;野生中草药有杜仲、天麻、半夏、伏苓、贝母、桔梗、金银花等87科158种。

农作物品种也较为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有草地42.42万亩,牧草品种8科52属113种,对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六枝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有蕴藏着古夜郎文化的牂牁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及倍受海内外关注的梭戛生态博物馆,是融民族文化风情、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为一体的独特旅游区。

其中,中部有桃花公园、九头山公园、南极山公园、天然洞穴月宫洞(观音洞);南部有郎岱古城、郎岱木城碑记、郎岱暴动烈士墓及神秘的老王山(古郎山);东南部有底溪森林公园,有白水河上的瀑布群和以落别为中心的溶洞景观;北部有岩脚古镇风光、老高桥景点、懒龙桥景点(窗子洞)、老卜底景点及梭戛生态博物馆景点。

加上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如:布依族的赶表、苗族的晒月亮、彝族的赶山节、仡佬族的吃新年等,构成了六枝独特的旅游景观,吸引着国内外大量游客及民族文化专家、学者。

目前,我区正在积极开展底溪生态园、月亮河夜郎布依文化生态园、月亮河省级森林公园等的建设工作,阿珠水电站坝后水域面积为3.2平方公里,光照电站坝后水域面积为51.54平方公里,牂牁江沿
线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区旅游业将更具发展潜力。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为22.84亿元,粮食总产量18.31万吨,财政总收入完成2014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12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1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9元。

为了更进一步树立好六枝特区的招商引资形象,全区现已掀起轰轰烈烈的整脏治乱及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活动,加大招商引资环境软硬件的建设力度,加快了市政设施建设步伐,同时把2006年作为六枝的“招商引资年”,出台了《六枝特区国家工作人员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六枝特区招商引资资助奖励的意见》、《六枝特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六枝特区招商引资一站式办公制度》,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内引外联,重点抓煤炭产业、房地产业、建材行业、食品加工业、旅游业等项目。

目前,六枝中心城区建成面积10.18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29.13%。

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达46条,总长41.36公里,面积55.3万平方米,总道路铺装率达到94.9%;现有公汽和中巴车72辆,的士152辆,交通运输便捷;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了3.4万立方米;中心城区有桃源广场、那平路休闲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等公益项目设施,城区绿化面积38.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27%。

六枝这个有着良好人居环境的盆景山城正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十一五”期间,六枝特区坚持“农业稳区、工业强区、生态立区、科教兴区、城镇亮区、旅游活区、民营富区”的发展战略,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煤、电、化、冶、建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突出抓好以电力为龙头的煤电工业,以交通、水利、城镇化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三农”和扶贫开发为重点的农业产业,以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新兴产业,以教育、文化、计划生育和“五五”普法为先导的社会各项事业,发扬长期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作风,进一步强化发展观念、创新观念、开放观念,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决策,改进工作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