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体
作者:韦娜
来源:《户外探险》2008年第12期
1845年,诗人梭罗怀着回归自然的渴望,拿着一柄斧头,在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建起一座木屋,并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瓦尔登湖》一书。

而彼得·梅尔的《山居岁月》一书把普罗旺斯烧成薰衣草的颜色,红得发紫!乡居旅行,旅行者从快节奏的工作中转到慢节奏的乡村生活,体验清洁感受清净,人生就像一次旅行,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尊重自然,尊重劳动,就是一种幸福。

乡居岁月银翘
旅行方式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厌倦走马观花,立此存照的旅行方式,而我更喜欢在一个地方结结实实地住上一段,好好体验风土人情,和当地人一起劳动,一起过日子,真正体会“生活在别处”。

真正乡居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亲历亲为,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美食和享受。

全心投入,尊重自然,尊重劳动,让退化的身体得到清洁,心灵亦得到净化。

秋收季节过农家日子
在东北边疆晃荡的日子,有很多难忘的经历,难忘的人与事。

因为没有时间的限制,旅途轻松而闲适,经常泡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几天,十几天,最让我有乡居感觉的要算十八站,这个地处黑龙江北缘的小村。

十八站这个名字历史悠久,清朝光绪年间由墨尔根(嫩江)修至漠河金矿沿途修了很多驿站,属于呼玛的这个地方是第十八个驿站,如今的驿站已不复存在,留存的是一个鄂伦春族的小村,但这个名字一直流传下来。

刚一走进十八站,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沉甸甸的高粱,金黄的玉米和小麦,还有田畦里满地滚落的南瓜,九月,正是当地秋收的季节,是乡人繁忙的季节。

在村子里随意漫步,远远看到一个场院上扬起金黄色的一片,走进一看,一大家子人正在扬场,就这样结识了刘大哥和他兄弟一家。

看着他们用木铲熟练地扬起麦粒,真有点赏心悦目的优美,我们也跃跃欲试,加入到劳动的队伍。

开始,刘大哥只是让我们打打下手,用木耙子把麦粒耙匀,平铺在地上晾晒,纵着耙一遍,再横着耙一遍。

别看这活,在老乡手里是最轻松的,都是刘大嫂她们女人在做,但到我们手里可就不简单了,首先这木耙子就有好几斤重,如何协调地挥出去就练习了半天,终于可以舞动了,两条胳膊都酸了。

接着要把铺在场院里的麦粒翻晾均匀,人家刘大嫂和弟妹耙出来的是一条直线,到我手里就变得七弯八拐了,看得刘大哥一家包括他们的小孩儿在内,都笑弯了腰。

再看我那学习扬场的同伴GG,人家扬出来是匀称的一大片金色,他一出手倒成了一条金线,那麦粒哗啦啦地倒洒在自己身上……
经过一番训练和实践,我们终于开始娴熟起来,但是两条胳膊可是酸疼,身上也出了不少汗,连头上也渗出了汗珠,但全身都感觉无比舒服,心里更是有一种了无牵挂的轻松。

站在东北秋天的蓝天下,空气清新,阳光灿烂,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筋骨劳动之后感觉那么舒展,仿佛重新找回一种属于身心的自由。

刘大哥挽留我们,“明天接着给俺家当长工”,我们也舍不得离开这个美丽的乡村和热情朴实的人们,决定住下来好好体验。

晚上,我们和刘大哥一家子人围坐在炕桌边,吃着自家养的鸡炖着自家采的蘑菇,炒的是自家地里种的茄子、黄瓜、西红柿,还有一大盘子咸鸭蛋,切成两半,个个都流着黄油,那也是自家养的鸭子下的!真是一副喝把酒话秋收的样子。

这一住就是十天,每天我们都跟着刘大哥去干农活,或者继续扬场,或者去地里“起土豆”,或者帮着家里喂鸡喂猪,每天的时间都过得很快,也很快乐。

当然,并不是整天都在干活,我们有很多时间休闲,在正午的阳光下,坐在村里人家的门口,和鄂伦春族老太太聊聊天,请她一起抽支烟,于是老人的女儿邀请我进门,看她给女儿们做的头饰。

又带我去隔壁家看他们套养的狍子。

有时,走进一户鄂伦春家庭,一位年轻的妈妈接待我们,给我展示她亲手制作的桦树皮制品,在我眼里,这漂亮的鄂伦春女子也堪称一件艺术品!我们也走访了十八站鄂伦春乡中学的图书室,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计划回去后为他们捐赠图书……
临别时刘大哥送给我们自家产的西瓜,相约以后再来,和他一起去捕鱼、摘李子。

虽然十八站终归是旅途中的一站,但却带给我珍贵的乡居体验,让自己的身体潜能得到释放,也让我懂得,简简单单地生活,就是一种幸福。

在草原上安个家
早在1845年,那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梭罗就怀着回归自然的渴望,拿了一柄斧头,独自走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建起一座木屋,过上自耕自食的生活,在湖里钓鱼,在山中种豆,读书,思索和写作,享受大自然澄净空气,用心灵和大自然对话,并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瓦尔登湖》一书。

曾经有一本很流行的书叫做《山居岁月》,是彼得·梅尔夫妇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偏远乡村里生活一年的记录。

曾任国际大广告公司主管的梅尔决意淡出大都市的虚幻光环,在薰衣草和葡萄美酒的故乡,夫妇俩买下历经两百年的老房子,事必躬亲地打理一切,和当地的工人们一起装修房子,和猎户、农夫交上朋友,学习乡村的劳作和知识。

在对当地风土民情进行深入的观察的同时,也尽情享受山居生活的安宁慵懒,坐在扶椅上,就着纯美的空气,和风与阳光,还有梦幻般的蓝天,享受乡村的美食和甘甜的葡萄酒……
回归乡村在西方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法国,城里人重新选择乡村已成为一种潮流,乡下人不再羡慕城里人的日子,倒是城里人羡慕乡下人的环境和空间。

战后,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纷纷拥向城市,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但事情慢慢发生了改变,一些在城里住腻了的人又开始把眼光投向农村。

同样的情况也在我们的大都市里悄悄发生着。

我一个旅伴的朋友老张,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打拼出一片天地,开着自己的公司,也赚了不少钱。

突然有一天,他离开了熟悉的城市,在内蒙古河吉林交界的科右中旗,租赁了一大片草场,把这些年赚的钱中的一大部分都投入进去,盖了一排大瓦房,在房前屋后种上树,养了牛羊和马,过起了牧民的生活。

问他为啥要离开北京?老张的回答是,现在事业稳定发展,居家的时候多了,越来越感觉到活得憋屈。

除了种树,老张还养了一些羊和牛,住在老张家的日子,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群羊了,经常抱着小羊羔不撒手。

连续几天,我都跟着老张去放羊,漫步在草原上,草原和蓝天在遥远的尽头衔接,大地如此辽阔,心情也变得如此开阔,完全忘掉城市的喧哗和吵闹,仿佛是大自然怀抱里的孩子。

当然,放羊也不是只有浪漫,首先要面对的是太阳的灼热,尽管我涂抹了足够倍数的防晒霜,又裹着围巾,还是被晒得够呛。

在草原上一兴奋,跟着羊前后地跑,早就忘记了防晒这回事,第一天就被晒得两颊红扑扑的。

放羊这事看似简单又浪漫,实际做起来可不容易,一群羊在草原上撒欢地跑,哪有草往哪奔,根本不听我的话,幸亏有老张在,他一吆喝,一甩鞭子,就能把头羊驯服,羊群自然地就跟拢过来。

第一天下来,我就累瘫了,躺到床上再不想动弹,皮肤也有点晒伤了。

但是几天过去后,我逐渐适应了草原上的生活,跟着老张放羊,给奶牛挤奶,给树苗浇水,给鸡喂食……虽然累,但不会觉得那么疲惫不堪了,最大的收获是我再也不失眠了,睡觉格外香甜,食欲也好,吃什么都香!想想也是,牧场上都是最新鲜的羊肉和散养的土鸡蛋,蔬菜也是自己地里种的,都是绿色的,能不香吗?离开老张的牧场前,我已经开始享受这种单纯的生活,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体力增强,身体健康,还每天吃着无污染的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