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治验贾六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咳嗽治验 贾六金
小儿咳嗽证治经验:
咳嗽一病,居儿科疾病谱之首,四季皆可发病。
病因常分
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儿科以外感为主,外感中以风寒伤肺居多。
咳嗽的病程和特点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初起一般干咳无痰,中期咳嗽痰多,恢复期有痰咳嗽。
在治法上,根据各个阶段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特点,分别治以散邪宣肺、止咳化痰和扶正祛邪。
初起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肺卫受邪,肺气郁闭不宣,以散邪空肺为主,祛邪外出,宣通肺气;中期邪气深入肺腑,邪正交争,或化热化火,灼津成痰,炼液成痰,或伤脾伤胃,聚湿成痰,痰阻气道,咳痰并重,治以止咳化痰并重;恢复期正气已虚,邪气留恋,痰少偶咳,痰升即咳。
或气虚,或阴虚,或脾虚,或肺虚,一般在健脾补肺、滋阴益气的基础上,加化痰止咳之品即可。
其证型归纳为十种:
1.风寒咳嗽
主症:咳嗽、咽痒、鼻塞流涕,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初
起无痰或少许白痰,咽不红,舌苔黄白。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味。
炙麻黄杏仁苏叶荆芥紫菀百部
白前冬花桔梗川贝姜半夏桑白皮甘草。
加减:风寒挟热(内热外寒)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声音嗄哑、咽痛明显等,上方加入牛子桔梗北豆根射干等。
典型病例:女,8岁,2007年1月8日初诊。
大约一月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有痰色白清稀,咽痒,鼻不畅,胃纳欠佳。
苔白,舌尖稍红,咽淡,双肺未闻干湿罗音。
诊为风寒咳嗽,治以散寒宣肺、止咳化痰。
处方:炙麻黄6g、杏仁、苏叶、荆芥、桔梗、陈皮、紫菀、百部、白前、冬花、川贝、炒苏子各10g,姜半夏、地龙各8g,甘草6g,4副,水煎服。
1月18日二诊,咳嗽显著好转,似有少许白痰,自觉咽喉不利。
原方减荆芥、炙麻黄、苏叶,加牛子、射干、僵蚕各10g,又服4剂,咳止痰消。
按语:风寒咳嗽在儿科咳嗽中占得比重较大,小儿之体卫外不固又喜食生冷,“形寒、寒饮”兼伤肺而致咳嗽。
在辨证中,该证一般不发热或仅有短时低热、闭塞流清涕、咳声频繁、咽不红为其要点。
2.凉燥咳嗽
主症:干咳或咳嗽少痰,咽痒咽干或鼻干,舌苔薄白,少津或干燥。
病程较长。
治法:轻宣凉燥,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合止嗽散加味。
苏叶杏仁前胡桔梗橘红姜半夏
茯苓枳壳紫菀百部冬花甘草
典型病例:男,4岁,2006年10月19日初诊。
主诉:持续咳嗽1个月,加重2日伴鼻塞。
约一月前因感冒引起咳嗽,病初未发热,痰不多,咽痒咽干,时吭咔清嗓,夜间咳甚,纳差,近两天咳嗽加重并鼻出血3次。
苔白厚少津,脉数,咽红,双侧扁桃体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
诊为凉燥咳嗽,燥伤血络,治以轻宣凉燥止咳止血之法。
处方:苏叶10g、杏仁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冬花10g、桔梗10g、川贝母10g、白及10g、仙鹤草10g、沙参10g、甘草6g。
连服4剂。
10月26日二诊,咳嗽大减,服药期间鼻血一次,胃纳欠佳。
于上方加入炒三仙各10g、太子参10g、
又服5剂,诸症均失。
按语:凉燥一症,余根初述之最详,他在《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一节中说:“秋风初凉,西风萧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
”凉燥与风寒性质相同,程度有别,凉燥次于风寒,多发于秋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燥盛则干”,状若风寒而口干、咽干,干咳连声为辨证要点。
3.风热咳嗽
主症:发热,鼻塞不畅,咽痛口渴,咳嗽不爽,痰黄,鼻流清涕或黄白相间,口部充血,舌质红,舌苔或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方药: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杏仁前胡桔梗牛子射干浙贝母芦根板蓝根蝉蜕甘草
典型病例:女,2岁,初诊时间2007年1月22日。
主诉:
发热4天,咳嗽一周。
一周前发热流清,体温达39°c,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护彤等,于发病第4天热退。
但咳嗽逐渐加重,鼻涕变黄,并能咳出黄痰,纳可,二便调。
体格检查:面红,口唇干,舌质红黄白厚,咽部充血,脉滑数双肺听诊呼吸音粗糙。
诊为风热咳嗽,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处方银花6g、连翘6g、桑叶6g、菊花6g、杏仁6g、前胡6g、桔梗6g、牛子6g、射干6g、浙贝母6g、芦根6g、板蓝根8g、蝉蜕3g、甘草3g。
连服4剂,4天后复诊,咳嗽显著好转,痰涕变白,咽变淡,原方减去银花、连翘,再服3剂而愈。
按语:风热咳嗽大多以风热感冒延续而来。
风热感冒表邪初解而肺热不清,辨让以黄涕、黄痰和咽喉红赤为要点。
如果咽部显著充血,或在咽峡部软腭发现有疱疹或出血点,要考虑到疱疹性咽炎的诊断,原方再加大青叶、地丁、蒲公英;伴有声嗄者,多为咽—气管炎,再加僵蚕等。
4.温燥咳嗽
主症:干咳无痰或咳嗽少痰,痰粘连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偶带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
初起或伴有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二桑汤加味(自拟方),即桑杏汤和桑菊饮合方加减,桑叶菊花桑皮杏仁淡豆豉浙贝母沙参栀子麦冬玉竹知母甘
草
典型病例:男,13岁,初诊时间2007年3月8日。
咳嗽一月,头痛,鼻不畅,咽痒咽干咽痛,咳嗽痰少不利,口干欲饮,大便干燥。
体格检查:苔白少津,咽暗红,扁桃体Ⅱ°(双),脉弦数,肺部听诊未见异常。
曾在某妇幼保健院诊为咽一气管炎,服用阿莫西林、罗红霉素等不效。
诊为温燥咳嗽,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桑叶菊花桑皮杏仁淡豆豉浙贝母知母沙参麦冬玉竹各10g,栀子甘草各6g。
4剂水煎服。
至4月23日复诊,诉药后病情好转,未坚持服药,仍有干咳、咽痒,晨起咳甚,咽部有异物感,仍用原方去栀子、淡豆豉,加入僵蚕10g,射干10g,玉蝴蝶10g,六剂水煎服,三诊时诸症俱失。
按语:《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记载:“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寒。
”温燥咳嗽与风热咳嗽性质大体相似而程度温燥次于风热。
暖秋及寒春发病率高,多见于咽一气管炎患者。
5.痰热咳嗽
主症:咳嗽痰多色黄,稠粘难咳,或喉间痰鸣,发热面赤,目赤唇红,口苦口渴,有时鼻涩,大便干燥,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二清汤(自拟方)即清气化痰汤合清宁散合方加味。
黄芩杏仁瓜蒌陈皮姜半夏枳实胆南星桑白皮浙贝母天竺黄
甘草葶苈子
典型病例:男,4岁,初诊时间2007年1月22日。
咳嗽20天,咳痰黄稠,口有异味,大便干结,3~4天一行,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静点6天头孢类药,仍咳嗽有减,痰多粘稠。
舌苔黄厚,咽红,脉滑数。
肺部听诊满布罗音。
诊为痰热咳嗽,治以清肺化痰。
处方黄芩8g、杏仁8g、瓜蒌10g、陈皮10g、姜半夏6g、枳实8g、胆南星8g、桑白皮8g、浙贝母10g、天竺黄6g、甘草6g、葶苈子6g。
4剂水煎服。
2007年1月29日复诊,咳痰均减,肺部罗音消失,大便变软,舌苔变薄。
原方4剂后咳止痰消。
按语:痰热型咳嗽多见于气管—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的中期阶段,辨认要点是痰多黄稠,大便干结,或参考肺部听诊,双肺散布或满布痰
鸣。
6.痰湿咳嗽
主症: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食欲欠佳,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苔厚而腻。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六君子汤合三字养亲汤加味。
太子参炒白术橘红姜半夏茯苓川贝母桔梗石菖蒲远志炒苏子莱菔子炒芥子甘草
典型病例:女,1岁,初诊时间2004年7月14日。
主诉:自2月初因咳嗽伴喘诊为支气管肺炎,先后三次住院治疗。
喉间痰鸣咳嗽,大便稀糊状,从不成形,一日4—5次不等,流涎,食欲差,精神欠佳。
体格检查:面色萎黄,消瘦,体重8kg,,不能站立,舌苔白厚,舌质淡,指纹淡紫,听诊双肺满布痰鸣。
诊为痰湿咳嗽,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处方:太子参4g、炒白术6g、橘红6g、姜半夏3g、茯苓6g、川贝母6g、桔梗6g、石菖蒲6g、远志6g、炒苏子6g、莱菔子6g、炒芥子6g、甘草3g。
5剂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喉间痰鸣声明显减轻,大便次数亦减少至每日2次,余症如
前。
于上方又加黄芪6g、炒三仙各6g、广砂仁6g(后下),又服5剂,精神增加,食欲增进,气顺痰消咳止,流涎亦大减。
按语:本证多见婴幼儿,因脾胃虚弱,痰湿滋生,病程缠绵,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化痰,三子养亲汤针对脾虚食滞、因食生痰。
川贝、桔梗为治痰圣药。
再加菖蒲、远志通窍化痰,共凑凉湿化痰之良剂。
本证以咳痰清稀色白、喉间痰声辘辘,大便稀溏为辩证要点。
7.肺热咳嗽
主症:咳嗽频作,两腮红赤,耳红,咽干,痰黄稠粘气秽,呼吸急促,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泻肺清热,止咳化痰。
方药:加味泻白散(《医宗金鉴》方)。
桑白皮地骨皮川贝母知母麦冬桔梗黄芩甘草
典型病例:男,2岁,初诊时间2006年10月12日。
主诉:咳嗽一月余,加重4—5天,伴低热,咳则气促,有时能咳出少量黄稠痰,口有异味,食欲好,二便调。
体格检查:面
颊潮红,口唇殷红,舌质红,苔白厚,咽红,体温37.3°c,双肺听诊呼吸音粗糙。
诊为肺热咳嗽,治以泻肺清热,止咳化痰。
处方:桑白皮6g、地骨皮6g、川贝母8g、知母6g、麦冬6g、桔梗8g、黄芩6g、鱼腥草8g、甘草6g。
4剂水煎服。
10月16日复诊,面颊唇红俱减,体温36.3°c,咳嗽显著减轻。
上方中又加入沙参6g,清肺养阴。
又服4剂后病愈。
按语:肺热咳嗽一证,乃火热熏扰肺气,遂致咳嗽频作,咳则气促似喘。
与痰热咳嗽原因在于,本证以肺热为重,有痰色黄量不多,频喘气促为特征;而痰热咳嗽是以痰为主,黄痰量多,双肺痰鸣,大便必干是其鉴别要点。
8.肺寒咳嗽
主症:咳嗽痰多,色白清稀,受凉后加重,病情缠绵,时轻时重,舌质淡,苔白薄,脉沉细缓。
治法:温肺散寒,止咳化痰。
方药:小青龙汤合圣惠橘皮散(《医宗金鉴》方)加减。
炙麻黄桂枝杏仁细辛姜半夏五味子太子参川贝母苏叶陈皮桔
梗甘草
典型病例:女,8岁,初诊时间2006年8月3日。
主诉:间断咳嗽近一年,时轻时重,咳吐白稀痰,发作无规律性,多在受凉后加重。
西医曾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做变应原实验阴性结果。
体格检查:面色萎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肺部听诊无罗音,胸透视,胸、膈正常所见,双肺纹理增粗,向外围延伸,边缘不清,分布紊乱,以下肺野明显,诊为慢性支气管炎。
辩证为肺寒咳嗽,治以温肺散寒,止咳化痰。
处方:炙麻黄6g、桂枝6g、杏仁10g、细辛2g、姜半夏10g、五味子10g、太子参10g、川贝母10g、苏叶10g、陈皮10g、桔梗10g、甘草6g。
6剂,水煎服。
8月10日二诊,咳嗽见轻,稀白痰明显减少,上方去苏叶加炒白术10g,茯苓10g,10剂,水煎服。
8月24日三诊,药后偶有咳嗽,面色转红,每夜安睡,食量有加,改用六君子汤加川贝、桔梗、五味子、百部、冬花善后。
按语:肺寒咳嗽者,因平素肺虚,喜食生冷,以致寒邪伤肺,发为咳嗽。
以面白,日久不愈,痰白清稀,遇寒则重为辨证要点。
9.阴虚肺燥
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痰中带血丝,舌红,少苔或地图舌,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燥。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养阴清肺汤。
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川贝母杏仁生地丹皮牛子桔梗射干僵蚕甘草。
典型病例:女,3岁,初诊时间2006年11月30日。
主诉:咳嗽3个月,咳嗽有少量粘痰,口干咽干,咽喉不适感,有过两次痰中带血丝,有时干恶心,舌质红,大便干结。
体格检查:舌质红,地图舌,脉细数,咽暗红,双肺呼吸音粗,化验血常规正常,直接涂片法查支原体阳性,胸透报告为支气管炎。
某妇幼保健院诊为咽一气管炎,用过抗生素效果不显著。
辩证为阴虚肺燥咳嗽。
治以滋阴润燥。
处方:沙参6g、麦冬6g、玉竹6g、天花粉6g、川贝母8g、杏仁6g、生地6g、丹皮6g、牛子8g、桔梗8g、射干6g、僵蚕6g、甘草6g。
5剂水煎服。
12月6日再诊,咳嗽症状显著减轻,原方继进10剂后,病愈。
按语:阴虚肺燥属内燥,由脏腑精亏液耗所致;温燥和凉燥是外感燥邪引起。
两者的区别点在于阴虚肺燥没有表证。
10.肺脾气虚咳嗽
主症: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食欲不振,体虚多汗,大便不调,舌质淡嫩,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止咳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合止咳散。
太子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紫菀、百部、白前、冬花、桔梗、川贝母、甘草。
典型病例:主因发热、咳嗽、喘息于2008年9月28日住某妇幼保健院,诊为支气管肺炎。
先用头孢类治疗效果不显著,查出支原体抗体阳性后,换用阿奇霉素,住院第六天,发热得以控制,咳喘症状减轻。
阿奇霉素用完第二疗程后,仍有咳嗽痰多,大便稀薄,一日3—4次,食欲不好,精神差。
推荐中医治疗办出院,共住21天。
出院当天来诊,面色萎黄,精神欠佳。
肺部听诊:双肺散布痰鸣,咽淡,舌质淡,苔厚,脉细无力。
诊为肺脾气虚,治以健脾益气,止咳化痰。
健脾益气,止咳化痰。
处方:太子参6g、炒白术6g、茯苓6g、陈皮6g、姜半夏6g、紫菀6g、百部6g、白前6g、冬
花6g、桔梗8g、川贝母8g、杏仁6g、甘草6g、炒三仙各8g。
服药4剂后,精神、食欲俱增,大便次数减为1~2次,已成形,咳嗽痰多亦好转,听诊肺部罗音消失,之后又连服8剂痊愈。
按语:肺脾气虚咳嗽,常见于支气管肺炎恢复期和咳嗽变异性哮喘两病。
支气管肺炎在治疗过程中,常用大量抗生素,病情大多被控制,但症状常不能完全消除。
咳嗽咳痰时轻时重,精神状态差,胃纳欠佳,大便稀薄,肺部罗音吸收不好。
再继续使用抗生素已无效果。
一般属中医的正气已虚,邪气留恋,肺脾之气已伤,此时用扶正祛邪,健脾益气,止咳化痰疗效理想。
再说咳嗽变异性哮喘,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长在一月以上,临床表现有夜间或清晨发作,活动后加重的特点,多数病例属肺脾气虚型,治疗时在本方基础上加入解痉药。
如炙麻黄地龙蝉蜕等,每获良效。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