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男人下地后,女人也没闲着,打扫 庭院,照料牲畜,看管孩子……。做完 这些家务,她们就坐在纺车前开始纺纱。 那“吱呀吱呀”的歌声一直唱到傍晚。
太阳越升越高,田边桑树那密密匝匝的枝 叶交错在一起,经阳光一照,投下一片浓浓的 绿荫。树荫下,孩子们正在学种瓜呢。他们光 着脚蹲在地上,手上拿着耙子,先学着大人的 样子挖了一个坑,然后把瓜苗放进去,盖上土, 再浇上水,瓜苗就种好了。看着绿色的小苗, 孩子们兴奋得又叫又跳。
雷震:
宋代诗人。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 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 卷七十四。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认
zhòu
yún gòng
昼夜 耕耘 供品
zhì
幼稚

涟漪
多音字
gòng
供 童孙未解供耕织。
gōng
提供
我会写
zhòu yún sāng xiǎo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所见 牧童、牛、短笛 所听 笛声
品析字词
随意
牧童归去横牛背
牧童的调皮可爱、自由自在、艺高勇敢
短笛无腔信口吹
没有曲调
随口吹、随便吹
突出牧童的天真活泼、自由自在
想象画面
屋顶炊烟起,家长唤儿归。牧 童横坐牛背,驱赶牛儿回。手拿短 笛随口吹,不成调的曲子清脆嘹亮、 悦耳动听。
巧记:用火“烧”, 用水“浇”,东方 日出是指“晓”。
词语解释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耘田:在田间锄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解:理解,懂得。 4.供:从事。 5.傍:靠近。 6.阴:树荫。

敲成玉磬 自由快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课件(共20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课件(共20张PPT)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浑厚的语言,细致 地描画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 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 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抒发了对劳动 人民的赞美之情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弄冰 •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源自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 诗意:清晨,孩子将金属盆里的冻的冰取出来
• 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银钲敲。
•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响彻树林,
• 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自号 诚斋野客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 游、尤袤、范成大并成为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
写一写
村晚
[宋]雷震
村晚
[宋]雷震
诗意: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 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 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 牛的孩子横着骑坐在牛背上,慢慢朝村庄走去, 一边走,一边随便的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草满池塘水满陂, 前三句是视觉描写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作者简介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
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 苏
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 风
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他与 杨
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 四大诗人”。
写一写
zhōu
yūn


多音字 gòng
供 gōng
供职 提供
gòng 供
词语解释
• 耘田 :在田间除草。 • 绩麻 :把麻搓成线。 • 解 :理解,懂得。 • 供 :从事。 • 傍 :靠近 。 • 阴 :树荫。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32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32张PPT)
想到孩子们提着银钲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 忽然冰钲落到地上,碎裂一地。孩子们虽然有点失望, 但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呀!
《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诗中的稚子不惧严寒,清晨脱冰,可见 他天真幼稚;他把冰块当做银钲来敲击玩耍, 可见他非常的调皮可爱。
悟诗情
《稚子弄冰》的后两句诗表现了儿童怎样的情感变化 ?
解诗意
不懂。解,理
解,懂得。
从事
小孩子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靠近
树荫
“学”字写出了儿童的天真、 可爱。这两句诗写的是农村 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 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 的天真乐趣,显露出诗人对 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荫下学着大人 的样子种瓜。
悟诗情
诗的最后一句写儿童“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 显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儿童“学种瓜”的细节,一是表明农村儿童从小便 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儿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 的辛苦和繁忙。显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
脉络梳理
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 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后第2题)
解诗题
幼小的孩子
提着冰块玩耍
稚子弄冰
幼稚、天真的孩子以冰做玩具玩耍。
解诗意
金属盆
天刚亮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穿过,穿透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 穿过冰块,提在手中玉磬穿林响,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
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9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9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 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小孩子虽然还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 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昨晚冻结在 盆中的冰块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提在手中 ,轻轻地敲打。
《田园四时杂兴(其三十一)》 朗读基调是亲切自然,前两句要读出 农家人的忙碌,后两句要读出儿童的 天真可爱。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 / 耘田 / 夜 / 绩麻, 村庄 / 儿女 / 各 / 当家。 童孙 / 未解 / 供 / 耕织, 也傍 / 桑阴 / 学 / 种瓜。
读完诗文,说说诗中描写的大人们在 干什么?小孩子又在干什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写乡 村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 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 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
成人
四时田园杂
兴(其三十
一)
儿童
耕田 绩麻 勤劳 各当家 负责
未解耕织 天真、好学
学种瓜
对劳动人 民的赞美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读完诗文,说说古诗描 写的是儿童在什么季节的什 么活动?
冬季里儿童玩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稚子:幼小的孩子。
脱:剜。
晓:早晨。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 Nhomakorabea取出来。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 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 现在的玻璃。

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29张PPT)

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29张PPT)

理解诗意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解 诗 句意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
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感受
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展现农家繁忙紧 张的劳动,塑造了乡村男女勤劳朴实形象。
理解诗意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 诗 句意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
树荫下学着怎么种瓜。
理解诗意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解 诗 句意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
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感受
“横”说明牧童随意横坐,表现了牧 童的调皮可爱,“信口”表现了牧童的优 哉游哉,悠闲自在的情致。
领悟诗情

领 悟

诗 情
诗情
草、池塘、山、落日 无拘无束
牧童、牛、短笛
悠闲自在
幽静美丽的乡村、闲适自在 的儿童,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 光的热爱和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 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
锣碎了,发出美玉碎裂落地的声音。
感受
“玉磬”说明声音清脆悦耳,“穿” 表明孩子边跑边敲。刻画出儿童天真活泼 可爱的形象。
领悟诗情
“脱”冰
领 悟
敲“穿”
诗 情
诗情
当钲 忽、碎
顽皮机灵 天真烂漫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 冬的寒冷,使他一如既往的快乐。 全诗形色兼具、声意俱美,绘声 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 得其乐的盎然趣味。
【2024年春季】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完整版课件系列
第1课 古诗三首
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 课 题 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 导 入 的生活吧。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40张ppt)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40张ppt)

结合课文插图,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
读诗歌,试着把握诗歌的节奏。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理解题目
一年四季
四时 田园 杂兴
有感而发的兴趣
农村
诗的题目意思是作者随兴写下一年四季 农村里的情景。
在田间锄草。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 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 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 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 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 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 来飞去。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风景。诗中用梅子黄、 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 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2.学习后两句。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便横坐在 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浑厚无 邪。 ②诗中的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表现出了牧童 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 杨万里
宋 杨万里
推举阅读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 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
杨万里:
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 国诗人。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 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 读、秘书监等。主张抗金,正直 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 家,终忧愤而死。与陆游、尤袤、 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 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读准古诗、了解诗意

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61张PPT)

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61张PPT)
诗意: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 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
(2)这两句诗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刻画出一个的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天真快乐 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3)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白天除田里的杂草,夜里把麻搓成麻绳,村里 的青年男女都各自为家庭承担一定的责任。
想一想
➢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 还要干些什么活? 犁地、插秧、积肥、收割……
想一想 ➢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情景?
农村里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想一想
➢ 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 说些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
理解词意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 里剜冰。 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 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 不是现在的玻璃
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释题:
“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 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 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朗读方法
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注意生字、多音字。注意节奏、平常仄短熟读、 字正腔圆、朗朗上口、有板有眼。七言绝句一般 按照2/2/3的断句方法。整首诗通常1、2、4句 押韵,韵脚要适当延长,恰当重读。要读出诗歌 的节奏感,韵律美。
稚子金盆脱晓冰,银彩丝穿取当钲。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PPT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PPT

辛勤忙碌 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 天真可爱
主题概括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民男耕女织 以及 儿童学大人的样子劳动的情景,赞颂了乡村劳动人民 的 勤劳 ,以及儿童的 天真可爱 。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 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 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 《诚斋集》等。他与范成大、陆游、 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小练笔(课后选做题)
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 改写成短文。
提示:改写古诗要注意保持古诗的内容 基本不变,在原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恰 当、通顺的语言描绘出诗的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改写
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 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 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 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 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 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 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 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 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 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 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 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 方法呢!
课堂演练
一、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是( C )。
A.供·认不讳(gōng) B.供·不应求(gòng) C.理解·(jiě)
宋代诗人。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 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 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 十四。
如何理解题目“村晚”? 村晚
乡村傍晚的风景画
解题: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 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课件(共2课时,共34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课件(共2课时,共34张PPT)

复习导入
第2课时
➢ 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
➢ 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儿童生活?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也傍桑阴学种瓜。 短笛无腔信口吹。
研读古诗
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边读边思考: 稚子是怎么弄冰的?玩耍时心情产生了哪些变化?
选自《状元作业本》
结合上课时的内容,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
童表现的词语,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
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村晚
昼出耘田夜绩麻, 稚子金盆脱晓冰, 草满池塘水满陂, 村庄儿女各当家。 彩丝穿取当银钲。 山衔落日浸寒漪。 童孙未解供耕织, 敲成玉磬穿林响, 牧童归去横牛背, 也傍桑阴学种瓜。 忽作玻璃碎地声。 短笛无腔信口吹。
1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诗题导入
第1课时
读一读下面的诗题,尝试理解诗题的意思。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村晚
四季
有感而发、随事吟咏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 哪个季节的事情?
夏季
走近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的诗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 称“中兴四大家”。
课堂小结
色:金 彩丝 银

Hale Waihona Puke 子 形:金盆 银钲弄 冰
音:穿林响 玻璃碎地
动作:脱、穿、敲
天真可爱 自得其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PPT(完美版)可编辑全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PPT(完美版)可编辑全文
孩子们看到冰块儿破碎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不知所措
垂头丧气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读出儿童的失望。
1 古诗三首
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 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后 第2题)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 穿林而过) 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 ), 发出了如(玻璃破碎 )的声音。唉,太 令人( 失望 )了!
弄 动作: 脱 穿 敲
天真活泼 童趣盎然

器物: 银钲 玉磬 玻璃
1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天真 稚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 自得其乐 的盎然意趣。
1 古诗三首
乡村儿童生活的每一个画面都让我们 陶醉,也让诗人陶醉了,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三首让人陶醉的古诗——《村晚》。
1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是( C )。
A.供·认不讳(g ōng ) B.供·不应求(g òng ) C.理解·(jiě)
杂兴·(xīng) 耕耘·(yún) 白昼·(zhòu)
1 古诗三首
二、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1 古诗三首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 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喜爱 拟人
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
1 古诗三首
浸:青山、落日倒 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 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 象。
1 古诗三首
长满青草的池塘,快要落山的红 日,真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 景图,此时牧童在干什么呢?齐读古 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
zhòu

(部编版)《古诗三首》PPT课件五年级下册第1课

(部编版)《古诗三首》PPT课件五年级下册第1课

字理识字: 昼
会意字,“旦”指“日出”,“尽”本指“尺 寸度量到头”。“尽”与“旦”联合起来表示“从 日出到日落的一段光阴”。
1 古诗三首
zhòu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注意下半部分是“旦” 巧记:一“日”一“尺”。
1 古诗三首
xiǎo

注意与“戈”的区别
巧记:用火“烧”, 用水“浇”,东方 日出是指“晓”。
1 古诗三首
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 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后第2题)
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 却也不( 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 喜爱( 劳动 ),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 学种瓜),那一 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1 古诗三首
诗中的“儿女”和“童孙”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是( C )。
A.供·认不讳(gōng) B.供·不应求(gòng) C.理解·(jiě)
杂兴·(xīng) 耕耘·(yún) 白昼·(zhòu)
1 古诗三首
二、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默写时,要把字 写正确,还要注意写 上标点符号。
1 古诗三首
结构梳理
(四 其时 三田 十园 一杂 )兴
儿女: 昼耘田 夜绩麻 童孙: 傍桑阴 学种瓜
辛勤忙碌 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 天真可爱
1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民男耕女织 以及 儿童学大人的样子劳动 的情景,赞颂了乡村劳动人民 的 勤劳 ,以及儿童的 天真可爱 。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精华版】PPT课件(完整版)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精华版】PPT课件(完整版)
著有《诚斋集》等。
互动课堂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 诗歌大意。
幼小的孩子 一般指铜盆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孩子们被敲打冰块儿发出的美妙的声音 陶醉了,边敲边舞,不亦乐乎。忽然,这声 音戛然而止,传来了另一种声音,到底发生 了什么事呢?齐读古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 吧!
02
结构与布局规划
1-清晰逻辑框架 2-突出重点信息 3-统一风格与配色方案
03
文字与图片运用
1-简洁明了文字表达 2-高质量图片素材选择 3-图文结合增强视觉效果
04
幻灯片设计技巧
• 1-简洁美观幻灯片样式 2-恰当使用图表和数据展示 • 3-注重版式和排版规范 4-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
05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是什么“浸” 在水中?
落日、青山倒映 水中,与涟漪融为一 体、摇曳闪烁的美丽 景象。
总结:《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和《村晚》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气氛上有什么 不同?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村晚》
一片繁忙的景象
悠闲的景象
主题概括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展现了农家夏忙时, 的劳动场面。古诗的前两句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 出农家耕织 的场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 “也”“学”等词语表现出乡村儿童的 天真可爱 ,流 露出 赞扬之意。全诗语言浅近、朴实、自然,具有浓 浓的生活气息。
童孙未解供耕织。
从事。
gòng
供奉 供养 供职
gōng
提供 供给 供应
随性而写的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年中的四个季节
四个时节田园的各种兴致
作者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13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13张PPT)
首句用昼和夜对照,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繁 忙的景象。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 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显露出诗 人对儿童的爱好。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爱好。
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流畅自 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满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 息。

《稚子弄冰》 南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 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 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赏析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 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 铮;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 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 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谢 谢 观 看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 (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 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 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 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 官归家,闲居乡里。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 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 的相通之处,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乐 趣。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诗人,生卒不详。被认为眉州(今 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但又说 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 进士。其作《村晚》入选部编版语文课本五年 级下册第一课时,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 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93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93张PPT)
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破碎一样的声音。 感受
“玉磬”说明声音清脆悦耳,“穿”表明孩子边跑 边敲。刻画出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形象。
诗句赏析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将敲冰的声音比作玉磬的声音,把冰碎裂后落地的声音比作玉 石破碎的声音。这样写能让人直观地感知诗中所描写的画面,仿佛 身临其境听到了冰发出的声音一般。 敲击冰块的声音不可能穿透整个树林,而作者写其声却用了 “穿林响”,这里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写的是孩童在冬天里的一场嬉戏:一大块冰 被穿上彩线,当成钲来敲打,冰发出的声音清越嘹亮。 忽然冰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声音。诗中 的这一番描写表现了孩童的天真烂漫。
部编版 五年级上
村晚
雷震
看到题目,我 想知道……
初读感知
我知道古诗学习方法
1.初读古诗,声情并茂;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3.三读古诗,领会情感; 4.四读古诗,鉴赏诗作。
理解诗意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描写颜色的词
句意 金属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早晨起来后把它从
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钲来敲。 感受
天寒结冰,小孩子不怕冷,早早起来玩冰,还开动 脑筋,在冰块上穿上丝线当锣敲。既顽皮又聪明。
理解诗意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句意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忽然冰钲碎裂



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
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
“忽作玻璃碎地声”的心理特征,
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比喻
穿了彩丝的冰块
敲打成形的玉磬 比喻 形状的冰块
冰块落地时的声 犹如 音
银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gāo zhào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z遮h头ē 是使风。
舟过 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 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安仁: 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 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 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 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 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 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 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 禁浮想联翩。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 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 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 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 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古诗词三首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 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 童年生活。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南宋)杨万里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弄: 逗弄。
蓑衣: 棕或草编的外衣。
用来遮风挡雨。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 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 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 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 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 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 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 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 “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 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 •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 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 诗宗。他的诗大多都描写自然景物,且以七言绝句 为多。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铺:铺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草铺横野六七里,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写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
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写景
归来饱饭黄昏后,
回来吃饱了饭,已经黄昏之后了,

suō
zhē
zuì
péng
mèi
chú
bāo
剥莲蓬
bō 剥削
gāo
zhào
wēng ǎo
gāo zhào
ǎo mù suō
竹篙 棹竿 翁媪 牧童 蓑衣
zhē
zuì mèi chú bāo
遮挡 陶醉 明媚 锄头 剥开
钟汉离 荷仙姑 吕洞宾 张果老 曹国舅 铁拐李 韩湘子 蓝采和
原名叫做“吕 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 做过县令。后来 唐代暴发了黄巢 领导的农民起义, 时局动荡,吕洞 宾就带家人躲入 山中修道。最后 不知去向,传说 他已经得道成了 神仙。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m牧ù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suō
不脱蓑衣卧月明。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牧 童(唐)吕岩
请你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 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 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 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 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 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牧童——吕岩】改写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树挺 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 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 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 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个牧童 ,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着笛子, 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 ,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 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 ”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 ,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
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地躺在月光下休息了。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 听,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 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经黄昏之后了, 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看 明月了。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 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思考诗人向往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淡泊,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思 想感情。
风景: 野草 横铺—六七里 晚风 明月—黄昏
优美 恬静
牧童: 弄笛 卧
表现出牧童的 天真 悠闲 自在 无拘无束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 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 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