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及成份血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全血及成份血临床应用

全血及成份血临床应用

全血及成份血临床应用全血及成份血临床应用第一章:引言1.1 本文档的目的和范围本文档旨在提供全血及成份血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知识和指导。

主要内容包括全血和成份血的定义、临床应用范围、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1.2 术语和定义1.2.1 全血全血指的是未经处理的血液样本,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1.2.2 成份血成份血是指经过离心分离后得到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血浆等。

1.3 法律名词及注释在本文档中出现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如下:1.3.1 临床应用指将全血和成份血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监测的过程。

1.3.2 操作步骤指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全血和成份血处理的各个操作环节,包括采集、离心、分装等步骤。

第二章:全血的临床应用2.1 全血适应症及禁忌症2.1.1 全血适应症全血在以下情况下可用于临床应用:失血、贫血、凝血障碍等。

2.1.2 全血禁忌症全血在以下情况下禁止使用:传染性疾病、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不配型等。

2.2 全血采集和保存2.2.1 全血采集步骤全血采集步骤包括消毒、针头穿刺、采血管选择和采集过程控制等。

2.2.2 全血保存要求全血保存要求包括温度、时间、包装等。

第三章:成份血的临床应用3.1 成份血适应症及禁忌症3.1.1 成份血适应症成份血在以下情况下可用于临床应用: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

3.1.2 成份血禁忌症成分血在以下情况下禁止使用:免疫性血液疾病、传染性疾病等。

3.2 成份血的提取和制备3.2.1 成份血的提取方法成份血的提取方法包括离心分离、过滤等。

3.2.2 成份血的制备过程成份血的制备过程包括离心、洗涤、馏析等。

第四章:操作注意事项4.1 无菌操作在全血和成份血的采集、处理和存储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避免交叉感染和污染。

4.2 样本标识和追溯每个全血和成份血样本必须进行正确的标识,并记录相关信息,以确保追溯和溯源能力。

4.3 供血者筛查和审查在进行全血和成份血的采集过程中,必须对供血者进行筛查,包括病史调查、体格检查等,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一、成分输血从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成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有力措施,使不少患者得救。

枸橼酸盐—葡萄糖(AC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1 d,CP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8 d。

所谓新鲜全血没有明确定义,一般根据输血目的区分:为了提高运氧能力,4℃保存5 d内的ACD全血,或10 d 内的CPD全血,其中含2,3-DPG多,运氧能力强。

需要同时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FV)可选用5 d内的全血(含FV)或1 d内的全血(含FⅧ),若是凝血因子缺乏,输全血不容易达到治疗量,应改用成分血输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技术早已进入成分输血阶段,全血输注很少,有的发达国家已经不保存全血,我国有的单位成分输血比例高达99%,成分输血是血液免疫学进展的结果。

成分输血的科学根据:多年来,临床上习惯于输全血。

其实,血液采出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液的各种成分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血中的血小板离体24 h开始受破坏,48 h其活性显著减弱(存活约40%),3 d以后血小板已无治疗作用;白细胞只能保存3~5 d,其中以粒细胞受破坏最快,24 h已逐渐丧失功能;只有红细胞保存时间长。

血浆中FⅧ在全血中24 h其活性显著下降(50%),FV活性3~5 d后也丧失50%。

因此,成分输血是最科学的输血方法。

全血分为各种成分分开保存,红细胞、血小板、血浆都能在冷冻条件下保存,冻存时间长达1 a至数年,-196℃保存红细胞可长达10 a或更长。

可以随时解冻用于患者。

全血只能在2~6℃条件下保存,储存时间短,各种成分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坏。

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只需要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即可满足治疗目的。

由于成分血制品纯度高,便于保存,疗效好,更能达到治疗目的,输用安全,副作用少。

因此,要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及科学研究,促进临床输血向科学、合理、高效、节约用血阶段过渡,接近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临床输血水平。

全血及成份血临床应用2024

全血及成份血临床应用2024

引言概述:全血及成份血是一种临床常用的血液治疗方法,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病情的监测中。

本文将对全血及成份血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正文内容:第一大点:全血的临床应用1.全血输注的适应症大量失血急性贫血输血反应2.全血成分的含义和作用红细胞血小板血浆3.全血成分的准备和输注采集血液样本分离血浆和成分输注条件和方法4.全血安全性的考虑血型和交叉配血输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5.全血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失血性休克严重贫血全身性感染第二大点:红细胞的临床应用1.红细胞输注的适应症慢性贫血骨髓抑制失血性休克2.红细胞的贮存和运输血袋的保存和运输条件红细胞的贮存期限3.红细胞相关的临床问题血型和配血问题输血反应的处理4.红细胞的特殊应用自体输血输血饮食的管理5.红细胞相关的疾病贫血红细胞增多症骨髓抑制第三大点:血小板的临床应用1.血小板输注的适应症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2.血小板的贮存和质控血小板的保存和贮存条件血小板的质量监控3.血小板的输注量的确定体重和血小板计数的关系异常出血的判断标准4.血小板输注的注意事项输血速度和输血时间的把握输血反应的处理5.血小板相关的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乏第四大点:血浆的临床应用1.血浆输注的适应症凝血功能异常血浆的营养支持2.血浆的收集和制备血浆的采集方法血浆的制备过程3.血浆成分的特点和作用凝血因子的补充蛋白质的营养支持4.血浆的储存和输注血浆的保存条件输注剂量和输注速度的掌握5.血浆相关的疾病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蛋白质缺乏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第五大点:全血和成份血的合理应用1.合理用血的原则严格根据临床需要确定输血指征优先考虑成份血应用2.适当的用量和输注速度个体化的输血计划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输血速度3.预防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临床警惕性引入安全管理措施4.危重病患者的病情监测和评估血常规检查的重要性合理调整输血策略5.未来全血和成份血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血液制品自给自足的实现总结:全血及成份血作为一种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其应用不仅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管理流程。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PPT课件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PPT课件
活动性出血患者由临床医生根据出血情况及止血效果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
2019/11/17
7
血小板
功能: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出 血或出血倾向。 适应证:适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凝血功能 障碍。 不适用于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无关的出血,也不适 用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TTP,或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 少症,除非出血危及生命。
2 患者处于活动性出血时,血小板的输注剂量取决于患者的出血情况及
止血效果。
3 输注一个治疗剂量血小板,成人(70kg)可升高4×109/L~8×109/L血
小板,儿童( 18kg ) 大约可升高17×109/L ; 婴幼儿输注血小板
5mL/kg~10mL/kg , 血小板可升高40×109/L~80×109/L。
2019/11/17
8
2019/11/17
9
2019/11/17
10
1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正常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不推荐常规预防性输注血小 板。若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症和/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围手术期出血时建议输 注血小板。 2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血小板功能正常时不推荐常规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有 创操作前可考虑预防性输注,出血危及生命时应输注。 3 血小板功能障碍 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的患者关键部位出血或重大手术前,无论血小 板计数水平如何均应进行血小板输注。血小板功能障碍与血小板本身无关时( 例如尿毒症、血管性血友病、高球蛋白血症等)一般不输注血小板。
2019/11/17
11
输注原则
1 按照ABO同型原则输注,出血危及生命且无同型血小板时,可考虑输注
次侧相容性血小板。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首先是全血。

全血指的是未经任何处理的、完整保存了所有成分的血液制品。

一般情况下,全血在采血后会经过一系列处理,如离心、分离等,得到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等三个主要成分。

然而,如果这些成分不进行分离,而保持它们原本的比例和组成,就形成了全血。

全血制品有着广泛的医疗应用,主要用于大量失血、手术、创伤等情况下的补血。

全血具有较大的血容量,因此能够快速增加体内的血量,提高血液循环动力。

它能够为患者提供多种生理功能,包括输送氧气、维持体液平衡、调节酸碱平衡等。

此外,全血中还含有多种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如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

然而,全血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大量输注全血可能导致血容量过高,增加心脏负担,特别是对于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患者而言。

其次,全血无法满足特定情况下对一些成分的需求。

例如,对于一个急需凝血因子的患者而言,全血可以提供的凝血因子的含量可能不足以满足需求。

由于这些原因,随着成分血的发展和应用,全血在临床使用中逐渐减少。

接下来是成分血。

成分血是指通过分离全血中的成分,得到其中其中一种或几种成分后,制成的血液制品。

成分血制品主要包括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悬浮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红细胞悬浮液主要用于贫血患者的输血,其主要作用是输送氧气到各个组织器官。

由于红细胞悬浮液中几乎不含有血浆,因此输注时不会增加血容量。

血小板悬浮液则主要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等情况。

而新鲜冰冻血浆则可以提供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物质,用于补充这些物质缺乏的患者。

成分血制品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血的局限性。

它可以根据患者具体需求提供定向的治疗,使得输血更加安全、有效。

成分血的使用也减少了对血液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血液的利用率。

然而,成分血制品的制备过程和保存条件要求较高,制品的效价和功能完整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另外,成分血在临床使用上也有一些特殊要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血型和体重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行业标准-全血和成分血使用WST623-2018

行业标准-全血和成分血使用WST623-2018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
6.4血浆
6.4.3血浆制剂常见种类 表5血浆制剂常见种类的特点及适应证
品名 新鲜冰冻血浆 单采新鲜冰冻血浆 病毒灭活新鲜冰冻 血浆 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 同新鲜冰冻血浆 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但会损失部分凝血因 子,尤其是不稳定凝血因子(Ⅴ和Ⅷ) 特点
WS/T 623 -2018
适应症 适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 血或出血倾向 同上 同上,宜增加使用剂量
普通冰冻血浆
病毒灭活冰冻血浆 去冷沉淀血浆
与新鲜冰冻血浆相比,缺少不稳定凝血因子(V和Ⅷ) 适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但会损失部分凝血因 子 同上,宜增加使用剂量
与新鲜冰冻血浆相比,缺少Ⅷ因子,Ⅻ因子、wWF、 适用于TTP患者的输注或血浆置换 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等:但白蛋白和其他凝 血因子与新鲜冰冻血浆含量相当
不适用于符合成分血输注指征的患者;也不宜用于治疗凝血障碍、单纯性 扩充血容量促进伤口愈合或是改善人体状态。
6.1.4 输注原则 按照ABO及RH同型且交叉配血相合的原则进行输注。
6.1.5 输注剂量 输注剂量取决于失血量、失血速度、组织缺氧情况等。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
6
6.2
WS/T 623 -2018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
6.3 血小板
WS/T 623 -2018
6.3.5输注原则 6.3.5.1 按照ABO同型原则输注,出血危及生命且无同型血小板时,可考虑输 注次侧相容性血小板。 6.3.5.2 血小板输注无效时,可开展血小板配型选择相容性血小板。 6.3.53 血小板应一次足量输注。 6.3.6输注剂量 6.3.6.1 患者无活动性出血时,输注剂量取决于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数及预期达 到的血小板数。通常成人每次输注一个治疗剂量 6.3.6.2 患者处于活动性出血时,血小板的输注剂量取决于患者的出血情况及 止血效果。 6.3.6.3 输注一个治疗剂量血小板, 成人(70kg)可升高4×109/L~8×109/L血小板, 儿童(18kg)大约可升高17×109/L; 婴幼儿输注血小板5mL/kg-10mL/kg,血小板可升高40×109/L~80×109/L

全血及成份血临床应用

全血及成份血临床应用

全血及成份血临床应用全血及成份血临床应用1、引言1.1 目的1.2 范围2、全血应用2.1 全血输血2.1.1 血液成分及血型配对2.1.2 输血适应证2.1.3 输血反应及处理2.2 全血检测2.2.1 血液常规检查2.2.2 凝血功能检查2.2.3 免疫学检测3、成份血应用3.1 红细胞悬液3.1.1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3.1.2 适应证及使用注意事项3.2 血小板悬液3.2.1 血小板悬液的制备3.2.2 适应证及使用注意事项3.3 血浆制品3.3.1 冷冻血浆3.3.2 新鲜冰冻血浆3.3.3 血浆制品的适应证及使用注意事项4、附件4.1 转化率换算表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输血管理法》5.1.1 输血管理:指对输血活动的监管、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5.1.2 输血适应证:指接受输血的患者所具备的符合指定条件的医疗状况。

5.2 《血液安全法》5.2.1 血液安全:指针对血液及相关制品的采集、检测、储存、运输、配型、输血等环节,保障患者及供血者安全的措施和管理制度。

5.2.2 输血反应:指输血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溶血反应、感染等。

6、结束语本文详细介绍了全血及成份血的临床应用,包括全血输血、全血检测,以及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和血浆制品的制备和使用注意事项。

本文还提供了相关附件,供读者参考。

相关法律名词及注释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法规。

感谢您的阅读。

附件:- 转化率换算表:用于计算血液成分的转化率。

法律名词及注释:1、《输血管理法》:是对输血活动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确保输血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

2、输血管理:指对输血活动的监管、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3、输血适应证:指接受输血的患者所具备的符合指定条件的医疗状况。

4、《血液安全法》:涉及血液及相关制品的采集、检测、储存、运输、配型、输血等环节的措施和管理制度。

5、血液安全:血液及相关制品采集、检测、储存、运输、配型、输血等环节的措施和管理制度,旨在保障患者及供血者的安全。

常见成分血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常见成分血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 WBC输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因为输注粒细
胞的付作用和不良反应较多,如寻麻疹、寒
战、发热等,还可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主要用于白细胞减少症,一般 认为WBC计数<500/mm3(5×108/L)并发 生了败血症或其他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者。
▪ (四)血浆制品 ▪ ⒈ 新鲜冰冻血浆(FFP) ▪ 由400ml新鲜全血(采血后6小时内)分
▪ 四、全血:
▪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 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 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回输 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 量决定。
常见成分血的特点及临床 应用
—、概述:
▪ 临床输血做为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在挽救患者 生命的同时,又可能成为感染疾病的途径,如 何用好输血治疗这把双刃剑,成为保护患者安 全和维护医生权益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输血 方法是不管患者需要什么血液成分都输注全血。 随着血液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和输血学的临床实 践,对于输用全血产生的弊端,已越来越深刻 地被人们所认识。因而,近年来已很少输用全 血,而代之以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 的方向,是输血现代化标志之一。
▪ ⒈ 浓缩红细胞(RCC) 又叫压积红细 胞,是将一单位(200ml)全血中的血浆 移出后而制得,含有全血的所有细胞成 分,浓缩程度按移出血浆量的多少其比 积可以为70%~90%不定。
▪ 保存与输注:置4℃冰箱保存,24小时以内输 注 , 70% 的 浓 缩 红 细 胞 输 注 方 法 同 全 血 , 90%浓缩红细胞因黏度大,临床输注较困难, 要加入适量生理盐水配制成70%比积才能顺
▪ 3. 成分输血的优点(意义)
▪ ⑴ 提高疗效: 成分输血是患者需要什么 成分就补充什么成分的输血方法。它可 以将血液成分提纯,得到高浓度、高纯 度、便于保存和运输的血液制品,并可 把多个献血者的同一血液成分混合在一 起,成为一个有效的治疗剂量。

全血和各种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

全血和各种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
2、在输血前,患者有权被告知输血旳利弊,有权 选择其他旳输血方式如自体输血,还有权拒绝输 血
3、临床判断在决定输血是否起着主要作用。
4、在急性失血时,迅速扩容应首选晶体液 或胶体液.对急性失血患者,如丢失量 >50%,普遍以为需立即输注红细胞,但 同步需考虑代用具旳合理使用以降低红 细胞旳用量。
全血和各种血液成分 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成份输血旳意义 临床合理用血 临床输血技术 全血旳临床应用 红细胞旳生理与功能 红细胞制品旳种类与适应证 红细胞制品旳临床应用 结语
教学目旳要求
掌握 成份输血旳定义及意义,临床输血旳 原则
熟悉 临床输血旳环节 了解 输血器材,血液制品与添加药物,输血
-白细胞 -血浆蛋白
(三)利于多种血液成份旳保存
全血旳保养液和保存温度主要对红细胞旳 体外保存特点设计旳,血浆中不稳定旳凝血因子 Ⅴ和Ⅷ在4℃保存二十四小时后活性下降50%,随 保存时间延长几乎完全失去活性。血小板和粒细 胞在4℃保存二十四小时已丧失功能和活性。
(四)节省血液资源
二、临床合理用血
(二)临床输血实践旳原则:
(三)决定临床输血
决定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必须根据临床病情 并结合试验室检验成果全方面评估,做到合理用 血,即输血是为了挽救生命或治疗重病。
三、临床输血技术
(一)临床输血旳环节 1、评估患者旳用血需求及要求输血时间 2、告知将实施旳输血治疗 3、在患者病历中统计输血指征 4、选择需要旳血液制品和数量 5、精确清楚地填写用血申请单
(五)冰冻红细胞(frozen red blood cells)
又称为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frozen thawed deglycerolized red blood cells),是利用高浓度甘油 作为红细胞冷冻保护剂,在-80℃条件下保存,阻断全部 酶旳活性作用和细胞代谢途径,需要使用时再进行解冻、 洗涤去甘油处理旳特殊红细胞制品。

常见成分血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常见成分血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 3. 成份输血旳优点(意义)
▪ ⑴ 提升疗效: 成份输血是患者需要什么 成份就补充什么成份旳输血措施。它能 够将血液成份提纯,得到高浓度、高纯 度、便于保存和运送旳血液制品,并可 把多种献血者旳同一血液成份混合在一 起,成为一种有效旳治疗剂量。
▪ ⑵ 安全,付作用及并发症少:成份血比 全血含钾、氨和枸橼酸盐都低,更适合 于肝、肾、心功能障碍旳病人。传染肝 炎、梅毒、艾滋病和巨细胞病毒等传染 病旳机会也低于全血,而且不易引起超 负荷反应和免疫反应。
▪ 二、血小板: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降低或功能异常伴有 出血倾向或体现。
▪ 1.血小板计数>100×109/L,能够不输。
▪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 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拟定血小板功 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 ⒌冰冻红细胞(FTRC):
▪ 红细胞加入甘油保护剂,置-80℃冰箱 保存,使用期23年,输用前解冻。解冻 后洗去甘油,加入100ml无菌生理盐水或 红细胞添加剂或原血浆。白细胞清除率 >98%,血浆清除>99%,红细胞回收 >80%,残余甘油量<1%。适应症:⑴ 特殊稀有血型旳血液供给,如Rh阴性血 液。⑵血液中具有多种红细胞抗体致配 血困难,进行本身输血者。⑶为预防输 血传播疾病开展本身输血者。
▪ 三、新鲜冰冻血浆(FFP): ▪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旳患者。 ▪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 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红细胞 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本身血容量)
▪ 病史或临床过程体既有先天性或取得性凝血 功能障碍。
▪ 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 大量丢失。

全血和成分血的使用(WST623—2018)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全血和成分血的使用(WST623—2018)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8
国际标准化率 (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是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 数(ISI)推算出来的。采用INR使不同实验室和不同试 剂测定的PT具有可比性。正常值范围 0.8~1.2。 INR的值越高,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越长。INR可 有效监测使用抗凝药物的效果,例如华法林( Warfarin)。
9
通则
5.1不可替代原则 只有通过输血才能缓解病情和治疗患者疾病时,才考虑输血治疗。 5.2 最小剂量原则 临床输血剂量应考虑输注可有效缓解病情的最小剂量。 5.3 个体化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最优输血策略。 5.4 安全输注原则 输血治疗应以安全为前提,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 5.5 合理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5.6 有效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输血后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输注的有效性,为后续的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6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7℃条 件下,以白陶土激活Ⅻ,以脑磷脂(部分凝 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第三因子,在Ca2+参 与下,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活化 部份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 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7
PT
凝血酶原时间(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 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 ,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 需的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14
15
浓缩血小板(内科)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 出血倾向或表现。 血小板计数>5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10~50×109/L,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 5×109/L之间,应立即输注。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有出血表现时应一 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全血及成分血的临床应用

全血及成分血的临床应用

全血及成分血的临床应用全血和成分血是在输血过程中常用的两种血液制品。

在临床上,全血和成分血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下面将详细介绍全血和成分血在临床应用中的主要方面。

1. 全血的临床应用:全血是指将采集到的新鲜血液以适当比例加入抗凝剂后,直接输注给患者。

全血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因此可以同时满足多种血液成分的需求。

全血在以下情况下常被应用:(1)急性失血:当患者大量出血引起血容量不足时,全血可以迅速补充各种血细胞以恢复循环功能。

例如,在严重创伤、大手术、产后出血等情况下,输注全血可以有效地增加血容量和血液的输送能力。

(2)严重贫血:对于严重贫血患者,输注全血可以迅速增加红细胞数量,改善氧运输和组织供氧功能。

例如,在溶血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重症缺铁性贫血等情况下,全血输注可快速纠正贫血状态。

2. 成分血的临床应用:成分血是将采集到的全血通过离心和分离技术,将血液分割成红细胞悬浮液、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浓缩液和白细胞浓缩物等多种血液成分,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成分血在以下情况下常被应用:(1)红细胞输注:对于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可以补充缺少的红细胞,提高氧运输和组织供氧能力。

成分血中的红细胞悬浮液可以通过输注来纠正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2)血小板输注:对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血小板输注可以有效预防或治疗出血并提高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浓缩液是成分血中提取的浓缩血小板,可以在手术、肿瘤化疗、造血细胞移植等情况下进行输注。

(3)新鲜冷冻血浆输注:新鲜冷冻血浆中含有各种凝血因子,可以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

例如,在大量出血、凝血因子缺乏的血友病患者、DIC等情况下,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可以有效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4)白细胞输注:白细胞浓缩物主要用于恢复血液细胞免疫功能,在严重感染或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中应用。

白细胞浓缩物可以通过输注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抵抗感染和炎症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
功能 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 适应症 适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非适应症 不适用于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无关的出血;液不适用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TP或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除非出血危及生命
血小板常见的种类
注按照同型或相容性原则进行输注
红细胞输注剂量
患者未出现活动性出血时,红细胞使用剂量根据病情和预期Hb水平而定 成年人:输注1U红细胞可使体重60kg的成年人Hb水平提高约5g/L(Het提高0.0015) 婴幼儿:每次可输注10-15ml/Kg,Hb水平提高20-30g/L
红细胞输注剂量
患者处于活动性出血时,输注剂量取决于患者的出血情况及组织缺氧的改善情况 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等在加工过程中会损失部分红细胞,用量可适当增加。
冷沉淀
功能 补充VIII因子、XIII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结合蛋白
适应症 适用于纤维蛋白原缺乏引起的出血 也可用于无特异性浓缩制剂的VIII因子缺乏症 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尿毒症出血 大量输血 有特异性凝血因子制剂使用时冷沉淀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冷沉淀使用方法
效应:
输注一个治疗量血小板,成人(70kg)大约可升高4-8 ×109/L,儿童(18kg)大约可升高17 ×109/L
婴幼儿输注血小板5-10ml/kg血小板可升高约40-80 ×109/L
血浆
功能 补充凝血因子,预防或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 适应症 适用于补充各种原因导致的凝血因子的缺乏(肝脏疾病、口服抗凝药物等)引起的出血 无凝血因子浓缩制剂应用时,可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症 大面积烧伤、创伤、大量输血、血浆置换等
≤50 ×109/L:急性失血或有创手术(择期诊断性腰椎穿刺和非神经轴索手术) ≤20 ×109/L: 病情不稳定(如伴有发热或感染等)的非出血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10 ×109/L:病情稳定的非出血患者,预防自发性出血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正常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不推荐常规预防输注血小板,如患者有 存在血小板减少症和(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围手术期出血时建议输注血小板
稳定凝血因子逐渐失去生物活性。 功能 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增加血容量
全血
适应症 适用于大量失血及血液置换的患者 非适应症 不适用于符合成份血输注的指证的患者:液不宜用于治疗凝血障碍,扩充血容量、促进伤口
愈合或是改善人体状态
全血
输注原则 按照ABO同型且交叉配血相合的原则进行输注 输注剂量 输注剂量取决于失血量、失血速度、组织缺血情况
全血及成份血临床应用
术语和定义
大量失血 是指24h内丢失一个自身血容量(正常成人体重7%;儿童体重的8.9%),或3h内丢失50%自身血容
量;或成人出血速度达到150ml/min;或出血速度达到1.5ml/( kg.min )超过20min;失血导致收 缩压低于90mm/Hg或成人心率超贵110次/分
适应症 需多次输血患者 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史的患者 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CMV的病原微生物患者等 非适应症 预防TA-GVHD
辐照血液
功能 预防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适应症 宫内换血和宫内输血 已知或疑似免疫缺陷的儿科患者 先天性细胞免疫缺陷症(如SCID、先天性胸腺和甲状旁腺发育不全)和霍奇金病 粒细胞输注 亲属间输血不受亲缘关系远近及患者免疫状态限制
适应症 HLA配型和交叉配型的血液成分输注 造血干细胞移植输血 患者正在接受抑制T细胞功能的治疗(如嘌呤核苷类药物、氟达拉滨、苯达莫司汀、咪唑硫
嘌呤、阿伦单抗等等) 非适应症 与同类型非辐照血液制剂相同
谢谢观赏!
2020/11/5
56
使用血小板药物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血小板功能正常时不推荐常规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时;有创操作前可
考虑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出血危及生命时应输注
血小板功能障碍
先天性凝血障碍或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的患者关键部位出血或重大手术前,无论血小板 计数水平如何均应进行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功能障碍与血小板本身无关时(例如尿毒症、血管性血友病、高球蛋白血症)一般 不输注血小板
合GB18469-2012质量要求)
单采粒细胞
功能 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适应症 适用于出现感染,抗生素治疗48h无效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的患者 先天性粒细胞功能障碍患者(如慢性肉芽肿病等)
粒细胞使用方法
输注原则 按照ABO同性原则输注 如患者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或输注无效时,可输注白细胞抗原结合的献血者单采粒细胞 单采粒细胞制剂应辐照后输注
过速;贫血所致的充血性心理衰竭) 重型地中海贫血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术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红细胞输注指证
70-80g/L:综合评估考虑各种因素后考虑输注 术后 心血管疾病 70g/L:考虑输注 重症监护等 60g/L:推荐输注 有症状慢性贫血患者可考虑通过输血减轻症状,降低贫血相关风险
红细胞输注指证
无症状的慢性贫血患者采用其他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等 活动性出血患者 活动性出血患者是否输注红细胞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组织缺氧情况
红细胞输注原则
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按照ABO同型且交叉配血相容性原则进行输注 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按照交叉配血主侧相容性原则输注,优先选择ABO同型输
普通冰冻血浆 与新鲜冰冻血浆相比,缺少不稳定凝血因子(V和VIII) 适用于补充稳定凝血因子 病毒灭活冰冻血浆 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但会损失部分凝血因子 适用症普通冰冻血浆、宜增加使用剂量。
去冷沉淀血浆 与新鲜冰冻血浆相比,缺少VIII、XIII、vWF,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等,但白蛋白和其
输注指证 大量输血后或DIC伴纤维蛋白原水平≤1g/L时,可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 创伤、产科和心脏手术患者纤维蛋白原维持在1.5-2.0g/L
输注原则
按照交叉配血次侧相容性输注,献血者抗筛阴性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可直接进行ABO相容性输 注。
输注剂量
输注剂量和频率取决于纤维蛋白原消耗速度、恢复时间和半衰期 纤维蛋白原在无其他消耗(如出血、DIC等)的情况下半衰期大约是4天 通常成人每5-10Kg输注2U,婴幼儿输注2-4U/kg。(1U:由200ml全血分离的血浆制备,且符
他凝血因子与新鲜冰冻血浆含量相当。 适用于TTP患者的输注或血浆置换。
血浆适用方法
输注指证 用于治疗多凝血因子缺乏疾病时,血浆输注应考虑凝血结果 PT大于正常范围均值的1.5倍 APTT大于正常范围上限的1.5倍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大于1.7 凝血结果不易获取时,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出血情况决定是否输注血浆
安全输注原则
输血治疗应以安全为前提,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
通则
合理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有效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输血后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输注的有效性,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全血
特点 全血制剂的成份与体内循环血成份基本一致,采集后随着保存期的延长,全血中血小板及不
血小板输注原则
按照ABO同型原则输注,出血危及生命且无同型血小板时可考虑输注次侧相容性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无效时,可开展血小板配型选择相容性血小板 血小板应一次足量输注
血小板输注剂量
患者无活动出血时,输注剂量取决于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数及预期达到血小板数,通常成人每 次输注一个治疗剂量
患者处于活动性出血时,血小板的输注剂量取决于患者的出血情况及止血效果
术语和定义
普通冰冻血浆 采用特定的方法在全血的有效期内,将血浆分离出并冰冻呈固体的成分血
去冷沉淀血浆 就是去除冷沉淀之后的血浆
通则
不可替代的原则 只有通过输血才能缓解和治疗患者病情时,才考虑输血治疗
最小剂量原则 临床输血剂量应考虑输注可有效缓解病情的最小剂量
通则
个体化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最优输血策略
红细胞输注指证
制定输血的策略应同时参考临床症状,Hb水平、心肺功能、组织氧供与氧耗等因素,
不应将Hb作为输注红细胞成份的唯一指证。
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
hb>100g/L不推荐输注红细胞,特殊情况(心肺功能障碍重度患者)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 情决定是否输注
红细胞输注指证
80-100g/L:一般不需要输注,特殊情况可考虑输注(但不限于以下情况)应考虑输注红细胞 术后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或液体复苏无效的心动
单采血小板
采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个献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纯度高,血小板含量≥2.5×1011个/治疗剂 量
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相比,可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
血小板输注指证
≤100 ×109/L: 神经外科和眼科手术 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凝血指标不正常,并伴随大量微血管出血 ≤ 80×109/L:脊髓硬膜外麻醉
浓缩血小板 混合浓缩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
浓缩血小板
从全血中分离制备的血小板,浓度及纯度高,来源于200ml全血中分离制备的血小板含量 ≥2.0×109个。
一般需多袋联合使用
混合浓缩血小板
两袋及两袋以上的浓缩血小板汇集在同一血袋内的血小板制剂,血小板含量≥ 2.0×1010× 混合单位数
血浆
非适应症 单纯扩充血容量和升高白蛋白 可通过其他方式(维生素K、冷沉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浓缩制剂)治疗的凝血障碍。
血浆常用种类
新鲜冰冻血浆 单采新鲜冰冻血浆 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 病毒灭活冰冻血浆 去冷沉淀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 几乎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 适用于补充各种原因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 单采新鲜冰冻血浆 特点及适应症新鲜冰冻血浆 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 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但会损失部分凝血因子,尤其是不稳定凝血因子(V和VI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