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劳动力,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
课时作业24: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课时作业24: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061e63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1.png)
第2讲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江苏苏州模拟)梯度转移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梯度差异,高梯度地区通过不断创新并不断向外扩散求得发展,中、低梯度地区通过接受扩散或寻找机会求得发展。
下图为“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梯度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我国不同区域间存在诸多的差异,造成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资源条件②经济结构③劳动力性别比④能源结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中介机会是产业转移中介于企业及其转移潜在目标地之间,起沟通、协调、服务等作用的外在因素。
这种中介机会可能是( )①乡土情结②政府合作③能源供应④土地价格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016·全国Ⅰ卷,2~3)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
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回答3~4题:3.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4.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欧洲传统工业分布呈“香蕉带”形状,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
读图,回答5~6题:5.促使欧洲制造业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人才向东流动B.寻求完善的配套设施C.工资成本相对较低D.受高科技产业的吸引6.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地区( )A.劳动力需求增加B.向东迁移研发中心C.经济会变得萧条D.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17·安徽百校联考)目前,上海市正计划用3~5年时间把四万余家石油、化工、纺织、电子电器、能源等企业转移出沪(下图)。
威海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威海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1430731711cc7931b71609.png)
威海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赵领娣 周梅娟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摘 要:劳动力流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将借助统计资料,对威海劳动力流动产生的正负效应及其 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和测算考察。本文将正面效应分为四个方面:配置效应、成本效应、聚集效应,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 建立测算公式,并结合已有的数据测算威海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负面效应有妨碍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影响国际竞争力。
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其推导过程如下: ①假定在不存在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 第二、第三产业只
能雇佣城镇职工, 第二、第三产业的用工数量为n, 其平均工资
为 Wi , 那么, 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力成本则为:
C=nWi
(5)
②假定在存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 第二、第三产业
雇佣一定数量( n1 ) 的农民工, 农民工的工资为 Wa ,第二、
时间为9 .1个月, 平均月收入为99 0元,平均年收入为9 00 9元。按
照目前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水平测算,种植业实际只需要约
25万劳动力。已流动的30万劳动力属于绝对剩余劳动力,且小
于目前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的总量。因此,根据公式(3)可得:
A = 30万人×8019元/人= 270270万元
这就是说, 2007年,威海劳动力流动的配置效应为270270
对聚集造成的,这种效应称为聚集效应。
2. 2007年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聚集效应的计算。为测算农
村劳动力流动的聚集效应,需要估算现阶段中国第二产业对
第三产业就业拉动效应的经验数据。因此,需要对1982~2006
年全国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进行相关回归分析。资
7
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比较研究
![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600ec4866fb84ae45c8dec.png)
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比较研究【摘要】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总体上对我国就业有积极的影响,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贡献占90%以上。
但是,在全球产业链环境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培育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新型贸易行业和转变贸易方式刻不容缓。
【关键词】制造业;对外贸易;就业;投入产出表一、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管理经验,形成了一批产能居世界前列的优势产业,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随着土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一些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为此,我们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对外贸易转型政策,优化就业结构提供对策建议。
二、理论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如果资源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重新配置,即出口有最大比较利益的产品、进口其最小比较利益产品,则该国就能在贸易中获利,而且资源配置也更高效。
这种比较利益理论建立在各国现有的资源禀赋以及产品特性差异的基础上,主张进口减少就业,出口增加就业。
尽管如此,传统贸易理论并不能很好的地解释贸易的就业效应,因为它不仅没有考虑到外国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也忽略了中间产品贸易和离岸外包服务带来的影响,而这可能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Hoekman 和Winters (2005)指出,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取决于本国的劳动力市场体制,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以及社会政策和部门间要素的流动性。
国外许多学者都对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如Krueger(1981)认为贸易对就业有显著的、积极的拉动效应,发展贸易是拉动国内就业的重要途径。
但Stallings和Peres (2000)对此却有不同看法,认为对外贸易并不一定会有效拉动国内就业。
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出口导向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但是实际结果并不理想——经济增长缓慢,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都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制造业发展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制造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2bcbd4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5.png)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制造业发展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在中国制造业中不断上升,这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因素。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导致了劳动力供应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人口红利的推动下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成本一直很低。
但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读书、创业或外出工作,导致制造业劳动力供应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
其次,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是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中国制造业中的一些岗位由于工作性质、环境和薪资待遇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反,一些高级岗位薪资水平远高于一般岗位,导致了制造业的薪资结构不平衡。
劳动力在寻找高薪、有保障的工作之际,制造业岗位的招聘难度也越来越大,用人成本也就越来越高。
第三,政策调整也对劳动力成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中国对环保、安全、健康等方面要求的提高,在政策调整的作用下,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技术含量变得越来越高。
政策的调整使劳动力有了更多的要求,例如必须进行专业培训或拥有一定的证书,这使得必须支付更高的薪酬才能吸引到更专业的劳动力。
但是,尽管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制造业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这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生产技能以及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公司在这个行业拥有广泛的经验和资源。
此外,政策支持、科技交流、市场开发等,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该行业的优势。
为应对这项挑战,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自身竞争力。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首先,改变目前低成本、低质量和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方向;其次,加强商品品牌意识,对技术的研发、生产、销售等进行综合规划,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第三,加强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提高员工工作质量和效率,使得生产效率更高、质量更优、成本更低;最后,加强国际生产资格认证、质量管理和环保标准等方面的推广,提高企业自身质量和信誉,加速实现市场的开拓和发展。
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pt课件
![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a304e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9.png)
应对措施
(一)多管齐下,实现人口红利顺畅兑换
内容
劳动力供给概念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趋势和展望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措施
一、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 能提供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 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滞后效应)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事业,尤其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通过建 全养老保险的制度,尤其是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劳动力群 体的正常代际更替,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农村养老保险的完 善会有助于农村经济结构转变,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重点是将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失业保险体 系。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体系,既维护了这部分人的合法权益,也 有利于均衡企业的用工成本,有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结构,未来老 年人口增加,新生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60
50
总抚
养比
(%)
40 少儿
抚养
30
比(%)
老年
20
抚养
比(%)
10
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要素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要素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edd8b99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7.png)
要素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之一是成本上涨。
成本上涨对制造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可能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产能下降以及价格上涨等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成本上涨可能导致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
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得更小。
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可能使得我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一些传统制造业的工厂可能会选择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这对我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成本上涨可能导致我国制造业产能的下降。
一方面,成本上涨可能导致企业规模的减小。
面对成本上涨的压力,一些中小型企业可能难以承受,导致规模的萎缩甚至倒闭。
另一方面,成本上涨可能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降。
高昂的要素成本可能使得企业对新设备和技术的投资产生犹豫,进而限制制造业的升级和创新。
第三,成本上涨可能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价格的上涨。
如果企业无法承受要素成本的上涨,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使产品价格上涨。
这可能导致消费者需求下降,减少了制造业产品的市场需求。
此外,价格上涨也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份额的减少,进一步削弱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面对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有一些解决方案可以采取。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政策来缓解企业的负担。
降低企业的税负和社会保险费用可以改善企业的利润状况,提高产能和竞争力。
其次,我国制造业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强创新能力来降低成本。
通过引进智能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对成本的依赖。
此外,与制造业相关的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也应该得到重视。
通过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士,我国制造业可以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和企业可以合作,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外资并购在我国的正负效应
![外资并购在我国的正负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14b1dfe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d.png)
外资并购在我国的正负效应外资并购是指外国企业通过购买我国企业的股权或资产来投资的行为。
作为中国逐渐开放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外资并购在我国的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一现象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
正效应一:促进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外资并购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外国企业带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企业提供了重要支持,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外资并购不仅加速了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发展,还活跃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经济效益。
正效应二:促进就业和人才流动外资并购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外国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我国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外资并购还促进了人才流动与交流。
外国企业的引入,可以增加我国员工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从而推动我国人才的培养与流动。
正效应三: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外资并购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外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将先进的管理方法、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引入我国企业,从而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同时,外资并购还带来了更多的研发投入,推动了我国技术创新的进程。
正效应四:促进市场竞争与资源优化配置外资并购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竞争,激发了企业活力。
外国企业的进入,不仅加大了市场竞争的强度,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竞争的增加,通过淘汰低效率企业和促进优胜劣汰,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我国经济的整体效率。
负效应一:挤出本土企业与产业外资并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挤出了一部分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
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本、技术和品牌优势,容易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使本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弱势。
这可能导致本土企业生存困难,甚至出现一些行业垄断的现象。
负效应二:技术依赖与差异化不足外资并购带来的技术帮助是积极的,但也存在技术依赖和差异化不足的问题。
在并购过程中,我国企业可能过于依赖外国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无法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新常态下制造业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应对
![新常态下制造业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f801632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f.png)
新常态下制造业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应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新冠疫情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本文将从新常态下制造业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制造业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1.人力成本上升: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劳动力的报酬也随之提高。
特别是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劳动力成本更是较高,这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成本压力。
2.社会保障费用增加:政府对于员工的社会保障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费用,这些费用也占据了企业的一部分成本。
3.用工难:随着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企业招工难问题日益突出,雇佣稳定、靠谱的员工成为越来越困难。
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应对策略1. 提高员工绩效: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来降低劳动力成本。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2. 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企业可以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自动化机器人,降低对人工的依赖,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
3. 管理精准化:通过精准化管理来降低劳动力成本。
合理规划生产计划,避免产能过剩或不足的情况发生;合理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4. 降低用工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用工成本,比如优化招聘流程,减少用工中介费用;加强员工培训,降低用工风险。
5. 调整产业结构: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降低劳动力成本。
采用柔性制造方式,将主要的生产任务外包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或国家。
6. 改善员工福利: 企业可以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福利待遇和培训机会等方面入手,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减少员工的流失,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https://img.taocdn.com/s3/m/b2387e8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0.png)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2.1 劳动力市场变化 (6)2.2 消费需求变化 (7)2.3 社会保障压力 (9)2.4 资源配置与利用 (10)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 (11)3.1 经济增速放缓 (12)3.2 结构调整压力 (13)3.3 创新驱动发展 (14)3.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6)四、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16)4.1 新兴产业的发展 (18)4.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19)4.3 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 (20)4.4 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 (22)五、应对策略与建议 (22)5.1 优化劳动力市场 (23)5.2 提高劳动生产率 (25)5.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6)5.4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7)六、结论与展望 (28)6.1 主要结论 (30)6.2 未来展望 (31)一、内容综述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尤为引人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多重影响,不仅在经济领域,也在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和应对。
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产生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紧缩,进而影响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步伐。
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对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财政压力随之增大。
人口负增长也可能影响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对产业结构和市场布局带来挑战。
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可能会推动产业向更高效、创新的方向转型升级,促进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这也将促使中国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推动人力资本的提升。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f28c7d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2.png)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劳动力供求失衡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和供应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现象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就业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技术进步受限几个方面来探讨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
一、就业率下降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业率下降是一个常见的结果。
劳动力供求失衡会导致大量的失业和就业市场紧张,这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稳定发展。
高失业率不仅减少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还削弱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而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和扩张计划。
此外,长期高失业率还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重,如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不稳定等。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供需失衡还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在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劳动力资源,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从而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高额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还可能导致企业更加倾向于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来替代人工劳动力,这将进一步削弱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技术进步受限劳动力供需失衡还会限制技术进步的发展。
供给不足的劳动力市场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和进步的需求,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将使企业无法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改进,进而限制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进步的滞后将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使其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提升劳动力教育和技能水平通过加大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提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这样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质量,缓解劳动力供求失衡的问题。
二、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通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对企业成本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对企业成本竞争力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9bcea0284ac850ad02425b.png)
的利润等于收入减去各项成本及费用,用公式表示如下:
利润=收入-成本-费用
(2-l)
将上式进一步细化并移项,则公式变为:
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人工成本+物耗成本+费用+销售
税金及附加税费
(2-2)
上式中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
工业性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应负担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消费
税、资源税和教育附加费用。1993 年以后,由于增值税制作了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 年版,
第 320 页。 [2]王晓晔:《竞争法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3 页。 [3] 吴 宏 伟 :《竞 争 法 有 关 问 题 研 究》[M],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0 年版,第 21 页。 [4]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85页。
K
C
k1);CD 与与横轴的夹角为 β,与 Q 相切于点 a,此时资本对 劳动的替代率为 P2,相对应的劳动与资本的组合是(L2,k1)。 由于 tgβ>tgα,所以 P2>P1,即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率提高,劳动 力成本上升,均衡点从 b 点移动到 a 点,导致资本(k2-k1)替 代劳动(L1-L2)。
假设企业 A 原来没有缴纳社会保险费(比如是未参保企 业),那么按照 29.7%社会保险缴费率(养老 20%,医疗 6%, 失业 2%,工伤 1%,生育 0.7%)进行缴费,将对企业产生怎样
·132·
第 14 2010 年 7 月
企业研究 Business research
No.14 JUL. 2010
表 3 缴纳社会保险费前后的销售收入构成比较(%)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79354ed0d233d4b04e69b1.png)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摘要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巨大的正面促进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效应,最后从提升外资利用的质量、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三个角度简要论述如何引导外资合理流动,从而发挥外资在我国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正负效应协调发展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效应分析伴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国际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当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效应,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就业效应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就业效应通常表现为创造新就业机会,在就业过程中提高就业质量。
对于劳动密集型和非技术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来说,寻找廉价的劳动力是节约成本、提高利润的核心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劳动力的平均价格较低。
因此,世界名牌企业在设立跨国分公司时,都会考虑该因素在企业扩张规划中的地位。
倚重劳动力的企业可能会倾向在中国建厂,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
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设厂的举措也给中国带来好处——增加国内的就业岗位,适时解决部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并且缓解当前沉重的就业压力造成的混乱,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
2.新兴产业发展效应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外商投资带来的开发项目和方案,也促动着国内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兴产业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块外商格外青睐的沃土发展最为迅猛。
近几年,金融领域创新突出,其中的金融工程就是新兴产品的代表。
中国加入WTO 后,实现逐步开放市场的承诺,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他们带来全新的金融理念和金融产品,为国内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也占领一部分市场份额。
我国的国内同行企业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也开始引进和自行开发新兴的金融产品,促成了金融工程的兴起与发展。
优势依旧——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分析
![优势依旧——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c6f61a7fd5360cba1adbd6.png)
2010
2011
2012
6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4
优势依旧——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分析
与此同时,省级历史数据表明,国内各地区之间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差距正在收窄。东 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制造业中心地区,与内地新兴地区间的劳动者收入差 已经缩小。2000年,上海市的劳动力成本最高,是排名最末的河南省的三倍以上。而在2012 年,排名最高的北京市的劳动者收入仅是劳动力成本最低的江西省的2.4倍。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4
3
优势依旧——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分析
主要发现
我们的估算方法
中国的国家和省级统计部门都没有发布制造业每小时劳动报酬的相关数据。我们通过将多个 渠道的信息进行综合估算而得出该数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国际劳动力报酬比较项目”目 前虽已终止,但其在该领域的研究为我们确立研究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劳动力成本差距的缩小折射出主要经济中心以外地区的制造业崛起。这种崛起部分源于 中国政府给予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以及这些地区受到了被东部沿海地带高涨的劳动力 成本而困扰的企业的青睐。在邻近上海的中部省份安徽,制造业工人的每小时收入在20002012年间增长超过了六倍。在有着丰富资源的内蒙古自治区,由于内需强劲增长带动了经济 发展,劳动者收入也增长了六倍。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269737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d.png)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近年来,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因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经营困难等原因接连发生停产倒闭状况,或向越南、柬埔寨等一些东南亚国家转移,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存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稳定地区就业等产生一定影响。
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方面反映了制造业从业劳动者工资增长,对提高工薪劳动者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改善民生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成本压力,对外商投资、地区就业和企业经营决策等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生产总值、吸纳就业、上缴利税和环保节能等具有重要贡献。
中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声誉,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出现了较快增长,在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中国制造”能否继续保持劳动力比较优势,是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保持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有必要比较中国与发达工业国家、典型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就业及收入分配政策提供参考。
一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已有观点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比较历来受到一些国家和机构的重视,如美国劳工统计局(U.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开展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项目(Labor Productivity and Costs),对本国及20多个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主要部门生产率和小时劳动力成本开展监测,其中包括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对服务美国重大经济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1]近年来,一些研究报告开始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问题。
2014年,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发布《优势依旧——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01~2012年,中国每小时制造业劳动报酬的年均增幅为11.9%(按本币计算),尽管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但中国在国际上仍将保持很强的竞争力。
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
![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3d8444767f5acfa1c7cd33.png)
第 1 卷第 3期 21 0 0年 7 月
关 的食 品、水 电费等 日常消费 品价格一直 呈上行
趋势 ,教 育、医疗 、住房 等支 出也不 断提 高 ,从 而推动劳动力成本上 升。
速 ,增 长 约 12 4 %。这 说 明,劳动 力 收入增 长远 远 小于其创造 产 出的增长 ,从 这个意 义上来 讲, 制造业职工工资还有待 继续提 高。
速 度 很 快 。制 造 业 平 均 工 资 由 17 9 8年 的 5 7 9 元
上 升 到 2 0 年 的 2 12元 ,提 高 4 . 08 49 05倍 ( 图 见
收稿 日期 :2 1 .52 0 00 .8
虽然 C I P 上涨 不大 ,但 近年 来与 百姓生活 密切相
基金项 目:广东省软科学项 目 ( 09 0 00 11 20 B 7 30 2 )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魏满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 14 0 50 2 )
我 国人 口自然增长率都保 持在 1% 以上 ,平均 为 0 1.5 3 %;从 19 3 9 8年以来,人 口自然 增长率下降到 1% 以下 ,而 且逐年 下降 。劳动 年龄人 口的增 长 0
数据 来 源:蔡 叻 . 国人 口与 劳动 问题报 告 NO9M] 中 .[ . 北 京 : 会 科学 文献 出版社 ,20 :4 社 0 8 13
2 00 50
亚 2 00 00
/
均
r 1 00 50
/
一
资
^
1 00 00 , 5 O O0
、 I
一
/
…
、
制造业劳动 力成本现状
劳动 力成 本是指 企业 在一 定 时期 内,在 生产 经营 中因使用 劳动 力而 支付 的所有 直接 费用和 间
分析制造业高成本成因及降低措施
![分析制造业高成本成因及降低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32af910551810a6f424861a.png)
分析制造业高成本成因及降低措施现如今,我国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制造业若想有所发展并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市场分析成本不断提高的原因,并且找到相应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这对制造业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从电气制造专业方面分析,对我国的各种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可以发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致使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员工的劳动成本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必须要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案,从各个方面出发,研究和分析生产成本对企业制造业的影响。
1 制造业成本经济效益内涵制造业是由供、产、销组成的,我国传统生产制造成本的概念很片面,注重了产品的售后服务,而忽视了售前方案标准和附加服务,生产制造成本服务的管理目的决定了成本的经济含义,管理在成本外延、内涵扩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度了解,理解它的含义。
这样最后我们才能得到有条理,连贯的成本概况。
我们要不断地了解当今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加强企业自身发展,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2 制造业成本日益增高的原因由于制造业成本不断提高,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分析方式后发现,在降低制造成本方面,我们不仅要从传统的人、财、物等方面解决问题,更应该从企业的战略框架,管理模式中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文化、制度。
电气电力行业、材料成本过高、用人成本增加、专业技术不强、制造工艺落后等都对制造业成本过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制造业成本日益增高的原因:2.1 原材料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的采购成本由于多方面物价的提高,致使元器件的供应商在原始材料供应上大大增加了成本,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市场差价越来越透明化,加上物流成本、生产成本和资金使用成本过高等问题导致制造企业采购成本不断提高。
2.2 员工管理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工资的增加,导致制造业的用人成本逐年增加,同时对员工管理问题也逐渐突出,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忽视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1f996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3.png)
2013年第1期 总第223期【产业经济】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胡黎明 汪 立 赵瑞霞(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产业转移通过各种不同的经济传递机制直接作用于承接地,产生多种经济效应。
运用新古典增长理论,在对索罗余值分解的基础上,探讨产业转移驱动承接地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指出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可以通过资本累积机制、生产率提升机制及就业创造机制产生资本效应、技术效应和就业效应,在这些效应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效应。
[关键词]产业转移;资本效应;技术效应;就业效应[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1-0060-03 作者简介:胡黎明(1978-),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赵瑞霞(1978-),女,河北保定人,湖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9&ZD04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9006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9029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1YBA12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GL00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GL115)。
产业转移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间进行优化组合。
近十多年来,伴随着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产业转移作为解题的路径并成为国内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运用新古典增长理论,试图分析产业转移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问题。
一、相关文献综述关于产业转移经济效应问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MacDougall(1960)首次把溢出效应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现象进行分析开始的,之后,中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而Caves(1974)的研究则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认为,外资企业对本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分配效率、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转让的加快。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fcf94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3.png)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有多方面,下面列举几个主因素:
1.人口结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和生育率下降,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从而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
2.劳动力市场紧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导致人才市场供求矛盾加剧,从而推高了劳动力成本。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与企业利润压缩有关。企业在面对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和运输成本等固定成本的情况下,无法承受劳动力成本的过高增长,从而不得不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或者降低成本来缓解压力。
综上所述,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紧张等因素外,技术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企业利润压缩等因素也都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劳动力成本也随之上升。例如,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对企业而言都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4.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发展使得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资成本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更高技能的劳动力才能适应新的生产模式,也就是提高了劳动力成本。
5.企业利润压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以上国外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来,国外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更加深入,包含了劳动力市场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与此同时,国外文献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尤为突出,既有内含的全面诠释又有外延的分析拓展。美中不足的是,国外研究学者将劳动力成本与制造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还不充足,而且也欠缺对中国这一特殊劳动力市场状况下的针对性研究。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
摘要:劳动力作为生产的重要要素投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古典贸易理论,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带来了我国对外贸易依靠国内大量存在的廉价劳动力的长期繁荣发展。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日益显著,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劳动力升本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正负效应等问题。针对当下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及其负面效应,包括对进出口总额、物价水平、我国吸引外资水平以及我国就业从业率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国家层面、产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的应对策略。此外,本文也剖析了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后的正面效应,包括产业结构的升级、内需水平扩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等方面。
2.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
三、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效应
1.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与进出口额及物价的实证分析
接下来建立模型来研究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与进出口额及物价的相关关系。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模型将进出口总额 (TIE)、进口总额(T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CRP)作为自变量,将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平均成本(Y)作为因变量,从而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来得出相关关系的结论。
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4.302707)(-1.044197)
412.6795CPI-947.7164CRP
去掉价格指数后的结果如下:
由表8和9可知,各个变量T检验的的概率值都小于0.05,通过T检验,R的平方值为0.976254,拟合优度良好,F=246.6778,, P值为0.000000,通过F检验。由此可见,去掉进出口总额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之后,进口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两个变量整体上对工资有显著地相关关系。
国外学者们关于劳动力的专门性研究起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体系。但早期大多是关于劳动力对产出水平影响的研究,诸如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马歇尔、凯恩斯等的研究。后来,库兹涅茨通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实证分析,他搜集了大量的美国历年的国民产出数据,最终结果表明:除了劳动力和资本两个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其它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再后来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之后一直延续这个思路,直至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派提出了将人力资本引入到新的经济增长模型里面,而且是以独立的内生变量的身份引入。
制造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水平的提升影响效应是不容小觑的,继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研究做出正面和反面两个方向的研究,继而揭示出其对我国经济综合发展以及各项经济指标的影响,规范分析的同时也兼具了实证分析的结果展示,结论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意义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法律法规完善以及具体的宏观措施制定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由此可见,国内的研究缺乏关于劳动力市场理论的系统论述,并且都是随着近几年劳动力雇佣过程中出现的现实性问题进行的研究分析,但我国大环境下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劳动力市场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分析较为欠缺。
二、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平均工资的变动及趋势分析
目前国内的研究普遍认为虽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但我国依然具有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蔡P在2007年的文献中表示,如果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给的不充足的话,那么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将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其竞争力水平也不会由此而减弱[3]。在2007年的研究中,蔡P还提出了应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现状的措施,其中包括:改善就业、再就业环境,挖掘劳动力供给的制度潜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来减少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冲击[4]。学者们的大一统观点认为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是不可避免的。2009年的研究中,都阳和曲h在其文献中指出:劳动力成本优势具体应该指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对关系,他们两人通过相关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得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没有减弱的结论[5]。即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即使是呈现上升趋势的,但我国制造业的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是低于发达国家的,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劳目前是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
关键词: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出口;效应;产业结构升级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而强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国大量农民工进城市打工,农民工为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性价比极高的劳动力供应,正是源于这些劳动力低报酬高付出的特点造就了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制造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口前景也一片良好。然而,从 2007 年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劳动力需求旺盛的地区竟然出现了招工困难的问题,即所谓的“民工荒”现象,招不到工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破产倒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根据现在经济学家的公认观点,我国已经达到了刘易斯拐点,即表明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的过程中。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都呈现出下降趋势,政府对在职员工的离职政策、保险政策、最低工资政策等方面的保护力度也在加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变得愈加明显。